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国浩繁的家训资料中,明末清初青岛地区文化名人胡峄阳的家训《竹庐家聒》独具特点,是少有的农家家训。《竹庐家聒》以乡间用语讲“家庭之常”;主张“教先急务”,把严防子弟沾染恶习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子弟平淡踏实的生活态度。在急功近利、道德缺失的社会转型时期,《竹庐家聒》对寻常百姓家庭教育及城镇社区道德文明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15)02-0023-05
收稿日期:2015-01-29
基金项目:2014年度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QDSKL1401041)。
作者简介:孙顺华(1962-),女,山东青岛人,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
《竹庐家聒》是青岛地区传奇人物胡峄阳的家训。胡峄阳(1639-1718年),名翔瀛,对儒家经典和宋朝理学颇有钻研,以地方文化名人载入《莱州府志》《即墨县志》《崂山志》等地方志。即墨县志载:“胡翔瀛,字峄阳,生有异禀。精研《周易》,于濂洛之学别有微契。家贫甚,一介不苟取。蓬室瓮牗,悠然自适。雅工制艺,视进取之途泊如也。年七十余预示死期,无疾而逝。所著有《柳溪碎语》《易大象说》等书,存于家。” [1](P179)即墨县志中所说的胡峄阳“精研《周易》,于濂洛之学别有微契”,可与他的遗著相印证,2011年,《胡峄阳文集》 [2]出版,内含《易象授蒙》《易经徵实》《柳溪碎语》《胡峄阳诗选》《竹庐家聒》共五册。这些著述让我们见识了胡峄阳对《周易》等儒家经典的探究功力,也看到他与“濂洛之学”即宋朝理学的思想渊源关系及他本人的性情志趣。胡峄阳把研读经书和观察生活结合起来,推演天道人事,因此后来被神仙化,在当地颇有名气,民间关于胡峄阳的传说很多, ①甚至把他当作料事如神的神仙“胡三老爷”而顶礼膜拜。
《竹庐家聒》是胡峄阳为训诫子弟而作,共十篇,即:“防子弟欲事便口辞”“示子弟戒斗便口辞”“示子弟远赌便口辞”“示子弟读书便口辞”“苦甜吟”“防幼儿善恶邪正出入门户便口辞”“示幼儿知法便口辞”“示幼儿趋吉避凶便口辞”“示基福便口辞”“示益寿便口辞”。篇幅不长,总共千字左右。胡峄阳自己谦称“家聒”,后世子弟尊为“家训”。家训凝聚着家长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我国的传统家训源远流长,士人、商人、官员乃至帝王之家,多有自定的家训,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家训的流行,使仁爱、孝悌、诚信、勤劳、节俭等理念和美德推及到千家万户,影响世道人心至深至远。我国家训资料非常丰富,引人注目的往往是士族官宦的家训,《竹庐家聒》尚未引起家训研究者的重视,这与研究者的视角、视野及家训研究领域的深入程度有关。本文旨在分析《竹庐家聒》的内容、价值及在我国家训系统中的独特之处,探索其对当代普通家庭的家庭教育、城镇社区道德建设的借鉴意义。
一、《竹庐家聒》的出发点是严防子弟沾染恶习
胡峄阳在《竹庐家聒》自叙中指出:人小的时候沾染的不良习气,到老了也无法消除,“窃以为人自少染习气,如油入面中,白首不能除。”恶习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生成的,一旦沾染上瘾,便很难戒除。胡峄阳认同程颐“道莫贵于审时”的观点,认为风俗习惯因时代不同而有变化,教育子弟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施教,如果不考虑时风流俗,不首先防备他们最容易沾染的恶习,只是一味地跟他们讲圣贤的大道理,就是泥古不化,自然收不到教育的效果,他说:“三皇之时,人无后人之习,圣亦无后世之书,故习因时异,教先急务。不先防易染之习,辄授以圣贤穷理尽性之书,吾不知于学古何如。”
本着“教先急务”的理念,胡峄阳把严防子弟沾染恶习放在家训首位。《竹庐家聒》的第一篇是“防子弟欲事便口辞”,独树一帜地用理学思想来分析世俗生活中的恶习,把人容易沾染的恶习作为违背人伦的“欲事”,严防子弟沾染。中国历史上,与“人欲”相提并论的概念是“天理”,《礼记·乐记》最早把“天理”与“人欲”作为一对伦理道德范畴提出,对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的行为进行批判,指出:“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 ①宋朝理学家认为违背伦理道德的不正当要求就是“人欲”,程颐指出“不是天理,便是私欲”,“无人欲即皆天理”。朱熹《朱子语类》多处谈到“天理人欲”,《朱子语类》卷十三有“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之语,按照乐爱国先生的解释,朱熹所说的“人欲”,指的是“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并非同一概念,“人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3]
胡峄阳对宋朝理学颇有钻研,他联系现实生活,直指人心和人性,把日常生活中普通人最易产生的违背社会规范的私欲指出来严加防范,这些私欲通俗地讲就是害己、害家的恶习。他所防的子弟“欲事”涉及八个方面,即酒、色、财、气、博、奕、游、戏。其中对于“八欲”中的酒、色、财、气,历来看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另一种观点认为酒无不成礼仪,色无路断人稀,财无不成买卖,气无反被人欺。胡峄阳显然熟悉这些分歧并作过思考,他对酒、色、财、气持中和态度,认为酒、色、财、气既有“天理”,也有“人欲”。他严防子弟的是超出正当需要的“人欲”,即沉溺于酒、色,贪婪且不择手段地追求财富,盛气凌人以至于穷凶极恶。至于博、奕、游、戏,胡峄阳认为完全是“人欲”,所谓博、奕、游、戏,就是赌博、好斗、游手好闲、游戏人生,这是不折不扣的恶习,要严加防备。对于“八欲”,胡峄阳告诫后人,“子弟未入其中者,父兄宜严防之;已入其中者,宜痛戒之。”因为人一旦染上这些恶习,就会上瘾,“入其中,如渴欲饮,如饥欲饭,如冷欲穿,如瞌睡欲眠,如蝶恋花,如蚁聚羶,如蝇附腥,如蜣螂逐丸,如游蜂之误投蛛网被他缠,如鸟雀之自亲鹰鱣没处躲闪,如飞蛾之暗落油缸瞬息沉淹。”他教育子弟绝不可沾染“八欲”,从一开始就必须“避之如烈火,不可犯;畏之如深湾,不可狎而玩,免得后来苦趣万千。”
在胡峄阳看来,酒、色、财、气、博、奕、游、戏“八欲”中,“博”“奕”最可怕,所以《竹庐家聒》第二篇、第三篇进一步加以强调。第二篇“示子弟戒斗便口辞”,专门告诫子弟不要与人争斗,好斗可能伤人伤己,斗红了眼可能“只管争胜,那顾死生”。第三篇“示子弟远赌便口辞”,告诫子弟要远离赌博,赌博危害最大,他说:“诸事中,惟赌风迩来甚烈,不知其为害也甚于水火,吾见有蹈而死者矣。”当他发现7岁的儿子与邻家小孩玩类似于赌博的游戏时,就产生了“木蠹蚁穴、习性端倪之惧”,因此将儿子痛斥一顿,使其在产生不良习惯苗头时就及时、坚决、有效地加以纠正,为后人教育子女树立了榜样。
用理学思想分析人的恶习,并把严防子弟沾染“八欲”放在首位,是胡峄阳家训的一个重要特点。胡峄阳是读书人,从小有书可读,其家境好于许多的贫苦农家,但其家族仍然只是乡村普通农家,他本人是教书先生,但其父、其子都务农为生。对于普通农家来说,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几乎为零,家庭经济极其脆弱,家庭所有成员老老实实、克勤克俭方可维持生计,保一家老少平安,若家中出现一个恶习上瘾的子弟,极易造成家破人亡,给家庭带来灭顶之灾,古往今来,这样的悲剧不在少数。知此便可理解为什么《竹庐家聒》把严防子弟沾染恶习放在首位。
二、《竹庐家聒》的中心点是培养子弟平淡踏实的人生态度
我国的著名家训多出自士族官宦之家,士族官宦之家拥有雄厚的社会、经济实力,获取功名、进入统治集团的机会很多,所以其家训往往少不了志存高远、惜阴攻读、修身养性、清廉奉公等内容,这样的内容在胡峄阳的家训里毫无踪影,《竹庐家聒》除了严防子弟沾染恶习,通篇强调的是培养子弟平淡踏实的人生态度。
胡峄阳祖上是云南移民,明朝洪武年间(1368 年-1397年),胡氏始祖胡仪,从云南乌纱卫迁徙到山东青州矮槐树;永乐二年(1402年),又自矮槐树迁至流亭。 [4](P5)胡氏最初几世以勤劳耕作为主,艰难维持生计。从第七世起,逐渐形成耕读传家的传统。 ①胡峄阳是第十世,在家训中,胡峄阳强调的是快乐读书,丝毫不涉及功名抱负。《竹庐家聒》第四篇“示子弟读书便口辞”云:“别无事,且把书念。细细嚼,漫漫钻,无限滋味在眼前。尝着时,如饮美酒,如逢盛馔,如没衣乞儿忽遇春天。好受用,好受用,便是黄金也不换。这个乐,乐无边。”短短几十字,道出了读书的快乐。胡峄阳后人胡鹏昌在《祭父文》中曾提到胡峄阳“遗嘱十一字以诠耕读,曰:‘屋要小,地要少,多念书,休考。’世守弗渝。” [4](P250-253)这样的遗嘱内容实在罕见,在胡峄阳生活的时代,为科举考试而读书是社会主流价值观,是读书人的最高目标。而胡峄阳与此相反,留下“多念书,休考”的遗嘱,其实这是胡峄阳对科举考试的理性认识。对偏远乡村农家子弟来说,能入私塾,读些《三字经》《百家姓》之类蒙书已经不易,能入县学读四书五经便是凤毛麟角了,至于金榜题名,那是十分渺茫的事情,清朝科场流传的谚语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科场竞争之激烈造就许多白发童生,财力单薄的农家根本承受不起。所以胡峄阳并不主张为功名而读书,他强调的是农耕之余快乐读书,耕作是本分、是生计,读书是享受、是快乐,这才是踏实的生活。
胡峄阳提倡快乐读书也反映了他个人的性情志趣。胡峄阳自幼读书,通过了县级考试,当地盛传他在赴莱州府复试时,因对考生入场搜身之制感到羞辱,遂拂袖而去,发誓终生不再赴考。此事是否真实无法求证,但所传与他的性情倒也不悖,而且他确实没有获取功名。胡峄阳成人后在流亭、洼里、即墨城当私塾老师,并对宋朝理学和《易经》加以研习。他德行高洁,安贫乐道,安土重迁,有“千难万难,不离崂山”的名言。他在《竹庐口号》一诗中云:“破屋时时乐天,信口杂赋诗篇。非晋非唐非宋,也儒也佛也仙。” ②表现了他达观超脱、兼收并蓄的性情志趣,淡薄名利、宁静修身的价值追求,脚踏实地、追求生命之乐的人生态度。读书为生命之快乐,而不是为功名利禄,胡峄阳的读书快乐论值得当今许多急功近利的家长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竹庐家聒》第五篇到第十篇,是关于为人处世、社会交往的内容。第五篇《苦甜吟》:“甜者苦之根,苦者甜之路。不甜而得甜,不苦而得苦。”短短数语,告诉子弟靠勤劳吃苦才能换取甜蜜幸福的生活。第六篇“防幼儿善恶邪正出入门户便口辞”,告诫子弟要区分善与恶,邪与正,远离邪恶,向善行正,这样才能保生命之安,享生命之乐。他说:“闻恶言,闻邪言,耳要聋,口要封。闻善言,闻正言,耳要聪,心要诚。见恶事,见邪事,目要瞢,心要定。见善事,见正事,目要明,心要动。”第七篇“示幼儿知法便口辞”云:“为人休犯法,犯法没人替。为人要守法,守法得便宜。王法最无情,犯了饶不的。五刑有三千,不孝为第一。骂人也有罪,打人不须提。人若来打我,我且暂回避。不是既在他,我又何必理。针草不许偷,逢偷即非义。才不安理行,便坠有罪地。”告诫子弟不可不孝敬父母,不能打人骂人,不可偷盗,即使针草也不可偷。第八篇“示幼儿趋吉避凶便口辞”教育子弟遇事要避让:“人骂休回口,人打且须走。凡事看着天,强梁不能久。要与善人亲,莫与恶人斗。”第九篇“示基福便口辞”只写十二字:“要长厚,勿轻薄。要勤谨,勿骄惰。”言虽少,但其义深远,对此,比胡峄阳稍晚的即墨有名诗人冯素斋有评语说:“轻薄二字,少年最易犯。须知福乃厚重之物,岂轻薄者所能承受哉。此天地之至理,非迂论也。痛切记之!”第十篇“示益寿便口辞”:“若犯诸事,危若朝露也。听我言,养神法:爱看时,须学瞎;爱说时,须学哑。”“饮食节,嗜欲歇,心不动,神不灭,此是养生真妙诀。”再次强调要远离恶习,珍惜生命。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胡峄阳家庭教育的中心是培养子弟平淡踏实的人生态度,要求子弟守法、远离邪恶、珍惜生命、爱护家庭、吃苦耐劳、快乐读书等,家训中没有任何所谓“成功”教育,这是平民百姓最朴素的生活追求,也是平民百姓最现实的生活,而正是平民百姓最普通的对平安生活的追求构成了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力量,这给人人都热衷成功、追求或羡慕功名利禄、人心焦灼不安的当今社会,提供了完全不同的价值追求,值得人们思考。
三、《竹庐家聒》以乡间用语讲“家庭之常”,适于乡间子弟诵记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家庭,便有什么样的家训,可谓千家万户各自为训。官宦人家的家训、富商人家的家训、士人的家训、农家的家训因各自生活实践、价值取向、生活目标等方面的差异而千差万别。尽管胡峄阳本人是读书人、教书先生,但他生活的环境是农村,他的子弟是农家子弟,所以他针对农家子弟而施教,从农家子弟的行为养成着眼,从生活常规、日常小事入手,其训导内容都是农家子弟的“家庭之常”,也就是子弟们日常生活所应注意的事情。
从语言风格来讲,《竹庐家聒》使用了很多乡间用语,胡峄阳把自己的家训称为“絮聒”,“絮聒”就是“絮叨”,是典型的乡间用语,尤指年长者对小孩、年轻人的反复唠叨。他追求通俗易懂,故称“便口辞”,非常适合乡间子弟诵读识记。有的几乎是大白话,如“示子弟远赌便口辞”云:“见了赌的休睁眼,一睁眼,吃了亏儿便不浅。赌钱人,实可怜,赢了时,满肚子是钱;输了时,鏊子底上煎。赢了时,还想去忘食和眠;输了时,过不的度日如年。家业荡尽,精神耗散,父母不喜见,妻儿胡厮怨。邻里怕,朋友远,骨肉亲戚背地也笑谈。世间许多下流事,那里不由这一件。又与人无仇无怨,偏偏的人憎鬼嫌。破破落落,肮肮脏脏。如许辛酸,心里知道,口里难言,竟似哑子吃黄连。会了的,早回头,回头是岸。不会的,切莫说,我偷闲,我乘便,不妨事,玩一玩,怕掉在苦海无边。”这些话语极其朴素、通俗,他自称是“信口吹气,不求文采,音之所合,便为句。”虽然写完后自己感觉像念经的妇女絮絮叨叨,像大街上乞讨的孩子耍贫嘴,又像街头艺人的戏本言词,有些不雅。但他觉得,小孩“好学里巷闺门俗谣”,既然利于小孩学习传诵,便保留了这种语言风格。
四、胡峄阳家训的当代价值
胡氏世代聚居的流亭是进出青岛的必经之地,从上世纪90年代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如今老旧的村落已变成了高楼矗立的现代城镇社区 ①,村民也由农民摇身一变而成城镇社区居民。身份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不能根本改变他们精神深处的传统意识,相反他们致力于保存弘扬祖先文化遗产,他们把对祖先的敬拜集中到胡峄阳身上,捐资调查、编选、刊印胡峄阳传说故事, ②捐资出版胡峄阳先生遗书、修建胡峄阳文化产业园。尤其是《竹庐家聒》对胡氏后人日常生活、行为举止和家教门风产生重要影响。胡峄阳后人胡孝华在《竹庐家聒》序中说:“十世祖晚年于教育子弟多有用力,留心于细小,杜之于初萌,施之以诱导,尽之以礼数。忧惧于子弟失教,以童蒙初开易染不良习气,作戒子弟便口辞,将深奥仪礼简约为便口歌谣,乡言俚语皆达道义,呓语幼儿即可成诵,名之为《竹庐家聒》。”“十世祖对我后辈之用心,我辈当悉心体认,视之如珍宝,藏之于心,践之于行,方可无负于先贤,标称于今人,泽被于后昆。我当与族中子弟共勉之。”显然,胡峄阳后人把《竹庐家聒》作为代代相传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恪守家训,用以指导生活实践。胡保恩在《竹庐家聒》序中说:“峄阳公在《竹庐家聒》中对我们后世子弟的训示和期望忧深而思远,即使在三百年后的今天,依然音犹在耳,有着切实的意义。用峄阳公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言行,沐化我们的家庭和家族,积德累善,必将使我们的家族更加叶茂本固,溶融于社会,表率于乡邦,方不负先贤厚望焉。”在此,胡峄阳后人认识到,谨遵家训,用家训来指导言行,可使家庭和睦,可积德积善,使家族繁盛,并能与社会和谐相处,表率于乡邦。胡孝彬认为《竹庐家聒》三百多年来始终是胡氏家族立身、持家、睦族之根基,他在《竹庐家聒》序中说:“祖之教诲,虽三百年,未见远矣。嗣起后昆奋而追之,绳绳继继,是以立身持家睦族之基固也。”
从胡峄阳后人的表述中,我们看到尽管经历了三百多年,尽管社会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胡峄阳家训在其后人心目中的地位、对后人立身持家的指导作用始终没有动摇,祖先留下的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遗训也一直规范着后人的行为,这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在我国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民生活常态被打破,农家子弟极易产生价值迷茫、道德失范问题,良好的家教家风将发挥学校不具备的教育功能。家可以说是人生的第一课堂,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从胡峄阳家族来看,《竹庐家聒》以及由其训导而成的家风对于整个家族的健康发展和延续至关重要。可以说,家训凝聚着从祖先那里传承下来的道德精神,向世人展示着家庭文化的特色,代代相传的、独具特色的家训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家庭每个成员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素养、为人处事等无不受家训家风的影响,无不打上家训家风的烙印,从小接受防邪养正的严格教育,会为成人后优良道德品质的养成打下扎实的基础。
此外,在当代急剧变动的社会转型时期,追逐权力、追逐财富之风盛行,道德、法律屡屡被冲破底线,太多的轻薄骄惰者因不能承受权力、财富之重而被压趴在地,社会道德严重缺失,家庭美德、社会美德急需重建。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应重新认识和估量以伦理道德为基本内容及核心价值的传统家训的作用,应珍惜先人留下的这一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发掘家训文化宝库,把传统的家训精神与现代意识结合起来,把传统家训的积极因素与当今社会的新事物、新观念结合起来,创新观念,变革形式,发挥其在家庭美德及城镇社区道德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