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莉,李卉青
(西北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的移民、留学和旅居等生活方式使得个体具有了多元文化经验。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求学、工作和生活等原因,选择去到异国他乡,为自身谋求发展。当人们走入不同国家乃至不同地区,由于语言、文化以及相应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他们经常面临着文化适应问题。文化其实是一整套知识、信仰、价值、风俗和行为系统,以及许多在日常生活中被其成员所需要、共享及使用的物件的统称。[1]由文化适应所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扰问题早已是国内外很多研究者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很多研究者也都针对此课题做出了丰硕研究成果。例如,Chen和Starosta认为,当旅居者面对居住国文化中的新文化元素时,心理适应会发生失衡,即感受到冲突,而旅居者会发展出一种特定的动力或需求去应对此种冲突;[2]国内研究者王亚鹏、万明钢指出,藏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策略对心理疏离感具有重要影响;[3]于辉也以朝鲜族大学生为样本,证明了个体的文化适应程度越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4]还有以来华留学生和中国留学生为被试的研究发现,文化适应程度与个体的生活满意度之间呈正相关。[5]但是,传统的文化适应研究较少关注到多元文化经验对于个体的积极价值。实际上,多元文化经验对于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沟通、理解和信任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西方的很多研究者们也正逐渐关注多元文化经验在创造性、认知复杂性、文化智力和生活满意度等方面的积极价值。[6-11]本文就多元文化经验的积极影响作一综述,以期对我国多元文化经验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由于个体的移民、旅居等需要,一些个体将自己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或国家、民族文化带入到另一新的环境中,同时也接触或融合新环境中的生活方式、信仰特征以及民族文化,这就形成了多种行为特征、多种文化出现在同一环境下的新局面,也就是所谓的多元文化。那么,这些个体为了适应新的文化环境,自然接触了多种文化线索,就成为多元文化经验个体。
如何去界定多元文化经验,严格地讲,目前还没有一个明晰的关于多元文化经验的定义,但可以从多元文化个体出发探讨多元文化经验。多元文化个体(multiculturalists)包含了双文化个体(bicultural individuals),[12]有研究指出,[13]双文化个体(bicultural individuals)指自我报告为具有文化双重性的人或者把自己同时归类为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例如,我是华裔美国人)。这种界定是以被试的自我报告为准则来区分双文化个体与单文化个体的,也就是在选取被试时让被试自己回答是否为双文化人,但这样的区分涉及了对双文化认同的内涵。具有双(多)文化经验的个体对于这两(多)种文化必须认同,[14-16]这样以来,被试才会承认自己是双文化人(例如,我是华裔美国人)。一些研究者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的方式测量双文化认同,这样也可以区分哪些人是双文化人,这种测量方式避免了更多社会赞许性因素。那么,对于没有同时认同两(多)种文化或者认同程度不一的个体,就不能算作双(多)文化经验者吗?这仍然有待商榷。
也有研究者认为双文化个体是那些接触并内化了两种文化的个体,并且这两种文化系统会在不同情境下指导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8]研究者通常根据个体在两种文化环境中生活的年限来选取研究对象,选取年限从至少生活3年至几十年不等,或者选择二代以上的移民。这些研究中被试可能需要回答:(1)你在美国生活的时间?(2)你在中国生活的时间?或者被试自我报告是二代以上的移民(例如,我是二代墨西哥移民)。这种划分单纯以生活年限为标准来判定双(多)文化经验个体。
还有些研究将双语能力作为双文化经验的判定标准。[10]双语个体(the bilingual)是那些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交流(包括听、说、读、写)的个体。[17]Benet-Martl′nez研究双文化经验对认知复杂性的影响,[18]就选取了双语个体为被试,选择标准是被试自评运用两种语言说、读与写的能力(例如,评价你的英语/汉语的写作水平),得分在平均分以上的被试则被认为是双文化个体。还有研究者通过被试自我评定对双语的使用频率来区分双语个体(例如,评价你在家使用英语/西班牙语交谈的频率),同样处在平均分以上的被试被认为是双文化个体。[10]当然也有研究者将双语交流能力和双语使用频率共同作为双文化个体的选取标准。[19]
但也有一些研究认为,双语个体并不一定是双文化者,二者是存在差异的。[17-19]由于学习或工作需要,有些单文化人也会学习两种甚至多种外语,例如我国的外语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第二外语,但他们并不是双文化经验者。当然,双文化人也不一定是双语者。例如,就我国西北多民族聚居区的回族来讲,他们拥有自己的文化特点和宗教信仰,生活在周围大多是汉族成员的地区,很少有既会说汉语也会说阿拉伯语的回族成员,但他们又确实接触了汉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也就是说他们属于双文化经验者,但不属于双语者。
不难看出,目前研究多以文化认同程度、文化接触时间以及双语言能力为标准判定双(多)文化经验个体。每一种判断标准都有其利弊,但是,这种评判标准的不一致,使得选取的双(多)文化经验个体的差异很大,也造成了很多研究结果的分歧,未来研究可以对多元文化经验进行明晰界定,以期能有统一的标准。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颖奇特且有实用价值的观点或产品的能力。[20]多元文化经验有利于提高创造力的研究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Simonton的研究表明,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可以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当一个国家的文化具有很高的开放性或地理区域的划分相对多样化的时候,这一国家的创造力会得到整体提高,这可能是因为文化的多样性带来了创造源泉的多样性,而创造力是从统一到多元的过程;[21]Amabile和Barsade等人的研究发现,双语者的创造力大于只讲单一语言者的创造力;[22]还有研究表明,在成员多样化或者能够自由和充分地表达不同观点的合作性小组中,小组成员的创造力高于在成员单一化或不能够自由表达不同观点的小组中成员的创造力,表明个体的多元化经验有助于创造力的发展。[23]这些研究说明,个体或群体所吸收的文化越多元,其创造力也越强。
William和Leung等人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了多元文化经验能够提高创造性。[6-7]在这类范式中,研究者将双文化被试分为两组:一组被试启动异国文化经验,例如给被试呈现与异国文化相关的一系列图片和影视资料,或者让被试详细回忆在国外生活的经历,从而唤醒被试对相应文化的感知,达到文化启动的目的;另外一组被试则作为对照组,呈现与本国文化相关的图片影视资料,或者让被试详细回忆在国内的生活经历来启动本国文化经验。然后让两组被试完成一个创造力测验,结果发现外国文化启动组的被试在创造力测验上的得分高于本国文化启动组。不仅如此,Leung和Chiu也以美国大学生为被试运用文化启动的范式证明了多元文化经验可以促进创造力的提高。这些研究采用文化启动范式,创造性地用实验的方法操纵了文化变量,不仅为如何提高个体的创造力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也为心理活动会受到文化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有力证据,对创造力和文化心理学领域有着积极广泛的影响。[23]
国内研究者从创造力的培养途径出发,以科学发明创造问题和字谜为实验材料,通过操纵自变量:有无学习多元文化经验相关材料(分为阅读了多元文化材料和无阅读多元文化材料),研究其在解决创造性问题时的差异。[24]结果表明,多元文化经验对创造性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女生对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能力要高于男生。该研究采用了国内学者张庆林团队编制的《科学发明创造实验材料库》,但是由于文化经验是长时间接触、学习而来的,将阅读多元文化经验材料与否作为区分多元文化经验的变量,确有待商讨。
在多元文化经验的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多元文化经验对认知复杂性的影响。认知复杂性是个体能更好的归类信息(更加容易对信息进行辨别和整合)及更容易进行抽象思维,而较少进行具体和表象化的描述。[25]也就是说,个体对某个特定领域(如文化适应)的感知和组织,可以基于不同的维度对现实做出个人化的解释,这种整合和加工的观念恰恰是个体差异的来源。[26]那么,拥有多元文化经验的个体是否由于文化的多样性而增加了他们对于文化认知的复杂构念呢?研究者怀疑多元文化经验有利于提高认知复杂性以及识别和集成其他文化观点,多元文化经验有可能提高了个体对多元文化资源的运用来满足当前的任务需求。[8]Benet-Martinez等人以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双文化个体)和美国大学生(单文化个体)为被试,研究了双文化经验对认知复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文化经验被试在对文化的辨别、整合及抽象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27]该项研究中,作者通过被试对文化信息的自由描述,分析了句子描述的复杂性,即作为测量认知复杂性的标准,但实际上认知复杂性是一个更为高层的变量,它不仅仅是对现状的描述,而是当面对新信息时,个体使用他们复杂的认知系统来分析、推断、加工、决策并调整策略的过程。[28]因此,对句子复杂性的测量可能并没有真实地反映认知复杂性的程度,但双文化经历确实带来了更多的文化信息,从而使不同的文化信息交互在一起,在探测、加工和反应文化线索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文化知识的熟悉度大大提高,导致了文化图式的良好组织和整合。并且由于多元文化经验的个体在文化框架的转换中也会遇到文化冲突引起的焦虑,陌生等感觉,会更加努力地适应新的文化并且合理地进行文化转换,正是这种努力导致了较高的认知复杂性。[27]
为了揭示在不同种族、民族和国别的跨文化环境中,人们如何收集和处理信息,做出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以适应新文化,Earley和Ang明确提出了文化智力(Cultural Intelligence,CQ)的概念。[29]他们认为文化智力是“反映人们在新的文化背景下,收集处理信息,作出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以适应新文化的能力”,用它可以来衡量人们理解与适应不同文化环境的能力。[29]“文化智力”比较高的人,遇到新情况时往往能应对自如,能理解不同文化中的细微之处,并很快化解冲突。[30]但对文化智力的研究也多应用于管理行业,为选拔跨国管理人员服务,那么对于跨民族文化交往或学习经验是否有帮助还有待验证。
由于文化智力表达的是适应新文化的能力,个体的文化智力是在实际情景中得以提高的,这种实际情景也就是文化适应的过程,所以多元文化经验可以说是文化智力的前提。对于多元文化经验者,他们掌握的文化信息较为丰富,在跨文化交流时容易提取有利于解决当下问题的信息,这有助于他们选择适当的行为来适应新的文化。所以多元文化经验为文化智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然而多元文化经验对文化智力的影响机制还有待实证研究,基于我国本土化的多元文化经验对文化智力的提升也有待证实。当然,文化智力高的个体对于文化适应更容易,更能接近新的文化,研究者可以选取多元文化经验者对文化智力进行纵向研究,以期证明多元文化经验有助于文化智力的发展。进而提升文化适应程度,能更好地融入新的文化环境,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对新文化背景下的学习任务、工作任务、工作角色以及职责有更强的适应。[31]
很多研究采用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来探求文化经验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有研究认为,多元文化经验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32]但也有研究认为,二者之间这种关系的成立还存在很多调节因素。[33]
首先,多元文化经验与生活满意度存在密切的相关。胡发稳研究表明,哈尼族中学生的多元文化经验对生活满意度具有正向预测作用。[34]李旭珊、王琦等人对于少数民族预科生的研究,也证实了该结论:具有多元文化经验的少数民族预科生生活满意度较高。[35]那么,为什么多元文化经验有利于提高生活满意度?在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上,有学者给出了自己的研究结论:当多元文化个体面临不同于本民族文化的环境时,适应并融入了他文化族群,此时,个体的群体归属感得到强烈的满足,在此基础上,多元文化个体内化了不同的文化群体的目标,利益和期望,进而会内化其价值观和标准,使个体以合理的方式应对了不同的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信念的挑战,进而生活满意度大大提升。[36]当个体在自己需要适应的文化环境中,满足其群体文化的归属时,拥有不止一种文化经验的个体,将会解决诸多问题,提升个人的生活满意度。[32]
当然,多元文化经验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积极关系还存在一些调节因素。其中,对双文化或者多元文化压力的处理能力就是调节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对于文化冲突的压力处理恰当时,会促使个体生活满意度的上升,因为双文化经验的个体更容易培养对于文化压力的处理能力。[37]近年来,研究者采用个案研究、访谈研究方法,揭示了多元文化个体在适应新环境中是如何应对压力、提升个体生活满意度的。例如,Lee和Kim通过个案法研究拥有多元文化经验的韩国二代移民在德国的生活经历,发现这些被试者很好地缓解了不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压力,从而提升生活满意度。[33]Morris和 Mok的研究也表明了个体对于多元文化压力的处理能力是提高生活满意度的调节因素。[38]具有多元文化经验的个体如果对于不同文化压力的处理能力较高时,则多数个体会很好的适应环境,降低了由文化异同所带来的冲突,间接地提高了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反之,如果对于压力处理不当时,可能导致个体产生困惑或歧视感,进而影响个体生活满意度。有研究就以拥有多元文化经验的个体为被试,文化认同与个人歧视感知作为自变量,来预测因变量生活满意度,结果表明:如果不能有效地处理多元文化的冲突带来的压力,一旦个体歧视感产生,则导致生活满意度的下降。[39]国内研究学者娜日的研究也表明:蒙古族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如果采取被动承受多元文化压力,则生活满意度最低。[40]这些都说明了多元文化经验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存在调节变量,但毫无疑问的是,多元文化经验丰富的个体拥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目前,国外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具有东西方多元文化经验的个体其生活满意度的状况,很少涉及同一政治体制下的亚文化群体的生活满意度。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并存的国家,加强民族文化经验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关系的研究,对于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和建立和谐社会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近几年来,全球化跨文化现象受到广泛关注,在这个领域,研究内容广泛涉及创造性、认知复杂性、文化智力以及生活满意度等诸多方面,多元文化经验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价值。在全球化进程中,多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日益凸显,多元文化经验是多元文化者特有的一种经验,对其定性、测量、开发和运用的深入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当然,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很多方面还很不成熟,有待于学者们在未来的研究中予以深化和完善。
第一,进一步明晰对于多元文化经验的界定。很多研究选取多元文化经验的标准并不一致,多元文化经验的概念与结构还存在分歧。目前研究多是以文化认同程度、文化接触时间以及双语言能力为标准判定双(多)文化经验,未来的研究需要整合前人成果,得出一个能被普遍认同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实证研究来得以验证。
第二,深化中国本土化的研究。目前,该领域的多数研究都是在西方国家选取被试,缺乏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研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多样性和复杂性突出,少数民族群体普遍具有多元文化经验,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多元文化经验的测量以及在其他文化环境中的效度、信度。虽然不同的测量方法或选取被试的方法已经在中西方文化、东亚文化等背景下得到验证,但是未来的研究还应该考虑在其他文化环境中的效度,包括国内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与汉族混居区等地。
第三,继续关注多元文化经验与其他相关构念关系的研究,并对多元文化经验的作用机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例如,未来的研究可以把五大人格特质(尤其是开放性)与多元文化经验作为预测源来研究心理适应;以及人格特质是否在多元文化经验与心理适应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发现,多元文化经验与创造性、认知复杂性、文化智力等之间存在关系,但是今后的研究可以关注它们之间的结构联系,以及交叉作用是否会对跨文化适应产生影响,影响有多大。
由于多元文化经验强调了经验性,所以未来的研究应该扩展到纵向研究,分析这种特殊背景下的经验对结果变量分别有什么样的影响,将多元文化经验与主体的其他成果联系起来,例如心理幸福感、自尊程度、辩证性自我、双语的兴趣与能力、心理适应程度、工作或学习绩效等,考察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第四,加强实证研究。在国内,很多该方面的研究是过多的经验总结性研究,缺乏数据支持,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尽管我国少数民族的情况较复杂,地域差异性较大,实证研究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未来的研究应尽量克服现实问题,需要人们投入更多的关注,开展更丰富、更深入、更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这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有价值、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
在目前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商业往来频繁,人口流动加剧,文化间的融合不断加速,多元文化经验积极价值的研究对于教育、商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例如留学规划、国际交流项目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我国留学生、跨国公司以及旅居者日益增加,对于两个国家甚至多个国家间的交流自然络绎不绝,多元文化的个体需要在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方面做出更复杂的适应;另一方面,我国少数民族的流动性也明显上升,这促使国内研究者不得不关注多元文化经验在诸多方面的价值。故提倡研究者以少数民族为例,研究本土化的多元文化经验,为我国的民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学理论依据。分析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发展的特点,将发现我国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个体在创造力、文化智力、生活满意度、文化适应性等诸多方面有更大的优势。
[1]甘布尔.有效传播[M].熊婷婷,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Chen,Starosta.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ensitivity scale[J].Human Communication,2005,(3):1-15.
[3]万明钢,王亚鹏,李继利.藏族大学生民族与文化认同调查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2002,(5).
[4]于辉.朝鲜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08.
[5]刘炜.中国留英高校生跨文化适应、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6]William,W,Galinsky.When inRome..Learn Why the Romans Do What They Do:How Multicultural Learning Facilitate Creativity[J].Experienc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10.
[7]Leung,Chiu.Multicultural experienceenhances creativity:The when and how[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8.
[8]Benet-Martínez,V.,Leu,J.,Lee,F.,&Morris,M.Negotiating biculturalism:Cultural frame-switching in biculturals with‘oppositional’vs.‘compatible’cultural identities[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002(33):492-516.
[9]Leung,Chiu.Multicultural Experience,Idea Receptiveness,and Creativity[J].Journal of Cross Cultural Gerontology.2010.
[10]Chen,Benet & Bond,Bicultural Identity,Bilingualism,and Psychological and Justment in Multicultural Societies:Immigration-Based and Globalization-Based Accultur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8,76:804-838.
[11]Verkuyten,Pouliasi,Biculturalism and Group Identification:The Mediating Role of Identification in Cultural Frame Switching[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006,(37):312.
[12]杨晓莉,刘力,张笑笑.双文化个体的文化框架转换:影响因素与结果[J].心理学进展 ,2010,18(4):840-849.
[13]Nguyen,A.D.,& Benet - Martínez V.Biculturalism unpacked:components,measurement,individual differences,and outcomes[J].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2007,(1):101–114.
[14]Banaji,M.R.Implicit attitudes can be measured.In The nature of remembering:Essays in honor of Robert G.Crowder[M].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1,117–150。
[15]Devos,T.,& Banaji,M.R.Implicit selfand identity.Critical thinking:Why we must transform our teaching[J].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ducation,2003,18(2):34–35.
[16]Devos,T.Implicit Bicultural Identity Among Mexican American and Asian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J].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2006,12(3):381–402.
[17]Luna,D.,Ringberg,T.,&Peracchio,L.A..One individual,two identities:Frame switching among Biculturals[J].Journal of Consume Research,2008,(35):279–293.
[18]Benet-Martl′nez,V.,Leu,J.Biculturalism and cognitive flexibility:Expertise i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006,(37):386–407.
[19]Chen,G.M.A stud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M].Hong Kong:China Review Academic Publishers,2010.
[20]Hangeun,Lee,Kyung Hee Kimb.Can speaking more languages enhance your creativ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bilingualism and creativepotential among Korean American students with multicultural link[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1.
[21]CT Fong.The effects of emotional ambivalence on creativity[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6.
[22]Amabile,Barsade,Mueller,Staw.Affect and creativity at work[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5.
[23]杨阳,万明钢,创造力研究新进展:多元文化经验对创造力的影响[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5).
[24]石丁宇,刘兰,柯亚.多元文化经验对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影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9).
[25]Dierdorff,E,Rubin,R.Carelessness and discriminability in work role requirement judgments:Influences of role ambiguity and cognitive complexity[J].Personnel Psychology.2007.
[26]Rudmin,F.W.Critical history of the acculturation psychology of assimilation,separation,integration,and marginalization[J].Review of Psychology.2003,(7):3-37.
[27]Benet-Martínez,V,Lee,F.,Leu,J.Biculturalism and cognitive complexity:Expertise i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J].Journal of Cross Cultural Gerontology.2006.
[28]Elder,L,Paul,R.Critical thinking:Why we must transform our teaching[J].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ducation.1994.
[29]Earley,P.C.,&Ang,S.Cultural intelligence:Individual interactions[M].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30]Earley,P.C.,&Mosakowski,E.Cultural intelligenc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4,(82):139–146.
[31]Black J.S.The relationship of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adjustment of japanese expatriate managers[J].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1990,(30):119–134.
[32]Raquel C.Hoersting,Sharon Rae Jenkins.No place to call home:Cultural homelessness,selfesteem and cross - cultural identit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11,(35):17-30.
[33]Lee,Kim.A qualitative study on the bicultural experience of second-generation Korean immigrants in Germany[J].Science Direct.2014,(20).
[34]胡发稳.哈尼族中学生文化认同及其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2).
[35]李旭珊,王琦,卢富荣,孙西艳.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民族认同、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1).
[36]Espinosa,A.,Tapia,G.Identidad nacional como fuente de bienestar subjetivo y social[J].Boletín de Psicología,2011,(102):71–87.
[37]Kenyon,D.B.,Carter,J.S.Ethnic identity,sense of community,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northern plains American Indian youth[J].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2011,(39):1-9.
[38]Mok,A,Morris,M.W.Cultural chameleons and iconoclasts:Assimilation and reactance to cultural cues in biculturals'expressed personalities as a function of identity conflict[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9.
[39]Moscato,G..Familias interculturales en Espana:análisis de la satisfacción vital[J].Portularia,2012,(12):35-43.
[40]娜日.蒙古族成年人的文化适应与生活满意度及其相关性[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