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方
【摘要】目的了解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在近期临床上运用情况,总结联合使用腹腔镜治疗胃十二指肠穿孔的临床经验。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医治的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108例,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54例。实验组患者在腹腔镜探查下进行手术;对照组则使用常规开腹手术。密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体会并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全过程所用的时间、手术过程中患者出血量、手术后肠功能恢复的时间、手术后患者的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伤口感染、并发肺部炎症、穿孔修补地方呈现瘘口、术后出现脑血管阻塞情况明显高于实验组患者,临床上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运用腹腔镜进行探查胃十二指肠穿孔,可以取得非常好的临床效果,能够较好的应用于临床实践。
【关键词】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
【中图分类号】R605【文献标识码】B
胃十二指肠穿孔往往在胃十二指肠溃疡之后出现,通常与体内的酶类物质及胃酸等相联系,临床上称为消化性溃疡,以往在进行胃十二指肠修补手术时采取开腹的方式,如今,伴随着腹腔镜的问世,腹腔镜技术应用于临床医学操作越来越广泛,现在大多数外科手术均需要借助腹腔镜的探查,以此提高手术的成功率[1]。为了进一步研究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的效果,本院从2011年4月~2013年6月选择近几年收治的患者108例对其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2011年4月~2013年6月在本院此期间进行诊治的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患者中,选择了108例,依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54例。对照组中男35例,女19例,年龄在20~73岁,平均年龄为(43.2±3.1)岁;实验组中男37例,女17例,年龄在21~74岁,平均年龄为(46.2±4.1)岁。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的性别比、平均年龄、胃穿孔与十二指肠穿孔的比例、其他常见并发症等一般临床资料没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54例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手术的实验组患者,实行手术之前,首先麻醉师进行麻醉穿刺,采取一定的手术体位,并且控制二氧化碳气腹压力在11~16mmHg,选定腹腔镜进入患者体内的部位后,缓慢将腹腔镜放入,再在体外选取1~2个孔便于探查;寻找胃十二指肠穿孔的位置,严密监测穿孔部位周围的情形,如果穿孔的孔径<4mm,并且穿孔附近组织水肿程度较轻,可以使用较为单纯的穿孔修补手术,闭合穿孔位置即可;也可以选取进行穿孔修补术后再利用腹内网膜固定,在进行穿孔处修补闭合的基础上,表面覆盖网膜,同时进行固定。手术进行后需要充分冲洗腹内,严密观察腹腔引流液的性状及颜色。另外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较为传统的开腹手术实行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步骤与常规手术中切开腹手术一样,在患者体表切开,寻找穿孔位置,缝补闭合的方法与实验组患者相似。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在手术完毕后都是用抗感染治疗。
1.3 主要观察指标:密切关注并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整个过程利用的时间、在进行手术时患者的出血量、手术实施过后在医院的住院、手术过后患者肠胃功能恢复情况、患者进行活动的时间等临床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于两组患者不同手术治疗后的临床情况进行对比:实验组手术全过程所用的时间、手术过程中患者出血量、手术后肠功能恢复的时间、手术过后患者的在医院的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结论
实验组腹腔镜下进行手术全过程所用的时间、造成手术过程中患者出血量、手术后肠功能恢复的时间、手术过后患者的在医院的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开腹手术,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利用腹腔镜探查患者体内病变位置,与常规开腹手术比较,可以缩小进行手术的开口,减少对患者体表肌肉的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并且在减轻肌肉牵涉的疼痛的同时,可以更加有效的让患者进行早期排痰,促进其起床走动,大大减少了术后患者并发肺部疾病的情况,手术后患者身体康复较快,患者术后在医院的天数相对来说,也会大大减少[2]。
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伤口感染、并发肺部炎症、穿孔修补地方呈现瘘口、术后出现脑血管阻塞情况明显高于实验组患者,其中重要原因是由于腹腔镜能够非常方便的、较为清楚的显示出并内腹腔内存在的病变部位,以及病变位置附近组织是否水肿、是否有脓性液体等情形,以此确定病情轻重[3]。下面有几点关于此次手术的注意事项:①严格把握患者使用腹腔镜进行探查的纳入标准,患者在出现穿孔的时间应该在10h内,出现穿孔的位置在体内胃十二指肠的前部,穿孔的孔径应该<10mm,不具有较为严重的合并症[4]。②选择不同的手术操作,主要是依据患者穿孔直径的大小以及附近组织的情况,若患者周围组织不出现水肿或水肿程度较轻,孔径<4mm的修补手术可以使用较为单纯的闭合缝补术,若患者穿孔较大但<10mm,可以选用单纯缝补术并固定网膜[5]。③手术完成后需要进行冲洗,必须充分进行冲洗患者腹腔,并及时观察引流液的情况。注意把握以上几点注意事项,可以有效地降低术后感染率、炎症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联合使用腹腔镜探查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可以取得非常好的临床效果,在临床上可以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周利人.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修补术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114-115.
[2]沈叶,顾建萍,周联明,等.腹腔镜与开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疗效研究[J].重庆医学,2010,39(14):1890-1891.
[3]赵辉,王青丽,刘龙壮.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6):672-673.
[4]李军,彭小妮,崔海宁.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27例体会[J].海南医学,2011,22(2):84-85.
[5]符三辉,田海清.腹腔镜与开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0,7(9):39-40.
【摘要】目的了解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在近期临床上运用情况,总结联合使用腹腔镜治疗胃十二指肠穿孔的临床经验。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医治的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108例,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54例。实验组患者在腹腔镜探查下进行手术;对照组则使用常规开腹手术。密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体会并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全过程所用的时间、手术过程中患者出血量、手术后肠功能恢复的时间、手术后患者的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伤口感染、并发肺部炎症、穿孔修补地方呈现瘘口、术后出现脑血管阻塞情况明显高于实验组患者,临床上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运用腹腔镜进行探查胃十二指肠穿孔,可以取得非常好的临床效果,能够较好的应用于临床实践。
【关键词】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
【中图分类号】R605【文献标识码】B
胃十二指肠穿孔往往在胃十二指肠溃疡之后出现,通常与体内的酶类物质及胃酸等相联系,临床上称为消化性溃疡,以往在进行胃十二指肠修补手术时采取开腹的方式,如今,伴随着腹腔镜的问世,腹腔镜技术应用于临床医学操作越来越广泛,现在大多数外科手术均需要借助腹腔镜的探查,以此提高手术的成功率[1]。为了进一步研究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的效果,本院从2011年4月~2013年6月选择近几年收治的患者108例对其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2011年4月~2013年6月在本院此期间进行诊治的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患者中,选择了108例,依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54例。对照组中男35例,女19例,年龄在20~73岁,平均年龄为(43.2±3.1)岁;实验组中男37例,女17例,年龄在21~74岁,平均年龄为(46.2±4.1)岁。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的性别比、平均年龄、胃穿孔与十二指肠穿孔的比例、其他常见并发症等一般临床资料没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54例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手术的实验组患者,实行手术之前,首先麻醉师进行麻醉穿刺,采取一定的手术体位,并且控制二氧化碳气腹压力在11~16mmHg,选定腹腔镜进入患者体内的部位后,缓慢将腹腔镜放入,再在体外选取1~2个孔便于探查;寻找胃十二指肠穿孔的位置,严密监测穿孔部位周围的情形,如果穿孔的孔径<4mm,并且穿孔附近组织水肿程度较轻,可以使用较为单纯的穿孔修补手术,闭合穿孔位置即可;也可以选取进行穿孔修补术后再利用腹内网膜固定,在进行穿孔处修补闭合的基础上,表面覆盖网膜,同时进行固定。手术进行后需要充分冲洗腹内,严密观察腹腔引流液的性状及颜色。另外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较为传统的开腹手术实行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步骤与常规手术中切开腹手术一样,在患者体表切开,寻找穿孔位置,缝补闭合的方法与实验组患者相似。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在手术完毕后都是用抗感染治疗。
1.3 主要观察指标:密切关注并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整个过程利用的时间、在进行手术时患者的出血量、手术实施过后在医院的住院、手术过后患者肠胃功能恢复情况、患者进行活动的时间等临床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于两组患者不同手术治疗后的临床情况进行对比:实验组手术全过程所用的时间、手术过程中患者出血量、手术后肠功能恢复的时间、手术过后患者的在医院的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结论
实验组腹腔镜下进行手术全过程所用的时间、造成手术过程中患者出血量、手术后肠功能恢复的时间、手术过后患者的在医院的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开腹手术,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利用腹腔镜探查患者体内病变位置,与常规开腹手术比较,可以缩小进行手术的开口,减少对患者体表肌肉的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并且在减轻肌肉牵涉的疼痛的同时,可以更加有效的让患者进行早期排痰,促进其起床走动,大大减少了术后患者并发肺部疾病的情况,手术后患者身体康复较快,患者术后在医院的天数相对来说,也会大大减少[2]。
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伤口感染、并发肺部炎症、穿孔修补地方呈现瘘口、术后出现脑血管阻塞情况明显高于实验组患者,其中重要原因是由于腹腔镜能够非常方便的、较为清楚的显示出并内腹腔内存在的病变部位,以及病变位置附近组织是否水肿、是否有脓性液体等情形,以此确定病情轻重[3]。下面有几点关于此次手术的注意事项:①严格把握患者使用腹腔镜进行探查的纳入标准,患者在出现穿孔的时间应该在10h内,出现穿孔的位置在体内胃十二指肠的前部,穿孔的孔径应该<10mm,不具有较为严重的合并症[4]。②选择不同的手术操作,主要是依据患者穿孔直径的大小以及附近组织的情况,若患者周围组织不出现水肿或水肿程度较轻,孔径<4mm的修补手术可以使用较为单纯的闭合缝补术,若患者穿孔较大但<10mm,可以选用单纯缝补术并固定网膜[5]。③手术完成后需要进行冲洗,必须充分进行冲洗患者腹腔,并及时观察引流液的情况。注意把握以上几点注意事项,可以有效地降低术后感染率、炎症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联合使用腹腔镜探查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可以取得非常好的临床效果,在临床上可以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周利人.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修补术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114-115.
[2]沈叶,顾建萍,周联明,等.腹腔镜与开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疗效研究[J].重庆医学,2010,39(14):1890-1891.
[3]赵辉,王青丽,刘龙壮.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6):672-673.
[4]李军,彭小妮,崔海宁.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27例体会[J].海南医学,2011,22(2):84-85.
[5]符三辉,田海清.腹腔镜与开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0,7(9):39-40.
【摘要】目的了解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在近期临床上运用情况,总结联合使用腹腔镜治疗胃十二指肠穿孔的临床经验。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医治的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108例,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54例。实验组患者在腹腔镜探查下进行手术;对照组则使用常规开腹手术。密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体会并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全过程所用的时间、手术过程中患者出血量、手术后肠功能恢复的时间、手术后患者的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伤口感染、并发肺部炎症、穿孔修补地方呈现瘘口、术后出现脑血管阻塞情况明显高于实验组患者,临床上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运用腹腔镜进行探查胃十二指肠穿孔,可以取得非常好的临床效果,能够较好的应用于临床实践。
【关键词】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
【中图分类号】R605【文献标识码】B
胃十二指肠穿孔往往在胃十二指肠溃疡之后出现,通常与体内的酶类物质及胃酸等相联系,临床上称为消化性溃疡,以往在进行胃十二指肠修补手术时采取开腹的方式,如今,伴随着腹腔镜的问世,腹腔镜技术应用于临床医学操作越来越广泛,现在大多数外科手术均需要借助腹腔镜的探查,以此提高手术的成功率[1]。为了进一步研究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的效果,本院从2011年4月~2013年6月选择近几年收治的患者108例对其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2011年4月~2013年6月在本院此期间进行诊治的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患者中,选择了108例,依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54例。对照组中男35例,女19例,年龄在20~73岁,平均年龄为(43.2±3.1)岁;实验组中男37例,女17例,年龄在21~74岁,平均年龄为(46.2±4.1)岁。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的性别比、平均年龄、胃穿孔与十二指肠穿孔的比例、其他常见并发症等一般临床资料没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54例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手术的实验组患者,实行手术之前,首先麻醉师进行麻醉穿刺,采取一定的手术体位,并且控制二氧化碳气腹压力在11~16mmHg,选定腹腔镜进入患者体内的部位后,缓慢将腹腔镜放入,再在体外选取1~2个孔便于探查;寻找胃十二指肠穿孔的位置,严密监测穿孔部位周围的情形,如果穿孔的孔径<4mm,并且穿孔附近组织水肿程度较轻,可以使用较为单纯的穿孔修补手术,闭合穿孔位置即可;也可以选取进行穿孔修补术后再利用腹内网膜固定,在进行穿孔处修补闭合的基础上,表面覆盖网膜,同时进行固定。手术进行后需要充分冲洗腹内,严密观察腹腔引流液的性状及颜色。另外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较为传统的开腹手术实行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步骤与常规手术中切开腹手术一样,在患者体表切开,寻找穿孔位置,缝补闭合的方法与实验组患者相似。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在手术完毕后都是用抗感染治疗。
1.3 主要观察指标:密切关注并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整个过程利用的时间、在进行手术时患者的出血量、手术实施过后在医院的住院、手术过后患者肠胃功能恢复情况、患者进行活动的时间等临床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于两组患者不同手术治疗后的临床情况进行对比:实验组手术全过程所用的时间、手术过程中患者出血量、手术后肠功能恢复的时间、手术过后患者的在医院的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结论
实验组腹腔镜下进行手术全过程所用的时间、造成手术过程中患者出血量、手术后肠功能恢复的时间、手术过后患者的在医院的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开腹手术,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利用腹腔镜探查患者体内病变位置,与常规开腹手术比较,可以缩小进行手术的开口,减少对患者体表肌肉的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并且在减轻肌肉牵涉的疼痛的同时,可以更加有效的让患者进行早期排痰,促进其起床走动,大大减少了术后患者并发肺部疾病的情况,手术后患者身体康复较快,患者术后在医院的天数相对来说,也会大大减少[2]。
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伤口感染、并发肺部炎症、穿孔修补地方呈现瘘口、术后出现脑血管阻塞情况明显高于实验组患者,其中重要原因是由于腹腔镜能够非常方便的、较为清楚的显示出并内腹腔内存在的病变部位,以及病变位置附近组织是否水肿、是否有脓性液体等情形,以此确定病情轻重[3]。下面有几点关于此次手术的注意事项:①严格把握患者使用腹腔镜进行探查的纳入标准,患者在出现穿孔的时间应该在10h内,出现穿孔的位置在体内胃十二指肠的前部,穿孔的孔径应该<10mm,不具有较为严重的合并症[4]。②选择不同的手术操作,主要是依据患者穿孔直径的大小以及附近组织的情况,若患者周围组织不出现水肿或水肿程度较轻,孔径<4mm的修补手术可以使用较为单纯的闭合缝补术,若患者穿孔较大但<10mm,可以选用单纯缝补术并固定网膜[5]。③手术完成后需要进行冲洗,必须充分进行冲洗患者腹腔,并及时观察引流液的情况。注意把握以上几点注意事项,可以有效地降低术后感染率、炎症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联合使用腹腔镜探查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可以取得非常好的临床效果,在临床上可以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周利人.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修补术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114-115.
[2]沈叶,顾建萍,周联明,等.腹腔镜与开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疗效研究[J].重庆医学,2010,39(14):1890-1891.
[3]赵辉,王青丽,刘龙壮.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6):672-673.
[4]李军,彭小妮,崔海宁.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27例体会[J].海南医学,2011,22(2):84-85.
[5]符三辉,田海清.腹腔镜与开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0,7(9):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