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 邢逸菲
课题:《我是小小艺术家》
适用学段:义务教育一至六年级,课时:2 课时,课业类型:综合·探索。
学生通过采访、参观美术馆等活动,开阔视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同时,针对展览进行的活动,通过多媒体投影装置的形式来展现学生在参观完美术馆后绘制的作品,倡导美术教育的“美学回归”,提高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落差,以期提升学生美感质量。让学生在美术馆这么一个独立庄严的空间,共同展示自己与同伴的画作。这个课程更多的强调了学生作品中“自我”意识,与各种不同的艺术相联系。
1.知识与技能:学生了解美术馆的价值以及如何文明合理地利用美术馆,培养学生美术鉴赏能力与动手绘画能力,让学生能够直接感知美术大师们的线条造型特点、色彩的运用方法以及作画方式等;学生获得展览相关的知识,学会如何正确地参观美术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接触全新的场合、多媒体影像,以及从美术馆展品中学到相关知识;学生通过创作作品并将作品展示出来学会相关技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发学生对于美术馆学习的兴趣,展览作品中的某些艺术语言也在潜移默化地丰富着学生的艺术感觉,让学生增加学习美术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与动手绘画能力,通过全新的空间场合利用多媒体影像的方式来展现学生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台湾苏荷儿童美术馆将儿童的创造力悬挂在美术馆的特定场域,暗示了一种连结,连结孩子彼此,也连结孩子与大人,让孩子透过画来说明自己。从作品并列中,找到孩子成长发展的线索,成人在这空间里就会一目了然,由此可见,学校教育的配合,以及美术馆教育的质量,对培养儿童及民众的文化态度与接近艺术的生活习惯,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课题:我是小小艺术家
第一课时:介绍美术馆及其定位,主要教学活动 :
1.思考和交流参观美术馆的经验。了解展览中的艺术信息,让学生了解如何参观美 术馆。
2.参观展览,帮助学生熟悉参观美术馆的过程。
3.让学生学习、思考分别讨论最喜欢的作品及理由,针对学生喜欢的作品具体分析并导让学生发现该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构图特点。
第二课时:绘制模仿著名艺术作品,主要教学活动 :
1.学生喜欢的作品确定后,开始讨论如何将学生的创意元素融入自己喜欢的展览作品中,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艺术作品创造方案。
2.在课堂上播放展览的作品帮助学生回忆,同时指导学生用铅笔绘制草图。
3.用水彩或者剪纸拼接等等方法让学生在原本的展览艺术品进行原基础上的延续和创新。
4.教师在观察学生动手的同时也要及时地拍照和摄影。
第三课时:作品展示,主要教学活动 :
1.在美术馆用投影的方式轮流投射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摆设在投影附近包括展览作品与主题的关系,展览布置与主题的关系,展览环境设计与主题的关系等。 从展览的宣传方面,请柬的设计制作,说明书的宣传手册制作,宣传报道稿的撰写与发布方法等。
2.在作品展示周围设置电视机播放学生制作过程的影像,使最终的作品与过程有生动的联系,让参观者更深入了解学生制作的过程,与学生产生共鸣。
1.对美术馆的艺术品知识具有完整的认识,积极参与自我评鉴和自我校正活动。
2.在整个学习历程中以多元化的方式展现自己的艺术作品。
3.熟悉不同绘画材料的特性,合理巧妙地运用材料的质感、肌理与形状,体现绘画创意。
4.是否能够全面的描述自己的作品以及以艺术家的口吻熟练的介绍自己的作品理念,对影像表达自己作品能够简单介绍。
5.学会欣赏美术馆的作品,正确学习利用美术馆,以及理解作品背后的精神与文化。
6.学生参与整个活动的表现,学生的首创性反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发展。
利用美术馆开展创作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观众更好地学会鉴赏,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活动来进行的。可以借鉴各国美术馆教育的经验,充分地利用美术馆的各种资源开展鉴赏与制作双向的艺术教育活动,在美术馆中观看作品的行为和通过创作来表现的行为之间产生了一种有机的关联,从而超越知识性的鉴赏,达到体验性鉴赏的深度。
[1]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钱初熹.美术馆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美]John Dewey.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黄钰琴.美术馆的魅力[M].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