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钟东波
钟东波:北京市卫计委副主任
公共服务范围具有不确定性,与需求、时间段、区域等有关。提高公共服务科学化是未来改革的重要方向。有两种技术路径选择:一种是制定公共服务目录,根据一定原则确定提供优先顺序,区分核心服务与扩展服务。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责任,公民有权力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这是政府主动作为的,用正向列表的方式;政府不必管的,用负向列表表示。若能实现科学规范,必将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要。另一种是对公共服务进行经济和技术分析,进而根据服务产品的特点确定筹资方式、生产方式、提供方式。通过一系列技术路径和手段,避免随意性,保证政府公共资源最大化的使用。
其中筹资方式、提供方式和补助方式最为关键。关于筹资方式,比如医疗、教育,要根据产品特性确定是个人还是政府、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来负责。以义务教育为例,20世纪80年代已经提出,直到2006年才实现全覆盖。究其原因,最初的筹资责任在县政府,事实上,义务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中央的责任,筹资也应由中央保障,组织管理可交给地方。2004年确定了以中央和省为主的筹资方式,才加快了全覆盖的进程。关于提供方式,目前可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有些公共服务可由非营利组织机构和企业提供。国际上一般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服务本身的可测量性、可竞争性;二是便于考核,边界清楚,适合由市场来购买。政府购买服务在将来可能还会出现一些新的形态。不同形态都要考虑一个平衡点,即专业性与公益性的平衡。越是专业的越要求放权,越是公共责任的政府越要控制。
过去30年改革的基本特征是依靠政策推动。要尽快改变以往依靠政策推动改革的方式,事业单位改革要做到于法有据,依法更加理性、科学地推进改革。
“去行政化”,即让管理者真正成为管理者,提高管理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民主化”,即让老百姓参与公共服务的设计、评价和监督。这两种趋势的共同特征是传统公共部门的角色要适度下降,而公众、专家、专业管理者有更大的发言权。
要特别注意不能让公共机构出现利益冲突。过去30年改革最大的问题就是利益冲突,医疗道德的损害、医患关系的恶化、费用上涨等都是表现。公共服务改革必须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