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津,张 哲,杨 昱,张慧君,杨景震
(河北省廊坊市中医医院CT室,河北 廊坊 065000)
肠系膜恶性间质瘤1例
李 津,张 哲,杨 昱,张慧君,杨景震
(河北省廊坊市中医医院CT室,河北 廊坊 065000)
患者女,31岁,1个月前无意中发现下腹部偏左一肿物,如拳头大小,无明显腹胀、腹痛,不伴恶心、呕吐,无放射痛,无发热、寒战、黄疸、气短、胸闷等症状,无明显黑便史,小便正常;近期体质量无明显减轻。既往曾行左上臂神经纤维瘤切除术。彩超示:左中下腹实质性包块;CT示:腹盆腔实性肿物,考虑来源于神经/肠系膜组织。门诊以“腹腔肿物”收入院。
彩超示:左中下腹腔内探及8.9 cm×6.5 cm实质样低回声,边界尚清,形态欠规则,内及条状低无回声;CDFI:肿物内血流信号丰富。CT(2012-2-21)示:腹盆腔内(脐上、下各约4 cm范围)肠系膜根部前下方见一混杂密度肿块影,大小约8.8 cm×7.1 cm×6.9 cm,大部分边界清晰,下部与子宫左侧分界欠清,肿块内局部可见分隔,CT值15~36 HU;增强扫描肿物呈明显不均匀性强化,动脉期:15~56 HU,静脉期:12~58 HU,延时期:11~71 HU;肿块包埋肠系膜下动脉(图1A~D);子宫体积增大,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及强化灶;右侧卵巢可见,左侧卵巢显示欠清;腹腔及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两侧腹股沟内见多个短径小于1 cm的淋巴结影;扫描野内包括的肝实质未见异常。剖腹探查:肠系膜偏左侧可见约8 cm×6 cm×8 cm肿物,浆膜光整,质硬,基底部固定,与肠系膜关系紧密。术中探查肝脏未扪及明显结节,回盲部、右半结肠未见异常;行肿瘤切除,病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会诊报告):(肠系膜肿物)梭形细胞肉瘤,伴坏死,肿瘤大小8 cm×6 cm,核分裂像>10/50高倍,考虑为高危险度胃肠外恶性间质瘤,但免疫组化未能得到进一步证实。免疫组化结果:CD117(-),CD34(-),Desmin(-)。2012-6-1日(术后3个月复查)CT示:腹盆腔肿物切除术后改变,腹盆腔内、腹壁多发大小不等的肿块/结节,结合病史考虑恶性肿瘤(复发/转移);肝内多发结节,结合术前CT所见,考虑转移瘤;左肺微结节,不除外转移瘤可能(图2A~F)。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类独立的来源于胃肠道管壁间充质细胞的非定向分化的肿瘤,部分可伴有平滑肌或/和神经成分的不完全分化,尽管绝大多数GIST位于胃肠道壁,但仍有部分发生于胃肠外,如:肠系膜、网膜、腹膜后间隙和盆腔等。发生于胃肠外的间质瘤较少见,占腹部软组织肿瘤的4~7%[1]。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多起源于网膜、肠系膜、腹膜后腔、韧带、隐窝、皱襞凹陷处,临床发现时多体积较大,B超和CT检查都能够发现并作出诊断[2],MRI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上更具有优势。
病理学良恶性诊断指标:肯定恶性指标①浸润性生长;②已经发生转移。潜在恶性指标:①胃间质瘤直径>5.5 cm,肠间质瘤直径>4.0 cm;②胃间质瘤核分裂像>5个/50 HPF,肠间质瘤核分裂像>1个/50 HPF;③出现出血坏死;④明显核异型;⑤肿瘤细胞排列紧密。恶性:有1项肯定恶性指标或2项潜在恶性指标;交界性:有1项潜在恶性指标;良性:未出现以上情况。
本例患者虽免疫组化未得到进一步证实,但影像及术中均见肿物与肠系膜关系密切,肿瘤体积较大,瘤内有坏死,且短期内(3个月)复发/转移,结合核分裂像,可做明确定性诊断。
[1]敬红,李健丁,张瑞平.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影像诊断新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1):54-57.
[2]马利彬.CT在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医学影像,2012,50(24):87-88.
[责任编辑:李蓟龙]
李津(1968-),女,河北廊坊人,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影像诊断。
R 735.4
C
10.3969/j.issn.1673-1492.2015.06.030
来稿日期:2015-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