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荣彤
(太原科技大学晋城校区,山西 晋城 048000)
本研究对第十二届全运会男子三级跳远八名运动员的动作技术进行展开分析,为了缩小与世界选手的差距,并与它们相比较,为提高我国运动员的运动成绩,需要找出我国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技术存在的不足及影响因素,并为广大教练员与运动员在训练实践以及比赛中更好改善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以第十二届全运会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前八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最终决赛中取得最好成绩为17.26m,最低成绩为16m,平均成绩为16.42m,本次参赛的八名运动员均代表我国男子三级跳远运动的最高水平。八名运动员的个人基本资料及比赛决赛成绩一览表,如表1所示:
表1 第十二届全运会男子三级跳远前八名运动员个人资料
文献资料法、影片拍摄法、运动影片解析法、数理统计法。
1.2.1 影片拍摄法
图1 第十二届全运会男子三级跳远项目比赛现场两台数码摄像机拍摄三维标定框架
2013年9月11日,辽宁省沈阳市举行的第十二届全运会男子三级跳远项目比赛现场使用两台数码摄像机拍摄三维标定框架(见图1),并扫描跟踪拍摄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田径比赛男子三级跳远决赛前八名运动员在完成技术训练似的完整技术动作,摄像机的拍摄频率为50Hz。
1.2.2 运动图像解析法
使用具有三维跟踪扫描功能模块的SIMIMotion三维运动影像分析系统对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进行解析分析。采用汉纳范(Hanavan)模型对身体、环节重心计算,经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数字低通滤波平滑处理,截断频率为6Hz。计算得到本研究三级跳远技术诊断的三维运动学参数。
1.2.3 数理统计分析法
运用Excel 2003对解析数据进行相关处理;采用Spss18.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标准差分析等统计学处理,得出所需的运动学指标,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表2 第十二届全运会男子三级跳远前八名运动员六次试跳及决赛成绩(单位:m)
助跑技术是三级跳远技术中主要环节之一,助跑速度是三级跳远运动员起跳腾空飞行的主要动力源,决定着三级跳远的成绩。美国教练D.布曾在训练运动员康利时,在助跑阶段把“保证完成良好的起跳下尽量保持较高的助跑速度”作为核心。较高的助跑速度决定着三级跳远的运动成绩,有研究表明:助跑中失去0.1m/s的速度,则成绩将损失30-35cm。近些年,大量研究对“倒十米技术”进行专门的研究,发现三级跳远运动员在整个助跑阶段中合理的加速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表3 第十二届全运会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最后10m分段分析(单位:m/s)
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首先具备较全面的身体素质,速度素质占居第一位,有资料显示,合理的加速方式应该是:起跑后最后10米为100%;从表3运动员助跑速度最后十米进行分析看出:我国运动员的助跑速度与世界选手相比,除曹硕外,其他7名运动员具有较高的助跑速度,倒数第一个5m速度与倒数第二个5米的速度的平均值均大于世界选手的平均值,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董斌倒数第二个5m段的速度大于第一个5m速度外,其他7名选手的倒数第一个5m速度均大于倒数第二个5m的速度,说明我国运动员具有较高的助跑速度。从运动成绩来比较,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可能是由于我国选手未能准确地踏上起跳板。刘继斌曾研究得出,田赛中跳跃项目的助跑最后一步与起跳技术的合理结合最为关键,起跳技术完成的效果与这一步的动作质量紧密衔接。
表4 第十二届全运会男子三级运动员成绩与助跑速度最后10m分段的相关分析
表4对第十二届全运会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成绩与助跑速度最后10m分段相关分析得出:运动成绩与倒数第一个5m段助跑速度、倒数第二个5m段助跑速度两者均呈现正相关且显著(r=0.645*,r=0.732**,P<0.01),由此说明助跑速度越快,运动成绩越高。早期也有学者研究中得出:我国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5米的分段速度与成绩的相关高度显著。从总体趋向上看,助跑最后5米速度越快,成绩相对较好。
在远度项目中,跳远与三级跳远存在不同,前者只需要运动员完成一次跳跃获取远度,而后者则必须在单足跳结束后,还要完成跨步跳、跳跃,因此运动员能否有意识控制每跳的腾起角,有研究表明:理想的三级跳远三跳腾起角分别为:16~18°,12~15°,16~20°。
表5 第十二届全运会男子三级跳远三跳的腾起角(单位:°)
表6 第十二届全运会男子三级运动员成绩与腾起角的相关分析
从单足跳腾起角来看,我国八名运动员的腾起角度平均值为19.4°与世界选手的平均值17.41°相比,相差2.99°,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由表5可以看出,我国八名选手的单足跳阶段的腾起角大于世界选手。经进一步对单足跳腾起角与运动成绩进行相关性分析(r=0.622**,P<0.01),它们之间呈正相关且非常显著,导致损失更多的水平速度,是因为我国运动员腾起角过大造成。
由表5可以看出我国八名运动员的跨步跳腾起角平均值在理想的腾起角度范围之内,并很接近于世界选手的腾起角,两者无差异(P>0.05)。从个人水平开分析跨步跳腾起角,仅有董斌、傅海涛、张耀广三人的腾起角偏大,应在今后的训练中对起跳腿的蹬伸力量、蹬伸时机严格把控。从跳跃阶段的腾起角来分析,我国选手跳跃阶段的腾起角平均值23.9°明显大于世界选手的腾起角平均值是19.6°,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通过表6进一步对跳跃腾起角与运动成绩进行相关分析(r=0.740*,P<0.05),两者呈显著性正相关。
表7 第十二届全运会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的比例及技术类型
近些年,大批学者涌入体育科研的最前端对三级跳远项目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主要从助跑阶段速度情况、起跳阶段速度的损失情况、三跳比例及节奏三个方面对运动员的专项技术进行评定。在三级跳远中,不同的三跳的比例决定着每个运动员不同的技术特点与技术类型。
表8 第十二届全运会女子三级运动员三跳的比例与运动成绩的相关分析
由表7第十二届全运会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的比例及技术类型可以看出,我国八名运动员除曹硕采用跳跃式、朱一彬采用平衡式外,其余六名运动员主要采用单足跳的比例稍大的单足跳式。通过对运动成绩与三跳分别进行相关分析,可以看出运动成绩与单足跳比例呈显著性负相关(r=-0.822,P<0.05)、与跨步跳比例呈正相关(r=0.171)、与跳跃的比例进行相关分析呈显著性负相关(r=-0.840,P<0.01)由此可见,我国运动员可以适当缩小单足跳的比例,控制好单足跳的速度,增大跳跃的比例。国内学者金宗强在对世界优秀运动员的研究中发现世界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在同一次比赛中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技术,也有学者研究发现优秀运动员无论选择哪种类型的技术,同样可以创造出优异成绩。在今后的训练过程中,教练员为队员找出适宜的最佳比例,就要结合运动员的自身身体素质、个人技术特征竭力转化为一定的远度。
[1]车保仁,李鸿江,邰崇禧.田径(专修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9.
[2]李树君,刘福林.现代田径运动[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2.
[3]刘继斌.我国部分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
[4]郭 甫.全国第十届运动会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技术分析[D].山西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4:46.
[5]李建英,李 磊,郭 甫.十运会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技术运动学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