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地理教材逻辑结构对比研究

2015-03-30 16:29朱楠
地理教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逻辑教材情境

摘要:对建构主义理论和逻辑结构的界定进行研究,建立教材逻辑结构的三大标准:递进性,层次性,情境性。以此三大标准为标杆,进行中美地理教材逻辑结构对比研究,比较两国地理教材在此三方面的优劣处,得出结论,并据此结论对我国地理教材的编写提出相关建议。

本文通过对美国高中地理课程《科学发现者》与我国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的逻辑结构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不同教材的逻辑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的契合度,以期我国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一、教材的横向递进性比较

翻阅中美两国教材,可以看到美国教材的编排体系是单元-章-节的方式,我国的教材是章-节的编排方式。通过比较看出美国教材的单元级别等同于我国教材的节级别,章级别等同于我国教材节级别。

美国地理教材《科学发现者》共有8个单元31个章节,而我国教材共有5个章16个节,单从容量上来说美国教材的容量是远大于我国教材的。这与两国地理课程所处地位有关,在此本文不做研究。此处就两国教材都涉猎的内容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美国教材的编排方式是:地表的状态与演变-大气圈-海洋圈-动态的地球-地球之外。而我国的地理教材的编排方式是:行星地球-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态的塑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地理科学的来源是由于人类对于生活土地的热爱与好奇,好奇于山川河流的形成与演变,经过历代科学家的研究,最终形成了系统的地理科学。通过对两国地理教材的内容安排研究发现,美国地理教材的编排遵从了人类对知识追求的历史变迁,从人类生活的这片土地--地球上的状态与演变步步延伸到地球之外,采用从地球内部圈层到外部圈层的结构,满足学生对生活环境的好奇心。我国教材采用从外部圈层到内部圈层的结构。这种结构以现代科技为载体,抓住学生对外太空探索的兴趣,吸引学生热爱地理这门学科。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而言,两种教材的编排方式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地球的状态与演变是更为直观的一种知识,而学习宇宙中的地球牵涉到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这是一种需要学生有极强的空间想象能力的知识。对于刚上高中的学生来说,其所处的认知水平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直观知识,而空间想象能力对他们来说是有些难度的。因此,两国教材虽然都能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但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美国教材更好的顾及到了学生的发展水平,由易及难。

二、教材的纵向递进性比较

节选美国教材第20章“造山运动”与我国教材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进行分析比较。

美国教材“造山运动”包括地壳与地幔的关系、汇聚型边界的山地、其他类型的山地三节内容。其中,第一节介绍造山运动的前提,第二、三节介绍造山运动的过程以及不同类型的山脉。通过对“why”“how”“what”三个问题,阐明了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山体的形成,是怎样形成的,以及我们所看到的山体有着怎样不同的形成过程,层次鲜明地让学生了解造山运动。这个过程因果逻辑清楚,对学生的因果逻辑的培养也有着非常有利的影响,符合学生的思考习惯。我国教材“山岳的形成”包括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两节。与美国教材不同的是,我国教材通过对可见的山体进行分类,并分别描述其形成原因。此外,我国教材还描述了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两点不同:①美国教材更注重知识以及事物的原理性,而我国教材更注重从学生直观可见的内容出发,站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对其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建构。从这个角度上看,我国教材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逻辑。②美国教材内容的编排更注重学生学习的探究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够形成比较严密的逻辑思维。

三、教材的情境性比较

在情境性方面,两国教材差异较大。美国教材中处处显露出站在学生的已有认知或搭建认知平台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新课的认知理解。如在“造山运动”的开篇用探索实验“模拟地壳的重力分异”,通过简单易懂的实验进行地壳的重力分异模拟,创造一个简单情境,为学生进行知识的构建搭建平台。再如,在讲到“地壳均衡(即地球的路桥和洋壳对于地幔的置换处于一个平衡状态)”这个抽象的概念时,进行了这样的比拟:“如果你曾经见过人上下一条小船,你一定会熟悉这种平衡。当人上船时船会下沉一些。相反,当人从船上下来时,船置换的水体会变少,船就会浮出水面一些。”通过情境比拟,引导学生进行情境类迁,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而在这方面,我国教材更多的偏向于知识的陈述与解释,着力于知识的准确性,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情境性的构建。

四、教材的应用性比较

学生学习的知识要学以致用。这个学以致用主要的意思是运用已有知识解释一些自然或人文现象。在这一性质的比较中,中美的差异也是很大的。美国教材中的应用主要在于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如其章节复习题中问道:“你认为形成于陆地上的火山会形成于洋底的火山那样使地壳下陷得那么多吗?请说明理由。”而我国教材则更关注于自然地理对经济建设的辅助作用。如在活动中的问题:“(被侵蚀缺失的褶皱图)假设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如果只考虑背斜和向斜的构造,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两者的应用各有优缺。就学科的终极发展而言,美国教材的知识的应用更利于加大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这对地理科学的发展是及其有意义的。就对学生有意义的知识方面来说,中国教材的知识应用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意义较大。但就学生思维发展而言,美国教材的作业应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更有益。

五、对我国教材编写的建议

1.改变编排方式,使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地理教材编排的方式对学生来说是略显难的。一线地理教师也经常能感觉到刚接触到地理的学生对地理教材难度大的抱怨。因此,这也是地理学科需要做出的改变: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之上,引导学生走进有趣的地理世界,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产生地理兴趣。地理教材的编写也应顺应此趋势,改变编排方式。

2.防止教材内容的琐碎化和知识点的罗列化

在互联网技术的冲击下,人们获得知识的方法已经不限于书本。因此,教材承担的角色也已经不再是知识点的传播。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的目的更多的在于能够理解一种规律,能够掌握到思考问题的方法。因此,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仅仅罗列地理知识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已经远远不够。学生通过课本,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一种知识,还有对各种能力的培养。而教材内容的选择逻辑对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编写教材时我们要更多地关注于选择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起作用知识,杜绝琐碎的知识点的介绍与罗列。

3.加大教材的情境性内容,增加教材的可读性

生硬的内容,晦涩的文字,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严峻的障碍。学生不能够理解教材的内容,只能用机械的记忆记住所学知识,这并不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建构主义理论给我们教学的经验是学习的内容需得站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建构。通过这种建构,学生能够对新的知识进行自己的重新理解,理解后对其进行加工,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学生无法对其进行很好的理解,学起来也是表面记忆。因此,在教材的编写中,我们需要给学生创设一个他所熟悉的情境,比如通过对比、归类等方法,使新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有个相似的过度,搭建一个桥梁,让学生顺利进行新知识的构建。

猜你喜欢
逻辑教材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逻辑
创新的逻辑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