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CM的话语预设认知分析

2015-03-29 07:12李墨影
关键词:缺省预设层面

李墨影

(西安外国语大学 英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引 言

预设,最初是由德国哲学家弗雷格(Frege)于1892年提出。预设研究主要集中在逻辑语义层面和语用层面,二者研究进入到了矛盾中,到底是真假值重要?还是语境重要?为了调合两者之间矛盾Leech认为预设有一部分是语义关系,另一部分是语用关系。[1]这种二元划分并没有从根本上界定预设的性质,反而使预设的分析进入到了一种无限循环之中。语义预设部分依赖于语用预设,而语用预设又部分依赖语义预设。我们认为预设研究的分歧在于我们对其性质及运作机制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先前对预设的研究大都是在传统逻辑学、语义学或语用学视角下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预设的认知特性。

一、预设研究三分法

20世纪60-70年代,随着语义学的发展,预设被当作一种语义关系;而后又进入语用学研究之中,强调对于语境的依赖关系。但是二者研究都有一定不足之处。语义学领域的预设是建立在真值条件语义理论的基础之上。因为其只考虑语言内部因素,而把实际语境过程中因素排除在外。语义预设方法并不能够充分解释预设的投射问题。Beaver指出预设投射问题既是对当代预设理论的诅咒又是对其祝福。[2]根据Frege的组合原则,复合句意义是其各部分意义组合体。因此复合句预设亦是分句预设之和。然而在现实情况下这种假设不总是成立的。举例来说:

(1)If Mary does chemistry,he will regret doing so.

(2)Mary is doing chemistry.

(3)Mary is not doing chemistry.

(1)句中含有预设触发语“regret”。根据语义,(2)应该是(1)的预设,但是对 (1)来说,(2)不是其预设。而(3)才是(1)的预设。当人们认识到这种局限之后,便引用语用学中语境概念来解释分析预设。预设研究进入到语用学领域。何自然指出,“语用预设,或称‘前提’,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3]68语用预设具有单向性、主观性以及隐蔽性等特点。语用学理论比传统逻辑语义学更具有说服力。把语境与预设联系起来,能够解释许多静态语义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预设现象。但是语用预设也有自身的缺陷。由于语用预设考虑到了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语境,Stalanke认为预设是共知信息(mutual knowledge)。[4]但是有时,语用预设并不是共知信息。比如A对B说:“Watch out,the dog will bite you."这句话预设“There is a dog."但是听话人在当时语境情况下并不知道这个预设信息。由此可见,预设分析具有复杂性。“由于预设的特殊复杂性,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建立起一种完备的预设理论。”[5]144我们认为,以上研究忽视了预设的认知特性。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类认知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言不是现实世界在人脑中简单映射,不是一个游离于人之外的事物,而是因人主体与世界参与和互动而产生的,语言具有体验性和认知性。预设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本质上也应具有体验性和认知性,也是人这一主体在与现实世界互动中通过认知加工而形成的一种信息性知识。魏在江从关联理论入手,探讨了语用预设的认知心理理据。[6]但是关联理论忽视了推理及生成的认知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信息和语境的共有背景性。

二、预设的认知机制

(一)事件域认知模型

随着心理学发展,语言学研究中出现了一种基于心智哲学为指导的认知语言学。王寅指出之前理论分析存在以下三个问题:“(1)分析一般是在单一层面上进行的,而且是按照线性序列进行的,忽视了事件内部要素之间的层级性;(2)分析主要针对动态性场景,而对静态性场景论述不详;(3)分析主要是在句法构造层面上,而对其他语言层面(特别是语义层面)论述不足。”[7]18为了弥补之前理论缺陷,王寅提出了事件域认知模型(ECM)。[7]事件域认知模型认为:“事件域”是人来体验和认识世界的基本单位,并其抽象为图示形式存储于大脑中。一个典型的基本事件域包括两大基本要素:行为(Action)和事体(Being)。一个行为(包括动态性行为和静态性行为)包含很多具体的子行为或动作(A1,A2…An);一个事体则包含很多个体(B1,B2…Bn),事件可以包括人、事物、工具等,也可包括抽象或虚拟的概念。一个动作或一个事体可分别带有很多的典型性特征性或分类性信息D或C。ECM是一个由意义组成的事件信息域。ECM与原型范畴和ICM并称为人类的三种基本认知方式。自从有了人类,有了人类自我意识开始,人就有了对自身心理行为和生活的直观理解、解释和构筑。这种信息往往以层级的形式构成事件域模型储存在人脑之中。举例来说,“the bachelor”看似是一个简单的词组,却是一个事件域认知结构。“the bachelor”是一个整体概念,在这个事件下包含两个因素“行为”和“事体”。行为因素包含“bachelor”的规约行为,如单身汉应该具有的行为及不应具有的行为。事体因素则包含”bachelor”一些基本状态,如单身等。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才能够完整得理解“the bachelor”这个概念。 事件域认知模型基于体验性,具有主客观结合特点,避免了心理空间理论过于主观性特点。除此之外还具有全息性,经济性等特征。ECM以意义为中心,打破了传统语言界限,研究语言各个层面,具有全息性;而其模型也符合人类认知的经济性特征。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事件域认知模型可以分为两大类:基于个人的个性事件域和基于社会的共性事件域。个性事件域是指认知者自身基于自身生活经验等而形成的事件信息。共性事件域是指基于社会群体共同形成的事件信息,此信息具有常识性。

(二)ECM下的预设分析

1.预设的定位

随着预设研究的发展,人们认为预设存在于一个动态的话语过程中,并与人类信念态度等相关。而信念、态度的具体表现内容则基于我们人类与世界的认知互动形成的事件域认知框架。信念和态度是一种抽象概念,其有深刻的物质基础。概念形成基于人类认知体验。人类是在与外在世界互动中形成对事物的范畴,进而转化为信念及态度。陈新仁指出语用预设具有单向性、主观性和隐蔽性等特征。[8]其中在语言层面来说,隐含是预设最主要的特征。隐蔽性同时标明了其经济性,在日常生活交流中我们往往将一些预设信息隐含而达到话语的简洁,否则话语将陷入无止境的冗长性中。比如两个朋友见面,A对B说:

(4)“我女儿今年刚毕业,在淮海路卖鸭脖,赚得钱还蛮多的。”

如果我们要把预设信息讲清楚,这段话就显得非常复杂了:

(5)“我有一个女儿,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了,在徐州有一条路叫淮海路,她在淮海路上卖鸭脖子,鸭脖子很受欢迎。鸭脖子辣辣的,我们这里人很喜欢吃辣东西,所以卖得不错,赚了不少钱。”

如我们按照(5)这样的表达方式去谈论事情,很多人都会感到厌烦。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把已知熟悉的预设信息表达了出来。预设信息往往不出现在语言表层上,因此就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缺省信息。日常生活中我们依赖缺省信息进行交流。有时,我们必须借助基于缺省类预设信息来完成意义的生成与理解。而这种缺省信息的认知基础就是我们所说的事件域认知模型。缺省信息是一种特殊的无需体现在语言层面上的信息。人们通过在心智中形成的事件域模型获得缺省信息,从而达至对整个事件理解。王寅指出一个句子所描述的是一个事件。[7]而在这个事件域中又包含了很多因素。而这些因素主要存在于行为和事体两大因素下。根据人类日常的常规体验和认知,动作和个体之间形成了规律性组合,构成了一系列的个体和动作的搭配,如女儿卖鸭脖,客人付账,女儿找钱等。此类信息在语言表达层面上就隐含了,但是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却能感受到,这是因为我们具有相同的事件域认知模型。

由此可以看出,预设的生成和推理均是基于事件域认知模型(ECM)。话语预设一大特点是其可取消性,由于语境中某种因素影响,原本存在的预设将不复存在。我们认为,因为涉及到了不同事件域,或其下不同事件或行为因素,这时原有事件域信息会被打破,并导致潜在预设最终消失。请看下句:

(6)She flied to London before she finished her tour around China.

(7)She finished her tour around China.

这句话中涉及到了三个事件,一是飞往某地(A),二是旅行(B),三是时间(C)。而这三个事件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事件域。当A和B发生冲突时候,预设触发语“before",调整了两者之间顺序。我们得知“she finished her tour around China.”这一预设与所描述的时间事件域不符合,因此被取消了。此类取消性问题也可被视为预设投射问题。投射问题还涉及到一些连接词,如if,either...or等充当着预设筛选语(presupposition filter)的作用。这种预设筛选语有时阻塞原有事件域的生成,使得原先由它激活的预设无法构成(共同)语境,最终导致预设的消失。请看下例:

(8)如果你的朋友搬了新家,他肯定会通知你的。

(9)你的朋友搬了新家。

“如果”引出的分句成为了后一分局的预设部分。但是“如果”是一个条件连词,所表示的情况可能成立也可能不成立。如果条件成立,那么(9)就会成为(8)的预设。如果条件不成立,原先的事件域认知结构就会被阻碍,(9)预设就不能成为整句预设。还有一种情况也被传统预设分析看做投射问题,试看以下例子:

(10)I am sorry I am late,my fire-engine broke down.

(11)The speaker has a fire-engine and he came by fire engine.

在传统预设分析中,(11)句就出现了不能接受的问题,因为我们很少能接受人拥有一台发动机来上班。[9]但是通过事件域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理解此句预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上班这一事件形成了一个认知域。在这个认知域中我们拥有不同的行为和事体因素。而在事体因素中,我们发现发动机隶属于车这一概念下。因此当提到发动机时就可以根据事件域这一整体概念理解这一预设。

2.预设的分类

根据上文分析,我们认为预设信息是一种基于事件域认知模型下的认知行为。预设信息的产生与理解都是基于认知者与世界的互动。预设信息源自于我们形成的事件域信息当中,预设信息有两个存在层面。根据我们事件域共享程度差别,我们同样把预设信息分为个性和共性两种。一个是个体性预设,即个体通过自身的经历和经验中获得。个体预设基于与外部世界互动而形成的个体性认知。二是社会性预设,是社会群体之间共同具有的,并可以被个体掌握的共同知识,此类信息共享程度高,是我们日常生活交流的重要依据。而通常所说的缺省逻辑推理在很大层面上就基于第二种预设信息基础之上。根据缺省逻辑的定义:一条缺省规则d是形如a:b1,b2,…,bn/c的表达式,其中a,b1,b2,…bn和c都是命题。在缺省规则d中,a叫做前提,b1,b2,…,bn叫做理据,c叫做结论。因此此定义可以理解为,对于给定的前提a,如果有一组保持逻辑一致性的假设b1,b2,…,bn,不悖于任何已经知道的事实或结论,那么就可以缺省地推出c。如果我们说“tweety是一只鸟”。鸟是一个共性事件域概念,是我们社会群体所共同认知接受的概念,包含两个因素及行为和事体。“鸟会飞”是其一种行为因素,而这个行为因素就成为了一个预设前提信息。根据这个预设前提信息,我们得出“Tweety会飞”这个结论。如果有新的理据出现说明Tweety是只鸵鸟,我们则会推翻前一结论。此条缺省推理规则虽说强调了理据的重要性,但是预设前提信息在默认推理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语言交流在交际要获得成功,交际参与者之间就必须有共享一系列假设。[10]因此,Kittay指出在日常交际中,若交际双方认为没有“异常”现象出现,那么就需要按照双方共享的假设去理解话语。[11]这种共享假设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共知或共识。共识的建立是因为我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相同或相似的事件域。在此事件域中,我们缺省相关信息而能达至交流成功。

结 语

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的生成和理解都离不开人的基本认知,语言是通过认知这一中间层面对人类经验进行认知,并最终将其结果通过语言体现出来。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话语预设是人类与外部世界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基于事件域认知模型下的缺省信息。通过形成独特或相似的事件域,人类运用预设信息进行语言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人类再通过运用事件域认知模型对隐含层面的预设进行缺省推理,达至理解。本文再一次验证了事件域认知模型的认知基本性,是我们人类三大认知模型之一。事件域具有对语言层面解释的全息性。

[1]Leech,G.N.Meaning and the English Verb[M].London:Longman Press,1987.

[2]Beaver,D.Presupposition and Assertion in Dynamic Semantics[M].Stanford:CSLI,2001:13.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68.

[4]Stalanker, R.C. Pragmatics[M].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8.

[5]索振羽.语用学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44.

[6]魏在江.关联与预设[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1-5.

[7]王寅.事件域认知模型及其解释力[J].现代外语,2005(1):17-26.

[8]陈新仁.论广告用语中的语用预设[J].修辞学习,1999(1):54-57.

[9]黄衍.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10]Giles,Howard and Coupland,Nikolas.Language:Contexts and Consequences[M].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1991.

[11]Kittay,Eva Feder.Metaphor:Its Cognitive Force and Linguistic Structure[M].Oxford:Clarendon Press,1987.

猜你喜欢
缺省预设层面
基于“缺省模式”设计平台的控制系统研发模式重塑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缺省语义模式下话语交际意义研究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关联期待与缺省推理下缺省语境的生成模式
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探讨
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探讨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七)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