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刊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从公安机关的角度浅析校园暴力的治理
朱刊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00038)
随着网络媒体对校园暴力事件的频繁曝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热议这类校园安全问题,校园暴力不仅危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更威胁着校园的安全与稳定。引发校园暴力的原因既有学生个人因素、学校因素也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公安机关是处置校园暴力的重要机关,但它通常的干预手段就是调节、行政及刑事处罚,而且在治理中也存在着思想僵化、处理不及时、警力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建立程序化的处理方案、有效的联动和处理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来提高公安机关的工作效率。
公安机关;校园暴力;成因分析;问题治理对策
最近媒体关于校园暴力事件的报道越来越多,仅2015 年1月到5月,媒体就曝光了40起恶性校园暴力事件,这些校园暴力事件的性质越来越恶劣,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校园暴力是指学生之间或者校内其他人员对学生的身体和精神所实施的一种严重侵害行为,而本文所探讨的校园暴力是学生之间侵害行为。校园暴力不是我国特有的现象,它是各个国家都普遍存在且比较棘手的问题。由于校园暴力形势的严峻性,因此不能仅靠学校,必须联合公安机关,而且近期的校园暴力行为已远远超出校园违纪的范围,已达到了违法犯罪的程度,因此必需由公安机关来主导处理。
在分析校园暴力的原因之前,首先得了解直接引发学生暴力的因素,这因素是指学生因为什么事而发生校园暴力的行为,根据统计报告显示,55%是由于生活中的“日常摩擦”,17.5%是因为钱财,这其中就包括借钱、还钱和敲诈、勒索,15%是感情瓜葛,这些未成年特别是女生,处于感情的懵懂期,常常会因为嫉妒或所谓的“第三者”而大打出手,还有7.5%是由于暴力者的偏激心理,其他还会有看对方好欺负,或者看不惯对方的行为等因素而产生暴力行为。以上都是直接导致校园暴力的原因,但不是校园暴力最根本的原因,其根源要从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学生个人主体因素
首先是生理层次,一些研究学者从生物观点来解释校园暴力,他们认为注意力欠缺过动活跃症、脑功能失常、携带MAOA基因、内分泌失调等因素,会使未成年自我控制和应对压力的能力减弱,从而易生暴力等行为,因此对于那些存在易烦易燥、注意力不集中、无故旷课、自虐或攻击别人等现象的学生要格外注意,以防他们过激的行为。
其次是心里特性,现在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会宠溺孩子,从而导致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在学校就会形成惟我独尊的心理,爱使唤别人,对于不顺从他的人就会采取暴力手段,凡事只考虑自身利益,一旦侵犯其利益,就会使用一些极端方式来报复对方;具有低度控制和过渡控制的两种心理特性的学生,也很容易引发校园暴力,因为低度控制者很难抑制自己的攻击行为,遇到一点压力、挫折或者挑衅就会激发他的暴力行为,而过度控制者平时具有很强的控制力,能忍受一般的挑战和挫折,但当超过其忍受界限的时候,他爆发出的行为将比低度控制者更极端、残暴;宣泄是引发校园暴力的另外一个心理因素,由于家庭、学校对于学生学习的过渡期望,从而使学生的压力过大而无处发泄,为了保持平衡宣泄心中的不满,他们通常会以唱歌、酗酒、逛街甚至暴力的方式来释放;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表现自我的欲望,通过不同的途径来体现自身的价值,进而证明自己,在学校,一些学生通过优异的成绩或者自身的特长如音乐、舞蹈、篮球等来表现自己,但是也存在一些学生通过武力手段来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以此来证明自身的价值,但是武力本身就是一种暴力行为,现阶段的校园暴力事件更是突显武力这种暴力行为已发展到了极端。
最后是行为强化与惯性,有研究发现一些学生的暴力行为是在人际冲突中习得并得到增强,一些学生通过观察或参与暴力事件而习得暴力行为,当他们的暴力行为得到酬赏、认可,或者提升了他们的自尊,就会强化这些学生的暴力行为,进而会导致这些未成年在校园中习惯以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学校,因此在孩子的教育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最能影响孩子品格的地方,因此父母要谨言慎行,避免孩子受自己不良习惯的影响,如果父母双方经常吵架、动手或者对孩子动辄拳打脚踢,就会在孩子心理留下阴影,无形中教会他们用武力解决一切问题,这就会导致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形成惯性思维,觉得武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从而让孩子走上歧途。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她们的性格是孩子早期性格的模板,那些性格有缺陷的父母,如性格暴躁、狂妄、自私的父母可能会造成他们的孩子也产生相应的性格,那些性格孤僻、胆小、懦弱的父母则可能使得孩子胆小怕事,不仅自己遭遇暴力不敢报告,同学遇到暴力也不敢帮助,从而产生冷漠的行为。
除此之外,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也是引发孩子暴力的原因,在通常情况下,如果孩子之间出现了矛盾,家长往往会找学校和对方家长协商处理,这就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依赖心理,从而使得孩子没有保护自己和尊重他人的意识,这就为以后的暴力埋下了隐患。有些家长则采用另类的教育方式,孩子打别人他们不会管,但是孩子被打且打输了,他们则无法忍受,首先是教训孩子,然后在过问事情,他们认为孩子如果不能保护自己,将来怎么适应社会,我们不去探讨他们的教育理念正确与否,但是他们的教育方式确实会助长孩子的校园暴力行为。
缺乏关爱是另一个易引发学生暴力行为的重要原因,缺乏关爱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家庭结构不完整,这种不完整表现为孩子失去了父母一方或双方,这通常是由离异或死亡造成的,这就使得孩子的爱不完整,易导致孩子出现病态心理,形成孤僻、自卑等性格,为了得到失去的关爱,寻求精神支柱和依托,他们往往会在学校或者社会组成小团体,对别人实施暴力行为;另一种是父母关爱的“缺陷”,这表现为孩子父母虽然都健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而忽视了孩子,在农村父母由于经济的原因而常年在外务工,很少有时间关爱孩子,在城市表现为父母由于工作的关系,对子女缺乏关爱和照顾,这样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空虚和性格上的冷漠,从而易导致他们受到不良学生的威胁或诱惑实施暴力行为。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校园暴力暴发的主要场所,因此必须透彻的分析学校引发暴力的原因,以有效的应对校园暴力。
1.法制教育的缺失
在中小学校,法制教育未被当作基础课程列入课程标准,只是把它当作德育的一部分,从而把法律和道德混为一谈,再加上中小学又不重视德育,这使得法制教育只是存在于纸面上,而且目前的中小学校不仅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还没有标准的教材,即使学校有法制课也大多只流于形式,这就造成学生缺乏法律知识易忽视自己行为的后果,肆无忌惮的实施暴力行为,甚至犯罪。
2.学校重成绩、轻德育
俗话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由此可以看出学校是多么重视学生的成绩,为了追求升学率,有些学校甚至把思想道德课、音乐课、美术课等都改为文化课,而班主任更是只注重成绩好的学生,甚至以成绩的好坏来给予奖惩,成绩成了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就使得学生埋头于文化成绩,而不利于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因此道德观念淡薄,不能明辨是非,容易违法犯罪,过渡重视成绩又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就会积压在心理,进而引发暴力行为。
3.学校管理的疏漏
学校对与教学有关的环节很重视,而对于教学外的情况则比较疏漏,如对于学生的课外活动和休息时间往往放松管理,殊不知这是学生最容易产生矛盾的时间段,大部分的校园暴力事件都发生在此时间段,即使学校发现了学生之间的矛盾,常常是内部悄悄处理,大部分是赔礼道歉,而不从根本上化解矛盾。根据笔者对最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的研究,发现宿舍是学校容易疏漏的地方,多起女生暴力事件都是在宿舍,有时候暴力时间长达3、4个小时也没有老师或管理人员发觉。
(四)社会因素
1.暴力文化的感染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相应地带来了家庭收入的增加,现在的家庭不仅有台式电脑,孩子随身还携带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因此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上网,由此学生受到大量的暴力、血腥、色情等暴力文化的感染,而出现暴力行为。根据媒体最近报道的暴力事件,笔者分析发现那些暴力者大部分都是受网上的校园暴力视频的影响,他们模仿视频中的暴力方式,如对受害者拍裸照、拍视频并上传网络,以炫耀他们的成果。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班杜拉认为当人观看暴力情节的电影或者电视时,他的暴力行为和取向就会增加,接触的越多,受到的影响就越深,他会加以模仿或学习,因此更容易导致暴力行为。
2.斗争文化的影响
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拓宽,因此学生心理成熟年龄也提前,他们易受社会斗争文化的影响,为了达到目标,不择手段。我国一直就强调斗争文化,这就是为什么宫廷斗争剧在我国如此火热的原因,女生很容易受里面斗争文化的影响,她们经常为了所谓的“爱情”而采取暴力的手段来惩罚对方,而男生喜欢看网络中的斗争小说,但这些小说通常宣扬的是我行我素、武功至上的思想,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视别人生命如草芥。
3.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受利益的驱使,学校周围常常被娱乐场所围绕着如网吧、KTV、酒吧等,这些场所不仅影响学校的教学环境而且还会使学生沉迷其中,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无心学习,且出入这些娱乐场所的人鱼龙混杂,学生容易受社会不良青年男女的影响,他们会模仿那些人的暴力的方式,同时把暴力行为带入校园,进而引发校园暴力事件。
4.社会惩罚较轻
对于校园暴力事件最后的处罚通常比较轻,只要后果不是太严重往往是组织双方监护人进行协商赔偿,对于暴力者只是批评教育,即使很严重也是从轻处罚,未满14的还免予刑事责任。根据已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的结果来看,最终承担刑事责任的案件不到三成,多数以故意伤害、侮辱妇女罪处罚,而且从轻处罚,这样致使未成年中流传着,未满14岁时不用害怕犯罪,16岁之前也只是轻微的处罚,但是已满16岁就要谨慎。
从目前的形式看,校园暴力已成为舆论的焦点,它不仅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而且引发的社会争论和谴责越来越多,因此公安机关有必要妥善处理这类影响较大的暴力事件,但是目前公安机关可采取的手段非常有限。
首先是调解。调解是公安机关处理校园暴力最常见的手段,出于保护学生的目的,学校和教育部门通常会自己内部处理那些校园暴力事件,不会通知公安机关,即使公安机关介入了,学校也会和公安机关协商,尽量减轻甚至不予处罚,因此对于那些情节较轻未达到违法犯罪的程度的事件,公安机关一般进行调解处理,且大部分都交给学校老师来教育批评。
其次是给予行政处罚。对于那些已经违法的学生,公安机关通常给予行政处罚,但在实际中出于保护未成年的目的,只要当事人没有报警或者报警后双方都同意协商解决,公安机关一般也不予处罚,只是对于那些影响较恶劣或者受害方执意要求警方处理的才给予处罚,但是处罚的力度通常不会很重,要么以未成年为由,要么以首次违法不予行政拘留、收容教育等,因此对于校园暴力的处罚大部分是就轻原则,这也从侧面助长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形势。
最后是刑事处罚。这类处罚是针对那些影响恶劣的严重校园暴力事件,比如故意殴打他人致重伤、甚至死亡的情况或者抢劫、投毒等行为,近期来还出现了强制猥亵、侮辱女生的行为,这些都是犯罪行为,但是目前有关这类的校园暴力事件越来越频繁,比如最近出现的深圳一个小学生被打致脾脏破裂,浙江小学生被四人殴打踩头、香烟烫,河源女生被七人围殴、拍裸照等现象,这类事件不断没有得到减少,而且还在继续上升。
公安机关在应对校园暴力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因此要想有效处理校园暴力事件就必须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作用,但是在实际中公安机关出现了许多问题。
(一)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不愿管辖
一方面公安机关认为校园暴力是学校内部的事,不愿管辖,而且大部分案件都可以协调处理,因此不重视对校园暴力的预防和处置;另一方面公安机关认为学校的保卫部门能及时应对和解决这些校园暴力事件,不用把有限的警力投入到校园安全中,这些思想都不利于发挥公安机关应对校园暴力及时、有效的作用。
(二)处理不及时,多是事后补救
就现在的处理机制来看,公安机关一般都是在校园暴力发生以后,并由学校通知后才赶往学校,这样既没能及时有效地制止校园暴力事件,减轻学生受伤害程度,也没有很好地处理并给社会一个满意的结果。最近发生的那些校园暴力事件,都是由网络曝光引发大片舆论后,才引起公安机关的关注,这就造成公安机关处理不及时,而且还给社会一个不作为的假象。由于我国公安机关在处置校园暴力中多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对于校园暴力的处理也多是事后的补救,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
(三)处理及联动机制落后,警力不足
公安机关对于校园暴力的处置一般都是事后和学校一起协商,本着保护未成年人的目的,因此大多数都未给予处罚,而且对于校园暴力的预防,单靠自己的力量,不仅警力不够,而且效果也不明显。由于基层派出所本来就警力缺乏,不仅要完成平常警务,还要巡逻安保,这就造成警力的严重不足。
(四)处罚较轻
公安机关对于平常的校园暴力事件,大部分都是交给学校自己处理,虽然有些学生给予了行政处罚,但是基本上都是以未满 14周岁、16周岁等不予处罚,即使是那些给予刑事处罚的学生,也是本着从轻处罚的原则,由此可以看出,公安机关对于校园暴力的处罚是比较轻的,这也是校园暴力愈演愈烈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公安机关存在着手段有限和治理中的问题,所以不能有效地发挥公安机关应对校园暴力的作用,致使校园暴力形势越来越严峻,因此公安机关急需新的治理策略,以有效控制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一)建立校园暴力的程序化处理
校园暴力已超越偶然的事件的范围,成了一种校园问题,因此妥善处理校园暴力将是学校和公安机关的一项长效机制,而公安机关就要对校园暴力进行程序化处理,这就包括事前的预警、事中的处理及事后的惩罚。从目前的媒体报道来看,公安机关和教育部门都是在校园暴力事件曝光后才知道,然后才处理,但是结果往往不能让人满意,建立校园暴力事件的程序化处理将能迅速、有效地应对校园的暴力事件。
(二)联合学校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公安机关和学校应把法制教育作为学生的基础课程,每周固定时间给学生上法制教育课,不仅让他们熟知法律,还让他们知道违法犯罪的后果,由此使他们能运用法律保护自己,也让他们心理对法律产生畏惧,从而发挥法律的警示作用。学校让学生熟知法律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学校可以通过法律宣誓的形式加强学生对法律的敬畏。
(三)公安机关与学校、家庭联合
公安机关、学校、家庭三者之间应密切合作,形成一套应对校园暴力的系统。首先,这三者应联合组织巡逻队,加强对学校及学生的保卫,对上学、放学及节假日等重点时间加强巡逻,对校园外围、角落、偏僻处等地方也不可忽视,同时对于学校里的空教室、宿舍、厕所还有角落、隐蔽场所等易爆发校园暴力的地方也要加强监管,如安装电子监控或者安排人员巡逻,同时加强照明。其次,这三者要形成联动机制,学校能及时发现校园暴力事件,公安机关能及时控制现场并处罚,家长能配合学校和公安机关处理。除此之外,这三者不仅要多交流,也应根据具体的情况,积极探讨应对校园暴力的策略。最后,公安机关、学校、家庭在联合的基础上更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学校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是停留于形式,不仅让他们明辨是非,懂得真善美,还要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及时排解学生心中的压抑。学校还要强化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他们学会如何避免成为被害者,以及如何应对校园暴力,从而增强学生的防卫警觉和自我保护意识。学校也要加强校园暴力的宣传教育,既能让学生更好的辨识校园暴力,也可以对暴力者起到警示的作用,进而降低暴力事件发生的概率。公安机关则要成立专门应对校园暴力的小组,并和学校建立紧急联络网,及时有效地处理校园中的暴力事件,并派警员入驻校园,从而协助学校及时发现、处理暴力事件,降低受害者的损伤程度。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更要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同时也要注意和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家长要和老师经常交流,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多加注意,和老师一起树立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同时家长要教育孩子怎样保护自身安全,遇到威胁和伤害时要及时向老师和父母反应,共同解决问题。
(四)设立校园暴力举报平台
对于校园暴力,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隐瞒、忍受,这样不仅不能有效的保护学生,还从侧面助长了校园暴力的气焰,目前大多数的校园暴力事件都是在网上曝光后才为公众所知,也才相应地受到处罚。在浙江暴打小学生事件后,中央政法委宣传处副主任陈里就呼吁建立“校园暴力举报平台”,以曝光校园暴力行为,而浙江湖州公安就联合教育系统,以“互联网+”的理念,首推“反校园暴力侵害网络举报平台”,这个平台有利于校园暴力的举报,它连接着教育局、公安局的官网,同时为了方便学生,更是连接了公安局官方微博和微信平台,这样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电脑,还可以利用手机微信、微博进行举报,通过这个平台公安机关就能及时保护学生,惩处那些暴力者,进而有效地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各地公安机关应该借鉴湖州公安的措施,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推出有效的校园暴力举报平台。
(五)严格对暴力文化的把关
公安机关不仅要删除电影、电视的暴力色情场面,更要过滤网络中的暴力视频,对于现实和网络中的小说也要严格把关,不能让宣扬血腥、暴力的文化误导心智不健全的未成年学生,同时对相关的公司和网站进行处罚,消除有害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公安机关要和学校共同合作,多为学生播放健康、积极向上的文艺作品,让学生对暴力文化说NO。
(六)依法严惩
我国出于对未成年的保护,立法和执法时都向未成年倾斜,对他们实行教育和惩罚相结合的措施,重点是教育,由此对于校园暴力事件,通常是严肃批评教育,并责令家长严加管教,这就使得处罚措施少且太轻,这就造成未成年学生对于暴力行为有恃无恐,不仅伤害了受害者的情感,还增加了校园暴力发生的机率。处罚太轻或不执行还让社会产生了公安机关不作为的假象,更弱化了法律的警示作用,因此公安机关对于性质恶劣的校园暴力事件一定要落实处罚措施,敢于出手,以杀一儆百,不能一味地保护未成年。
校园暴力的防治不能单靠公安机关和教育部门,应该联合全社会的力量,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才能让学生回到安静和谐的校园。
[1]杨士隆.校园犯罪与安全维护[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
[2]Kathleen Conn.校园欺侮与骚扰[M].万斌,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3]张莉.也谈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其预防[J].理论与实践,2015,(4).
[4]刘琳,程婕宁.浅谈校园欺凌[J].科教导刊,2013,(13).
[5]罗建河,徐锋.谈女生校园暴力行为的现状、成因及其防治[J].教育探索,2011,(1).
[6]于梅.日本校园欺凌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J].青春岁月,2014,(12).
[7]王丽,许振钢.浅谈中职学校的校园暴力[J].价值工程,2011,(7).
[8]李茂.遏制“校园欺凌”外国如何出招[J].黑龙江教育:中学版,2012,(4).
[编辑:张钦]
D631.4
A
1672-6405(2015)04-0043-04
朱刊(1989-),男,湖南张家界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3级公安学专业治安学方向硕士研究生。
201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