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效果

2015-03-31 19:04张子银张海荣
关键词:硬化性阿司匹林心脏病

张子银+张海荣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卫生所于2010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17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服用阿司匹林剂量的差异分为A、B、C、D四组,每组各40例,余下19例患者归入对照组(E组)。A、B、C、D四组给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其中A组75mg/d,B组100mg/d,C组125mg/d,D组150mg/d,E组则给予常规疗法完成治疗。记录五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凝集率、血红蛋白水平等指标变化情况,对比其给药后胃肠黏膜损伤发生情况。结果五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除E组血小板凝集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外,A、B、C、D四组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其中A、B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C、D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A、D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凝集率,达到良好抗血小板作用,每日服用75mg与每日服用100mg疗效相近、每日口服125mg与每日口服150mg疗效相似,均安全可靠。

【关键词】剂量;阿司匹林;血小板;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衰落,免疫力及抵抗力水平逐年降低,其患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且治疗难度提升,使其致死率远高于青壮年群体。临床研究证实,作为解热镇痛药物的一种,阿司匹林具有良好的抑制血小板凝聚疗效,适用于多项疾病的预防与临床治疗工作中。本次研究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临床效果,选取17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受试对象,分别给予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及常规药物治疗,具体报告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卫生所于2010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17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本次受试的179例患者均通过血液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符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标准》[1],被确诊为冠心病。排除合并严重心、肺、肾、肝、脑疾病患者;排除阿司匹林过敏患者;排除血液系统疾病患者[2]。所有受试患者中男112例,女67例;中位年龄(73.5±2.4)岁;中位病程(7.8±2.1)个月。五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对比上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五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予以血常规检查、治疗后行胃镜检查。A、B、C、D四组采用阿司匹林疗法,给药剂量分别为75mg/d、100mg/d、125mg/d和150mg/d,PO,QD。E组给予常规药物疗法:复方丹参滴丸,0.27g/d,PO或SXHF,TID。

1.3 主要观察指标:记录五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凝集率、血红蛋白水平等指标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后五组患者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对比分析:五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除E组血小板凝集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外,A、B、C、D四组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其中A、B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C、D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A、D对比差异明显(P<0.05);详细见下表1。表1治疗前后五组患者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对比(±s)

组别nPLT(×1012/L)PAGHb(g/L)前后前后前后A40227.3±55.6218.3±54.4※0.46±0.110.40±0.14*※129.5±18.8128.4±19.5B40229.4±56.3217.6±54.7※0.47±0.120.38±0.15*※130.0±16.7128.6±17.3C40232.5±57.3216.9±53.8※0.46±0.100.37±0.16*※131.8±17.4130.2±17.9D40231.8±56.9217.5±52.4※0.48±0.120.35±0.14*※131.5±16.9130.4±16.8E19236.2±57.2215.9±52.40.47±0.100.47±0.11132.3±16.9132.0±16.3注:*与治疗前对比,P<0.05;※五组组间对比,P<0.05。

3. 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因冠状动脉血管腔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心脏病,临床研究显示其与环境、年龄、作息规律与患者自身情绪状态等因素关系密切,具有发病迅速、病情危急、致死率高等特点[3]。

血小板作为血液组成必不可少的一环,在促进伤口结痂愈合、止血、抗感染、抗炎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对冠心病患者而言,血液中血小板凝集率上升预示着其冠状动脉血管阻塞病情的加重,对血管管腔的疏通与病情的控制不利。如何使用毒副作用低的药物抑制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凝集率,成为疏通其梗阻血管、降低猝死风险的关键。阿司匹林是一种解热镇痛药物,常用于感冒、发热及风湿等疾病的治疗过程。本次研究同样证实口服阿司匹林的A、B、C、D四组患者血小板凝集率明显低于为服药的E组患者,且若控制药量(剂量≤75mg/d),其胃肠黏膜损伤对比与E组患者无明显差异。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卫生所于2010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17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服用阿司匹林剂量的差异分为A、B、C、D四组,每组各40例,余下19例患者归入对照组(E组)。A、B、C、D四组给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其中A组75mg/d,B组100mg/d,C组125mg/d,D组150mg/d,E组则给予常规疗法完成治疗。记录五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凝集率、血红蛋白水平等指标变化情况,对比其给药后胃肠黏膜损伤发生情况。结果五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除E组血小板凝集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外,A、B、C、D四组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其中A、B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C、D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A、D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凝集率,达到良好抗血小板作用,每日服用75mg与每日服用100mg疗效相近、每日口服125mg与每日口服150mg疗效相似,均安全可靠。

【关键词】剂量;阿司匹林;血小板;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衰落,免疫力及抵抗力水平逐年降低,其患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且治疗难度提升,使其致死率远高于青壮年群体。临床研究证实,作为解热镇痛药物的一种,阿司匹林具有良好的抑制血小板凝聚疗效,适用于多项疾病的预防与临床治疗工作中。本次研究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临床效果,选取17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受试对象,分别给予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及常规药物治疗,具体报告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卫生所于2010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17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本次受试的179例患者均通过血液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符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标准》[1],被确诊为冠心病。排除合并严重心、肺、肾、肝、脑疾病患者;排除阿司匹林过敏患者;排除血液系统疾病患者[2]。所有受试患者中男112例,女67例;中位年龄(73.5±2.4)岁;中位病程(7.8±2.1)个月。五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对比上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五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予以血常规检查、治疗后行胃镜检查。A、B、C、D四组采用阿司匹林疗法,给药剂量分别为75mg/d、100mg/d、125mg/d和150mg/d,PO,QD。E组给予常规药物疗法:复方丹参滴丸,0.27g/d,PO或SXHF,TID。

1.3 主要观察指标:记录五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凝集率、血红蛋白水平等指标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后五组患者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对比分析:五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除E组血小板凝集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外,A、B、C、D四组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其中A、B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C、D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A、D对比差异明显(P<0.05);详细见下表1。表1治疗前后五组患者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对比(±s)

组别nPLT(×1012/L)PAGHb(g/L)前后前后前后A40227.3±55.6218.3±54.4※0.46±0.110.40±0.14*※129.5±18.8128.4±19.5B40229.4±56.3217.6±54.7※0.47±0.120.38±0.15*※130.0±16.7128.6±17.3C40232.5±57.3216.9±53.8※0.46±0.100.37±0.16*※131.8±17.4130.2±17.9D40231.8±56.9217.5±52.4※0.48±0.120.35±0.14*※131.5±16.9130.4±16.8E19236.2±57.2215.9±52.40.47±0.100.47±0.11132.3±16.9132.0±16.3注:*与治疗前对比,P<0.05;※五组组间对比,P<0.05。

3. 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因冠状动脉血管腔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心脏病,临床研究显示其与环境、年龄、作息规律与患者自身情绪状态等因素关系密切,具有发病迅速、病情危急、致死率高等特点[3]。

血小板作为血液组成必不可少的一环,在促进伤口结痂愈合、止血、抗感染、抗炎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对冠心病患者而言,血液中血小板凝集率上升预示着其冠状动脉血管阻塞病情的加重,对血管管腔的疏通与病情的控制不利。如何使用毒副作用低的药物抑制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凝集率,成为疏通其梗阻血管、降低猝死风险的关键。阿司匹林是一种解热镇痛药物,常用于感冒、发热及风湿等疾病的治疗过程。本次研究同样证实口服阿司匹林的A、B、C、D四组患者血小板凝集率明显低于为服药的E组患者,且若控制药量(剂量≤75mg/d),其胃肠黏膜损伤对比与E组患者无明显差异。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卫生所于2010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17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服用阿司匹林剂量的差异分为A、B、C、D四组,每组各40例,余下19例患者归入对照组(E组)。A、B、C、D四组给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其中A组75mg/d,B组100mg/d,C组125mg/d,D组150mg/d,E组则给予常规疗法完成治疗。记录五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凝集率、血红蛋白水平等指标变化情况,对比其给药后胃肠黏膜损伤发生情况。结果五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除E组血小板凝集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外,A、B、C、D四组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其中A、B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C、D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A、D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凝集率,达到良好抗血小板作用,每日服用75mg与每日服用100mg疗效相近、每日口服125mg与每日口服150mg疗效相似,均安全可靠。

【关键词】剂量;阿司匹林;血小板;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衰落,免疫力及抵抗力水平逐年降低,其患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且治疗难度提升,使其致死率远高于青壮年群体。临床研究证实,作为解热镇痛药物的一种,阿司匹林具有良好的抑制血小板凝聚疗效,适用于多项疾病的预防与临床治疗工作中。本次研究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临床效果,选取17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受试对象,分别给予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及常规药物治疗,具体报告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卫生所于2010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17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本次受试的179例患者均通过血液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符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标准》[1],被确诊为冠心病。排除合并严重心、肺、肾、肝、脑疾病患者;排除阿司匹林过敏患者;排除血液系统疾病患者[2]。所有受试患者中男112例,女67例;中位年龄(73.5±2.4)岁;中位病程(7.8±2.1)个月。五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对比上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五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予以血常规检查、治疗后行胃镜检查。A、B、C、D四组采用阿司匹林疗法,给药剂量分别为75mg/d、100mg/d、125mg/d和150mg/d,PO,QD。E组给予常规药物疗法:复方丹参滴丸,0.27g/d,PO或SXHF,TID。

1.3 主要观察指标:记录五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凝集率、血红蛋白水平等指标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后五组患者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对比分析:五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除E组血小板凝集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外,A、B、C、D四组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其中A、B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C、D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A、D对比差异明显(P<0.05);详细见下表1。表1治疗前后五组患者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对比(±s)

组别nPLT(×1012/L)PAGHb(g/L)前后前后前后A40227.3±55.6218.3±54.4※0.46±0.110.40±0.14*※129.5±18.8128.4±19.5B40229.4±56.3217.6±54.7※0.47±0.120.38±0.15*※130.0±16.7128.6±17.3C40232.5±57.3216.9±53.8※0.46±0.100.37±0.16*※131.8±17.4130.2±17.9D40231.8±56.9217.5±52.4※0.48±0.120.35±0.14*※131.5±16.9130.4±16.8E19236.2±57.2215.9±52.40.47±0.100.47±0.11132.3±16.9132.0±16.3注:*与治疗前对比,P<0.05;※五组组间对比,P<0.05。

3. 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因冠状动脉血管腔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心脏病,临床研究显示其与环境、年龄、作息规律与患者自身情绪状态等因素关系密切,具有发病迅速、病情危急、致死率高等特点[3]。

血小板作为血液组成必不可少的一环,在促进伤口结痂愈合、止血、抗感染、抗炎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对冠心病患者而言,血液中血小板凝集率上升预示着其冠状动脉血管阻塞病情的加重,对血管管腔的疏通与病情的控制不利。如何使用毒副作用低的药物抑制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凝集率,成为疏通其梗阻血管、降低猝死风险的关键。阿司匹林是一种解热镇痛药物,常用于感冒、发热及风湿等疾病的治疗过程。本次研究同样证实口服阿司匹林的A、B、C、D四组患者血小板凝集率明显低于为服药的E组患者,且若控制药量(剂量≤75mg/d),其胃肠黏膜损伤对比与E组患者无明显差异。

猜你喜欢
硬化性阿司匹林心脏病
阿司匹林,天天在吃,但你可能从一开始就没吃对
“心慌”一定是心脏病吗?
中医新解心脏病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我做了七八次产检都正常 孩子怎么有心脏病?
硬化性胆管炎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多发性肺硬化性血管瘤18~F-脱氧葡萄糖PET/CT显像1例
非编码RNA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