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刚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教授、博士)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作重要指示时强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这不仅把高校党建的重要性提升到更高的战略水平,更对高校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应该在准确定位大学生党建重要性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地分析大学生党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推进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
习近平强调:“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1]作为高校党建的源泉和动力,大学生党建事关党的事业发展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实践意义和长远意义。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担负着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和长期奋斗。高校不仅是“研究、开发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也是“培养高素质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摇篮”[2],担当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要通过培养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党的事业持续输送新鲜血液、注入有机活力。因此,把大学生中的优秀群体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是新时期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方向,是我国高校一以贯之的思想和标准。据中组部统计,2014年全国共有学生党员224.7万名,占全国党员比例为2.56%;发展学生党员76.7万名,占全国发展党员比例为37.3%[3]。根据入党年龄、初高级教育年限以及高校结构和数量等综合条件分析,学生党员的绝大多数为大学生党员。由此可见,大学生党员在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均对高校党建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他们是高校学习、贯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领时代潮流,代表新时期大学生精神风貌的主体。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学生党员以及他们自身思想觉悟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关乎高校党建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
科技水平和劳动力素质,是一个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是以经济实力的增长为主要特征和前提的,而经济实力的增长不应也不再是依靠粗放式而是集约型经济发展,集约型经济最明显的表现和衡量标准就是科技水平和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因此,没有经过系统高等教育培养的劳动力是难以承担以“高、精、尖”为特征的新时代的各类工作的。同时,党的事业的发展和继承也必然由那些经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来担任。高校在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能否从大学生中培养一大批合格的党的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贯彻落实,关系党的事业进一步发展[4]。因此,大学生群体是关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未来、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力量。
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一方面具有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视野开阔、勇于创新的特点,另一方面又需要完成自身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塑造,这一时期对大学生的自身发展至关重要。面对西方国家“西化”思潮的影响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思想观念的冲击,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化、多样性的特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落后思想对大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能否消除这一影响,关键在于德育工作的好坏,在于党建工作的引领和培养。因此,如何把党的指导思想、根本宗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内化于心,使大学生自觉学习和遵守党的纪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对大学生的自身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近些年的不断努力,大学生党建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不仅为党的事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也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的大学生党建依然存在某些问题和不足。
近年来,各级党委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在保证发展党员质量的前提下,适当控制党员数量增长速度,不断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保持党员队伍规模适度。据统计,2014年全国共发展党员205.7万名,较上年减少35.1万名,降幅为14.6%[5]。但是,部分高校发展学生党员时依然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有的高校甚至过分追求学生党员在大学生中的比例,以发展党员的数量作为衡量学生党建工作好坏的标准。这就导致部分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数量和质量的矛盾日益加剧,不仅不利于大学生党建的健康发展,还造成部分大学生入党后不能全面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甚至做出有损党的形象的事情,严重影响党组织在大学生中的威信。
我们党对入党人员和入党程序有着严格的要求,各级党组织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始终遵循“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但是,由于工作理念的不一致和评价体系的不完善等因素,导致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党建依然存在重视程序上入党而忽视后期教育培养与管理的问题。例如,在入党之前,高校各级党组织对积极要求进步的大学生严格要求,对发展对象层层考察和层层教育,并为大学生党员发展创造条件,给予优秀大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但是在入党之后,各级党组织的工作重心则放在了准备发展入党的大学生身上,而对入党后的大学生的考核和要求就松懈下来,这一方面导致某些大学生党员入党前积极要求进步,入党后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思想觉悟和服务意识产生变化,不能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也给其他积极要求入党的大学生造成一种只要加入党组织就可以放松自己、止步不前的假象,不利于党组织的持续、健康发展。
政治标准是所有准备入党人员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尽管入党动机具有多样性,而且难以量化和把握,但是入党动机又是发展党员各个环节必须把握和注意的重要一环。在发展大学生入党时,有的高校只看重担任学生干部职务、学习成绩优异程度、获奖表彰情况等部分硬性指标,而对学生的入党动机却考察不力。有的高校甚至以偏概全地用学习标准代替政治标准,严重忽视对大学生的党性、政治觉悟、政治方向、政治观点等的入党动机考察,使得某些带着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倾向等不正确动机的大学生进入党组织,严重损害了党的纯洁性、先进性,降低了党的形象。
在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时,不仅需要严格执行发展程序,遵循组织安排,更应该不断丰富党建内容、提高党建效果。然而事实却是部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时,只重发展形式而忽视发展效果,造成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的后果。例如,有的学生党支部在开展党建工作时形式上搞得红红火火,实际党建工作中却缺乏深层次的教育内容,导致有些学生发展进入党组织后思想基础不牢、政治意识不够、发展后劲不足。此外,枯燥乏味、形式单一的党建工作还容易导致大学生参与程度和参与热情的降低,不利于积极要求进步的大学生发挥自身的先进性,最终降低大学生入党的积极性,致使大学生党建发展遭遇瓶颈和短板困扰。
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创新意识足的党务工作者是大学生党建队伍的保障,其中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党建队伍的主要力量。为了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热情和干劲儿等,高校在选拔人才时往往设定了诸多硬性指标。例如,应聘者必须为应届毕业生,年龄不能超过26岁等。高标准、严要求的用人原则固然无可厚非,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这些应届毕业生或者年轻同志本身也存在着党性的锻炼问题,他们的自身思想修养、理论和政策水平、工作能力和深入程度都亟待提高,此外再加上有些高校对大学生党务工作者的政策、待遇不够落实,部分年轻同志存在诸如生活压力过大等一些实际困难,都容易导致大学生党建队伍的不稳定、不持续等。有的党务工作者在从事一段时间的党建工作后容易产生消极懈怠的心理和转岗跳槽的现象等,导致大学生党建工作停滞和断层,不利于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组织建设创新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一是在已有“学校党委-学院党委-学生班级”的基础上,构建各级党委、各学生工作部门、各类学生组织的交叉联动机制,将与学生工作有关的部门、机构纳入大学生党建体系,目的在于强化各部门的协调与合作、提高大学生党建质量和效率。二是扁平化成立大学生党支部,在已有“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三年级有党支部”的基础上,按照年级、专业以及学科等横向和纵向交叉成立大学生党支部,不仅把支部建在班级上,更可以深入学生社区、实验室、社会实践队等,目的在于精细化、动态化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三是强化大学生党建队伍建设,积极发挥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学生组织、学生干部的作用。辅导员不仅要做好日常管理等常规工作,还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变化、行为养成等动态工作;积极发挥专业课教师对口联系党支部和指导学生制度,使其深入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了解大学生的需求;各级学生组织要积极组织举办各类高水平文化活动和学术活动,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为大学生提供各类服务;学生干部要主动深入学生社区、学生组织等有机体,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等。
制度建设创新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是完善大学生党员入党推优考核机制。在发展大学生党员之前要从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综合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具体情况,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明确入党动机;对预备期内的党员采取定期考核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教师反馈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在发展大学生党员之后要重点加强后期教育与培养,时刻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二是健全党务工作队伍聘用和考核机制。部分高校在选聘高校党务工作者时往往存在重视诸如年龄、性别、学历等硬指标,而忽视思想、能力、经验等软指标。实际上大学生党建对党务工作队伍的要求往往体现在软指标上。因此,要重点选聘思想觉悟高、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人从事这一工作。此外,要建立健全党务工作队伍的考核机制,奖惩并举、任人唯贤,真正发挥党务工作者的管理和教育效能。
活动创新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一是在活动内容方面,要摒弃传统的开大会、读文件的死板形式,放弃求大、求全的活动内容,以关注时政热点、国家和社会发展以及贴近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的内容为主要着力点,丰富大学生党建的内容。二是在活动形式方面,要创新使用与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对大学生具有吸引力的博客、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工具,通过建设网上党支部、学生党员之家、学生党员数据库、班级QQ交流群等拓宽大学生党建的活动形式。三是在活动载体方面,要通过利用校园网络、校园媒体等阵地,主动搭建大学生党建平台,运用贴合时代潮流的载体灵活开展活动,提高党建的针对性并扩大党建覆盖面和影响力。
组织建设是大学生党建的基础,没有完善的组织体系大学生党建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制度建设是大学生党建的保障,没有健全的制度体系大学生党建便具有随意性和动荡性;活动建设是大学生党建的载体,没有丰富的活动方式大学生党建则会变得枯燥乏味、缺乏动力,三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加强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活动建设等的创新,对党的事业发展,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等具有重要意义。
[1]习近平.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 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2/29/c_1113818177.htm.
[2]田鑫鑫.关于加强新时期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3]中共中央组织部.2014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629/c70731-27226440.html.
[4]王传旭.从战略高度重视大学生党建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6,(1).
[5]从严治党中共党员增速再放缓增幅连续两年低于 2%,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6/30/c_11157630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