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对海洋的探索与开发,成为人类的主旋律。我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也是一个有着灿烂海洋文化的国家。纵观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海洋文学作品总量上甚为繁夥,体裁上种类亦是丰富多样,有小说、散文、诗歌等各种类型,而海洋诗歌是一座巨大的矿山,亟待我们整理开发。这对于我们考察古代人—海关系,理解古人的海洋意识,无疑有着莫大意义。王蒙先生担任顾问、冷卫国教授主编的《中国历代海洋诗歌选评》(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精选了从汉末到当代的海洋诗歌名篇,并为每首诗歌作了详细的赏析,按历史时期的先后顺序分为先唐、唐宋、元明清近代、现当代四个部分,共三十二万余字,呈现出了我国海洋诗歌的总体风貌,勾勒出了其发展的大致脉络,并精恰地评述了各诗的特色及成就,是我国海洋文学研究的又一力作。
中国海洋诗歌虽然很丰富,但分布在浩淼的典籍中,要把它们搜集起来也是有一定难度。该书既搜罗我们所熟知的名家名作,另外还有一些名家的普通作品,虽少为人知,但关涉海洋,它们也没有被本书编者忽略。还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普通作家的作品中,同样有很多优秀的海洋诗歌,但它们因为作者的原因,淹没在浩瀚的诗集中,一般读者甚至学者都少有问津,而本书的编撰恰是把它们发掘了出来,呈现给读者欣赏、供学者研究。在广泛搜罗材料的同时,本书的选文也是有独到眼光的。书中编者对海洋诗歌有着合理的评判标准,认为“海洋诗歌”是指“诗中出现海的意象,表现人—海关系的诗歌”(第269页)。之所以说这种标准合理,是因为它既说明了这类诗歌的文学特征——出现海的意象,又指出了这类诗歌的文化内涵——表现人—海关系,可以说是把海洋诗歌的本质给体现了出来。依据这个合理的标准,本书对诗篇的选择自然显得十分精恰。纵观本书的选文,每篇所写的海都精彩纷呈,但又风貌各异:从曹操的汹涌的碣石之海到臧克家温馨的青岛之湾,从触发苏轼无穷幻想的海市到酝酿王蒙无尽哲思的浴场……翻阅完这本书,仿佛感到每页纸上都涌动着一片海,而我们则像坐了巨轮一样,荡漾在这海的每一片风光里。
在具体介绍海洋诗歌时,本书还确立了完备的体例。一方面,本书作为一部选评的诗歌集,编者采用了通史的编撰体例,从先唐到现代,贯通古今,显示了博大的气象。并且,因为是一部海洋诗歌“通史”,本书编者在赏析作品时常有对照古今的精妙之笔。比如第146页,在赏析赵执信写海市的诗歌时,提到“描写海市的诗以苏轼的《登州海市》最为著名,在有清一代,赵执信的这首诗可堪继踵苏轼”,同时指出了清代海市诗的渊源,对启发读者掌握海洋诗歌内部因革流变的脉络有很大帮助。这种写法可以说是对通史体例优势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在对一首诗专门介绍时,编者安排的体例更加周全合理。除了有对正文的摘录外,又在之前附上了作者的详细介绍,包括其生平和艺术风貌,这对理解诗歌的内在情感有极大帮助。而在赏析部分,编者采用了字词注释和大意解析相互交融的行文之法,在对每句进行串讲时顺带说明一些生僻字词,同时又不失时机地插入一些艺术点评和思想感悟,使得“赏”与“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在阅读时得到一种浑融流畅的感觉。实践证明,在赏析这类以题材为特色的诗歌时,使用这种融会贯通的行文体例是十分合适的,本书的编者更是成功地体现了这一点。
在赏析的角度上,编者更是显示出文学和史学的双重视野。当评价一首诗时,编者一方面能指出了它在描写海洋方面取得了哪些新的艺术成就,同时又能发掘出隐藏在这首诗下面的史料价值。比如第4页,在赏析曹植《泰山梁甫行》这首诗时,编者在赏析完其艺术成就之后,又专门强调“这也是第一首写到了渤海之滨‘边海民’生活的诗歌”,从而点出了该诗社会史的史料价值,对海洋文化的研究不无启发之处。类似例子还有很多,不胜枚举,由此可以窥见本书编者对海洋文化的全面了解和独到把握。
《中国历代海洋诗歌选评》一书既为诗歌史、社会史文化史等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也为普通读者了解海洋诗歌提供了较为系统的读本,是一本了解我国海洋文学的重要资料。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