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课堂”互融互动的“90 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途径探析

2015-03-31 04:15吉林农业大学崔常铭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三个课堂价值观道德

吉林农业大学 崔常铭 刘 伟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就要求高等学校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扣时代脉搏,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和新模式。

一、“90 后”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1.理想信念薄弱,社会责任感较强。“90 后”大学生在一个多元思想和文化激烈碰撞的环境下成长,绝大多数“90 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正确而坚定。但是仍有部分学生相对缺乏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们在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上更加趋于现实化。同时,多数的“90 后”大学生具备了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乐于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中,展现出责任感和使命感。

2.政治热情较高,鉴别能力较弱。“90 后”大学生政治热情较高,对国内外时事政治、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以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十分关心。同时,“90 后”大学生有自己的判断和见解,不会去轻易迷信权威。但是,他们往往缺乏较为清晰的判断和理性的思考,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往往出现一定的片面性和盲从性,被错误思潮所影响。

3.道德认知强,道德实践较弱。在“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90 后”大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赞成和推崇良好的道德文明行为。同时,他们拥有积极的道德认知和正确的道德选择,但是在实践和认知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乱写乱画、乱扔垃圾、污言秽语、公共场所吸烟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出现,道德实践滞后于道德认知。

4.主体意识强,协作能力较弱。他们多成长于独生子女家庭,树立了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加之时代赋予“90 后”大学生自立自强和竞争意识,促使他们形成了较强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和自尊、自强的品质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得到了进一步激发,表现出注重自我、崇尚奋斗、追求成功。还有部分“90 后”大学生过于强调个人,忽视群体,协作能力较弱,集体观念较差。

二、“90 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

1.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良好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给“90后”大学生带来丰富的物质资源和良好的成长环境,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但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全球化带来多元思想和文化的激烈交锋,严重干扰了他们的价值观形成,表现出趋于功利、注重眼前和个人利益,甚至出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

“90 后”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不仅拓宽了他们的求知途径和视野,也培养了他们较强创新思维,同时还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交往方式。微博、微信、QQ、短信等成为他们的主流交际方式,网游、淘宝、团购、外卖等成为他们主要的生活娱乐形式。同时,网络和新媒体上的一些不良的信息和多元文化,也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发展和价值观形成。

2.学校教育的影响。“90 后”大学生在素质教育深入推广的时代逐步成长,接受素质教育培养的程度也更高。这也塑造了他们的个性与自信,也使他们具备更为宽广的视野、敏捷的思维和开阔的思路。同时,这种崇尚相对人性化的教育形式,也使他们的主体意识更强,习惯于按照个人的模式和兴趣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然而,考试制度仍以知识考核为主体,加之社会对文凭和学历的“高消费”,这种弊端使部分学校忽略对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水平、身心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也过于强调学习成绩。这也使“90 后”大学生在成长中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重压力,追求学习成绩,努力考取好学校,忽略综合素质的培养。

3.家庭环境的影响。绝大多数“90 后”大学生成长于“4-2-1” 金字塔结构家庭中,在父母和长辈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起来,不需要与同胞分享爱心和物质,因此他们经历磨练较少,习惯于从家庭索取,自我意识更强。

“90 后”大学生的父母多为“60 后”“70 后”,他们更加注重子女的教育,具有相对开放的教育观念。他们对孩子抱有高期望,入学前送孩子参加各类兴趣学习班,入学后送孩子参加各类学习辅导班,这也使“90 后”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繁重的“学习”压力,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发展。

三、“90 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途径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和学生特点的显著变化,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就要充分发挥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体的“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以校园文化为主体的“第二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和以社会实践为主体的“第三课堂”的“主延伸”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上认知、在文化中体验、在实践中厉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三个课堂”的互融互动,探索出“90 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途径。

1.夯实“第一课堂”,在学习中提高“90 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统一规划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发展,深化课程改革,拓展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平台,积极构建和运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具有特色创新教学模式。同时,注重延伸“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加强与党团组织建设结合,充分发挥党(团)校的阵地作用,实现了“第一课堂”教学与党团支部文化的有机结合,分层次强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带动他们学习先进理论。加强与理论宣传相结合,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学组织,建设一支大学生理论宣传员队伍,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活动,使他们深刻理解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成为先进理论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勤奋探索者和模范实践者。

2.夯实“第二课堂”,在体验中增强“90 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积极以法治文化、诚信文化等先进和健康文化去引领、熏陶“90 后”大学生,不断增强他们的文化修养,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在体验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校园文化的开展过程中,要注重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有机结合,让每名“90 后”大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到各项文化活动中,实现个性发展与共性发展的统一。要注重发挥榜样文化的引领作用,善于挖掘和宣传社会上和学生身边的典型事迹,引领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加强“90 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精神、行为等方面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文化内涵,使校园文化辐射艺术、科技、公益等各方面,使校园文化成为“90 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生命线。

3.夯实“第三课堂”,在实践中促进“90 后”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为自觉行动。发挥实践育人功能。通过开展形式丰富的社会实践和调研活动,引领“90 后”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实践活动中,深化对“第一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并不断内化为自觉行动。积极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加强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鼓励“90后”大学生到社区、企业、农村挂职锻炼,实现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效结合,在实践中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并转化为自身实际行动;立足校园,辐射社区,服务社会,充分发挥志愿者协会等学生志愿服务组织作用,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培养“90 后”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倡导文明新风,弘扬志愿者精神。

综上所述,“90 后”大学生寄托了民族的希望,承载着祖国的未来,如何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教育和引导“90 后”大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我们不断思考、不断探索。

[1]张晓京,文书锋,金 添.“90 后”大学新生思想行为能力特点的调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

[2]温成涛,董雅致.新时期大学生特点分析及教育思考[J].通化师范大学学报,2008

[3]林小芳.“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福建省高校大学生为例[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1

[4]李 陶.“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5]杨晓霞.论“90 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J].大学教育,2014

猜你喜欢
三个课堂价值观道德
我的价值观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高校学生党校“三个课堂”育人模式探索
有效利用“三个课堂”,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