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慧瑛
(苏州市档案局,江苏苏州,215004)
随着铁机丝织厂的诞生,苏州的丝织品从原来的“木机手织”慢慢转向铁机织物,至1920年上半年苏城内外拥有铁机丝织厂10 家,共有机器1000 多台,“进行之神速,出口之精良,实有一日千里之势”。面对这样喜人的局面,苏经纺织厂经理谢守祥、振亚织物公司经理陆季皋等人认为:“欲求一业之发达,不有团体以联络之不足以奏功;出品之精良,不有多人以研究不足以见效”,故提出成立铁机厂同业公会。
江苏省实业厅审核了由苏州总商会转呈的铁机厂同业公会章程,逐条提出修改意见,并指出苏州铁机业公会名称不太确切。谢守祥、陆季皋根据省厅的要求,改名为苏州铁机丝织业公会,“丝织业”点明了所从事行业,“铁机”则说明了生产方式。他们明确公会成员为吴县境内华商所设各铁机厂的厂东或经理,职责主要包括研究铁机丝织方法、调查机械、兴利除弊、招收艺徒等几个方面。
从地方商会到省实业厅,对组织铁机丝织业公会均无异议,但没想到的是最高业务主管部门——农商部提出异议,指出:“苏州铁机丝织业仅属丝织同业之一部分,该业拟请单独组织公会,于该项同业全体难保不发生窒碍,且铁机厂现在仅有十家,更无设立公会之必要”。客观地讲,农商部的话不无道理,铁机丝织业与纱缎业生产的产品是一样的,区别在于生产方式不同,纱缎业沿用土法生产,而铁机丝织业则运用新式机器生产。当然,上级领导并没有把话说死,要求暂缓设立,摸清情况。20 世纪初,由工业革命带来的先进生产设备无时无刻不冲击着中国的产业,谢守祥、陆季皋等无疑是苏州丝织业先吃螃蟹的人,较早在自己的厂内采用铁机生产丝织产品。他们一致认为:只要农商部提倡,商会大力引导,未来的丝织行业必然会转型升级,技术改良的同时,产品的质量与数量也会大幅度提高,新式铁机厂定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按农工商部制定的规章,公会的成立不受同业的多寡限制,且公会只是同业中研究产品改良的机关而已。
1920年10月3日,苏 州 总 商会再次致函江苏省实业厅,说明丝织业范围广泛,运用“铁机制造各种缎纱,实为改良织品之先导,与旧质木机手织之缎业性质迥不相同……冠以铁机名称,似与其他织业全体尚无混淆抵触之处。”既然负责地方商务的商会如此赞同此事,农工商部也无反对之必要了,因此同意备案,但对章程中涉及的董事数额、连任次数提出修改意见。翌年1月10日,铁机丝织业公会依法投票选举董事,又从董事中选举总董,谢守祥当选为总董,陆季皋当选为副董。1月16日,苏州铁机丝织业公会各董正式就职任事,在祥符寺巷先机道院正式对外“营业”,苏州的同业公会又多了一个“兄弟”,而这个公会的设备比较先进与现代。
与其他同业公会相比,铁机丝织业公会由于引进机器生产的缘故,因而对工人的技术要求颇高,比较重视对职工的培训。在1920年6月公会正式批准前,他们就制定了铁机丝织业公会甲种艺徒章程和乙种艺徒章程,各厂家免除学徒的学费、膳费等费用约50 元,当然这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甲种、乙种艺徒学成之后要从其工资中扣除这笔费用。甲种、乙种两种艺徒的最大区别在于学历与年龄。要求甲种艺徒年龄在16 岁以上20 岁以下,“略识普通字目,并能解释浅近文学”,且学徒期间每天要上课一小时,“藉以练习文字,灌输普通知识,渐次造就高尚人格”。而对乙种艺徒的要求相对低些,年龄在20岁以上30 岁以下,能代作帮工,并无文化程度的要求,也不上文化课。相同的是,他们学艺期满后都要以不同的方式回报厂方与师傅,如甲种艺徒义务织150 丈(全义务),领取三成工资,三成工资中又要拿出一半“酬谢工头教导之劳”,再织150 丈(半义务),工资依旧三成,但都归学徒本人。但是如果学徒期间半途而废或者服务期间转投他厂,则要交纳赔偿金;如果本人无力支付,则由保人赔偿。
1926年1月,苏州铁机丝织业公会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修订铁机丝织业公会艺徒章程,将甲种、乙种艺徒章程合二为一,且减轻了艺徒的义务。如甲种艺徒学成之后,“织练习货一百丈,给工资五成,以五成之内之一半,酬教练员教导之劳,再织一百丈仍给工资五成(统归学徒)”。减少义务、半义务织品的数量,而工资比以前有所增长。这极可能是铁机工人经常为提高待遇举行罢工的事件刺激了厂方,艺徒的工资因此水涨船高。章程中还规定艺徒织满200 丈之后,须在本厂服务三年,也比原来的四年减少一年。修改后的艺徒章程,艺徒的待遇更好,换句话说资本家对艺徒的“剥削”减少了不少。服务期满,公会颁发毕业证书,以后无论进何厂工作,均享受甲等职工工资待遇。公会还制定了《苏州铁机丝织业公会织工暂行章程》,按有无取得毕业证书为标准,有证书者为甲等织工,无证书者为乙等织工。1927年1月,随着生产设备的更新与发展,公会又拟订“电织科织工章程草案”。
在铁机丝织业公会成立前夕,陆季皋与娄凤韶等组建的振亚织物公司也十分注重职工的培训,专门订立了“电织工场艺徒章程”,吸收身体健康、品性端正、年纪在16 岁以上的青年人学习电织工艺,免费提供学膳费。当然艺徒学成之后也须为振亚厂服务,如须半工义务织1000 丈,完成任务后才拿全额工资。振亚为铁机丝织业公会提供借鉴,利用相对先进的机器生产的厂家对员工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大约到1933年前后,苏州拥有铁机丝织厂33 家,振亚的规模最大,拥有机数50 台,出货3500 匹。至1940年11月30日,铁机丝织业同业公会因上级要求重新改组,此时会员已发展到99 家。如果没有日本的侵略,苏州的铁机业发展会更好,但历史不由人的意志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