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希常
2001年,浙江省三所重点高校率先获得教育部的批准,开始进行高校自主招生录取模式的试点探索。历经14年的时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国的试点高校已达到90多所,不仅数量上增长迅速,而且在实践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遴选了一批专业或特殊才能较为突出的人才,帮助其突破了高考的束缚,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外在扩大了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也对中学阶段的素质教育也起到了一定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但是其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其中以考试的专业化程度有待加深最为突出。带来的影响将是考试本身信度、效度的难以保证,中学对自主招生相关政策的曲解,如此自然无法真正实现自主招生最初的设定目标出现了一些“掐尖,乱抢生源”等现象,因此,我们认为只有在保证该项考试具有足够的专业化程度的基础上才能切实实现自主招生考试的理想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建立科学化、多视角,考试的选材平台,真正选拔出不同专业所需要的而通过“高考成绩一刀切”不易发现的相关人才,削弱过度考试对人才成长的“低层次知识记忆与重复训练”挫伤;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与国际接轨,完善我国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形式的多样化,促进高校自主招生这一考查、录取模式的长远发展。
高校可以在高考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招生考试自行命题选拔人才,这是变革高考一考定终身的重要举措,然而此种选拔方式并未真正摆脱高考的束缚,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规划,专业化程度较低并由此表现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导致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用。
当前高考成绩仍然是目前高校自主招生选拔与录取过程中起绝对决定性作用的一方力量。即使是采用所谓“完全自主招生模式”的复旦与上海交大等自主权利相对较大的高校在通过自主招生考试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也无法百分之百的完全摆脱高考成绩的限定,需要考生的高考成绩至少不低于所在省份的一本线。上海交大在2015年的自主招生简章中就录取优惠政策的规定如下“初审‘优秀’且通过我校自主招生面试的考生,可被认定为我校自主选拔 ‘A档’人选,高考成绩不低于当地一本线,则按照公示专业予以录取;初审‘通过’且通过我校自主招生笔试和面试的考生,可被认定为我校自主选拔‘B档’人选,高考成绩达到我校 (上海交通大学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当地的模拟投档线下40分内(不低于一本线),则按照公示专业予以录取。模拟投档线由生源地省级招办按照本科一批招生所有高校在该省(区、市)最终确定的投档比例测算生成。”[1]复旦大学的招生简章中也有类似的规定。这虽然是高校在制定自主招生简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但是也可以反映出高校不仅在意愿上更愿意接收全面发展的优等生,而且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无法完全摆脱高考,真正自主选择录取对象,对于有着单项特殊才能或专业潜质极高的学生没有开辟绿色通道的权利。因此从高校的角度来看,由于受到高考成绩的限制,高校就没有权利最终决定选拔录取某一个专业或特殊能力极为突出而综合成绩相对较弱的学生。如果高校作为选拔主体自主权不足就很难根据本校的特色和专业特点去选拔符合本校招生目标的考生,自主招生似乎也难以对“钱钟书”式人才的录取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自主招生的存在价值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质疑。
自2001年自主招生政策实施以来,这一选拔形式的发展过程经历了最初各个高校单兵作战,随后出现“北约”、“华约”等联盟统考,至今又重新回到各自为战的几个阶段。众所周知,高校要试图招收到最适合的或最有潜力学生,首先学校清晰的预设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并且相应的设定合理且科学的界定标准。然而当下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高校在自主招生过程中对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相对典型、具体的描述,对于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与特殊才能之间的鉴定也没有形成科学的判定界限。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对高等教育的提出的要求,各个高校的自主招生标准多数以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优秀为主要内容,而对专业潜能较为突出的学生的才能认定标准则缺少具体描述,仅仅依靠学生在高中阶段参加各项学科竞赛获奖与否为准。而文科类的考生在这一种情况下在报考和准备材料过程中就显得比较局促,而且将许多未参加比赛但相关学科能力也比较突出的理科学生置于了弱势地位。总之,在确立招生目标阶段的混乱势必将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问题,包括选拔过程程序的混乱、选拔考试内容的混乱等,而这将直接导致无法招收到真正符合高校预设要求的人才,甚至造成天才的被埋没。
当前各高校自主招生的选拔考试以 “笔试+面试”为主要形式,不同学校对于笔试或面试在录取中所占比重要求不同,但是不论是笔试为重还是面试为重都是基于学生高考所考科目为主要内容来对学生进行考察,而且多数的高校都选择将语文与数学作为必考科目,部分理工科院校或专业中也会将物理、化学为必考科目。一方面从考试的角度来看,笔试、面试相结合的考试形式本身无可厚非,而问题的症结在于笔试在内容上与高考没有实质变化,只是在难度上有所加大。也就是说号称不同于高考的自主招生选拔考试依然无法脱离现下分科教学的束缚,即使是在形式上稍有改变的情况下从本质上也并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桎梏,欠缺灵活性和应有的张力与活力。不论是笔试还是面试,主观题与客观题的考察侧重点不同,然而在各个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过程中对主客观题的考察目标与设置比例与缺少科学论证。2009年的复旦大学以客观题为唯一形式,而2010年的北大笔试试卷中则全部以主观题形式出现。[2]而这两种做法都不足取。另一方面,从高校的角度来看,高校在组织或设计考试的过程中没有权利也没有勇气在自主招生过程中将改革的步伐迈的更大,而且多数高校并没有相应的专业能力开发出可以效度更高,而且灵活性与专业性兼具的考试形式,重新赋予自主招生考试过程中笔试与面试新的活力。与此同时,当下我国并没有足够专业、公正的考试设计单位可以跳出学科的限制,针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设计开发相应的测试,能够科学准确的测试出学生的各项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以供高校在进行自主招生选拔录取时选用。因此,就以上两方面的分析综合来看,当前高校自主招生的选拔考试在形式上灵活性不足,欠缺应有的张力与活力;而且在内容上的科学性也相对不足。
一项考试的专业化程度可以从多个方面有所体现,除了最直接的科学性以外,考试选拔过程的规范性、公正性与权威性等社会性取向的彰显与否也是保证其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方面。然而受我国社会的传统文化与时代局限性的影响,我国当下的高校自主招生选拔考试在过程上的规范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并不是十分令人满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要想获取参加自主招生资格,必须通过其所在高中校长的推荐,而在这个推荐对象的选择过程中却并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如此极易滋生腐败,影响该项考试的公正性;而且许多校长为了提高名校录取率或贪图方便而曲解自主招生应有之义,推荐的学生都是综合素质极其突出而并不需要通过自主招生就能上名校。缺乏监督就只能仅仅凭借校长的职业信仰来勉强保证推荐出具有一定专长或潜质而且真正需要自主招生考试帮助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高考总分数束缚的学生,而这样来看,其规范性与权威性就难以保证了。其次,自主招生考试高校自行组织的考试,其命题、阅卷以及面试也都是高校自行负责。在这种“自己制定规则自己执行 “的情况就为腐败的产生提供了土壤;而且面试的成绩都是专家学者的主观判断,缺少客观的标准依据,具体的过程也缺少必要的监督。而这些都是规范性不够的表现,也是影响其公正性和权威性的因素。总之来说,高校自主招生过程中专业化程度的不足在学生申请与高校实施两个层面都表现出规范性、公正性与权威性的欠缺,而这将会导致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存在价值受到质疑,进而影响其长远发展。
关于高校自主招生专业化程度不足的问题,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高校、社会、中学以及三者间的配合与对接等几个方面。
当下除个别师范类院校外,“考试”对于多数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院校)来说都只是一项工具而已,并非研究对象,而设计与开发就更无从谈起。设计开发自主招生考试,需要依据国际上不同的相关能力理论,围绕考试目的与选拔目标,有针对性的设计题目形式与考察内容,同时还要保证考试具有稳定的信度与效度,其过程复杂且精细,需要专业水品极高的专业人员团队通力合作,所需的开发成本也较高。这显然不是某个高校个体能够独立完成的,而且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来看,学校还需要考虑开发设计该项考试的收益是否会大于所付出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成本,所以高校或许本身就没有开发这项考试的意愿。即使自主招生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考试,但高校依然需要从包括自身能力以及成本代价等多方面来考量开发这项考试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如果高校不具备开发的能力与意愿,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其自主招生的选拔考试的科学性、规范性与公正性是缺乏科学论证的,如此我们也可以认为该考试并非一项具有专业化水准的考试。从这一角度来看,在自主招生过程中,如若高校未能开发设计出信度、效度兼具的考试形式与考试内容,那么所实施的考试的专业化程度自然无法保证。
笔者认为自主招生考试虽然是各个高校自身内部的事务,但却不是仅凭高校一方就能够使其完善尽美的,而是需要来自社会、行政单位等多方机构的共同配合与统筹协调。然而当下的高校自主招生面临严重的专业化不足问题,其中一项重要原因就是缺少来自社会专业机构或教育行政单位的支持与配合。一方面,学校本身不具有单独开发与设计出专业化水平较高,能够反映学生特长与能力的考试能力,与此同时,目前我国社会上也并没有专门的考试开发设计机构,能够协助或者直接向高校提供已经成熟可以直接参考的考试项目,这是影响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专业化水平提升的重要阻碍。另一方面,如果缺少行政部门从中的统筹协调,高校的自主招生就会陷入失去方向的混乱境地。然而现在的情形是,有关自主招生教育行政部门没有赋予高校足够的自主权,在实际的操作中又没有提供必要的帮助,这就造成了在自主招生的过程中高校既被束缚着手脚,又缺少方向指引和必要辅助,这样势必会造成专业化水平低下的问题。
导致高校自主招生专业化程度不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应当与之相对接的高中教育建设不足,对接错位。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首先,对于自主招生考试的相关政策和主要选拔目标,高中学校缺少必要的学习和解读。许多高中不仅没能按照高校的需要推荐符合的考生,而且还会曲解自主招生的本意,推荐的学生不适合或者不需要参加自主招生考试,更有甚者,还会在其中丧失职业信仰,大打“人情牌”。其次,由于不同高校的考试内容与要求各不相同,导致许多中学难以针对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提供相应的辅导教育措施来帮助需要的考生应对该项考试。一项成熟的考试必然应当有相应的配套指导作为辅助,这是一项考试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而这以环节与内容的缺失是影响自主招生考试专业化发展的严重阻碍。最后,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一体化建设不足是另一个影响自主招生考试专业化水平的原因。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合理对接可以为自主招生考试丰富设计思路,可以为中学生提供备考方向,这都是其专业化发展的有力推动因素,因此我们认为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对接是促进自主招生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针对上述高校自主招生选拔考试中专业化水平存在的问题与产生原因,笔者认为应当从设计理念、选拔标准、必要辅助以及对接中学四个方面来加强其专业化建设。
一项考试要迅速成熟发展首先离不开合理的设计理念。自主招生考试面对的群体是有一定的特殊性,是高中阶段综合素质较高或者专业能力突出的学生个体,所以,仍然固执的坚持对考试成绩(尤其是高考成绩)的依赖的话将失去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自主招生测试的必要,综合素质全面优秀的学生在高考中也能脱颖而出,而仅仅专业能力较为突出的学生依然会因为高考成绩的限制而无缘报考的高校。因此,笔者认为,要真正实现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专业化发展,转变设计与实施理念是首要且必要的。在加强对不同专业所需能力与潜质测评的基础上降低高考成绩的影响比重,为特长突出的可塑之才拓宽“绿色通道”,同时,针对自身素质比较优秀的考生更不能忽视。应当在综合与专长中寻找一个合理的平衡点,既保证不会流失“钱钟书”、“陈景润”式的偏才,也不会忽略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以专业能力与潜质的测评成绩为主,以考试成绩(高考成绩)为辅,不失为高校自主招生选拔考试设计实施理念的一个合理取向。
众所周知,公平性与科学性的保障是提升任何考试专业化都应包含的应有之义,而科学性与公平性的主要表现形式就在于选拔录取标准的制定是否科学。科学的量化标准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就理科生而言,不仅只通过学科考试分数或比赛获奖证书的形式进行量化,也可以通过学生提交自己的发现与发明成品及过程证明材料或专利证书;文科生不仅可以提交发表或获奖文章样本,也可以提供研究成果论文等。而且,不仅可以提交展现专业能力的作品,也可以提交社会实践证明,展示个人综合素质,最终以提交材料的数量与质量共同决定某一应试考试的初审排名,并对最终的录取产生影响。需要指出的是,自主招生考试又不同于普通的选拔考试,其受试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属性,异质性突出,因此需要同时兼顾效率与公平。换句话说,自主招生考试选拔标准的制定既需要从公平的视角考虑到所有应试考生的权益,又必须从效率的视角为特长能力与潜质突出的考生提供合理、规范而且必要的优惠政策。这是自主招生考试做为一项特殊性考试,要实现达到一般要求与体现自身特色的专业化发展目标的必经之路。
“北约”、“华约”等联盟的解散已经向我们已经证明,针对高校自主招生设计统一的选拔考试是一条死胡同,可是高校的自行开展与实施的考试的专业化程度有难以保证。两厢矛盾之下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由一定级别的教育行政机构牵头,组建由专业人员组成的专业化考试开发团队,并根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等国际先进学说,针对我国学生能力维度的不同方面,设计开发出相应的测试项目。以英国剑桥评价为例:“剑桥评价的高校选拔特色考试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通用测试(Generic Tests),即评价学生任何一个专业都需要的思维技能,如思维技能考试 (Thinking Skills Assessment,TSA)。另一种是专业测验 (Specialist Tests),即评价学生在其申请的特定专业方面有无成功的潜力,如第六学期数学纸笔考试或英语文学录取考试等。”[3]我们可以以此为借鉴,分别对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加以检测,高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提出对不同能力测试的成绩要求,学生也可以填报的志愿高校的要求选择自己的测试科目。如此既保证了自主招生考试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了科学性与公正性,量化了选拔标准,真正检测出了学生的能力与潜质,同时也将高校从考试设计、实施与组织的繁杂工作中解放出来。
承前所述,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提高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专业化建设的基础性内容,更是其合理走向与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应当顺应这一发展形势,加强二者的合作与共建。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一体化建设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以及资源共享等几个方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在高中设立大学先修课程的选修课。对于专业能力较为突出的学生来说,高中阶段的内容必然难以满足其能力的展现,而自主招生考试过程中对专业能力的要求也大多高于高中阶段的要求,因此针对这一部分学生开设这一类型的课程就极为必要,既可以满足求额外的学习需求,又可以为将来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奠定基础。第二,针对自主招生考试的要求为有需求的考生提供教学辅导与规划帮助。一方面,由于高中阶段很多学生将全部精力都用于高考备考,而忽视了对自主招生相关政策与要求的了解,而且会有部分学生自己欠缺对自身的特长与优势的认识,因此就需要对这一部分学生对其进行一定有关自主招生考试相关政策和要求的辅导并帮助其合理规划和制定报考方案。另一方面,可以针对高校的选拔考试内容进行统一辅导,帮助学生有效应对考试。实施考试内容与政策理解等方面的教学措施可以有效实现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对接,第三,实行高校、中学合作机制。高校的师资力量与设备水准是中学望尘莫及的,因此邀请高校师资走进中学,帮助中学生走进高校,共享高校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是构建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一体化的重要方面。综上所述,要实现高校自主招生的专业化发展,加强中学阶段的相关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1]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自主招生简章.
[2]彭东超.我国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形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2).
[3]张均兵.剑桥评价的高校选拔特色考试对中国高考改革的启示[J].中国考试,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