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永碧,徐晓晴
(苏州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基于语料库的词语搭配行为与语义韵研究:动向、视角与方法
支永碧,徐晓晴
(苏州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自从语料库语言学家辛克莱尔首次阐述语义韵(semantic prosody)现象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纷纷加入基于语料库的语义韵研究行列,视角多样,方法独特,内容丰富,语料新颖。但遗憾的是,如何进一步挖掘和充分运用语义韵理论来开展二语习得研究、社会语言学考察、对外汉语教学和词典编撰、跨文化语篇分析与对比研究,学界的关注似乎尚显不足,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尚需进一步创新。论文对此进行探讨,以飧读者。
语义韵;研究动向;研究视角;研究方法
(一)语义韵的本质、分类与研究方法:分歧与一致
辛克莱尔(Sinclair,1961)在利用语料库检索关键词进行语言研究时发现,某些词语容易呈现一种与众不同的搭配倾向性,他们会习惯性地吸引某些具有相同或相近语义特点的词项,与之形成搭配或实现“共现”这些共现词(collocates)大都具有明显的积极或消极语义倾向。辛克莱尔称这些节点词具有积极或消极的语义韵,或语义偏好[1]。随后,语料库语言学家斯塔布斯(Stubbs,1996)对语义韵进行阐释和分类:第一类,积极语义韵,是指与节点词形成搭配的词语所产生的联想意义具有正面的、积极的或令人愉悦的感觉。 第二类,消极语义韵,搭配词所指事物或品质令人不快。第三类,错综发杂语义韵,是指搭配词中既有一些表达积极涵义,也有一部分表达消极涵义,各自所占的比重虽然不同,但没有明显高低[2]。
国内,纪玉华、吴建平、卫乃兴等学者相继介绍和阐述了语义韵的内涵和分类,并对其理论来源进行了简单梳理。青年学者王泽鹏、张燕春进一步分析了语义韵的历史渊源、理论框架与研究意义等基本问题。樊斌、韩存新则探讨了语义韵与语义偏好的关系及其对外语教学的重要启示,即语义韵和语义偏好是词语搭配研究中一组相关但不相同的概念。可以说,语义偏好的存在是语义韵得以形成的内在根源,但语义韵影响和制约了语义偏好的语词选择,呈现了独特的词汇型式和搭配行为[3]。何安平对辛克莱尔的词汇语法系统及其应用性进一步进行了解读,其有关语义偏好和语义韵的界定和阐述在某种意义上印证了上述学者的有关观点。学界的这些争论与研究进一步厘清了语义韵的内涵和本质,并帮助达成统一认识,即词汇教学与研究中,仅仅聚焦词汇的语法、语义、语域系统还远远不够,词汇型式、词汇搭配行为、语义韵更值得关注,这有助于词汇的深度学习与研究,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词汇习得水平和语言学习兴趣。
那么,语义韵的具体研究方法呢? 卫乃兴阐发了语义韵研究的三种基本思路,即基于数据的方法、数据驱动的方法和基于数据与数据驱动相结合的折中性研究方法。濮建忠对中国学习者书面语语料库进行调查,开展了英语词汇教学中的类连接、搭配行为和词块研究。赵晓临以语料库中的常见高频动词“get”为例,研究其词汇型式GET V-ed在本族语者和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中的型式行为。该研究发现,在英语本族语的词汇型式中,搭配词表达消极和中性语义特征,GET表现出非词汇化特征,get与搭配词的意义融为一体,它只传递语法意义。而中国学习者,较少使用GET V-ed这一词汇型式,且仅限于少数动词,中国学习者使用该词汇型式时其语义特征明显不同于本族语者[4]。该研究从一个侧面论证了常用词的词汇型式及其语义韵特征对语言学习与外语教学的重要性,视角独特,结论可信,研究方法为语义韵研究者提供了一定的实践指导和理论启发。
(二)基于语料库和语义韵的同、近义词辨析研究
传统的词汇教学与研究对lead to, cause这样的同义词或近义词的解释往往流于空泛,以至于学生难以真正了解所学词汇的纵深信息。而基于语料库的语言差异性研究较好地弥补了这一遗憾。潘璠、冯跃进考察分析了同义词cause和lead to的词汇型式和搭配行为。他们发现:“ cause多与表示否定意味的词共现,如疾病、死亡、失败等,而lead to的搭配词则没有明显的语义倾向性,既有肯定的如great success,也有否定的如loss of life,在整体分布上也趋于平衡。Cause与lead to在语义韵上的这一差异正是这组同义词的主要区别性特征之一。”[5]张继东,刘萍通过类连接手段对cause与lead to这组词进一步展开研究,同时,他们考察了cause作为名词表示“原因”时的语义特点,并将其与reason的语义特征进行比较,他们的研究结果与潘璠、冯跃进的研究结论基本吻合[6]。张继东、刘萍参照LGSWE(朗文英语口语和书面语语料库)所提供的频率分布数据和自编的小型《现代汉语语料库》,按照小说、新闻、会话和学术文章四个语域进行分类,考察了happen、occur和“发生”三个词在四个语域中的词频分布差异,以及他们的不同搭配行为、类联结和语义韵等语言特征。这样的研究方法与传统的词汇辨义截然不同,对依赖直觉判断和内省的同/近义词辨析方法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并可以指导学习者在特定的语境中依据用词优先原则合理选用词汇,提高写作水平和交际能力[7]。
(三)基于学习者语料库和参照语料库的中介语语义韵对比分析
中国ESL学习者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往往对同义词不加斟酌,随意使用,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使用一些合乎语法却不地道的词语型式,妨碍学术交流和人际沟通。对此,孙海燕借助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和本族语语料库,对比分析了两类学生在形容词搭配方面的不同模式,总结出中国学生英语形容词搭配的三个语义特点,即多义词语义混淆,搭配词选词不准确,语义韵冲突。曹雁借助“路透社”和“中国日报”新闻语料库中有关happen和incur的部分语料,尝试考察中国英语新闻和本族人英语新闻在类连接和语义韵方面的差异。其研究结果和孙海燕的结论基本一致。肖雁通过对比研究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中的部分动词进行了语义韵考察,指出了中国大学生误用和乱用语义韵的问题,阐述了词语搭配行为和语义韵研究的方法论和必要性。卫乃兴 借助参照语料库与学习者语料库的对比研究,考察中国学习者语言使用中的语义韵特征,结果发现,“‘语义选择趋向’是制约搭配词选择、形成语义韵和搭配规约的强有力机制”[8]。王海华、王同顺借助检索软件Wordsmith,对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和英国国家语料库(BNC)的部分语料进行对比分析,考察两个语料库中CAUSE搭配词的语义倾向性。结果表明,和本族语不同,中国英语学习者往往过多使用有积极涵义的搭配词,而较少使用具有消极涵义的搭配词。Xiao&McEnery借助语料库方法,将表示“结果”、“导致”、“代价”的三组英语近义词与其汉语对应词进行对比,从跨语言的角度考察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中近义词的搭配模式和语义韵特点,其研究方法得到国内学界的一致好评。黄瑞红利用中介语对比研究的方法,考察研究了中国英语学习者语言使用中形容词增强语的语义韵趋势,揭示存在的难点,为英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程铖分析考察了中国学生口语语料库和本族语语料库BNC,从语义韵和深层搭配模式上比较了英语专业学生和非英专学生的语言习得情况:中国学生和本族语者在使用commit, career, provide和cause等词语时具有类似的语义韵特征,但在搭配词的深度和广度上存在较大差异。该研究还从母语负迁移,学习者环境,交际策略以及中西思维模式等多个角度对其致因机制进行了剖析,数据可靠,结论可信,关于语块教学和词汇搭配行为研究的建议现实可行。杨华参照Hyland对学术词汇序列的功能分类,借助语料库手段,考察研究了有经验的本族语写作者和中国ESL学习者(注:该研究对象为研究生)英语学术摘要中高频词汇序列的功能分布特点。她以this/the paper及analysis组成的词汇序列为例,通过四层共选关系的对比分析,发现,中国的“ESL学习者虽然能够做到词汇和语法搭配的基本正确性,但却不清楚其语义偏好和语义韵层面上的共选关系”,其消极后果是,“我国ESL学术写作者所大量使用的词汇序列在功能分布上的一些特征阻碍了有效的学术交流”[9]。
(四)基于自建/现有专业文本的语义韵考察
卫乃兴借助JDEST科技英语语料库,开展了专业文本的语义韵研究。卫乃兴认为,专业文本的语义韵考察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某一专业文本中某一词项是否在某一具体的文体类型或语域中呈现出特殊的不同于普通文本的语义韵趋势[10]。鉴于此,有关研究者可以自建语料库开展批评性话语分析。也可以将其用于翻译批评研究,对同一种目标语的不同翻译文本分别建成语料库进行语义韵对比分析,以了解译者的词汇型式、词语搭配行为、译者的风格、特点和意识形态倾向。目前国内外已有很多免费使用的专业文本语料库(如COCA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我们可以加以充分利用开展研究。
(五)英汉语篇语义韵的认知语用对比研究
有关语义韵的认知语用探索目前主要集中于有关语义韵不和谐或语义韵冲突研究。韩存新、樊彬考察分析了本族语者和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出现语义韵不和谐现象的深层原因,如非本族语者因母语干扰导致的语用错误;本族语者为了创造一定的修辞效果(如反讽),或为了制造幽默效果;或为了隐瞒真实的想法等等。王贝贝对于汉英语言中的语义韵冲突现象进行了认知阐释,对“故错”这一汉语语义韵冲突现象进行了修辞分析,这对研究汉语、英语语篇中的语义韵不和谐问题很有帮助。项名健、杨常新开展了语料库数据驱动的英语专业学生语义韵冲突研究,指出了学生文本中语义韵冲突的三种致因机制,即语言输入不足、学习者词汇深度不够以及母亲语负迁移等。特别是,李向农、陈蓓以小句中枢的“句管控”为理论基础,基于语料库考察网络流行语中词语搭配的语义韵冲突现象和语义压制现象,并试图解释语义压制的句法机制。这是国内比较少见的汉语语义韵拓展研究,对开展汉英语篇语义韵对比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一)语义韵与词典编撰、翻译研究
帕廷顿(Partington 1998)曾明确阐述,语义韵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深入了解语义韵特点有助于读者准确地把握原文和译文[11]。但事实上,不少学人对英语词汇的深度知识缺乏了解,在翻译实践中,语言语用失误较多,语义韵冲突现象频现。纪玉华、吴建平也强调,国内编撰的不少英汉语词典往往对语义韵有所忽略,导致不少读者无法正确地参考并使用某些词汇,造成翻译或跨文化交际失误[12]。此后,国人不甘现状,积极编撰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词典,吸收和运用了国内外语义韵研究的有关成果,帮助学习者有效利用词典开展词汇学习、写作、翻译实践与研究,值得肯定。但不可否认,国内,探讨如何运用语义韵理论及其研究成果来编纂当代英汉/汉英词典的人很多,实践者却屈指可数,或因水平有限,或因难度太大。
(二)语义韵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目前,汉/外学界纷纷开始研究语义韵律理论对语言教学与研究的启示。王泽鹏考察了汉语语义韵律,探讨了语义韵律研究与汉语修辞的密切关系,阐述了语义韵对词汇学、语义学研究,以及对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价值,其中有关汉语反讽修辞的分析极具启发性。韩存新从语义韵迁移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学习者和本族语者在语义韵使用方面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姚双云研究了“搞”的语义韵及其功能定位,她借助哈尔滨工业大学提供的电子资源《同义词词林》扩展版标注现代动词“搞”的搭配宾语的语义类型,考察“搞”的带宾情况。通过检索国家语委的现代汉语语料库,获得2084条检索语境,并根据研究目的考察了动词“搞”的带名宾和带动宾情况。该研究对汉语修辞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启发性。与此同时,李芳兰对比分析了HSK动态语料库和本族语语料库,全面考察了“特色”一词的语义韵差异。该研究表明,本族语者往往将“特色”用于积极语境,而留学生习惯性将将“特色”一词用于中性,甚至消极语境[13]。该研究参考价值较大,对有关语言教师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首先,在社会语言分析、批评语篇分析领域,语义韵研究方法可以发挥十分独特的作用,但遗憾地是,除了个别学者的零星研究,鲜有学者就不同语言中属于某一特定体裁(新闻语篇、文学语篇,或政治、经济、军事语篇等)的语义韵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对比研究。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课题组欲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借助语料库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等有关理论和方法,对自建的汉英政治话语语料库进行系统而深入的语义韵比较研究,旨在探索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语言运用中语义韵在表达语义尤其是说话者的立场观点上的异同,以期丰富语义韵和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成果。
其二,正如有学者指出:“基于语料库的英语语义韵律的研究还会给汉语语义韵律的语料库研究提供新的思路。”[14]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学术界似乎还没有充分发挥语义韵在汉、英语篇对比研究、词典编撰及其在跨文化语篇翻译研究中的潜在价值和广阔前景。在未来的研究中,学界似乎应该进一步研究汉语语篇语义韵的特点及其教学指导意义。2012年以来,笔者着手创建汉英政治话语语料库200万字,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开展基于语料库的汉英新闻语篇、政治、经济和军事语篇语义韵对比研究,目前我们的研究项目已经获得2013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立项资助。2014年,笔者有幸获得国家教育部课题立项,旨在开展基于COCA(当代美国英语语料库)的美国新闻话语语义韵研究,考察美国媒体中国形象建构的语篇语用策略,剖析美国新闻媒体的语义韵特征及其蕴含的意识形态倾向。
第三,语义韵在典籍翻译的意识形态研究中同样具有相当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研究前景广阔,值得高度重视,但至今为止,相关的专题研究和专著还很少发现,这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广阔的研究空间。笔者目前正和同仁一起创建汉英、英汉典籍翻译语料库,拟从批评语言学视角积极探索基于语义韵的典籍翻译意识形态研究,以进一步加深人们对语义韵理论的认识和应用。值得关注的是,国内一些学者正在从汉英翻译的角度考察语义韵理论,以帮助人们在汉英翻译中有效避免混用词汇而造成的搭配错误,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和汉语语言的推广。
最后,国内有关语义韵的研究在深度、广度上仍差强人意。根据中国知网,现有的语义韵研究大多局限于个别词汇的语义分析和实证研究,大多数论文仍局限于探讨语义韵研究对词汇教学的启示。事实上,大量英汉词汇的语义韵特点尚待进一步挖掘。尤其是,有关英汉语篇语义韵冲突机制尚待进一步探索,以深入了解特定的语境下具体文本中学习者的语义韵冲突现象及其致因机制,为语言教学与研究提供指导。
[1]Sinclair, J.M. Corpus, Concordance, Colloca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74-75.
[2]卫乃兴. 语义韵研究的一般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4).
[3]樊斌,韩存新.语义韵与语义偏好的关系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4).
[4]张继东,赵晓临.基于语料库的英语语言特征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1-7.
[5]潘璠,冯跃进. 基于语料库的同义词差异性特征调查[J].山东外语教学,2000(4).
[6]张继东,刘萍. 基于语料库同义词辨析的一般方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7]张继东,刘萍. 动词happen、occur和“发生”的语言差异性探究[J].外语研究,2006(5).
[8]卫乃兴. 基于语料库学生英语中的语义韵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06(5).
[9]杨华.“This paper”还是“The paper”?——中国ESL学习者英语学术摘要中词汇序列功能分布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
[10]卫乃兴.语料库数据驱动的专业文本语义韵研究[J].现代外语,2002(2).
[11]Partington,A .Utterly content in each other's company:Semantic prosody and Semantic preferenc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2004,9(1).
[12]纪玉华,吴建平,语义韵研究:对象、方法及应用[J].厦门大学学报,2000(3).
[13]李芳兰. 现代汉语语义韵的理论探索与习得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1-7.
[14]潘蹯,冯跃进. 语义韵律的语料库调查及应用研究[J].当代语言学, 2003(4).
2014-09-21
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14YJA740061);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13SJB740035);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2012-278);苏州科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项目(XKR201305)
H030
A
1000-2359(2015)02-0159-04
支永碧(1967-),男,江苏淮安人,苏州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语篇分析、语料库语言学研究;徐晓晴(1956-),女,安徽安庆人,苏州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词汇学与二语习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