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社会主义文化生产视域下的理论创新

2015-03-31 06:02高宁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特色

高宁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北京100091)

简析社会主义文化生产视域下的理论创新

高宁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北京100091)

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形式之一,从文化生产的视域出发探究理论创新的相关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中的理论创新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性,对我国全面创新体系的建立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只有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规律性与能动性、主体与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关系,才能推动理论的创新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OI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5.04.004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先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重要形式之一,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1]9应当说明的是,理论包括自然科学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理论创新从内容上也应包括这两个方面,但本文所讲的理论创新特指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创新发展,其研究的对象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规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规律和经验。

一、社会主义文化生产视域下理论创新的内涵与特征

理论是指系统化的理性认识,理论要解释与指导现实实践,就需要不断创新发展。恩格斯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2]562理论创新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范式,可以从表现形式、具体内容等角度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而实践性、扬弃性、导向性、科学性和时代性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生产中理论创新的基本特征。

(一)理论创新的内涵及其类型

理论创新是文化生产者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理性认识成果。这些理论成果在批判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社会发展运行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新的概括和阐释。

理论创新依其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是理论研究方法、视角的创新,主要指在分析社会现象时改革传统的研究方法,提出新的研究原则或方法。二是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观点、理论,揭示社会发展的新规律。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突破了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对市场经济的理解。三是结合新的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丰富、发展原有的理论。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深化了对发展规律的认识与研究。四是学科理论体系的创新,即通过整合新的资料或不同学科的知识,拓展理论视野、形成新的研究体系。当然,这些理论创新类型的区分是相对的,实际上不同形式的理论创新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如研究方法的创新可能直接导致新的理论观点或理论学科,反之亦然。

从理论创新的内容上分析,首先,它体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党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中的理论创新还包括各种社会科学学术理论观点的创新、方法创新和学科体系的创新等。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展相适应,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视野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不断创新,新的理论观点层出不穷,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二)理论创新的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中理论创新既具有理论创新的一般属性,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实践性、扬弃性、导向性、科学性和时代性。

实践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与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为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实践基础,同时也产生新的理论需求。社会主义建设中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需要升华为理论,新的情况与形势任务也迫切需要理论创新形成新的理论指导。理论创新不仅在实践中产生,而且要接受新的社会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化。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无止境。

扬弃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理论创新总是在继承原有的理论成果、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在理论观点、内容体系或研究视角上进行突破,是人们思维拓展、深化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必然结果。当然,原有的理论观点、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也可能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理论创新的阻碍和桎梏,因此,理论创新总体现继承与发展、破与立的辩证统一。

导向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中的理论创新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始终坚持以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社会主义文化生产中理论创新始终体现为人民服务的鲜明价值立场和政治方向。

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中的理论创新总是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揭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演进的历史规律,形成符合客观实际的论断或理论。正因为理论创新的成果反映了事物间的本质联系,把握了规律性,具有科学性,才使其能够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指引社会发展的方向。

时代性。每一个时代都有时代主题和需要回答解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中的理论创新正是在关注与解答不断发展的时代课题中与时俱进的,其创新的成果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言,无论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还是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观点,都是在科学回答重大时代课题的过程中实现的理论创新成果。

二、社会主义文化生产视域下理论创新的重要作用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3]537-538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创新既是该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不懈动力。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中的理论创新不仅影响着科技创造、文艺创作等文化生产形式,同时也推动着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第一,理论创新是我国全面创新体系的前提和基础。理论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标志,是其成为科学体系的关键。只有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才能让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始终紧跟时代的步伐,始终围绕现实重大问题进行理论思考,实现理论成果的现实价值。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中的理论创新不仅与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其他创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且是其他创新的先导,推动着创新体系的发展。江泽民提出:“我们推进理论创新,就是为了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创新,最终是为了使我们的理论能够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4]635理论创新作为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不断冲破旧观念、旧思想的阻碍,实现思想的解放和理论视野的开拓,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创造条件。

第二,理论创新推动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胡锦涛同志曾强调:“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5]158由于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随实践活动的发展而逐步深化的,因此,理论创新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所有科学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系统,与时俱进是其鲜明的理论品格,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则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是理论创新的产物,同时也随着理论创新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哲学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都紧紧围绕当代中国的实际问题这一中心,既继承本国优秀文化基因,又吸收借鉴国外有益文化成果,既探索、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又不断总结、升华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鲜活经验,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筑牢理论根基。

第三,理论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进步。就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而言,实践是理论产生的源泉、发展的依据和检验的标准,但理论一旦产生也会反作用于实践本身,科学的理论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理论创新的成果能够指导和推动现实实践的发展。理论创新不仅是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的法宝,也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探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一方面,理论创新积极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打破了原有的理论束缚和桎梏,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扩展了人们的视野,充分调动起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由于理论创新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基础之上,是对现实重点难点问题的思考和剖析,因此科学的理论总能为人们指明破解难题、推动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增强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

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生产中理论创新的现实路径

推进理论创新,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既关注现实,以研究和解决当代中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又要遵循理论自身的发展规律;既要调动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广大群众理论创新的积极性,又要营造宽松自由、适宜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研究和解答当代中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各种社会学科,如哲学、经济学、国际政治学等,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眼于研究和解决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才能确保理论创新的正确方向,才能使理论创新的成果积极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牢固确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价值取向,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不断形成立足于中国实际、体现时代特色、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理论创新必须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特别是要研究那些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通过对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建议,在回答时代课题中实现理论创新。

要遵循理论自身的发展规律,在继承与创新、批判与借鉴的结合中推进理论创新。尽管理论来源于实践并由其决定,但理论一旦形成便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有自身的逻辑演变规律。理论创新不但要遵循实践的发展规律,也要遵循理论自身的发展逻辑。就当前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而言,要推动理论创新必须继承和发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汲取前人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坚持扬弃的辩证态度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通过创新发展来继承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与科学技术不同,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本身具有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尽管中西社会科学理论中存在着一些共同的东西,但就根本性质而言,两者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因此,加强社会科学文化理论的对外交流,吸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进行理论创新,绝不能照搬照抄,必须以批判和借鉴为前提,唯有如此,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

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理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同样也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主体,其实践经验和首创精神是理论创新的源泉。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要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6]。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经验与成果,都是人民群众实践与智慧的结晶。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群众路线,紧密结合群众的生活、生产实践展开调查研究,要及时发现、正确概括总结群众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并将其抽象、升华为新的理论。当然,这种理论抽象、概括的工作离不开理论研究者的辛勤工作。理论工作者作为人民群众的组成部分,在理论创新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将人民群众的实践升华为理论,同时将理论成果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中肩负着重大责任。因此,推动理论创新,必须建立完善的科学培养、使用理论工作者的体制机制,利用物质和精神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理论人才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智库作用。

要营造有利于理论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把社会实践作为理论创新的检验标准。理论创新不仅需要人民群众和理论工作者自身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同时也离不开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社会创造氛围。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7]144推进理论创新,必须使人们进一步认清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视、支持理论研究与创新;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的关系,持续营造宽松自由、敢讲真话、愿讲实话、拒绝空话的社会氛围;要提倡与尊重学术间的批评与反批评、平等交流与争论,进一步创造生动活泼的学术创新氛围;要形成鼓励探索、宽容失误的良好环境,允许理论创新中可能出现的不完备、不全面等现象。同时,要将理论创新的成果运用于实践,以社会实践来检验创新成果的科学性、时效性。当前,我们不仅面临“理论落后于实践,观念落后于实际”[8]的状况,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只有牢固确立实践这一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社会实践作为衡量理论创新成果的标尺,才能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能力。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6]习近平.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党的独特优势[J].求是,2012 (15).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李德顺.深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J].理论视野,2009(12).

[责任编辑:焦玉奎]

On Theory In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ist Cultural Production

GAO Ning
(PLA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Beijing 100091,China)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s one form of socialist cultural production.Inquiring theoretical innovation problems from a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production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method.Theoretical reform of socialist cultural prod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of rich connotation and striking features,and is of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ll-over innovation syste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ourse.Only by correctly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between regularity and initiation,between subject and context,and other factors can theoretical innovation be pushed forward.

the socialist cultural production;theoretical innovation;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高宁(1982-),男,河北永年人,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国防大学博士生,从事文化理论研究。

G124

:A

:2095-0063(2015)04-0014-04

:2014-11-25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特色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