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是一门生活化很强的学科,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明确指出: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走近学生生活,在学生生活实际中进行地理课堂教学,将会使地理课堂活起来。本文就地理课堂中走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实践浅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以生活实际引入新课,迅速让学生回到课堂学习中
导入新课是教师讲授新教材之前的导语,目的在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目的、有准备的听课,有效引导学生集中思维,从而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
在新学期第一堂课时,我首先提问:“这个暑假你们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高温”“洪水”等等。我继续追问“是的,这个假期我们天天听到有关天气的报道,尤其是江浙出现难有的高温,东北松花江、嫩江流域出现特大洪水。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分析一下呢?说不定这就是明年的高考题目哟。”学生的兴趣一下提上来了,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在学生的兴趣激起后开始渗透课堂教学内容,对新课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理学科中有很多案例和素材作为导入新课的帮手。如在讲授“热力环流”一课时,可以用“你在篝火晚会上注意到火堆里的纸屑类物质的运动方向了吗?”或者播放“军港之夜”的歌曲视频,让学生在歌曲中感受海边的风向和歌词的对应,然后设问“军港夜晚是吹海风吗?”引入学生思考并导入新课教学;在讲授“水循环”时,可以引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让学生去感受和思考其中的道理,然后设问“这句诗句有对有错,你知道吗?”;在讲城市功能分区时,可以调查学生家庭或者亲戚朋友在买房时考虑哪些因素,并简单说说原因。
导入新课对一堂课有很重要的作用,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以生活实际进行新课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建构主义的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是学习者个体主动的学习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学习过程,不是教师向学习者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互尊、互爱的关系,以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的课堂教学,气氛才是愉快、和谐、民主的,才能活跃课堂气氛,这样才能使学生敢于尝试,主动参与,这样的课堂才能向高效课堂靠拢。
案例:“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片断
播放视频《三国演义》“火熄上方谷”片断,并设问“是上天帮了司马,灭了诸葛”还是人为因素造成诸葛的失败呢?
在同学们的猜测声中再给出篝火的图片,让有亲身体会的同学谈感受,说出火堆纸屑等尘埃物质的运动特点。
学生回答:……(略)
师:夏天我们总会去找凉快的地方,山野森林,海边,还有乡村农家乐等等,而且在碧海蓝天下漫步海滨,我们也会觉得十分凉快,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师:这是因为晴天,海边的风是从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因此比较凉快。那么,晚上你到海滨,此时的风还是海风吗?
学生回答:……(略)
师:晚上你再来到海滨,此时的风就不是海风了,而是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风,我们称之为陆风。气象上常把海风和陆风合称为海陆风。
这些地理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先观看一个实验。(引入新课)
总之,地理课堂与生活中的地理可以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地理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一节地理课。教师可以把过去的、现在的甚至将来的相关知识,把本地的、全国各地的、甚至世界其他地区的相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从时空的角度上拓展学生地理知识的覆盖面,并且与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紧密联系起来。
三、将生活实际渗透到课外活动中,延伸地理课堂
结合学校开展的课外活动课,将学生的生活实际渗透进来,有助于延伸地理课堂,把书本知识生活化、活动化,让知识具体化、简单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真正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所学的地理原理。
首先,养成收集生活地理课程资源的习惯。生活地理课程资源非常广泛,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学生身边。在学生的衣食住行中都能发现地理知识。衣:服饰的变化与季节更替有关。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换,人们的服饰也随着之变化。特别是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适应的服装。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女性的连衣裙、短裙等,春秋季节的休闲装、羊毛衫,冬季的滑雪杉、皮夹克等。食:造成“南米北面”饮食习惯差异的地理背景是南方高温多雨,水田为主,种水稻;北方降水较少,旱地为主,种小麦。四季瓜果蔬菜的变化或各地区所产瓜果蔬菜的差异都和季节(气候)、土壤、地形等因素有关。住: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
电视新闻报道的汶川、海地、智利大地震,舟曲泥石流,西南百年未遇的大旱,南方的洪涝等都是我们学习地理、认识自然环境的素材,更是我们学习自然灾害课程的资源。神州飞船、嫦娥探月等新闻事件又替我们上了一堂有关《宇宙中的地球》的课程。美国的许多科幻大片,如《2012》、《地心末日》、《超级火山》、《大海啸》、《龙卷风》、《彗星撞地球》等也都很好地向我们阐释了相关地理知识。
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歌声是校园生活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也是学生青春活力的外在体现。在很多音乐歌曲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地理知识,地理规律,可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自豪感。《青藏高原》中“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形象表明了青藏高原的地形特征——远看是山,近看成川。《孤单北半球》中“用你的晚安陪我吃早餐”是因为时差,“你让我看到北极星有十字星作伴”、“你的望远镜望不到我北半球的孤单”是因为南北半球看到的星座不一样——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如果不懂地理,歌词都看不懂。游鸿明的《白色恋人》带我们领略了南极的酷寒、撒哈拉的风沙、兵马俑的雄壮。还有《我们新疆好地方》更是把新疆的地理景观介绍了个全。更有甚者,网络歌曲《猪都笑了》又把全国多数省区做了概括介绍。
其次,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的课外活动。有了丰富的生活地理课程资源,接下来就怎么用好这些资源,让学生去感受身边事件和现象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在实践中,我们开展了“旅游中国”“环游地球”“绿色环保”“动手体验”等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另外,开展野外考察、实验测定、社会调查等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研究身边的诸多问题,总结成果。作为地理教师要能够深入研究学生生活,指导学生制订出实践活动计划,确定实践活动的场所、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具体方式;能够正确指导和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在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中,学生获得知识、丰富情感、发展能力、完善独立的人格。例如:在学习宇宙中的地球时,可以组织学生观察星空、月相的变化,日出日落的时间和方位,观测正午太阳高度等;在学习商业网点的布局时,可以联系本地的实际,让学生去调查某大型超市、大卖场、便利店或连锁店的布局状况,讨论其布局是否合理。引导学生对家乡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可以帮助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息息相关、司空见惯的问题有切身体会,从而认识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目前由于诸多原因,较多的学校还无法做到这一点,需要逐渐完善多方面的规定,让这些地理课外活动真正开展起来,让地理课堂真正活起来。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成立地理兴趣小组,编辑地理小报、墙报、板报,布置地理橱窗,利用课余时间自编地理节目。举办地理主题晚会,开展学具制作、地理实验等活动。这些实践活动既可作为开放性作业布置给学生,也是地理学习评价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