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李朝贤
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是自1999年开始,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扩招,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规模和培养质量需求、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而兴建的一批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分布范围广,从中心城市到少数县级城市,其中 60% 以上在地市级城市 。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及经费来源以省、市为主,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较,特殊的发展背景决定了其办学使命是定位于以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但是从办学历史积累、师资力量,办学经验、教学经费资源等方面均无法和研究性大学相比,实施“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发展”需要这些学校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创出特色,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用创新型人才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学的拔尖创新人才,也不同于职业型高等学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它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因此,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成为新建地方性本科院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构成内容之一。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适应社会需求开设了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并提出了培养应用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综观不同学校对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这一含义的理解,可将基本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理论基础方面。专业知识结构完整,知识面较宽,注重与应用的结合,但对所学基本理论、原理以够用为原则,对具体实践知识和应用技能的要求更为具体。第二,专业能力方面。提出培养学生的复合能力,即同时具备本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独立操作的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社会适应性方面。许多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提出职业化培养理念,即在校期间就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业和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尽可能和社会需要做好人才培养的对接。
为满足上述培养目标,许多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并提出了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培养模式。在传统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背景下,由于发展历程短、经费相对较少、师资力量薄弱、管理经验不足等原因,构建和创新科学合理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成为确保实现应用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
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强调的是要具备善于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实际生产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但现实情况并不乐观。麦可思研究院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数据显示,与老本科院校相比,除了少数新建地方本科院个别指标比较好外,整体上毕业生的质量指标都比老本科院差。这些数据整体上表明,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尚未真正办出特色,没有真正办出地方院校新建应用型本科应有的特色指向和质量水平,突出表现在以下不足:人才培养方案中地方性应用型的特征不明;师资队伍不能很好地满足实践教学要求;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能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缺乏创新,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不规范、不科学,缺乏操作性等问题。
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平顶山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之初就注重理念的创新,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时代性、创新性、社会性和地方性理念,紧紧把握“地方性”“应用型”二个关键词,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应用、突出技能、突出就业,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两个着力点,培养理论扎实、较强的具有发展潜力和专业技能的应用创新型管理人才。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培养应用能力为核心,同时将“创新”的教育理念贯穿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构建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基本技能+应用实践能力+综合能力”训练的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按照上述思路,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循环、三个层次、四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个中心”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为中心。“两个循环”即学生通过实习、实验、实训等环节,完成学生基本操作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循环。“三个层次”,即把实践教学分别划分为由低到高三个不同的实践层次,就是基础实践层次、专业实践层次和综合运用层次。“四种形式”,指通过教学实践、生产实践、综合实践、社会实践四种实践教学形式来实现实践能力的逐层提升。
(1)修订完善了具有地方性、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在修订完善过程依据专业定位,积极探索应用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①充分研讨,思想上达成共识,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生命线。②重点实施专业教育和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培养,根据平顶山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开设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和中小企业管理两个培养方向。③强化实践环节,2012 版人才培养方案将原先的“3.5+0.5”的人才培养模式改为“3+1”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了实践教学学时及学分比重,实践教学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达到39.2%。④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在修订过程中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参与修订工作,合理设置具有针对性和超前性的的课程和实践内容。
(2)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及形式、创新实践教学考评手段
一是面向岗位和实践,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及时引进行业企业领域的教学内容;依据专业面向产业及岗位对实践应用能力的要求,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加大来自生产实践环节项目的数量,提高综合性、设计性项目的比例,提高实践教学内容的岗位针对性。深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建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融合的实践教学运行模式。二是创新实践改革教学手段,探索以学生自主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等形式,专业课程运用真实案例率、真实任务达到100%。
三是改革评价与考核方式,建立实践应用能力综合评价体系。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推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变封闭考核为开放考核,推进过程考核,推进校企共同考核。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实践教育能力
为改善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占有比重过大,缺乏相关的职业技能训练,缺乏科研实践,外聘专业实践教师较少,“双师型”队伍缺乏的现状,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计划,将中青年教师要将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切实纳入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中。每年培养双师型教师不低于5%;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选派教师赴企业和行业一线挂职锻炼,提高教师对专业技术岗位群对高技能人才的基本要求,支持教师与企业一起申报生产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课题,参加企业的科研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通过短期挂职等形式,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促进专业教师从单一教学型人才向教学、科研、实践的综合型人才转化。鼓励教师参加技能竞赛、教师参加行业资格考试,不断提高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坚持“职业经理人进课堂”活动,聘请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和做兼职教授或专业指导教师。
(4)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基地建设,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根据真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构建试验实习实训环境。整合校内实验、实习、实训资源,建立校内试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工程实践中心。树立开放式办学理念,主动走进科研单位、企业、中小学、幼儿园等,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发挥地方性院校人脉优势,创新实习基地建设模式,与产学研相结合建设多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基地,形成稳定的、多类型的实践教学基地群,结合专业教学和学生就业取向,缩短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了解过程,促进学生就业,也减少企业新进人员的培训时间和费用;立足地方性,构建实践教学基地群,避免实习基地单一,无法满足学生专业需要的现状。实现学校办学定位的地方性、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服务地方的主动性有机结合
(5)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从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方面着手,依据《平顶山学院专业实习工作条例》等相关文件精神,制定了《经济与管理学院实践教学管理办法 》等管理规章制度。范围涵盖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实践教学运行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学院成立了以教学副院长和督导组成员为主的实践教学管理领导小组,总体负责实践教学文件的制定和教学环节的落实、组织工作。由各实践教学负责人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实践教学计划,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学院对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场所、经费、和考核具体落实,并做好过程检查环节和成绩评定及总结工作。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有特色的质量保证和质量评价体系。
通过几年的建设,平顶山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已基本构建了能够为学生提供相对全面、持续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满足学生进行不同岗位、多种技能的互动训练,使学生在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创业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培养和锻炼。但是,如何构建和创新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学,也不同于职业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而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仍是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征求意见稿)》
[2]《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思政[2012]1号
[3]季桂起.探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