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丽 张 莉
简论我国教材编制与管理的统筹协调*
●王晓丽 张 莉
教材统筹协调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我国当前的教材编制存在着突出的失调现象,包括不同教材素材的大量重复、同一内容的不一致、学段衔接不到位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教材管理制度不健全、教材编写团队缺乏沟通和教材编写者水平参差不齐。要改善现状,必须进一步加强教材管理的规范性和协调性、提升教材编写者的整体水平,从而促进教材编制与管理的统筹协调。
教材编制;教材管理;统筹协调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进一步明确各学段教育功能定位”,要“统筹各学科”、“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1]这对教材的统筹协调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国实行教材多样化的管理制度,据统计,目前中小学正在使用的国家课程教材中,小学阶段有123种,初中阶段有108种,[2]高中阶段有72种。[3]在“一标多本”的教材格局下,如何减少同一学科不同版本教材、不同学段教材、不同学科教材之间的交叉重复和不一致,更好的统筹协调,推进教材的有效贯通和衔接,促进教材发挥各自特色,是提高教材建设质量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系统总结我国教材统筹协调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分析原因,并从教材编写和管理角度提出改进建议。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同学段的教材要统筹协调,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合力,提高育人效果。现代汉语辞典对统筹的解释是“统一筹划”[4],对协调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5],教材统筹协调的基本要义在于统一筹划不同教材,使之配合恰当。教材统筹协调体现的是同一册教材前后文、同一套教材不同册次、同一学科同一学段不同版本教材、同一学科不同学段教材以及不同学科教材(以下简称“不同教材”)的整体性、连贯性和逻辑性。然而,在现实中,我国教材编制中却存在素材大量重复、内容前后不一致、衔接不到位等失调现象。
(一)不同教材素材的重复
教材多样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教材多样化不是以追求数量和品种多少为目的的“多本化”,其实质是在体现国家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统一基本要求基础上,鼓励和提倡教材有自己的特色和独特价值,如特定的适切对象、不同的学习素材、知识内容的不同选择和组织、多样的教学活动设计等。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基于情境认知的教材表达方式,对于引导学生建构新知识具有重要作用[6]。我国中小学教材在编写时非常重视用情境来表达相应的知识,教材设计中安排了大量素材。然而,目前我国不同教材中选取的材料,包括格言、故事、图片、表格、照片等存在较多重复。如为了进行“坚持不懈”这一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品德与生活、小学初中语文教材中都采用了“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实际上,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故事也能表达同样的寓意。不同教材素材的大量重复,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也掩盖了教材多样化的本质,不能很好地贯彻教材多样化的方针政策,也不利于发挥教材多样化的应然功能。
(二)不同教材同一内容的不一致
在贯彻执行教材多样化政策的过程中,不同教材编写者在把握和领悟课程标准能力上存在一定差异,甚至有的表现出一定偏差,导致不同教材在课程标准规定的同一内容的文字表述和素材选用上不一致,这种差异往往成为争议的焦点,给教师教学带来困扰。不同教材同一内容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同主题或内容在同一学科不同版本、不同学段教材中不一致。如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在《石灰吟》和《墨梅》两首古诗的字句上存在差异;不同版本品德与生活教材中关于爱迪生发明电灯的实验失败次数差异很大。二是相同主题或内容在不同学科教材中不一致,如语文、德育和历史教材中都有国歌创作的相关内容,但在主要情节的描述上并不一致。教材多样化允许和鼓励不同教材对同一内容采取多样的呈现方法和表达方式,并且提倡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内容。但是如果在既定客观事实上或者核心内容上表述前后不一,甚至相互矛盾,则违背了教材多样化的初衷,偏离了教材多样化的应有之意。
(三)不同学段教材衔接不到位
我国教材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和学科逻辑实行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这种螺旋上升既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又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但由于种种原因,教材出现了不能科学、合理衔接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不同学段之间衔接不到位。如根据课程标准,初中数学降低了难度,而高中教材却没有相应的改变,导致在高中阶段直接应用很多在初中阶段已删除内容的情况,给教学带来很大困扰[7];又如某些生物教材中,高中难点知识缺少初中知识铺垫[8],缺少新旧知识间的良好衔接,不能保证学生学习的顺利过渡。不同学段教材内容衔接不到位是我国教材统筹协调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这种衔接不到位导致教材之间出现脱节现象,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
教材编制中出现失调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归纳为教材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同教材编写团队间缺乏有效沟通和教材编写者水平参差不齐三个方面。
(一)教材管理制度不健全
教材建设涉及教材研究、编写、试验、审查、出版、印刷、发行、选用等诸多环节,牵涉到各个部门、各个方面,需要强有力的管理制度保证教材建设质量。教材编制中的失调现象主要是由于教材编写和审定方面的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的。当前我国执行的教材编写和审定方面的制度主要是教育部颁布的系列文件,如《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中小学教材幅面尺寸及版面通用标准》以及《中小学教材用纸、印刷质量标准和检验办法》等。这些文件对教材编写进行了规范,为教材审查和审定提供了依据。但是这些文件主要规定了教材的整体编审流程及外在表现形式,在教材有效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缺乏切实有效的教材编写过程规范化机制和教材试验质量监控机制;二是缺乏对出版社同一学科教材反复试教、内部审读、听取意见等机制的有效监督;三是缺乏对同一出版社不同学科、不同学段教材以及不同出版社教材之间的协调沟通机制。这些不足使得不同教材之间出现大量简单重复现象,导致教材的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以及教材结构体系的逻辑严谨性和可教可学性都受到影响。
(二)不同教材编写团队间缺乏有效沟通
在“一标多本”的教材管理理念下,同一个教育阶段存在各种不同版本的教材,这些教材的编写工作由不同团队完成。在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教材编写已不能仅仅依靠几位学科专家或教师关门写作就可以,而是需要动用多个领域、多个层面的人才,通过团队的紧密配合才能实现教材编写的高质量。但是,在现行的教材编写流程中,不同版本、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材编写团队都是基于学科特点、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分别开展教材编写工作。虽然同一学科、同一学段的教材是由一个团队完成的,但通常团队内部分工明确,教材主编负责框架制定和统稿工作,具体的教材编写工作往往交给分册主编,分册主编再组建自己的编写团队。主编、分册主编和编写团队往往不在同一个工作单位,彼此沟通交流少,很容易出现分册教材各自为政的现象。采用上述编写方式,教材大框架一般不会出现问题,但由于不同教材编写团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对彼此的工作缺乏了解;教材具体编写者不能很好地领会主编意图;主编“挂名”、顾问“顾”而不“问”、专家“参”而不“编”;统稿人责任心不强、疏忽大意等现象比较严重,很容易导致教材编制中的失调。这使得不同教材在同一内容或知识点表述上不一致甚至存在很大差异,也容易造成素材选择上的重复,弱化教材自身的个性与特色。
(三)教材编写者水平层次不齐
教材编写团队的构成结构直接影响教材质量。科学的编写团队包括来自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教研员以及一线校长教师,并且各类人员的比例应该合理确定。但是目前我国的教材编写团队中具有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所占比例过大,而对学科逻辑把握较好且理论性较强的科研人员所占比例较小,再加上一线教师往往由于教学任务过重,不能保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致使教材在学科逻辑、严谨性等方面容易出现问题。另外,教材编写者自身的水平、对学科逻辑、课程标准以及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理解不同,尤其是对螺旋上升的教材编写理念的认识不到位,也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不同教材统筹协调的质量,造成不必要的重复。教材的重复可以分为简单重复和必要重复。简单重复是指同一主题、内容、素材等在不同学科教材中反复出现,给人以简单、累赘的感觉,降低学生学习兴趣,浪费学习时间,难以体现学科特色。必要重复则是对相关内容新的补充和深化,与相关材料相似却又不同,对完善和深化学生知识体系、培养思维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材编写螺旋上升应该是指随着学生心理的成熟,重要内容要素在不同年段重复呈现,这种重复呈现是一种必要重复,“在深度、广度等方面都要有实质性的变化,即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要求”[9],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同时又体现出认知发展阶段性,不仅是量的增加,还要有质的差异。很多教材编写者没有很好的把握这点,造成教材的简单重复,影响教材使用效果。
教材是最权威、最严肃、最不能容忍错误的出版物,教材管理部门、教材编写和出版单位等都应该以最严肃认真的态度,采取合理的举措,加强教材编制与管理的统筹协调,提高我国教材建设的质量。
(一)严格加强教材管理的协调性和规范性
1.开展教材综合审查工作,重要问题进行多部门联合审查
要完善和规范教材审查制度,提高教材质量,发挥教材育人功能。以往教材审查仅从学科角度判断教材的形式和内容质量,缺乏不同版本、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材的综合检查。综合审查能够促进教材之间的协调配合,避免不必要的交叉重复、不一致和衔接不畅,加强重点内容的教育,促进重大问题在教材中得到切实贯彻落实,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等目标要求。同时,针对需要统一口径的问题,如有关钓鱼岛、南海、东海等涉及国家主权的历史沿革、地理标识等问题,国徽、国旗及国家标志性建筑、领袖人物的图片位置、大小、清晰度等问题,可提请中宣部、外交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党史研究室、新华社中国图片社等部门联合审查。
2.完善教材编写出版制度,加强对教材编写和出版的监管
一是建立以专职为主,专兼职相结合的编写队伍,在深入研究中小学各学科特点、把握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了解教师使用需求的基础上,编写高质量的教材,而且要对教材使用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必要时修订教材。二是对教材编写队伍开展通识和专题培训,提升教材编写者的专业素养。三是建立教材编写的规范化机制和教材试验质量监控机制,规范教材编写和教材试验过程。四是建立健全教材编写印制的问责和退出机制,以解决目前个别编写和出版单位一味追求商业利益,主编挂名、编写人员态度不严谨现象突出的问题,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激发出版社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
3.建立长效的教材审查和建设机制,切实提高教材质量
一是认真设计教材审查程序。对教材审查做出细致的程序规定,明确教材审查送审、受理、审阅、审议、审定等各环节的目的和程序,使整个教材审查过程有法可依,确保整个教材审查过程的规范、公正、权威和透明。二是深入研究教材审查标准。组织相关专家深入研究教材审查标准,规范教材评价指标体系,避免教材审查结论受个人意见左右的现象,提高教材审查的信度和效度。三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审查专家队伍。要认识到教材对我国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遴选教材审查专家队伍,在深入了解专家水平、责任心的基础上,选聘能够胜任审查工作的专家。同时,建立审查专家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确保教材审查效果。四是保证教材审查时间。明确每次审查目的,留出充足时间,确保专家能够充分审读教材。五是设立第三方教材评价机构,做好过程跟踪和控制。建立常设的、有一线教学人员参加的第三方评价机构,点面结合,日常实时监测和定期集中调研相结合,全方位保证和提高教材质量。六是开展专题研究。就教材审查和使用过程中发现的有关问题,设立专题,开展研究。
(二)全面提升教材编写者的水平
1.明确学科和学段目标,促进教材有效衔接
教材之间的有效衔接关系到学生各学习阶段知识、能力及思维方式的顺利过渡,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是系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应深入研究相应学科的课程标准,明确学科和学段培养目标,并做好系统衔接和层级衔接。系统衔接是同一学段不同学科教材之间的衔接。每门学科都是课程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明确学科特点,统筹学科分工,相互配合,协调沟通,使学科间互为补充,共同发挥育人功能。层级衔接是不同学段教材之间的衔接。小学、初中和高中同属于基础教育,在教学内容及课程结构安排设置上应该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不同学段间教材的设计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通过横向的学科比较和纵向的学科衔接分析,促进学科有效协调配合。
2.深入分析研究,加强教材之间的一致性
教材编写者要充分考虑教材与其他册次、其他版本、其他学段、其他学科教材之间的关联性,避免陷入“闭门造车”的局面。教材编写者还应该依据课程标准、学科特性和学生生活实际,科学设计相关主题。对于同一内容在不同册次、不同版本、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材中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如果是行文不同,则应选择最佳表述;如果是关键知识(如事件发生的年代、有决定性作用的情节、细节)不同,则应该核查,选择正确无误的表述。教材编写和出版单位要切实提高对教材一致性的认识,选择最权威的资料,多方论证,统一同一知识内容在不同教材中的表述。
3.研究教材编写必要重复的具体策略
教材编写者可以根据必要重复的不同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操作策略。一般来讲,教材编写时的必要重复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因同一学科教材相关内容螺旋上升设计而发生的必要重复。教材可根据内容特点,在相应章节处理上将难点内容分解,在不同学习阶段重复呈现特定内容,螺旋上升,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的方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呈现。如数学学科四大领域的知识交叉编排,学生在每个阶段都有对前一阶段知识的回顾、领悟和提高。二是不同学科教材之间发生某些主题重复,这种情况下,需要分析重复主题素材的选择、设计思路和目的、教育教学作用等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学科教材是从自身学科特点和属性出发,从不同角度阐释同一主题,相互印证、加强,这种重复是提倡的,它能够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整,形成学科间的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4/201404/xxgk_167226.html,2014-9-2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5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14/201503/185287.html,2015-4-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09年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学用书目录》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14/201001/78356.html,2015-4-2.
[4][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370,1505.
[6]张传燧.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02-203.
[7]刘婧.人教版初高中数学教材衔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8]马小花,张迎春.初、高中生物教材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1,(9).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62.
(责任编辑:孙宽宁)
教育部青年课题“小学语文教材传统文化内容选编的学生适切性研究(EBA14036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晓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材政策与评价
张 莉/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所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材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