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进贤一中 柳春明
初高中物理“教与学”的衔接
江西省进贤一中 柳春明
高一物理老师往往只注意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新旧知识的交替变化。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区别在内容要求不一样、学习方法的不一样、解题方法不一样、实际实用不一样。
初高中物理 衔接方法 教学方法
刚从初中毕业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高中物理学习,都认为高一物理难学。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降低初高中物理学习台阶;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工或另建新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掌握了哪些知识,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降低了高中物理学习的难度。
对于具体的物理问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但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更简便。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指导。
高中物理题目类型多,方法灵活,用到初等数学的知识较多。教师在强化概念的同时应精心准备每一节习题课,为提高习题课的效率,在上习题课前可先将题目布置下去,先让学生做,并让他们争先恐后地想办法解题。每想好一种办法便拿给大家看,实在想不出就相互讨论。一些有难度的题目,学生常常争论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上习题课时学生特别专心,由于课前他们已经将题目思考多次,所以上课特别容易理解。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消化吸收课堂上的知识和方法消化吸收。
另外,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要认真、仔细,批改作业时,一看学生是否会做;二看学生是否认真做,书写是否规范、作图是否准确。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集体更正,个别存在的问题个别更正,不合格的作业一定要重做。通过严格规范地批改作业,学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严密的思维过程;通过精心准备的习题讨论、讲解以及运用各种各样的解题方法,学生在由简单模仿到运用自如、由运用自如再到自我创造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浓厚的兴趣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
每节课的前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例如,讲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实验。按照常规认识,易拉罐运动至最高时,水必往下洒,但从实验结果看却出乎意料,水并没有下落。接着使转速慢下来,学生们会发现慢到一定程度后水会洒出,接着提出问题:要使水不洒落下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一些易混的字母从一开始就要求正确书写。例如,有不少同学m与M不分,那么表达式就变味了。受力分析图中力较多时,如用大写的F加下标表示弹力,用小写的f加下标表示摩擦力,用F与F′表示一对弹力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力F正交分解时的两个分力Fx、Fy,初末速度V0、Vt等。
“必要的文字说明”是对题目完整解答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字表述,它能使解题思路表达得清楚明了,解答有根有据,流畅完美。
例如,有的同学在力学问题中不指明研究对象,一上来就是一些表达式,让人很难搞清楚这个表达式到底是指向哪个物体的,有的则是没有根据,即没有原始表达式,一上来就是代入一组数据,让人不清楚这些数据为什么这样用。同时,有的同学的一些表达式用到一些题设中没有的字母,如果不指明这些字母的意义也让人摸不着头脑,很显然这些都是不符合要求的。
方程式是主要的得分依据,写出的方程式必须反映出依据的物理规律,不能以变形式、结果式代替方程式。同时,方程式应该全部用字母、符号表示,不能字母、符号和数据混合,数据式同样不能代替方程式。演算过程要求比较简洁,不要求把大量的运算化简写到卷面上。
总之,高一物理老师要促使学生明白高中物理的特点、难点、意义,树立信心,使学生知道一切困难都是成功的试金石,应做好充分准备,在以后的学习中游刃有余。
ISSN2095-6711/Z01-2015-08-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