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承训与“涟湖”

2015-03-29 13:11张一民

张一民

(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江苏淮安223001)

历史上的苏北地区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其中有一处今已消失的湖泊,俗名曰大湖,发源于山东蒙沂之水,东西四十里,南北八十里,湖面约三万四千五百余顷,跨安东、海州、沭阳三界,因其形状似人之颈项,又名为硕项湖。约在明代中叶,有安徽新安江一带的商人鱼贾举家迁徙这里捕鱼经商。那时货物长途运输只能依靠陆路和水路,而陆路往往蜿蜒盘绕,不如水路快捷。尤其是鱼产品,在运输过程中要保证其存活和新鲜,必须用水来养护,更离不开舟楫储运。硕项湖附近又有盐场,鱼贾可以把多余的水产品加工成腌制品,销往鱼市。鱼贾们把经营的着眼点主要放在南面江淮一带。安东隶属于地处漕运咽喉和南北要冲的淮安府。淮安府境内纵横交错的水网给涟湖徽州鱼商带来了舟楫之便,再加上这里的城乡集镇又有众多鱼市(据《淮安府志》载:府城内就有“干鱼巷”“海鲜市”“鱼市口”“鱼市后街”等街道名称),因此,安东成了鱼贾们由硕项湖入淮的枢纽之地。由于硕项湖到安东县城之间有一水道称“涟水”,安东县城又古称涟城,早期开发硕项湖的徽商鱼贾多数寄居在涟城及其周边村镇,因此他们称硕项湖为涟湖。此名称在明代徽州人方承训的《复初集》里频繁出现。

方承训,号鄈邖,生活在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家居安徽歙县瀹潭。其家自父辈起开始经商。方承训虽自幼习儒,弱冠时即籍名博士,名列诸生之中,成为士林一员。但他参加科考始终名落孙山。中年以后他弃儒从贾,主要从事鱼产品经营活动,但他仍然保持着徽商“贾而好儒”的特点,不改读书写作的习惯,所谓“归庐读我书,联篇写我好”。他一生写了1 897首诗歌,281篇散文,汇成《复初集》36卷,其中就存有他在涟湖从事贾鱼活动的诗文作品。

万历八年(1580),方承训第一次跟随族人方应来到涟湖,写了一篇《游涟湖记》:

涟湖跨州邑三方,环围百余里,产诸嘉鱼,饶利无穷。资斧未足给者,籍籍凭恃糊口。形胜汪溢浩荡,吞吐日月,隐映天壤,余每思游观。万历庚辰春,宗人应翁偕余往涟。应翁者,涟鱼贾也,生邑新城而长于涟,涟居什九,家居什一,以故习涟之乐愈益习涟道之精。

文中提到的“宗人应翁”就是方应,他是歙县新城人,又被称为“方长公”,《复初集》卷三十三有《方长公传》,记载了方应家族自曾祖父起即在涟湖贾鱼,到了方应这一代,弟兄三人仍然“以涟为行贾所”。他们都是出生在新城,而在涟水长大。一年之中,有十分之九的时间居住在涟水,十分之一的时间居住在新城。长期的贾鱼生涯,使他们积累了借贷放利投资行商盈利的经验,方应由最初带着“不盈四金”的本钱,“独往涟贾鱼,时涟鱼大昌炽,视常时赢什七”。他一次就买到了平时十倍的鱼产品,运到外地一出手又赚了十金。这第一桶金就赚了五十。越三年,他就成了一个“饶有千金”的富户。在方应的影响下,方承训“以子钱(借贷)出淮游”。他随方应于正月发新安江,二月达涟城,然后一路向北,行三十里到达金城镇,再登舟前行,傍晚到达新安镇,新安镇距离涟湖口仅有五里。所谓新安镇,即徽商在此行盐贾鱼开发的居住之地,以新安人居多,故称新安镇。另有湖口在高家沟(今涟水高沟镇),亦是商贾云集之地。可知涟湖即在新安镇和高沟镇附近。

涟湖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方承训在这里无时不感受到湖水中的勃勃生机。他在《涟湖歌》里描绘说:“涟湖湖水跨三丘,安东沭阳逮海州。百里空阔汇不流,鲲鳙鲤鲫淮水俦。清风落日帆丛游,月明渔舟漂与谋。三月桃花鳞万里,九月菊涩蟹盈楼。取鱼击棹歌春幽,罿虾泛杯醉素秋。野老耽山窥虎彪,之子乐水不驱驺。”涟湖里的水产品种类繁多,出现在方存训诗文中的就有“鲲”“鳙”“鲤”“鲫”“鲈”“鳇”“鮡”“鳣”“鳅”“细鱼”“蛰白”“银鱼”“龟”“鳖”“虾”“蟹”等。其中不乏比较罕见的水产品,如方承训在一首诗题中称湖中“三月产节蟹,味与江湖季秋蟹同佳,而中膏丰隆,形差殊焉。色彩、刺锋亦略异,第时暖气蒸,不可腌醉”。又有诗题曰:“古传鳖腹胎夷人类,能言识宝,且知往来物。兹涟湖渔者偶获鳖,亦巨,渔人烹飡,肝中得夷类,色黎墨,面目手足俨然,所谓鳖宝者,非耶。”正因为有这些种群多多的水产品才吸引来众多不远千里远徙他乡的鱼贾。

每到春夏捕鱼季节,通往涟湖的道路上人来人往,鱼贾中有的“乘舟近钓叟”,有的“坐旅待鱼车”,一派繁荣景象。湖面上则会出现众多的式样不一的捕鱼船,劳动的场面既热闹又壮观,收获又极为丰盛。方承训见此情形,不胜感慨,曾写下了《涟湖赋》:

泛此湖之清决兮,迩沧溟之洋洋。览百里而无阻兮,觉寰宇之无方。跨三郡而同汇兮,偕十洲以徜徉。望大伊之苍翠兮,旷原野而青黄。设罗网以取鱼兮,群万艇而成罗。疾号声以大呼兮,扣舟舷若浩歌。讶鳣鳇之蔽网兮,惊鲲鮡之盈艖。即巨舰之不胜兮,虽庐舍亦莫如之何。

涟湖的风光也很美。在四季周转、阴晴更迭、晨夕交替中,涟湖景色叠彩纷呈,绮丽频现,魅力无穷。在方承训的笔下,涟湖景象有时呈“云影倒垂天布景”,有时为“霞明烟燦水成红”,有时作“云暗梵宫虹或隐”,有时成“皓月高悬映水明”。在特殊的环境下,还能在湖面上看到因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蜃楼”现象,方承训称之为“涟湖华霑”。并题诗云:“湖荡沿传古治栖,膏腴沧海每兴悲。楼台隐隐朝涵影,箫管阴阴夕觉吹。烟境还初精已见,鱼波欲淍兆先知。不然蜃气嘘成彩,误认尘寰露物奇。”

为了方便捕鱼,徽商鱼贾在涟湖口岸建立了两处临时栖息之所,名曰东、西鱼昌口。所谓“鱼昌”,寓指渔业昌炽。这里的建筑以芦舍为主,很少见到瓦屋。条件虽然简陋,但鱼贾们习惯了在这里的生活,并且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这也反映在方承训的诗中:“缉草围庐仅息身,渔舟且钓半年滨。溪眠室旷虚风月,鱼贯门开召侣伦。壁卧纶竿成画景,坐团蒲席杳禅邻。樵翁频过忘谈笑,胹鲤炊薪醉郢春。”居住在涟湖的徽商,虽然远离家乡,但能互相援手,和睦相处,共同努力,在鱼昌口建立了夜不闭户的世外桃源:“歙贾鱼昌树市丛,四方围水绝枭雄。柴扉不掩如邀月,寝户疏防只袭风。鲢鲤慢藏惊俗羡,稻粱云集似年丰。村居形胜偕斯险,比屋熙熙帝世同。”这些栖息之所,无疑是涟湖一带日后形成村镇街市的早期雏形。

十月深秋是休鱼的季节,通常鱼贾利用这个机会返乡与亲人团聚,直到第二年早春再回到涟湖经营,但是为了抢占先机,有的放弃探家留守在涟湖,有的则省亲回家后在冬季提前赶往涟湖。方承训看到这样情形,写一首《冬日思涟湖》:“冬日冰初结,涟鱼蓄愈多。罩罿闲不事,鲫鲤草成窝。岸岸栖庄贾,艟艟荷笠蓑。芦斋煨颗芋,酒肆臑腴鹅。六物需春试,单钱待腊过。旧朋缸满卤,新信水飘波。幅海无前险,眠途绝后轲。万重山迥阻,千里水徒歌。鸿便音传友,梅繁色映坡。椒盘鱼忆味,岁首鹢飞梭。”诗中想象冬季留守在涟湖的鱼贾们,既享受着一年收获的成果,又蓄势待发,为来年渔业生产经营作准备。冬日里的涟湖涌动着浓浓春意,也勾起了作者的无限情思。翻阅《复初集》,可以感受方承训诗中所吐露的涟湖情结。

然而,曾令方承训心仪神往的这片湖泊,到了明末清初已逐渐萎缩、枯竭,终于在康熙年间消失殆尽。据地质工作者考察,造成涟湖消失有多种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黄河多次决溢入淮,带来的大量泥沙淤塞了淮河下游入海通道,四处泛滥的洪水又把冲刷来的泥沙淤填到湖荡,涟湖于是被逐步淤浅、分解,最终消亡而被垦为农田。

方承训虽然没有看到涟湖的最终消失,但曾目睹洪水泛滥后田地与河道被淤化的情形,如《复初集》卷十四有诗题为《涟城河水冲淹,小民获渔利,而巨室土田乃淤尽矣,甚病,感作》,诗云:“大河归海涟增愁,庐舍田场尽泛舟。巨室赋租鱼鳖窟,细民罾网食衣谋。秋风吹水波千顷,春涨盈湖泪几流。两利俱存祁阜足,湖深土见复何忧。”这里反映的是洪水到来,湖面有所扩展,对鱼贾捕鱼有利,而农田被淤化,庄稼遭灾,种田人的利益受损,这样的情形是他不愿意看到的。实际上,洪水退后,涟湖周边水系出现紊乱,鱼贾们的渔利亦受到损失。有一次,方承训就看到从涟城至鱼昌口的涟河河道,被洪水冲击,形成三十余里的沙淤,鱼贾们乘船抵达金城时,舟不可涉,只好上岸艰步而行。由于河道淤化严重,舟行时往往会遇到搁浅或阻塞,他们不得不选择其他路线,而其他路线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复初集》里就有这么一首诗,题为:《湖口至涟城,河道仅百里,迩邑三十里,黄河沮洳,货载病陆艰移。或出淮子港,胶浅十日,可至涟。或循海入河,天风不顺二旬,犹有至,不至且臭阙载。而有司坐议通河,犹豫靡决,民商交病矣,遂作》,诗云:“涟台川道自联河,河水淹淤舟苦轲。淮港可夷湍涉浅,沧溟冒险巨涛多。鱼盐倚载商供利,风浪摧舻上不疴。紏今鸠工疏故道,帆樯鳞次日城过。”由此可见黄河夺淮对涟湖航道的破坏,给鱼贾的生产经营造成巨大的损失。由于洪水年年来犯,使得涟湖周边沙化、淤化现象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也受到一定影响。方承训曾写有《湖滨孤柳》诗云:“江南无地不花丛,淮北冲沙树尽空。四季松筠别地翠,三春桃李旧时红。幸存孤柳知生意,喜见疎枝舞惠风。此日湖中堪植木,速封勤溉俟天工。”又有《涟湖涯皆无木,以故不见禽鸟飞鸣》诗云:“舍倚山城树色苍,春风翎羽姿飞扬。漫惊淮阔墟无木,且怪天空鸟独藏。禽语不问幽失趣,燕巢仅见春无梁。惟夸湖巨鱼频跃,乐水忘口好泛觞。”尽管涟湖当时还有烟波浩渺的水面与潜月映日的景象,但是由于自然灾害的侵袭,湖涯四周植被已经荒芜不堪,连禽鸟都不愿在此翔集。方承训有心用植树造林的举措来改变涟湖生态环境,无奈,以他一人之力难以实施,冀助天工更是无望。自然灾害破坏着生态环境,糟糕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更大的自然灾害。在这恶性循环中,曾一度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涟湖逐渐呈现出萎缩的景象,最终湮没,而被官家和私人开垦为田地。随着涟湖的消失,徽商鱼贾就失去了经营渔业贸易的自然条件,或停业、或改行、或迁徙他处。曾一度活跃在涟湖水域周围的徽商鱼贾终于流离星散。方承训在目睹涟湖淤化严重,鱼产量日益减少,水路贩运又时常受阻的情况下,选择了迁徙他处。他辞别了令他一度魂牵梦绕的涟湖,又到了里下河地区的高邮湖、白马湖一带行贾,这是他当初始料未及的。他更没有想到的是,若干年后沧桑巨变,淤化的涟湖被开垦成良田,受过涟湖之水浸润的土地生长出来的高粱,经过遗存下来的涟湖泉水酿制,成为驰名中外的名酒。至今,我们品尝清醇甘冽的高沟、今世缘、国缘等系列酒,似乎还能领略到涟湖的流韵。

《复初集》曾收入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但四库馆臣对方承训的诗文作品评价并不高,称其受当时的复古思潮影响,“大抵扬何(景明)、李(梦阳)之余波,而变本加厉”。“泥古”“袭古”之弊随处可见。但是从地域文化角度来考察,他的诗文又有独到之处,他将徽商鱼贾的经商活动作为写作题材,真实地反映出他们的经营理念和方式,展示出徽人在淮经商的生活艰辛和乐趣,表现了他们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宽厚博大的胸怀。他还具体描绘了湮没于历史岁月中的硕项湖的原有状态,包括它的资源环境,为今人考察苏北地区历史上的湖泊、水系的变迁,了解涟水及其周边集镇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文字材料和信息资讯。这些诗文作品沐浴过歙山之风,浸润过莲荷之水,形成了歙岭与楚淮文化交融的地域特色。

[1] 方承训.复初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集部第 187、188 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2] 朱小阳.明代徽州鱼商经商地涟湖地望考[J].安徽史学,2008(6).

[3] 姜加虎.硕项湖群的形成与演化——江淮中下游淡水湖群[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