世俗的体认
——《西游记》如来佛祖形象论

2015-03-31 06:02孙玉红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佛祖悟空菩萨

刘 玲,孙玉红

(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大庆163712)

世俗的体认
——《西游记》如来佛祖形象论

刘 玲,孙玉红

(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大庆163712)

《西游记》中的如来佛祖是西天极乐世界的最高统治者,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然而作者在塑造这一神圣人物时,却不时地赋予其世俗化的品性,使其脱离了宗教人物的标签模式,而具有丰富的个性特点,成为典型的文学形象。作为佛界至尊的如来佛祖应是人天的师表、智慧的化身,可小说在具体的描写中却背离了这一旨意。至高至善的佛祖看起来更像是一位熟谙宦情的官吏,颇具一种权势人物的威严与从容,崇尚权力,爱慕虚荣,心思缜密,善于谋划。

如来佛祖;世俗化;崇尚权力

DOI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5.04.017

《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却充满了世俗化的色彩。正如鲁迅所说:“又作者秉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1]114胡适说:“《西游记》所以能成世界的一部绝大神话小说,正因为《西游记》里种种神话都带着一点诙谐意味,能使人开口一笑,这一笑就把那神话‘人化’过了。”①胡适的《<西游记>考证》,转引自梅新林、崔小敬主编的《20世纪<西游记>研究》(上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24.

《西游记》中如来佛祖是取经事业的发起者,是西天佛国的最高首领,法力无边,全知全能。其“虽然出场不多,又遥居西天灵山之上,但其佛性灵光仿佛无处不在,取经过程中的一切又似乎都在按照他的意志进行”[2]。然而在作者笔下,作为佛界至尊的如来佛祖也被充分世俗化,小说最后,佛祖还为阿傩、迦叶二尊者索要人事辩护,说出一堆令人瞠目结舌的话,令人哭笑不得。可见如来佛祖虽然法力无边,却也有着世俗之人的个性特征,在小说里具体表现为:

一、幽默风趣,语言恢谐

《西游记》是一部喜剧小说,全书充满了游戏笔墨,字里行间洋溢着近乎玩笑戏谑的氛围,在塑造人物时更是如此。作品中的许多人物都充满了喜剧性的品格,不仅一向活泼好动的孙悟空、憨厚耿直的猪八戒如此,就连神圣的如来佛祖都风趣幽默,喜欢开玩笑。

《西游记》第七十七回,悟空向如来哭诉狮驼山的三个妖魔害了师傅,全知全能的佛祖当然知道唐僧平安无事,所以打趣悟空:“悟空少得烦恼。那妖精神通广大,你胜不得他,所以这等心痛。”[3]②下文所引《西游记》原文皆出于吴承恩著《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如来佛祖言语轻浮,挖苦、嘲笑悟空,怪不得一向心高气傲的悟空捶胸顿足地说明,不是自己没有本事,而是那妖魔确实神通广大:“不瞒如来说,当年弟子闹天宫,称大圣,自为人以来,不曾吃亏,今番却遭这毒魔之手!”一向刁钻好胜的悟空自然是不肯吃亏的,就是在如来佛祖面前也要扳回面子,所以当其听如来说认得那妖魔时,也立马胡搅蛮缠地戏谑了佛祖一番。书中写道:

如来闻言道:“你且休恨,那妖精我认得他。”行者猛然失声道:“如来!我听见人讲说,那妖精与你有亲哩。”如来道:“这个刁猢狲,怎么与我有亲?”行者笑道:“不与你有亲,如何认得?”如来道:“我慧眼观之,故此认得,那老怪与二怪有主。”……行者闻言笑道:“如来,若这般比论,你还是妖精的外甥哩。”

如来与悟空开玩笑,却也让悟空打趣了一番。后来师徒四人功成正果,八戒不满道:“他们都成佛,如何把我做个净坛使者?”(第一百回)西天取经路上,论功劳与决心,八戒自然不如唐僧与悟空,如来按照功果封唐僧为旃檀功德佛,悟空为斗战胜佛,八戒为净坛使者,沙僧为金身罗汉,小白龙为八部天龙马,可以说完全合情合理,可佛祖偏要打趣八戒一番,嘲笑其“口状身慵,食肠宽大”,并且抓住八戒好占小便宜的心理,说道:“乃是个有受用的品级,如何不好!”

二、爱慕虚荣,崇尚权力

佛教讲“一切皆空”,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虚幻的,是一种假象和幻影。人生在世,不必过于执着,更不必贪恋各种欲望,有欲便有所求,有所求便会有烦恼,这正是人生痛苦的种种根源。“贪、嗔、痴”被称为佛教三毒,所谓“贪”,即贪爱、贪欲、贪于名利声色,由此起造恶业。至尊的如来佛祖,本应是道德的圆满化身,无欲无求的大觉之人,可小说中的如来佛祖明显具有一种权势欲,崇尚权力、爱慕虚荣。

如来佛祖在小说中出场不多,大多时候都居于西天灵山之上,只有少数几次外出。第一次为玉皇大帝降服孙悟空,他只带了阿傩、迦叶二尊者相随,可归来时,迎接的场面可谓壮大:“三千诸佛、五百阿罗、八大金刚、无边菩萨,一个个都执着幢幡宝盖,异宝仙花,摆列在灵山仙境,娑罗双林之下接迎。”(第八回)并且其特意夸耀了一番自己的功绩,重点炫耀了自己的本领与玉皇大帝为其所作的安天大会;另一次外出是孙悟空请其降服狮驼城的鹏魔怪,本来凭佛祖的无边法力,仍带阿傩、迦叶二尊者相随也就够了,可这次佛祖却率西天佛教徒全体出场,声势壮大,排场壮观。

《西游记》中的天界是至高无上的存在,玉皇大帝作为神、鬼、人三界的统治者,具有无上的权威,而西天极乐世界作为人类所追求的理想净土世界,是一个超脱的存在,这里一切众生平等。可小说中,显然这出世的净土世界也具有等级森严的制度体系,佛、菩萨、罗汉、金刚等有序地排列着,且如来佛祖管束甚严。其座下弟子金禅子只因在听佛讲时开小差,便被其贬下界去,而且要经历十世修行,最后还要经历千难万阻,才能重证正果,惩罚如此残酷,其他人就得小心谨慎,不敢冒犯圣威,如来佛祖的威严是大大的确立了。佛祖在时,众佛要认真听佛说法,不在时,也得“稳坐法堂,不得乱了禅位。”(第七回)试想能在西方极乐世界修行的诸佛、菩萨、罗汉等,修行自是已经达到了人天敬仰的程度,可佛祖外出时,自然还得约束一番。

佛祖自己生活在西天灵山之上,而把诸菩萨分派在各个道场传扬佛法,有时即直接派菩萨去世间度有缘人成佛。乌鸡国王就是一位乐善好施、膜拜佛法的有缘人,然而其却没有抓住机会,由于不识文殊菩萨且把菩萨浸在了御水河中,与其说这伤害了文殊菩萨的尊严,不如说这对佛祖的威严构成了挑战,所以佛祖打着安抚文殊菩萨的名义对乌鸡国王给以教训,将其泡在井中三年,以解心中的不满,惩罚重了百倍。佛教本号召以德报怨,以仁慈之心对人对事,可佛祖居然如此惩罚一个平日里潜心敬佛的凡人,只因为其大大地挑战了佛祖的尊严,触怒了佛祖的权威,佛教本讲来世果报、六道轮回,本来这“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的因果报应也应等到乌鸡国王转世轮回时再实施,可佛祖却迫不及待地对其实施了惩罚。

三、善于谋划,心思缜密

如来佛祖作为至高无上的佛界泰斗,颇有泰然自若、举重若轻的风度。可以说取经事业从开始到所经之路,直至最后到达西天,这一切似乎都在如来佛祖的掌握之中。整部《西游记》的主要故事情节就是师徒四人西行求法,而这一切都是如来佛祖事先安排好的。如来佛祖五指压下孙悟空,特意嘱咐土地、山神照管,说道:“待他灾愆满日,自有人救他。”显然其早已谋划,有朝一日要起用孙悟空的。玉皇大帝、太上老君都时有惊慌失措之状,只有如来佛祖具有一种雍容大度、镇定自若、气定神闲的风度,似乎一切他都了如指掌。其镇服孙悟空,面对“怒气昂昂,历声高叫”(第七回)的孙悟空,如来不慌不忙,笑道:“我是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尊者,南无阿弥陀佛。今闻你猖狂村野,屡反天宫,不知是何方生长,何年得道,为何这等暴横?”(第七回)显然这与玉帝的迂腐无能、惊惶失措形成鲜明对比,面对打遍天宫无敌手的孙悟空,如来信心十足、镇定从容。

如来佛祖就像是一位熟谙宦情的大吏,玉帝召其帮忙降服孙悟空,一向注重排场的如来佛祖居然只带了阿傩与迦叶二尊者相随,可见佛祖虽然爱慕虚荣、崇尚权力,却心思缜密,颇懂权变之道。例如功成圆满后,玉帝留其感谢,说道:“多蒙大法收殄妖邪,望如来少停一日,请诸仙做一会筵奉谢。”(第七回)如来谢道:“老僧承大天尊宣命来此,有何法力?还是天尊与众神洪福。敢劳致谢?”(第七回)其话语是多么的谦虚卑恭!

后太上老君的青牛精逃下界去作怪,悟空向佛祖求助。其将慧眼遥观,早已知识,却对行者说出这样一番话:“那怪物我虽知之,但不可与你说。你这猴儿口敞,一传道是我说他,他就不与你斗,定要嚷上灵山,反遗祸于我也,我这里着法力助你擒他去吧。”(第五十二回)可见如来佛祖心思缜密,对于道家始祖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精不随便轻易论处。

显然,对于天宫的最高掌权者玉皇大帝与道家老祖太上老君,如来一改在别人面前镇定自若、雍容大度的气派,就像世俗中的高官显宦一样,对皇帝毕恭毕敬,丝毫不敢违背,对于同一级别的官僚免于摩擦碰撞,不去得罪。

四、包庇下属,贪吝钱财

虽然如来佛祖管理森严,却也包庇护短,对身边的侍者、随从纵容包庇。文殊菩萨即是一例。佛教“五戒十善”,严禁“贪、嗔、痴”三毒。“所谓‘嗔’,即仇恨、愤恨,由于众生妄生我法之分,妄执人我之见,故于人于事起仇恨之心、憎恨之情,造出种种恶业。”[4]作为“三觉”的佛祖应是超凡脱俗的,是不应该有这种嗔念的,可文殊菩萨下凡度脱乌鸡国王却被浸在了水中,这让佛祖很不满意;另外纵容阿傩、迦叶二人向唐僧索取人事,二人本为圣洁的佛国世界抹了黑,可至尊的佛祖居然说:“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王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叫后代儿孙没钱使用。”(第九十八回)此话言外之意是如若佛祖亲自出面,自然将索取更多,难怪阿傩、迦叶二人有恃无恐地又一次向取经师徒索取人事,硬是“抢”了唐僧的紫金钵盂。张锦池先生指出:“这不是一般的玩世不恭。”[5]“这一曲终奏雅是别具匠心的,它使作品摆脱了弘扬佛法的故套,并动摇着人们对如来的信仰。”[5]

可见,《西游记》中,作者并没有严格按照佛教教义把如来佛祖塑造成一位至高至善的佛,而是赋予其更多世俗化的性格特点,通观整部小说,如来佛祖就是世俗社会中的人,具有鲜明的世俗社会中人的性格和特点。其作为西天佛界最高的管理人物,具有一种权势人物的威严与从容的性格特点,深谙人情世故,有时也贪小便宜,包庇护短。此外,佛祖也讲儒家的仁孝观念。孔雀其实与之没什么关系,倒是一口将其吸进了肚里,可就是因为其曾在孔雀肚里呆过,便以母礼待之,封其为“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如若按此说,孙悟空最喜玩“钻肚”游戏,他又该认多少妖怪为父为母呢?另外,大鹏魔极大地挑战了他的威严,不仅不就地伏法,居然还煽动青狮精与白象精一起“搠倒如来,夺他雷音宝刹”(七十七回),如来不仅没有严厉惩罚,且还承诺将四大部州的赡养先祭他口,这一方面是因为佛家戒律之一“不杀生”的原则,另一方面恐怕是由于儒家仁孝君亲的心里在作怪吧,大鹏魔是他的母舅。

萧相恺先生说:“一部《西游记》蕴含的不过是世俗社会,或曰民间的世俗眼光中的宗教文化,一种经作者将儒释道巫等宗教文化随意地糅合于一起,或者是老百姓早就将其糅合于一起的世俗宗教文化,姑且称之为‘混合文化’吧。”[6]正是由于小说作者以这种“混合文化”的视角来塑造人物,才使得佛界至尊如来佛祖少了一份神圣与庄严,多了一份幽默与虚荣。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14.

[2]竺洪波.趣说西游人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85.

[3]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939.

[4]赖永海.中国佛教文化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4.

[5]张锦池.宗教光环下的尘俗治平求索——论世本《西游记》的文化特征[J].文学评论,1996(6).

[6]萧相恺.《西游记》宗教文化的随意性[J].明清小说研究,1999 (4).

[责任编辑:金颖男]

刘玲(1985-),女,黑龙江绥化人,讲师,从事明清文学研究。

大庆师范学院青年基金项目“《西游记》西天佛界人物形象研究”(12RW13)。

I206

:A

:2095-0063(2015)04-0081-03

:2014-10-10

猜你喜欢
佛祖悟空菩萨
“帅”悟空来也
菩萨蛮·花明月黯笼轻雾
老鼠的心
“悟空”之道
悟空戏八戒
辽代八大菩萨造像研究
悟空再打白骨精
佛像面前的菩萨
《佛祖巡游记》几类特殊词语的翻译与校勘
孙悟空问佛祖的五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