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亮
分布式课程领导下教师角色的重建
●吴晓亮
分布式课程领导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所有教师进行课程方案的专业设计、课程的专业实施与专业评价。在课程方案实施即课堂教学中,教师课程领导角色需要重建。当我们致力于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评的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时,教师必须成为学习促进者、质量监测者、课程开发者。
分布式课程领导;教师角色;课堂教学变革
分布式课程领导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所有教师进行课程方案的专业设计、课程的专业实施与专业评价。在课程领导的视域下,教师应为学习的促进者,强调教师助学的功能;教师应为学习的监测者,强调教师的评价要全程跟进;教师应为课程开发者,强调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师角色的重构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变革,从原本教的课堂变为了学的课堂、评的课堂,最终变为“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
教师成为学习促进者,强调教师助学的功能。正如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某次报告中说道:“一节好的课,教着教着,老师不见了;一节差的课,教着教着,学生不见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师成为学习促进者,这种教师角色的转变势必带来课堂教学的变革,让教的课堂变为学的课堂。
教师成为学习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制定目标、安排内容、设计方法时都需要考虑学生因素。了解学生学习起点,以制定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知道“去向何方”。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因为学生学习起点犹如导航中的“定位”,如果教师连学生“在哪里”都不知道,那么又如何制定“去哪里”的目标?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制定更加合理的学习目标,促成原有知识与新学知识的“连接”,诚如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名言所说,教学成功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了解学生的已知,因为只有了解“已知”,才能知道“去向何方”。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清楚地知道“目的地”,教的课堂就变成了学生可以“清楚地学”的课堂。关注学生认知结构,以选择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知道“凭借什么学”。教学不是直接“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凭借什么学”。为什么不能直接“教教材”,因为教学的成功在教材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学生”,如果一味地教教材而不懂得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内容的选择与调整,不顾及学生的认知结构而“硬灌”,一定不会获得成功。所以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加工,变“教材内容”为“学习内容”,变教的课堂为学生学的课堂。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以设计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知道“怎样去”(抵达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如果忽略学生学习规律的特点,只顾自己喜好或者时下流行,那么就会出现学生陪教师“演戏”的现象,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了解学生学习规律来设计学习方式,犹如教师了解学生“开车习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变教的课堂为学生乐学的课堂。
教师成为质量监测者,强调教师的评价要全程跟进。随着课堂变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对评价的认识也在不断改变。以前简单地认为评价就是课堂评价语言,对课堂评价的误解导致了我们无法监测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教师要成为质量监测者,就必须要重视评价,这种教师角色的转变势必会带来课堂教学变革,变教的课堂为评的课堂。
教师成为质量监测者,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重视评价的运用。教师要对学业质量负责,这不仅仅是对学业质量的结果负责,而是要对质量全程负责,即要成为质量监测员,要用评价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用评价监测学生的学习结果,用评价调整教师教学行为。质量监控者需要评价全程跟进,这种教师角色的转变就带来了课堂教学变革。首先,用课堂评价获取学习信息。教师作为质量监测者,必须要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往教师只管教不管评的课堂形式,无法时刻掌握学生学习动态,所以教师要设计评价任务。布置清晰的学习任务,学生在根据学习任务学习时,教师可以获取学生各种学习信息,以正确推进学生学习过程。其次,用课堂评价监测学习结果。教师作为质量监测者,需要不断监测“学生学会了没有”。通过获取学生学习信息之后,教师就要根据这些学习信息进行判断。因此,教师在设计评价任务的时候,除了为学生布置清晰的学习任务之外,还要有指向目标的、明确的评价标准,这样,教师就可以快速判断学生是否学会了。最后,用课堂评价调整教学行为。教师作为质量监测者,要为学生更好地服务。评价学生是否学会了,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学会了或者没学会。如果学生没有学会,那么教师就要根据这个判断结果,马上做出教学行为的调整,让没有学会的学生能更好地学会。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行为,是教师作为质量监测者的重要工作。
教师成为课程开发者,强调的是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体现在教师对课程方案的制定与课程方案的实施中,在课堂教学中教案的设计与实施的能力就是教师成为课程开发者的一种体现。这种教师角色的变革势必带来课堂教学的变革,变教的课堂为“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
课堂教学领域教师的课程开发主要是指教案设计、教学实施与评价。课堂教学中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缺失的现象比较严重,很多老师持“教学思维”而没有形成“课程思维”,具体表现如:课堂教学中学习目标的缺失,教师只知教教材,却不知道一节课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评价缺失的问题,教师只知教,却不管评,不知道学生是否学会了;教师教教师的、学生学学生的、评价又归评价,教、学、评分离。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必须学习研制学习目标,必须学会思考并促进目标与评价任务、与教学过程的一致性。首先,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一节的课的目标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而制定的,每一节课的目标达成,才能最终达成课程总目标。也就是说,每一节课都要指向目标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看目标是否达成。因此,目标的表达必须要可评可测。其次,目标与评价任务的一致性。课堂教学中评价是不可缺失的,缺失评价教师将无法掌握学生的学习,评价任务就是教师进行课堂评价的关键。同时,课堂评价评的是目标的达成情况,所以评价任务一定要指向目标。要达成怎样的目标,就需要怎样的评价任务,也就是目标与评价任务的一致性。最后,目标与教学过程的一致性。避免课堂教学中目标缺失的问题,教学过程的展开也是指向目标的。一节课要达成怎样的目标,教师就要展开怎样的教学。也就是说,目标、评价与教学三者之间是一致的,“教—学—评一致性”是课堂的基本要求。
教师在“教—学—评一致性”课堂中不断锤炼自己的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能力,从而成为真正的课程领导者,实现学校分布式课程领导的格局,激发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一致成长。
[1]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少非.课堂观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0.
(责任编辑:刘君玲)
吴晓亮/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