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云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淮安223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者之一周恩来,在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非常关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尽管周恩来未使用过生态文明这个概念,但考察其思想与实践,我们发现周恩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是清晰的,对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的把握是全面的,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是深刻的,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是扎实有效的。周恩来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及实践,对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提出及实施作出了奠基性贡献。重新学习研究周恩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及实践,对于当下积极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价值。
研究领袖人物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首先要看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把握。虽然我们尚未看到周恩来使用过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概念,也未看到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涵作过概括,但从历史实践看,我们发现周恩来对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内涵的把握是清晰的、全面的。尽管学界对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其他成员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也有过研究。但相比较而言,作为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对生态文明建设内涵把握上的全面性更为突出。这为我们完整地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奠定了基础。
一是计划生育、协调发展。人口关系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能否协调和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几年,因为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再生产出现了高出生、低死亡的状况。据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到1953年底的前四年,人口平均每年以20.7‰的速度在增长。面对人口高增长这一严峻形势,周恩来与党内外有识之士敏锐及时地思考并提出人口政策问题。
1956年4月20日,周恩来在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率先提出计划生育这一新概念。他说,在工人、职员中生育要有计划,别的都有计划了,为什么生育不能有计划呢?生育有计划就可以把后一代教育得更好。卫生部要好好研究一下,多访问一些职工家属,研究些科学的好的避孕方法。[1]568同年9 月27 日,他在中共八大上所作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中,正式提出“我们赞成在生育方面加以适当的节制,卫生部门应该协同有关方面对节育问题进行适当的宣传,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2]。显然,这不仅是代表党和政府倡导计划生育这一政策,而且作为国家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任务提出的,是将计划生育作为国策的最初雏形。11月10日,他在中共八届二次全会上所作的关于1957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中再一次强调:“昨天我在政治局会议上说了,要提倡节育。”“我们的党和青年团要用一定的力量宣传这个问题。这实际上是广大人民所需要的,首先是城市人民所需要的。”“我觉得甚至提倡晚婚也是有好处的。”[3]231他不仅提倡节育,而且还提出了“晚婚”这一概念。之后的近20年间,周恩来一直为我国计划生育这一国策的确立与实施进行不懈的努力。他着力探讨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与健康的提高、社会持续发展的关系,系统地思考人口发展的理论问题,大力宣传计划生育的意义,具体提出并督促实施计划生育工作的组织领导、规划、指标要求、方法、途径及相关政策,为我国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周恩来关于计划生育的理念及实践,不仅有效地推动了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而且为后人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奠定了认识基础。
二是综合治理、保护环境。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保护事关经济社会的能否可持续发展、人类能否健康发展的大问题。周恩来是我们党和国家较早关注环境保护的领导人。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提出综合利用,充分利用“三废”,化害为利、造福人民的方针。70年代明确提出“环境保护”的新理念。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第八、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曲格平认为,周恩来是新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创者和奠基者。曲格平介绍,在“文化大革命”极为混乱的时期,周恩来日理万机、苦撑危局,还一直想着关系国家发展和未来的环境保护问题。周恩来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甚至包括一些领导同志对环境保护这个词都感到生疏,但他一再讲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据曲格平个人掌握的资料,仅1970年到1974年这四年多时间里,周恩来有关环境保护的讲话就多达31次。这些讲话包括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及应该采取的措施、方针、政策。曲格平认为,“今天我们国家制定的一些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基本思路还是从他那时来的”[4]。
三是兴修水利、保持水土。水是人的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资源和条件。水治理好了,变成水利;反之,则变成水患。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周恩来在1972年11月21日葛洲坝工程问题汇报会上说:“解放后20年我关心两件事,一个水利,一个上天(指导弹、卫星)。”[5]564事实确实如此,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1949年11月20日,周恩来在接见各解放区水利联席会议代表时指出:水利部的工作和各方面都有关系,必须搞好,否则全盘计划都会受到影响。水利工作做的是开路的工作,“种树”的工作。水利工作本身就是为人民服务。假如中国的全部水能都能利用,那将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业![1]13翌年5 月19 日,他在主持政务院第33次政务会议讨论救灾问题时说:中国是个农业国,河流长期失修,“是多灾多难的国家”,“江淮、河、汉,几乎年年有灾”。现在人民政府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准备大兴水利、治理水灾。[1]418月24日,在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上谈到国家建设计划时指出,“站在科学家的岗位上,我们开始做些什么呢?不可能百废俱兴,要先从几件基本工作入手”。而在农业方面,“第一,兴修水利。我们不能只求治标,一定要治本,把几条主要河流,如淮河、汉水、黄河、长江等治理好”。“我们今天必须大力来治水”。“兴修水利,联系到动力,更需要有长远的计划”。[3]24-25在 26 年的总理生涯中,周恩来始终如一地把兴修水利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事来抓。他亲自调查研究水利工作,系统总结运用历史上的治水经验,不断探讨并提出新的治水理论,具体确定治水规划、方针、原则、政策,亲自主持落实主要江河的治理,为后人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植树造林、平衡生态。植树造林,事关水土保持、植被保护、环境改善及生态平衡的大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周恩来认为植树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工业犯了错误,一二年就能转过来,林业和水利犯了错误,多少年也翻不过身来。我最担心的,一个是治水治错了,一个是林子砍多了。治水治错了,树砍多了,下一代也要说你”[6]588。事实上正是如此,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重视植树造林这件大事。早在1950年5月,他就和梁希联名签署《关于林业工作的指示》,明确林业工作的方针和任务。同年8月6日,他就内蒙古和东北林区的统一管理问题,致信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强调从林政、林业观点来看,保林、育林、伐林如没有统一计划、统一管理,只从地方经营和收入着眼,其害与水利之不统一相等,而时间性更过之。[6]39强调林业工作的统一规划、管理的意义。1964年5月7日,他在听取林业部副部长惠中权汇报植树造林工作时进一步强调,不仅要靠专业队伍,更要靠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为此,他提出:从中央到地方,每个负责同志,除年老有病的外,每年都要带头植树,要养成一种风气,并对此事作出相应的规定。[7]641之后他反复宣传植树造林的意义,着力加强植树造林的领导、管理与整顿,亲自主持制定林业的发展规划,提出发展林业的具体方针、政策。不仅为人们认识生态文明的内涵奠定了基础,而且着实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五是节约、善待资源。周恩来对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的把握,还体现在倡导节约、善待资源。中央人民政府组建之初,周恩来即从严格控制政府用房、精简机构设置、紧缩人员编制开始,提倡节约人力、物力、财力。1951年8月13日,周恩来签署的《政务院关于节约木材的指示》中,“除责成各级人民政府大力发动群众护林造林工作外,以求逐渐增加木材供应量外,对木材采伐和使用,全国必须厉行节约,防止浪费”[1]170。旨在保护节约资源。1956年9月16日,他在中共八大所做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中,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和合作社,都应该厉行节约,使人力、物力、财力都能够发挥作用,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2]。之后,他反复从国情国力、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生活理念、资源利用等方面宣传节约资源的意义,而且从自己做起,从国务院做起,率先垂范。
总之,周恩来当年对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的认识是清晰的、全面的,与当今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是相通的、一致的。这为我们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领袖人物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不仅要探讨他对什么是生态文明的把握,还要探讨他对生态文明建设意义的认识。周恩来对生态文明建设意义的认识,不仅全面,而且极为深刻,这为我们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奠定了认识基础。
第一是人本性。周恩来论及生态文明建设意义时,首先坚持“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民的”[3]142这一理念。无论是控制人口,还是保护环境、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其宗旨只有一个,造福人民。即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长远发展的需要。这既是他恪守的政府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也是他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比如谈到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问题时,“首先是为了母亲与孩子的健康。第二是为了教育,生得太多难以教育好。第三是为了使民族一代代健康”[1]610。不仅如此,他还从减轻家庭负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个人发展、后代幸福等角度论证其意义。一句话,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人的幸福。再比如谈到环境保护的意义,1958年7月,他在广东江门甘蔗化工厂视察时,即提出大搞综合利用,充分利用“三废”,化害为利,造福人民。[7]1521969 年 6 月 26日,他在同卫生部军管人员谈话中指出:毛主席讲“预防为主”,要包括空气和水,如果污水、污气解决了,人民的身体健康了,就什么财富都可以创造,这是最大的财富。[5]305-3061974 年3 月 21日,他在听取728秦山核电站工程技术情况汇报时强调,核电站的设计必须绝对安全可靠,特别对放射性废水、废气、废物的处理,必须从长远考虑,一定要以不污染国土、不危害人民为原则。[5]659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条底线,任何突破这一底线的行为,都是对党的宗旨的违逆与背叛。这对于大建设的当下,引导我们的领导干部牢固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确立正确的政绩观,尤为重要。
第二是可持续性。在讨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时,周恩来更关注发展的可持续性。他将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都列为百年大计,旨在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他既关注人民的现实利益、眼前利益,更关注人民的长远利益,即关注人类、社会与自然发展的可持续性。比如谈到计划生育这一国策时,他反复强调为一代代人的健康教育与发展着想。谈到植树造林,总是强调这是百年大计,谈到环境保护时总是强调要为后代着想,绝对不做贻害后代子孙的事。1973年9月16日,他陪同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游览西湖,发现西湖水面出现油污时,指示当地负责人:为了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风景如画的西湖,也为了让更多的外宾在这胜似天堂的湖光山色中一饱眼福,今后西湖内应少用机动游艇,以避免湖水污染。[5]6241975年8月29日他在同准备参加西藏自治区成立10周年庆祝活动的中央代表团团长华国锋的谈话中,请华国锋转告在那里工作的同志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好森林和各种自然资源,要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5]718-719所谓造福子孙后代,实际上是指发展的可持续性,利用自然的可持续性,追求幸福的可持续性。这对于大发展的当下,引导我们的领导干部牢固地树立科学发展观,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是均衡性。周恩来论证生态文明建设意义的立足点之一是发展的均衡性。1956年9月16日,他在党的八大作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中,提出经济计划要注意“综合平衡”的观点。即“我们应该对客观情况作全面的分析,同时尽可能地把本年度和下年度的主要指标作统一的安排,以便使每个年度能够互相衔接和比较均衡地向前发展”[3]219。推而广之,生态文明建设也如此。比如谈到计划生育,周恩来在中共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人口众多也有一个困难,人多消费需要的量就大。衣食住行,首先是食。我国人口现在平均每年增长2%左右,每年增长一千多万人,这是一个可观的数目,而我们的粮食平均每年增长 3% 左右,增长量并不大。”[3]230-231不仅如此,还有就业、家庭负担、下一代教育培养,都有个与之相适应的问题。1963年7月,他在《应该确立社会主义人口的正确观点》中更明确地指出,城乡人口比例同经济发展的速度、技术水平、机械化的程度等有很大关系。因此,“发展人口必须跟生产、教育、劳动力的安排等方面都联系起来,不可能孤立地发展”[6]509。之后,反复强调人口增长的速度要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的速度、民生改善的幅度、资源环境保护的力度相适应。
四是方向性。生态文明,既是人类普遍追求的文明现象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周恩来思考生态文明建设意义时一个重要的视角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努力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不仅体现在根本制度、道路、理论上,而且还具体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上。1962年6月,周恩来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视察时特别叮嘱道:“这是关系到后代的问题”,“要讲保护好森林,不能破坏森林。破坏了森林后代要骂我们的,那还搞什么社会主义”[8]。显然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根本方向。周恩来在196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中十分坚定地指出:“计划生育是进步的,是共产主义的。我们有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做到计划生育。”[9]之所以能够做到计划生育,就在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可以克服人口生产的无政府主义。之前在谈到实施计划生育这一政策时,他既坚持克服人口生产的无政府主义,也坚决反对禁欲主义和官僚主义,倡导努力培养共产主义风气,彰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1972年9月8日,周恩来在谈到治理“三废”(工业废水、废气、废渣)问题时明确指示:资本主义国家解决不了工业污染的公害,是因为他们的私有制,生产无政府主义和追逐最大利润。我们一定能够解决工业污染,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为人民服务的[5]549。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决定着我们一定能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对此,我们应该充满自信。
综上所述,周恩来对生态文明建设意义的认识是全面的、深刻的,对于当下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研究领袖人物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不仅要看他对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及为什么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更要看他在实践上是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成效如何。周恩来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实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措施扎实有效。这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首先是有较为健全的领导机构。1950年3月21日,周恩来签署的《政务院关于1950年水利春修的指示》中首要的一条是,加强组织领导。除各级水利机关加强组织领导外,还必须建立强有力的联合的领导机关。[10]强调建立必要的领导机构。就水利工作而言,政务院组建之初,即设立水利部,由傅作义任部长,之后为切实加强主要江河的治理,分别成立相关的专门委员会。比如为切实推进治淮工作,1950年10月成立治淮委员会。之后在武汉设立“长办”,在郑州成立“黄委”,分别行使对治淮、治江、治黄系统的领导职能。在思考实施计划生育这一政策的同时,周恩来即想到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设想成立专门委员会。1957年8月20日,周恩来主持的国务院第11次常务会议上讨论节制生育问题,认为中央和各省市都要成立专门委员会来抓这件事。根据周恩来的提议,中央决定由陈云担任国务院节育委员会主任[7]69。当然这个机构因为特殊政治气候的影响,未能及时实施有效的领导。到了60年代初,面对人口急剧增长的现实,国务院于1964年正式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由国务院秘书长周鑫荣兼任主任,对实施节育工作开始了切实的组织领导。比如环境保护工作,1972年因为官厅水库死鱼事件,周恩来在经过调查确认是污染所致之后,立即指示组织一个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对官厅水库的治理。在周恩来的直接关心下,成立由京、冀、晋和中央有关部委组成的领导小组,由万里任组长,这是国家最早成立的环保部门。1973年又成立国家级领导机构,即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环办”,具体负责国家的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再比如发展林业工作,政务院成立之初,即设立林垦部,之后改为林业部。1950年5月16日,周恩来签署的《关于全国林业工作的指示》中,专门谈到组织机构和领导问题。不仅各省自治区相应设立林业厅(局),而且专署及市县人民政府、区公所也设相应机构,形成网络。到了60年代,针对重点地区林业工作,周恩来明确指示:“西北局要搞一个领导小组,管农垦、水土保持。”[6]590有关林区还相继成立专门委员会,负责林业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为有效实施水土保持工作的组织领导,早在1956年国务院就专设水土保持委员会,具体负责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管理、协调。总之,周恩来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上的贡献之一,是设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从中央到地方形成组织网络,尤其是对解决跨省跨地区的治理与开发中条、块分割的矛盾起了有效的保证作用。
其次是有较为具体的理论、方针、政策。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建设领域,要有效地推进这一建设,要有相应的理论、方针、政策。就计划生育工作而言,周恩来明确提出应该确立社会主义人口论的正确观点以此来指导我国具体的计划生育工作。为此,他提出控制城乡人口比例,实行晚婚、节育的政策及其有效的措施,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不断地克服官僚主义等十个问题。他不仅对这十个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而且希望与有关专家共同研究,进而形成正确观点,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一系列具体的方针政策。诸如既要加强领导,又要重视技术创新与指导;既要重视宣传教育,又要普及相关知识;既要普及推广,又要有试点示范;既要自觉自愿,又要有约束;既要积极推进,又要注意轻重缓急、防止简单粗暴;既要有必要的奖励,又要有限制措施;既要自力更生,又要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等等,有效地推进了计划生育工作。
就环境保护而言,根据周恩来提出的预防为主、基建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环境保护列入国家经济计划之中的思想,1973年8月召开的中国第一次环保会议上制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不仅明确提出“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方针,而且规定基建项目的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及相关的政策措施,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轨道,着力从源头抓起。其中一些方针政策至今仍然是适用的,今天有些方面甚至还远没有达到这个要求。
就兴修水利而言,周恩来明确提出要提高治水理论水平,他不断总结历史上的治水经验,研究治水理论,明确要“从现在的蓄泄并重,提高到以蓄为主;从现在的防洪防汛,减少灾害,提高到保持水土,发展水利,达到用水的目的”[6]87。除了重视治水理论研究与指导,还有一些具体的原则、方针、政策,即治水方略。诸如:禹为楷模、史为镜鉴;百废待举、治水为先;分清缓急、标本兼治;蓄泄兼筹、瞻前顾后;综合利用、除害兴利;分工合作、同福同难;依靠群众、尊重专家;统一规划、集中领导;百家争鸣、博采众长;审时度势、积极慎重;反对极端、实事求是。[11]
再次是有规划、有目标、有要求、有成效。生态文明建设既然是百年大计,就应该有具体的规划与奋斗目标。周恩来在实践上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的贡献,还体现在有具体的规划、目标与要求。
就实施计划生育而言,周恩来在1963年2月13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不论从哪个方面说,精简控制城市人口,勤俭建国,计划生育都是我们长期的方针。为此,1964年成立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周恩来的指导下,逐步明确计划生育的目标。同年12月16日,周恩来在接见美国作家斯诺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争取在20世纪内把人口年的纯增率控制在1%。在1965年的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及接见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代表时讲话进一步宣传这个目标。[3]445其间,因为“文化大革命”的突然爆发及影响,计划生育政策被延至1970年实行。1971年7月8日,周恩来批转《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报告强调除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外,都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把晚婚和计划生育变成城乡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力争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1%左右,农村降到1.5%以下。1973年全国计划工作会议首次将人口发展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规划。这一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计划生育工作会议,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计划生育明确提出“晚、稀、少”的方针,要求一对夫妇生育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且生育间断要在3年以上,要求非常具体。正因为有了明确的目标与措施,有效地抑制了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与此同时,还促进了人民群众婚姻、生育、家庭观念转变,促进了人口素质的提高与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
就环境保护而言,周恩来不仅亲自组建代表团参加联合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一届人类环境会议,而且指示立即召开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并批准会议提出的环境保护工作的具体规划。相继出台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防止沿海水域污染暂行规定》等法规,明确环境保护的目标、要求。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环境保护工作尽管深入开展的面不够广,但认识起点高,尤其是重视综合治理与利用、重视法规建设,这对于当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极具启迪意义的。
就兴修水利、发展林业而言,周恩来不仅关注相关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探讨,更具体地关注水利林业工作的规划、目标、具体要求。单就治水而言,他直接关注有关江河治理开发的规划及组织实施,诸如治理淮河、兴修荆江分洪工程、察勘三峡坝址、修建葛洲坝水利枢纽、三上三门峡、七上密云水库等,每一条江河的治理无不浸透着他的心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的持续丰收,除了与改革开放的相关政策有关,也与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扎实有效的农田水利建设有关。就兴修水利的成效而言,恰如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所说的那样:“从新民主主义开步走,为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子孙打下万年根基,‘其功不在禹下’。”[3]30
[1]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2] 周恩来.关于1957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N].人民日报,1956-09-19(1).
[3] 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 曲格平.新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周恩来[J].党的文献,2000(2).
[5]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6] 周恩来经济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7]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8] 周恩来论林业[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98.
[9] 坚持科学发展,建好周恩来家乡[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120-121.
[10] 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93.
[11] 曹应旺.中国的总管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