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视角

2015-03-30 19:02李庆丰胡万山
当代教育科学 2015年22期
关键词:中心改革发展

●李庆丰 胡万山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视角

●李庆丰 胡万山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本质上是指学校一切教育工作都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生作为教育核心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也是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体系,首先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其次要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与学的方法;最后还要调整教育评价制度,建立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

学生发展;教育综合改革;必然性,策略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攻坚方向和关键环节做出了全面部署。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局势的不断变化和教育内部发展矛盾的不断突出,我国的教育综合改革势在必行,教育综合改革也成为了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事实上,无论是转变教育观念还是使教育与社会相适应,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能不能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成为当前教育综合改革成功推进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阐释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并不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在世界教育史上很早就有教育家提出了这一理念。它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它不仅包括学生知识水平的发展,而且包含着技能、情感等多方面综合素养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实质上就是要使学校一切的工作措施都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借用新课改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并不是一个口号,而是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需要教育改革者在实践中一步一步地将其落到实处。

(一)教育旨归: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思想的历史延续

打开世界教育史的画卷,发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古今中外不同的教育家都相应地阐发了自己对这一思想的理解,形成了许多创造性的思想理念。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教育家苏格拉底就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他采用的“产婆术”,体现了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教学理念;柏拉图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教育理念,其在《理想国》中认为,培养人就是要促进其在体、智、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培养方法上,他进一步提出了顺应人的发展天性进行施教,他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按照人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进行教育的思想。反观同时期的中国教育史,教育家孔子虽然强调尊师重道,但是,这丝毫不能遮掩其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它集中体现在其教学方法上,启发诱导、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他的教学都是围绕学生发展而展开的。这一教育理念被很好的继承下来。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总原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强调直观性、量力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并把儿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很好的传承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杜威在理论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等思想,实践上创办了“杜威学校”,强调教材的“心理化”,并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开展教学工作,体现了近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国内教育家蔡元培则注重“健全人格”的培养,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教育的过程中“尚自由,展个性”,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中心。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生都在寻找促进学生发展之道,他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思想,并在实践中创办“山海工学团”等一批学校,为学生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一生。历史的传承为21世纪的教育改革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当今世界的教育改革更加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发展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的教育改革也正在国际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探寻着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体制。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实质内容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有着浓厚的历史渊源,随着这一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其实质内容也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充实。当今教育改革所提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至少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核心发展和特色发展。全面发展不仅是要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更包含着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均衡发展;全面发展并不是没有重点的发展,而是要抓住学生发展自身特点,以核心能力和个人特长的发展带动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中突出学生的个人特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一直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政治性,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并不是教育发展本身的需要,而是来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外在要求,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教育发展本身的规律和学生发展的需求。[1]而学生的片面发展,无论对学生本身还是对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二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是要使学校一切工作都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从宏观上来讲,就是学校的管理、服务都要为学生发展服务。教育管理并不同于企业车间管理,教育管理的对象不是冷冰冰的机器或者产品,而是活生生的、有着主观能动性的学生群体,不能用企业或工商管理的那一套管理办法来对教育进行管理;教育管理也不同于行政管理,教育管理更应该按照教育规律办事而不是依靠行政命令。当今的教育应该是一个服务性的事业,管理也应该具有服务性,这和教育综合改革提出的教育治理的观点不谋而合。从微观上来讲,就是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师讲授知识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任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只有学生有了实质性的学习,教育才有实际意义,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和发展,那么教师的任何教学都是毫无意义的。[2]三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是要能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从个人层面来讲,就是要教育能够有针对性地促进每个人的发展,这种发展是相对于自身而言的,并不是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个学生;从社会层面来讲,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就关系到“教育公平”的问题,教育公平问题从上世纪末期开始就是一直是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21世纪的教育应该是一种全民教育,享受同样优质的教育资源应该是每位学生的权利,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是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相同的教育机会,为学生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条件支撑。

二、教育综合改革为什么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而教育综合改革也是整个教育系统的改革,仅依靠单方面的改革往往很难取得很大成效,在对整个教育系统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有重点的进行推进,那么这个重点就应该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育的利益相关者来看,学生是教育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从教育的终极目的来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从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一)学生是教育的核心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是弗里曼(Freeman)(1984)正式提出的一个概念,认为利益相关者是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3]对应到教育上来,也就是那些能够影响教育目的实现,或者能够被教育目的实现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于教育领域的著名学者首推美国亨利·罗索夫斯基教授,在教育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中,学生是最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学校如果没有学生一切终将“枯萎”。[4]学生之所以被视为教育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是由其历史和现实地位决定的。从教育史上来看,早在中世纪时期就产生了“学生大学”这种“原型大学”,如比较典型的博洛尼亚大学,学生是这些大学的所有者,在学校管理中占有绝对的领导权力,虽然后来这些学生大学逐渐被取缔,但是也有众多的国家把学生作为教育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治理作为一种制度坚持了下来,特别是在1999年博洛尼亚进程以后,许多欧洲国家都把学生参与大学治理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了下来,并在教育管理实践得到的落实。[5]而从当前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市场化的现实来看,学生是教育的顾客,教育的市场化运作应该以学生(顾客)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6]

(二)学生发展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

教育的终极目的也就是教育到底从根本上为了什么?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已经有了很长时间的历史,早在18、19世纪世界各国的教育家就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从根本上形成了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个人本位的观点产生的相对较早,从法国的卢梭到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福禄培尔等教育家都持有这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认为教育目的应该根据人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来制定,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必须反对社会对个人发展的干扰,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社会本位论的观点形成的相对较迟,持有此观点的一般都是“社会学派”的教育家,如德国的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和涂尔干等,他们都坚持认为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是真正的存在,教育目的也在于使个人社会化,适应社会的生活,教育过程就是把社会的价值观施加于人。这两种观点为教育研究者所熟知,那么,教育的终极目的到底应该是什么呢?学生和学校都存在于社会之中,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仅仅以社会发展为中心而无视学生个人的存在是不妥的,没有个人又哪里来的社会呢?没有个人良好的发展哪里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当然了,一种观点如果太过于极端往往都是有缺陷的,个人本位论的观点也不例外。如谢维和(2007)教授认为,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并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而应该树立一种教育社会学意识,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研究教育问题。[7]综上,笔者认为,教育应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之间取得平衡点的同时要有所偏向,教育从根本生来讲应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并不排除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因为只有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发展才有的放矢。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正因为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所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成为了21世纪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已经有很多发达国家建立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制度,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逐步跟进。这主要表现在对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学习结果的收获三个方面。一是重视新生入学教育。新生入学教育是帮助学生从上一个生活阶段顺利地过渡到下一个阶段的有效措施,从一个侧面讲新生入学体验影响着其在这一学习阶段的整体体验。美国的新生教育(适应服务方案)从19世纪的哈佛学院就开始推进,1948年成立了“全国性的新生教育指导协会”(NODA),随着新生教育在全国的广泛开展,这个协会1986年发布了《学生服务或发展项目指导纲要》,从此新生教育走向了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并在后来不断扩展教育内容和规范标准,有效的帮助新生快速的适应大学的教学环境。[8]新生入学教育这一制度也在后来逐渐地被世界各国的大学所效仿。二是重视学生学习体验。美国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业挑战度(LAC)、主动合作学习水平(ACL)、生师互动水平(SFI)、教育经验丰富度(EEE)、校园环境支持度(SCE)等方面的体验学习,在全面了解学生学习体验的基础上调整学校的管理和服务,以建立更加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制度。三是重视学生学习收获。这方面值得一提的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0年开始推行的比萨测试(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这项测试关注学生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及科学素养三个方面,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获得和综合素养等信息,着重测试学生们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以及掌握的状况。目前来看,虽然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的持续关注还停留在教育的某个阶段或者某些国家、地区,但是这也毕竟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随着这一思想的不断传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必将为世界各国的教育所接受。

三、教育综合改革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策略选择

教育综合改革是整个教育的系统改革,要构建一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系统,必须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还要使这种设计落地生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得到实践落实。教育综合改革,首先必须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其次要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与学的方法;最后还要调整教育评价制度,建立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

(一)思想转变: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思想决定行动,只有首先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才有可能在实际工作中持续地推进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并不是学生、教师地位或身份的变化,而是深层次教育理念的转化,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服务、教育教学等一系列工作中都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首先,应该转变教育管理观念,从“教育管理”转为“教育服务”。教育管理活动本身应该具有服务性,一切的管理都应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应该是在服务中进行的。前面已经提到,相对来说教育管理具有特殊性,它不同于企业车间等的管理,管理的目的并不是追求经济效益,而是通过教育服务使其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育目的。所以,教育管理要在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还要遵循教育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管理的终极目的。研究者刘俊学(2001)研究认为,应该注意到高等教育服务的“双重属性”,高等教育应该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服务,高等教育的产出是教育服务,个人与社会通过这种服务都能够获得收益。[9]其次,应该彻底转变教学理念,从“知识传授”到“教学相长”。教学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不是学生被动受教的过程,而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只有相信学生是一个独立的、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发展潜力的个体,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这样教育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改革: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与学的方法

那么,教学如何才能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呢?这就应该从教学内部来进一步考察,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制度,至少可以从“教”和“学”这两个角度入手。一方面教师的“教”要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就是要教师“教”的全过程都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这首先表现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教学目标一定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建立在对学生和教学内容充分把握的基础之上,确保教学目标和内容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之内。其次表现在教学过程上,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给学生产生实际影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具有高度地教学机智,能够敏感察觉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快速做出教学反应,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最避讳的便是教师简单地依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而不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教学做适当调整。最后还表现在教学结果上,教学结果就是学生学习的实际收获,教师的“教”要致力于学生能够产生于个人来说的实际收获。另一方面,学生的“学”要能以促进自身的发展为中心。这主要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兴趣导向的学习,而不是外部强加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大量地研究早已表明,兴趣导向的学习效率更高,[10]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二是形成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至少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悟”这两种途径,教师的“教”是通过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教师在做好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应该为学生做以方法技能上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更加高效地学习方法,这与传授知识相比同样重要;学生的“悟”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提炼和总结而形成的学习方法。适用于学生个人的学习方法无论是通过什么途径形成,最终都需要学生自己去领悟其本质内容。

(三)制度调整:建立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

制度是教育改革存在的大环境,无论是宏观教育思想的转变还是微观教学方式的变革,都需要在良好环境的支持下,这些改革才能对教育教学产生实际的影响。教育制度改革包括教育管理制度、评价制度、科研制度、教学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变革,而在这些制度改革中,从对学生发展产生影响直接程度的角度来看,评价制度的改革是最为核心和关键的,因为评价制度直接指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关乎到最根本的学生发展的问题。就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来说,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制度改革也是最为紧要的。从对教师的评价制度来看,主要考察的是教师的职称评定制度。尤其是当前的大学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教师的职称代表着教师个人劳动被认可的程度,在大学教师职称评定中科研所占的比重一直非常大,由于高校对科研的过度重视,使教师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大部分都投向了科学研究,从而没有太多的精力去从事教学工作,致使教学工作效率低下或者不能很好地顾及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对学生的评价制度来看,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过于强调学生知识获得,诚然知识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只是单纯的强调知识却很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更需要关注学生其它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就拿考试这种常见地评价方式来说,难道可以说学生考试成绩低就没有很好的发展,成绩高就一定发展的很好吗?很明显不是这样的,而这种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制度也亟需进一步改革。一言以蔽之,教育要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仅需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而且需要建立一个适应学生发展的评价制度。

[1]石中英,张夏青.30年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22-31.

[2]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1-6.

[3]Freeman.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M].Boston:MA Pitman,1984:231.

[4][美]亨利·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5-6.

[5]方展画,薛二勇.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中的学生参与——以北欧五国为例[J].教育研究,2007(1):66-71.

[6]洪彩真.学生——高等教育之核心利益相关者[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118-121.

[7]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第二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1-13.

[8]庆承松,张勇.美国高校新生教育发展及启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91-95.

[9]刘俊学.高等教育服务的“双重属性”及其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影响[J].现代大学教育,2001(3):43-45.

[10]王宁武,康鹄伟,严新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英语学习效率[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0):73-74.

(责任编辑:曾庆伟)

李庆丰/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改革与发展规划处副处长,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教育社会学、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胡万山/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教学论研究

猜你喜欢
中心改革发展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改革之路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改革备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改革创新(二)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