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延迟满足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2015-03-31 03:25胡宝翠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刺激物等待时间言语

作者简介:胡宝翠(1987-),女,河南封丘人,教师,硕士,从事心理学教学与研究。

延迟满足不仅是幼儿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和最重要的技能,也是儿童社会化和情绪调节的重要成分,更是伴随一生的一种基本的、积极的人格因素,是儿童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5.02.033

一、个体因素

(一)生理因素

生理结构决定功能,大脑对行为的抑制性控制影响个体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神经心理学对抑制机制中枢基础的研究表明,个体对行为的抑制与大脑的额叶皮层、前额叶皮层有关。对大脑额叶(Frontal Lobe)严重损伤的病人进行临床观察表明,病人不能将注意集中在所接受的言语指令上,也不能抑制对任何附加刺激物的反应。 [1]虽然婴儿期前额叶的发展已经十分迅速,不过前额叶在儿童4~5岁期间,会再经历一个发展冲刺期。因此,抑制性控制发展缓慢可能是因为前额叶皮质是成熟较慢的区域。 [2]还有研究发现,跟延迟满足有关的“冷”“热”系统分别和前额叶皮层的背外侧区及腹内侧区有关系。 [3]

(二)认知因素

1.注意

迈克尔(Mischel)和埃博森(Ebbesen)在1970年通过对奖励物的呈现形式进行一系列变化的方式,操控被试对象对奖励物的注意程度。结果发现,不管是对即时奖励物的注意,还是对延迟奖励物的注意,都会降低学前儿童延迟等待的时间;与之相反,在不呈现奖励物或呈现奖励物而被试不去注意的情况下,都会使延迟等待时间延长。 [4]1989年,罗德里格兹(Rodriguez)等人以有适应障碍的儿童(6~12岁)为被试对象,采用观察法研究延迟等待中自发的视觉注意模式。结果表明,自发的注意分配策略的使用(分心策略、不注视奖励物)有助于延迟等待行为的维持。 [5]科普(Kopp)的研究发现,通过观察12~30个月的婴儿维持注意的能力,可以预测其24个月时的自我控制能力水平,不过在2岁以后,随着婴儿各方面经验的日益丰富,婴幼儿的认知能力开始对自控能力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此时注意就不能对自控做出正确的预测了。 [6]

2.认知表征

在认知上注意刺激物“冷”(cool)的属性(抽象的、一般信息的),而不是注意刺激物“热”(hot)的属性(诱人的、唤醒的)。例如,如果把巧克力在认知上想象成咖啡色的规则木块,而不是香的、润滑爽口的特征会有效地延长等待的时间。 [7]1973年,迈克尔(Mischel)和摩尔(Moore)在实验中以三种不同的形式呈现刺激:与实物大小相同的奖励物的象征性表征,与奖励物不相关的表象,空白幻灯片,结果发现,前者比后两者都更有利于延迟等待行为。 [8]国内研究者的研究发现,相同延迟奖励物的不同颜色(彩色、黑白)的照片会导致儿童不同的延迟等待。 [9]

3.语言调节

维果斯基认为,在解决问题时,学前儿童会经常使用自言自语(private speech)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进而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儿童对自我言语的使用可以预测其自我控制的行为及任务完成的情况,从而调节儿童的延迟满足。 [10]1978年,米勒(Miller)等人对指导语进行了四种不同的实验处理:指导语与延迟任务有关,指导语与延迟任务不相关,指导语与刺激物有关,指导语与刺激物不相关。结果表明,当指导语与延迟任务有关时,有利于促进幼儿园儿童的等待,但对三年级小学生的影响并不明显。当指导语与刺激物相关时,三年级学生的延迟时间减少,而对幼儿园儿童的影响却不明显。也就是说,不同的言语指导对不同年龄儿童的延迟等待行为影响不同。 [11]托纳(Toner)等人(1979)的研究发现,不管是对奖励物的积极评价(我喜欢…)还是消极评价(我不喜欢…),针对奖励物有言语评价的儿童都比没有言语评价的控制组的延迟等待时间短。 [12]托纳(Toner)和史密斯(Smith) (1977)研究发现,对于学前的女生,在等待过程中如果有和等待不相关的,或者和等待所能带来的价值的自言自语,比跟奖励物有关的自言自语等待时间要长,因为年长儿童更精通于利用自我言语指导来解决问题,所以她们比年幼儿童更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13]列瑞(Leary)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自我言语的指导可帮助其控制行为。对于抵制诱惑和延迟满足实验中的行为控制的研究结论也证实了言语的调节作用,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而言,相比于沉默,有言语的自我指导对于抵制诱惑和延迟满足更有帮助,但此时言语指导的语义内容并不重要,即与任务相关、不相关的言语都同样有效;而对于年龄稍大的儿童,只有与任务有关的言语指导才能起到最有效的作用,言语指导的语义内容就显得很重要。 [14]

4.元认知

某项研究发现,当主试询问儿童,在等待的过程中他们是愿意呈现奖励物还是遮盖奖励物时,4岁以下的儿童没有表现出对两者的选择偏好,且一般不能说出自己作出这样选择的原因。4~4.5岁的儿童对“呈现奖赏物”有着强烈的选择偏好,这种选择策略更不利于被试对象的等待。研究结果还表明,5岁以下的儿童对于任务抽象观念的作用(如“我正在等一件高兴的事”)与具体观念等待作用(如“它多么的美味可口”)间没有选择偏好,也不能产生清晰、可行的延迟策略。5岁末的儿童才对“遮盖奖赏物”有了明显的偏好选择,并能说出这样选择的理由;大约从7岁开始,儿童能够自发地产生有效的认知策略,而且还可以验证不同策略的可行性程度及理解某些抵抗诱惑的规律; 10岁左右的儿童有了更自主的延迟策略,此时他们已经扎实地掌握了基本的延迟规律。 [15]

(三)人格因素

杨丽珠等人对气质和延迟满足关系的研究发现,幼儿气质的五个维度(冲动性、抑制性、活动性、负情绪和任务坚持性)中,只有抑制性水平的高低和延迟满足能力的得分差异不显著,其余四个维度都和延迟满足能力存在显著差异。 [16]马晓明在探讨3~5岁幼儿气质类型与延迟满足关系的研究中也发现,不同气质类型的3~5岁幼儿的延迟满足能力差异显著,相比于均衡型和活泼型幼儿,抑制型和敏感型幼儿的延迟满足能力更高;专注型的幼儿延迟满足能力显著高于均衡型和活泼型幼儿。 [17]卡斯科利(Cuskelly,M.)和斯杜宾斯(Stubbins,P.)的研究发现,延迟等待时间较长的人气质维度上的冲动性越低,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高。 [18]

方德(Funder)和布洛克(Block) (1983)对于延迟满足与个性相关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独立的、慎重的、细心的、能集中注意力的、通情达理的、含蓄的、合作性强的男孩,调节动机和情绪冲动性的能力比较明显,延迟满足能力比较强,而易怒的、烦躁不安的、好斗的男孩一般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女孩一般是独立的、智商高的、有能力的、足智多谋的,延迟满足能力弱的女孩往往抗压性不强,经常是其他孩子欺负的对象并且容易生气、发牢骚和被冒犯。 [19]

二、环境因素

(一)实验刺激情境

迈克尔(Mischel)和班杜拉(Bandura) (1965)在研究他人示范对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影响中发现,成人在延迟满足实验中的示范行为会改变儿童选择即时奖励的倾向,成人没有选择延迟奖励物的行为示范也会改变儿童选择延迟奖励物的倾向。无论是现实性榜样还是象征性榜样所产生的替代强化作用都会影响儿童对自己行为的调节。 [20]另有研究者发现,三年级的儿童在SID范式下比在EID范式下更少关注跟奖励物有关的线索,在SID范式下,呈现奖励物比不呈现奖励物更让个体关注与奖励物没关系的事情,而在EID范式下则会相反。 [21]还有考察不同(榜样,同伴)情境对儿童延迟满足能力影响的研究,结果发现,在榜样情境中,同龄人作为榜样对象时,对儿童延迟满足的影响更大;在同伴情境中,无实验处理的控制组比有同伴陪同的陪同组的自我延迟满足等待时间更长,且同伴拒绝情境会缩短儿童的自我延迟满足等待时间。 [22]心理学者尼散(Nisan) (1976)以以色列6~7岁的儿童为对象,把他们分别安排到个人与群体两种情境中,考查他们的延迟满足行为在这两种情境中的差异,结果发现,男孩在群体情境中倾向于选择延迟满足,女孩则更倾向于选择即时满足。 [23]也有研究发现,不管是个体情境还是群体情境,幼儿在延迟等待时间和等待策略的使用上没有显著差异。 [24]

(二)家庭环境

弗雷尔(Freire)等人(1980)对7~10岁的儿童就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延迟满足之间的关系做了研究,发现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大部分倾向于即时满足,中等收入家庭的儿童大多会为了价值更大的奖励物而选择延迟满足。 [25]迈克尔(Mischel)等人研究了父亲缺失变量对儿童延迟满足选择偏好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8~9岁黑人儿童而言,没有父亲的儿童会更愿意选择即时奖励物; [26]当然,在家庭系统中,父母无疑是与孩子发生互动最直接的层面,一言一行对孩子的行为和个性都发生着直接的影响。例如,有研究发现,对孩子控制低、反应程度高的父母所抚养的孩子可能会趋于反叛、攻击、自我放纵、冲动等。弗德曼(Feldman)和沃兹尔(Wentzel) (1990)的研究发现,权威型母亲在养育方式上的过度控制和指导,会使孩子没有机会和动力内化约束控制,从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西尔曼(Silverman)和拉古莎(Ragusa) (1990)在其研究中发现,母亲对儿童独立性的积极鼓励与儿童的延迟满足行为成正相关,而母亲对孩子的敌意和控制则与其延迟满足的行为成负相关。 [27]

(三)社会环境

也有研究者研究不同文化、 [28-29]不同种族 [30-32]等对延迟满足的影响,但因对这些研究颇有争议,这里不再详细论述。

猜你喜欢
刺激物等待时间言语
给学生适宜的等待时间
——国外课堂互动等待时间研究的现状与启示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喷嚏为啥两三个组团来?
意大利:反腐败没有等待时间
顾客等待心理的十条原则
顾客等待心理的十条原则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
浅谈犬的注意力训练
无意注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