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家国情怀的时代价值

2015-03-29 07:12张慧芳
关键词:家国曹操爱国主义

张慧芳,康 宇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思政部,安徽亳州 236800)

2014年3月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

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应充分挖掘地方文化中的精髓,利用具有特殊性的地方文化,使大学生认同自己的文化根基,养成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皖北地方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其中最能代表皖北地方文化的有道家文化和曹魏文化。这些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同时对解决现实问题也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曹操是曹魏文化的代表人物,他深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影响,满怀统一国家的政治理想,具有强烈而深沉的家国之忧,其思想中蕴集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正是这种情怀激励着曹操一生都在为统一中国而南征北战。作为坐落在皖北的地方高校,应挖掘曹操家国情怀的时代价值,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曹操思想中的家国情怀

1.对故土乡亲深厚的感恩之情,把故乡作为事业的根基

曹操对养育自己的故土及乡亲父老怀有依恋之心、感恩之情。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中国奠定了基础。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驻军故乡沛国谯县,下达了《军谯令》:“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短短几句,饱含着曹操对家乡父老乡亲感恩、愧疚和关爱之情。他提出几项措施抚恤死亡将士家属:“其举义兵以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魂而有灵,吾百年之后何恨哉!”从《军谯令》中可以看出,曹操不愿愧对故土同胞乡亲,流露出对故土人民的深厚情感。

在事业成功之时,曹操在家乡修身养性;在遭遇挫折时,他首先想到的也是回故乡,修理羽毛,养精蓄锐,以图东山再起。《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记载:“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赤壁之战失利后,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春三月,曹操回到故土休整演练,操办水军,在谯县运作仅仅四个月时间,就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正是曹操对故土乡亲父老的感恩之情,赢得了故乡人民对曹军的大力支援。曹操深情地爱恋着自己的家乡,他视故乡为事业的根基,故乡人民是他义兵的主力和后盾,这里是他统一国家建功立业的发祥地。

2.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安邦定国治天下为己任

家乡父老深受战乱之苦,使曹操立志救百姓于水火、拯社稷于危难,统一天下。因而曹操在深沉地爱恋家乡故土的同时,也深沉地爱恋国家,他以天下为己任,以开创太平世界为终极目标,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勇于担当。《篙里行》是当时社会情况的真实写照,寄寓了曹操反对分裂、渴望统一的进步思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反映了汉末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曹操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并且为国为民甘愿背负“不逊之志”的骂名。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道:“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在此把“身世之感”“家国之忧”融化为一体,把自己的责任和国家的利益结合在一起,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家国情怀,表达了他以安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使命感使曹操求贤若渴、积极进取。曹操的许多诗歌都蕴含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他老当益壮、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龟虽寿》中有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观沧海》则表达了曹操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鼓舞人积极进取,增强胜利的信心。

曹操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直接影响和造就了曹氏家族的文化传承。曹丕称帝后立志做一个明君。曹植怀着“济事拯物”的愿望,希望能够“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表现了他们强烈的功业思想,自觉承担起应该担当的历史责任。

3.强烈的忧患意识,把为国为民排忧解难作为自己的神圣责任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无数仁人志士都具有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伟大品格。忧患意识作为一种奋进意识、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贯穿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过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分,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在历史和现实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强烈的忧患意识体现的是爱国爱民的思想。曹操思想中就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把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融合到一起。他忧国忧民,感慨自己年寿不永,统一大业尚未完成。这些思想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反映,如《短歌行》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诗句。他的忧思不仅是由于感到人生短促,更重要的是由于统一天下的壮志未酬。《秋胡行》中的“夜夜安得寐,惆怅以自怜”,“不戚年往,忧世不治”表明到了桑榆暮景之时,他功业难建的忧患更加深刻,无法排遣。曹操所忧并不是为了一己的享乐,而是忧愁壮志难酬、功业难建。这个才是他忧患的真正原因。他深知时不我待,靠自己个人的努力难以实现自己心中“治世”的梦想,他只能依靠大量的人才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曹操家国情怀对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

1.以曹操对故土乡亲感恩之情培养大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说教,而是从爱家乡的情感中萌芽并得以升华的。“欲放眼天下,应心怀乡土”,爱国先要从爱家人、爱家乡开始,这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的逻辑途径。家乡故土是每个人生命存在和发展的起点,引导大学生热爱家乡可以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就是眷恋故土,热爱家乡。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本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剧烈冲击,大学生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精神信仰陷人迷失状态。现在的青少年对家乡产生了陌生感和疏离感,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是“逃离乡土”“逃离家乡”。一直以来,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舆论都在大力号召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并出台了各种鼓励政策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但是收效不大。大学生产生“逃离乡土”情绪的原因很复杂,但长期忽视对大学生热爱家乡的教育和引导是一个主要原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曹操对故土人民的深厚感情引导大学生热爱家乡,把故乡作为自己事业的根基,有着重大的意义。通过引导大学生深人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经济发展,既可以激发他们理性和科学地投身家乡建设,改变就业观念,对当地的青少年热爱家乡、投身家乡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同时又可以培养大学生对家乡深层次认同感、自豪感,弥补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的乡土意识和精神归属上的缺失,从而不断强化其爱乡意识和爱国意识,把家乡之恋、爱国之情、报国之行融为一体,把自己的理想、抱负同家乡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好地树立起热爱祖国、立志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

2.以曹操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引导大学生自觉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曹操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可以引导大学生自觉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每一个时代的青年都有着他们那个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和责任,时代不同,青年承担的责任也不同。曹操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国家分裂,民不聊生,救百姓于水火、拯社稷于危难是他那个时代青年应当承担的责任。所以曹操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以开创太平世界为终极目标。责任意识内涵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需要不断充实时代元素,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时期,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带领下,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目标努力奋斗。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我相信,当代中国青年一定能够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2]大学生承载着民族和国家的希望,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大学生应当承担的历史责任。

当代大学生受社会大环境影响,社会服务意识比较强烈,社会责任感在主流方面是健康、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国家发生重大事件时,他们总会履行其应有的社会责任。例如,在汶川大地震、上海世博会等重大事件面前,当代大学生都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昂扬的社会责任感。虽然大部分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西方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入国内,一些大学生被不良思潮侵蚀,开始出现爱国意识欠缺、政治信仰迷茫、社会责任感缺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导致部分大学生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忽视社会理想,没有将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紧密结合起来。他们过分追求物质利益,放弃了社会责任。这对中国梦的实现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极其不利。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成为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以曹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引导大学生勇于担当,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意识到自己对国家、民族和社会大众的责任,意识到只有成就自我、报效祖国、推动社会发展,他们的青春才会更加饱满和丰富。

3.以曹操的忧患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忧己、忧民、忧天下”的情怀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四个意识”,即“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3]其中忧患意识被排在第一位,可见其意义非常重要。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如果缺乏忧患意识,就不可避免地发生灾难,只有常怀忧患意识,随时应对可能到来的各种挑战,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有无强烈的忧患意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得失成败有着重大的影响。青年大学生应当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勇敢地走在时代的前列。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现实社会充满了忧患、竞争与挑战:国际上,一些国家提出“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更有一些国家拿历史遗留的领土问题来阻挠、遏制中国的发展,同时西方文化“侵略”更是日益加剧。国内,中国进入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错综复杂。所有这些都警示我们,必须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善于辩证地、清醒地看到面临的困难、挑战和风险,把忧患意识教育作为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福建师范大学关于“大学生忧患意识的调查”所做的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对于国家的命运前途普遍感到担忧和牵挂,但是对于国家目前存在的危机明显认识不足;对于国家的担忧没有与自己的努力结合起来,表现出“知”与“行”的不统一;对于自身的未来存有忧患意识,但是没有切实将压力转变成为动力[4]。据此,足以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社会环境相对优越,当前大学生的忧患意识较为淡薄,他们普遍缺乏潜在的危机意识,这与他们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差距很大。培养大学生忧患意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应该从曹操的忧患意识中汲取精神财富,帮助大学生合理吸收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修身、处世、治国所需要的人生经验和智慧,树立起“忧己、忧民、忧天下”的情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发展所面临问题,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强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并在实际行动中践行,为祖国和人民排忧解难。

三、以曹操家国情怀推进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思考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1]把曹操家国情怀思想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挖掘其时代价值,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既可以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又可以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2.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高度重视环境育人,将曹魏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强化校园环境的地方文化氛围。通过谱写校歌、镌刻关于曹操传奇人生的文化浮雕、邀请知名专家举办学术讲座等形式,彰显曹魏文化的进取精神,浓郁校园文化,陶冶情操,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3.开展实践教育活动

为了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注重理论教学,更要重视开展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曹操和他的家族在故乡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遗迹:如地下运兵道、东西观稼台、曹操家族墓群。这些遗迹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生动的教育资源。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徜徉在博物馆,穿梭在曹操运兵道,感受曹操用兵如神智慧的同时,培养了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时代背景不同,爱国主义的内涵也不同。曹操的家国情怀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东汉末年,国家分崩离析,政局混乱动荡多变,传统儒家的家国观念逐渐淡薄,那一时期士人家的观念比国的观念更为强烈,曹操也深受影响。曹操的家国情怀与我们现在提倡的爱国主义有一定的区别,应该批判地吸收其精华,挖掘其时代价值,紧密结合当今时代特征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1]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04—02(3).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1).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樊海源.大学生忧患意识培养路径探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99-101.

猜你喜欢
家国曹操爱国主义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家国两相依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