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职业角色与生命提撕

2015-03-30 10:59丁生军
地理教学 2015年17期
关键词:生命孩子教育

摘要:教育的本质在于关照人的生命,地理教师应该成为提撕学生生命的同行者,应该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悟道者,应该是学生生命的守护者,还应该是为周围人群提供家庭教育咨询的服务者。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思考的是作为被教育者的儿童在教育的话语中被视为什么。说得更清楚些,就是其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由此导出,教育的本质在于还原被教育者的目的性,也即新课程所强调的为教育者的人生服务的本义。因此,教育的目的是为每一个个体生命服务,其本真在于理解生命并帮助激扬生命!

审视当下,在我国目前的教育场域中,生命缺席的现象并不鲜见。对包括自身在内生命的认识与觉醒并没有引起一些教师充分的重视。在教育功利化趋势短期内无法根本扭转的当下,对每一位“究天人之际”的地理教师而言,急需唤醒的可能恰恰就是“提撕学生生命的同行者”这一角色。提撕者,拉扯、提携。《诗·大雅·抑》有“匪面命之,言提其耳”。汉郑玄注曰:“我非但对面语之,亲提撕其耳。”李大钊在《时》中写到:“冀其翻然思反,复归于进步论者之林,与我们携手提撕,共到进步的大路上去。”

一、热爱生活的悟道者

科学研究表明,植物无法思维,因为没有大脑;动物有思维,但大脑较小,因而思维很简单。没有思维,当然也就不会去思考“存在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之类的问题。至于动物会不会思考上述问题,目前难有定论,但主流观点认为动物对于“为何存在”是没有意识的。而人类就不同,包括哲学家在内的每个人都会有在其脑中闪现“何为生命”“生命为何”等类似问题的时刻。只不过,多数人最终放弃了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放弃也是思考后的一种选择。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人生路向也就在所谓“命定”基础上多了个体主动施加的影响。因此,以教育为志业的教师自己必须先参透人生、悟透生命,成为生活的悟道者,然后才具备引领学生人生的底气与智慧。

1.叩问生命

“你,是万物中的一员”。也许一直以“万物之灵”自居的人类还不能适应这句话的冲击,而现实确实如此“残酷”——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类而已。如果从漫长的历史纵深看,每个生命都只是地球的生命过客。

(1)生命之平凡

①平凡乃生命的底色

人们大都羡慕、追求飞扬的人生,其实平凡才是人生的底色。平凡,是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有人误认为万众瞩目就是“超越平凡”,他们不知道那些在舞台上光采夺人、星光熠熠的明星,其实是现代营销学精心包装的产物。在舞台上,多数明星都会清醒地知道他们只是扮演一个观众或者粉丝希望扮演的对象,然后配合着接受他们疯狂地追捧。离开舞台,他们和每一个人包括那些粉丝做着同样的事情,一样的吃喝拉撒睡,一样的喜怒哀乐悲,和你我一样都是些平凡的生命。

平凡是多数生命存在的常态,完全没必要为此而自卑、哀叹。可以看到因洞悉了生命平凡的本色,人们的步履才显得从容有致;而有些人则热衷于“出人头地”,使劲地挣脱平凡的“枷锁”,他们总是行色匆匆、满脸焦虑。佛家对人性中的“贪”“妄”十分警惕,就是提醒人们要平抑那种挣脱平凡的强烈欲望。对于佛家的这一戒示,我们无需评说,但它至少从另一个侧面为人们提供了对生命平凡底色的思考借鉴。

教育不同于日常其他的职业,她是生命的提撕、灵魂的洗涤、精神的塑造。因此,地理教师首先必须体悟、知晓、洞察生命平凡的本质,如此才能尊重、引领学生认识生命这一特点,以平常心淡定面对人生。

②伟大是生命的亮色

平凡让我们对生命可能有些失望,但是对平凡的超越、对伟大的追求却是生命的本能,让生命呈现一抹抹亮色,点缀了那些平凡的人生。

《感动中国2013人物》中沈昌健农民父子和龚全珍将军夫妇的事迹,足以阐述不平凡之于平凡的自然流转。他们从不同的向度为生命的平凡与否做了精彩的注脚。一边是农民父子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探求,却无意中获得了“农民科学家”的美誉,虽非初衷,却也因媒体的传播而将他们平凡生命的亮色得以为更多人分享与启悟;另一边是战功赫赫、位高名重的开国将军夫妇,在战火初息、得享荣耀之时,辞官回乡做农民,默默耕耘数十载,如锐意求索的精神在父子间传递一样,归于平凡乐于奉献桑梓的高贵品质也在夫妇间接力铺展。

平凡生命中绽放的伟大让许多人汗颜。因为现实中,许多人很少思考生命本身,而习惯于从众与媚俗。当今中国一方面正值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导致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物质至上主义等众多思潮在这个思想没来得及跟上时代的古老大地上漫过;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自由主义的思潮也借助互联网无远弗届的影响力深刻地改变与塑造着中国人的世界观、生活观、价值观等。在传统断裂、新思想未能有效建构的背景下,人们就如同水藻一般随着水流左右摇摆,没有了定力、没有了方向。身处这样的时代,教师也未能免俗,与社会上其他职业人群没有太多的区别:一样的功利、一样的拜金……

必须指出,农民父子与将军夫妇的伟大不在于现在“天下闻名”,而在于其一直以来的默默而为。这种价值观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比较稀缺,因为像“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等历代读书人信奉的励志名言,在鼓励积极人生的同时却将一些人引入追名的歧途。为此许多人终生奋斗的目标就是从“未名”出发以求成名天下,“中状元,做驸马”成为许多读书人的梦想。读书本为修炼生命、服务众生,却异化为求名获利的工具,也催生了中国式所谓“苦学成才”的异化教育观。生命逐渐从教育中被逐离,这在“科举时代”后期达到极至,制造了一批批毫无思想、缺乏灵性、蔑视生命的官员与读书人。这应为今天每一个教育人所力戒。

(2)生命之神圣

生命具有神圣性在古代世界各民族那里几乎都是不言而喻的真理。远古的人类一般都认为人之生命源于某种神秘的过程,或者是伟大的造物主赐予的,因而是神圣的。而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生命的神圣性体现在:源于自然的孕育、祖先的留存。

随着人类依靠自我理性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征服自然与改造社会的力量,各种神圣之物逐渐地被去魅──消解附加于其上的神圣性。生命的神圣性亦在这种去魅的过程里逐渐地消解,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生命危机。人们要么理所当然地践踏其他物类的生命,要么作践自我或他人的生命。许多人因为认识不到自我生命的神圣性,降低了生命的精神境界,过着一种缺少尊严的生活;一些人蔑视他人生命的神圣性,做出了诸如种族屠杀之类灭绝人性的恶行。

对生命神圣性的体认,实际就是要引起人们更多地尊重和善待生命。教育最高的境界就是要培植每一个人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珍视,以及对生命的敬畏。

(3)生命之真实

许多读者都有这样的体会,从史铁生笔下流出的文字叙述着生命的真实,让人心灵震撼、表情凝重。真实不仅是作者必须面对的残疾双腿与多舛命运,母亲终日劳作的身影与静水流深的母爱,还有携手走过的中年夫妇、荒草、枯藤……

生命的真实就是它的存在,无论以何种姿态出现、经过怎样的过程;无论健康或者残疾、高贵或者卑下、灿烂或者暗淡、平凡或者伟大,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自己或者其他真实存在的生命,尽管这种真实有着太多的局限。而生命之意义就在于突破外在的限制而达到生命之流的畅通和畅快,进而感受到幸福。

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体认并领受这样的真实,以平静的心态、豁达的心境面对生命的跌宕起伏,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

2.静享生命

众所周知,虽然有关外星人的传说、假说不绝于耳,但是到目前为止,地球仍然是浩渺宇宙中唯一已知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星球。生命成为我们这个星球最伟大的造物。其中人类处在地球生命进化链的终端,是地球上最神奇的生命。人类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地球表面的样貌,深刻地塑造着地理环境。人类生命所展现出的伟大、神奇更让人由衷赞美。从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的淘金者到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可以被毁灭,不可以被打败”的老人,再到“邂逅所遇、清净所得”的“伊豆的舞女”……每个人都安然享受着自己的生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川端康成所说“不缺少美,而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地理教师是否应该“慢慢走,欣赏呵”,放慢疾走的脚步,品赏人生路上的风景、聆听内心深处的声音。学会用愉快轻松的眼光打量周围的一切人和事,用赏识对待进步,用宽容对待不足,淡然接受、享受真实的生命。

身为“读书人”的地理教师在静享生命的过程中绝不可少了阅读的相伴。阅读的价值不仅在于视野的拓展,使阅读者拥有更为广阔的世界;也不仅在于智慧的提升,使阅读者在透悟中圆融内外世界;更在于生命本真的回归,使阅读者在静享平凡生命的基础上积极地追求可能出现的亮色。

对生命的静享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态度。

有人问米开朗基罗是如何雕刻出《大卫》的。他回答说:很简单,我去采石场,看见一块巨大的大理石,我在它身上看到了大卫。我要做的只是凿去多余的石头,去掉那些不该有的大理石,《大卫》就诞生了。其实,人生同样如此,只有不断剔除多余的部分,“幸福”的轮廓才会慢慢显现。这多余的部分,就是那些“过载”的各种欲念。

二、学生生命的守护者

对学生生命的守护,是教师职业的更高要求。汶川地震中向倩老师已做出了伟大的诠释,为世人展现了一个伟大师者的形象。当然教师职业对学生生命的守护职责,更多体现在对学生成长的引导、关怀之中。

1.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学生发展是人的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一段,此阶段的发展更多受学校为主体的教育环境有意识地熏陶与引导,为个体一生发展奠基。教师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引导学生个体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1)引导学生发展的社会化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标准。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人类社会和谐交往的基础。报道所说的“狼孩”“猪孩”与正常儿童发展产生的差异就是因为少了社会化的过程。学校教育按照国家教育总体教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社会化影响的首先是人的思想意识,并由此影响人的行为举止。教师通过传播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让学生形成与主流社会文化要求一致的思想意识,从而认可并自觉维持现有包括价值观念体系和社会规范体系等在内的社会文化。

((22))引导学生发展的个性化

个性化是一个尊重差异性的求异过程,其核心是促进个体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引导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主体意识是人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自觉意识,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主体能力是认识、改造外部对象世界的能力。主体意识是主体性的观念表现,主体能力是主体性的外在表征。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发展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引导其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

引导学生个体差异性和独特性的发展。个体的独特性表现在人的个性心理上,诸如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等。人的遗传素质蕴涵着个体的差异性,如气质类型的差异、智能优势的差异等。因此,教师要尊重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不同的学生充分开发其内在潜力,形成自己的优势区域和发展特色。

引导学生的创造性和个体价值的实现。创造性是个性的核心品质,是自主性、独特性的综合体现,是自我性和社会性的连接。它是个体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独特、与众不同的心理倾向。创造性是个体巨大价值的体现,也是社会活力的动力来源。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鼓励并培育学生的创造性。

2.学生行为的示范者

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又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他教育学生“学而不厌”,自己就潜心读《易》,以至于“韦编三绝”。他主张教师加强德行修养,自己就身体力行,努力使自己的言行合于“礼”而“不逾矩”。孔子也因此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

古语有“亲其师,信其道”之说,恰如其分地点出了教师自身行为对学生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中国古人很早就重视教师在教化人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所以有“经师易求,人师难得”的感慨,明确指出了教师职业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做人。

教师是形塑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优秀的教师常以自己的良好道德意识及行为举止使学生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他们的言行象一盏明灯,在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起着正向的引导作用。陶行知在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任教时,经常穿着草鞋和师生一起开荒种地、担水挑粪,以身示范让学生对劳动和劳动者有了更多的理解与亲近。

3.心理健康的辅导者

专家认为,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表现为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态度积极、适应良好等。社会环境、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地理教师应该具备相关知识并努力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

第一,正确认识学生的独立意向,加强适应性教育。中学阶段,学生的独立意愿日渐强烈,不欢迎父母或老师过多的干涉。作为教师,应理解并尊重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尊重并保护学生独立自主的权利,同时要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家庭、集体、社会中的一员。

第二,加强青春期性心理教育。中学生多数处在青春发育期,他们会因身体发生的变化产生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正确处理好异性间的关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向上的情感。

第三,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激烈的竞争、繁重的课业都可能加重中学生的精神压力。不少学生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下降,并因此产生厌学心理。教师要及时发现并鼓励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千万不要歧视、打击甚至羞辱他们。

第四,指导人际关系的恰当处理。一是要指导学生处理好与老师的关系。主动找老师交流、沟通,学会换位思考,理解老师的教育行为。二是指导学生处理好同学关系。既要坦诚地与每一个同学交往,同时也要保持同学之间必要的距离。三是指导学生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要让学生知道尽管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与权利,但是关心、督促他们的健康成长是父母作为监护人的法定职责,何况阅历丰富的父母对生活、对世界的认识广度和深度都是未成年的中学生远不能及的。因此要让学生理解并接纳父母正确的建议,而且应该养成遇事与父母交流、协商的习惯。

4.生涯规划的指导者

十八大明确提出我国现阶段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并且必须坚持“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方针。这就提醒教师,不能仅关心学生现阶段的成长,而且要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些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家长会有这样的体会:相较于国内的孩子,西方国家的中学生普遍具有生涯规划的意识。而国内的学生则习惯于被家长安排好的生活,对自己未来的发展缺少独立的思考,更缺少对未来主动地规划。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在中学阶段的学习。因为没有生涯规划,也就缺少了人生长远目标的感召,学习随之变得被动、消极,甚至将学习目的窄化为应付家长、老师的要求。

教育发展的趋势要求学生学会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好自己的生涯规划。学生的生涯规划离不开家长、教师的指导。地理教师应该了解生涯规划这一“新鲜事物”,了解如何指导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生涯规划的意义。生涯规划简单来说,就是对影响生涯发展的经济、社会、心理、教育、生理等各种因素的选择和创造。职业生涯规划是生涯规划的一部分,也是生涯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市场为基础的社会文化,尊重平等基础上的竞争,而赢得竞争的先机非常重要。中学生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选择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自己有兴趣的专业方向,并积极作好知识、技能、思想、心理诸方面的准备,努力实施自己的生涯规划,有利于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激发自我发展的动力。

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生涯规划的要点。指导学生设计生涯规划,特别是职业生涯规划要考虑以下各方面的因素。一是了解自己所处的职业发展阶段。一般认为人生有四个职业发展阶段:探索阶段(15岁~24岁)、确立阶段(24岁~44岁)、维持阶段(45岁~60岁)、下降阶段(60岁以后)。处在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人,应考虑不同的事情。二是了解自己的职业性向,就是职业类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征,适合从事的职业也不同。三是了解自己的技能,也就是自身本领,比如专业、爱好、特长等。四是了解自己的职业锚,就是职业动机。

地理教师对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在于帮助学生形成生涯规划的意识,对其意义有充分的认识。同时也要清楚,老师在此的角色仅仅是指导者,千万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学生规划他们的人生。老师所能和应该提供的是生涯规划的建议与思路,选择权和决定权在学生本人。

三、教育咨询的提供者

作为专职教育工作者,地理教师应该在需要的时候,为那些非教育从业人员提供教育方面的知识解答、理念支持等咨询服务,充当生活当中的“教育专家”。

1.关于教育的经典论说

中外关于教育的经典论述很多,以下两点对当今中国教育具有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应作为地理教师对教育的基本认知,并在需要的时候让家长也有所了解。

(1)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指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当时的智者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苏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就是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来衡量教育。

但是人们常常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仿佛不朝着这类目的努力,生长就没有了任何价值似的。这是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实际上否定了“教育即生长”。

(2)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用外部功利目的规范教育,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把儿童看作“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而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这种错误观念由来已久、流传极广,危害极大。

“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顶,蒙台梭利首先明确地批判这种观念,在肯定儿童的人格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她的儿童教育理论。杜威也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尤其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又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

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个成人世界纷纷把自己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名利场上厮杀、追逐。令人担心的是,在未来的人生中,童年价值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会以怎样可怕的方式显现出来。

2.儿童心理规律与认知发展理论

(1)影响儿童发展的主要心理规律

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教育的过程是无趣而苍白的,效果也往往微乎其微。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包括教师和家长在内的每位教育者都应努力探索一些“心理规律”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趋利避害地发挥它们的作用,从而科学地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健康成长!

例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来到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心理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长期消极或不良的心理暗示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并进一步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对孩子寄予厚望并积极肯定,会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孩子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与孩子成长相关的其他心理规律还包括:超限效应、德西效应、南风效应、木桶效应、霍桑效应、增减效应、贴标签效应、登门槛效应等。地理教师了解并熟知这些心理规律不仅有利于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而且也能够在家长需要时提供一定的帮助。

(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在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理论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家庭教育指导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①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内部心理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量的变化,而是涉及到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影响,生物有机体的行为会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另一方面,这种适应性的变化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的建构过程。每一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低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的(或较复杂)的结构。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等四个阶段。

②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有利于纠正学校或家庭教育的误区。因为实际教育过程中,将儿童成人化的现象是存在的。首先,表现在目前许多教师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了使孩子早日成才,往往不顾儿童的认知特点及接受能力,一味的加大学习内容,增加学习难度;其次,表现在教学、生活中忽视对孩子语言习惯的关注,与孩子的交流、互动在“话语系统”上出现了错位。克服的唯一办法就是充分认识儿童与成人所具有的质的差异,使教育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有利于教育实践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优势和劣势。儿童的智力发展不仅是渐进的,而且遵循一定的顺序,每个阶段之间是不可逾越、不可颠倒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发展的条件。既不能消极地等到儿童智力达到一定水平再进行教育,也不能超越儿童发展的阶段“揠苗助长”,而应该适度超前于每个阶段。家长应知道,儿童的知识、能力、情感、思维等不是由他人灌输、转移或赠送的,而是靠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获得的。

3.父母家教的智慧

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地理教师应当帮助家长,让他们认识到家长是一个终身职业,应知道怎样教育孩子,拥有家教的智慧。

(1)认识学校教育的不足

作为专职教育工作者,地理教师应清楚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不足,并帮助家长认知这一点。学校教育固然有一些优点,但其最大的弊端便是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再加上传统教育内容的高度统一与脱离实际生活,素质教育在学校里其实很难实现。

因此,家庭教育就不能在学校应试教育的基础上再继续加码了,而应该进行智慧教育、生活教育、通识教育等,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同时在孩子学习的指导上,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学习秉性、思维习惯等,力争做到有效的个性化辅导。

(2)懂得亲子沟通的艺术

当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暴露时,许多家长才发现自己对孩子有多“陌生”,才惊觉自己与孩子的距离有多“遥远”,才发现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早已不畅。美国知名培训大师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沟通的方式比内容更重要。教师为父母提供必要的亲子沟通技巧有助于父母与学生间的经常性沟通,进而有利于发挥家庭因素对孩子成长的有益影响。

蹲下身子,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当家长高高在上时,自然会与孩子拉开一定的距离,沟通便无从谈起。其实,孩子有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只有放低做父母的姿态,蹲下来和孩子站在同一个高度对话,孩子才会敞开胸怀与你交流。

尊重孩子,交还孩子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当孩子遇到困难、面临选择时,父母应该做一个指路明灯,而不应该替孩子越俎代庖。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不妨让孩子做一些小选择,学会对自己的决定负责。

建立信任,孩子才能把自己的心交给你。研究发现,儿童小的时候,亲子之间的信任度较高。然而,随着孩子的长大,亲子之间的信任度却可能呈下降趋势。改变这一现状的最好方法便是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尊重与关怀。父母还要扩大与孩子的沟通范围,除了学业,更要关心孩子的快乐与烦恼。

(3)相信身教胜于言教

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是平等的沟通,最佳的途径是身教重于言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很大的影响。“以身作则”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对多数孩子来说,从小整日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不经意间塑造和影响着孩子。一个热爱生活的父母,其孩子一般都会以积极乐观的姿态面对一切;相反,破碎家庭对孩子的幸福观、婚姻观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

以“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名言震撼众多知识人的梁漱溟一生为人、为师的品格,让世人所称道和景仰。他在自传中认为,幼年时期父亲的影响非常重大。在梁漱溟看来,父亲是一个秉性笃实的人,虽然做事情不以才略见长,却因为与母亲一样天性忠厚,心思缜密,给幼年的梁漱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梁父对子女的教育非常“宽放”,他的教育方式是以“暗示”代替“教训”,因此,在梁漱溟的内心,从未感受过来自父亲的精神上的压迫。

每一个地理教师都应该了解父母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应让更多的人知道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成长全程中的老师,父母应以适当、良好的言行影响和塑造孩子的个性及观念。

猜你喜欢
生命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