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 娜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丰南镇人民政府 河北·唐山)
目前,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的大力发展,为了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国家也将发展的目光投向农村。为实现全民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显得越来越紧迫了。“三农”问题的根本问题在农民,为了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就必须有效解决农村人力资源短缺的死循环问题,通过寻找有针对性的对策来解决。当前,一方面国家对农村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的地理位置偏,生活条件不好等客观原因,人才大多不愿意到农村发展,导致人才加速流往城市,从而造成了农村人力资源短缺的死循环问题。这种现象对我国的整体发展水平是不利的,更容易加大城乡贫富差距,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只有分析导致问题的原因,并做出相应的对策,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繁荣与发展。
(一)农村生活水平仍然不高。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较为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基本已完成小康。同时,中国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生活水平仍旧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仍然较低,这极大的影响了人才在农村的保持情况。作为农村人力资源短缺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村基础生活设施、医疗保健、基础教育水平等都急需转变与提高。
(二)农村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现如今,中国政府已经注意到农村问题有待解决的迫切性。因此,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上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和政策的惠顾。然而,由于改革进程尚未赶上以往落后的程度,目前农村的就业水平仍然不高,就业前景与发达地区相比也不容乐观。在高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中,从事农业生产的比较收益与从事工业生产相比,差距很大,且一定时间内长期存在,这也就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城乡收入的差异性。因此,在获得政府投入的人力资本后,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农村人力资源很容易就会形成巨大的群体习惯,那就是人力资源快速向城市流动。这一现象也是造成农村人力资源短缺死循环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城乡生活差距加大。虽然目前中国已经达到了总体小康水平,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经济繁荣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精神文明提出了新的需求。主要包括对社会大型基础设施的要求。当前,拥有大型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现代生活已经离不开现代化设备和先进的技术,这样一对比,就显示出农村建设水平的差异性,生产规模小、设备资源落后的问题越发显得尖锐。这也使得农村人力资源流失,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欠缺,导致农村人力资源短缺的死循环问题的发生。
(一)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要想留住人才,首先必须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这一现象,政府需要加大整改力度,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资金投入数量,有效的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完善医疗保健和教育水平,有效的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水平,为留住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
(二)加强就业环境建设,提高就业前景。当前农村对人力资源吸引力较差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就业环境和就业前景问题。要想对人才和人力资源重新回归产生较强的吸引力,主要是要提高新农村的软环境建设,提高农村的科技设备水平,以此满足高层次人才的工作需求。目前农村经济的落后导致就业环境的落后,很多新型的设备并没有完全落实应用在农村的工作条件中。因此,健全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推动生活方式现代化,丰富人民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由政府的引导和带动下,不断引领农村的进步,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留在农村。
(三)普及提高教育水平。除了引进外来人才,新农村更需要的是培养农村内部的优秀人才。因此,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知识水平是解决农村人力资源短缺的死循环问题的重要举措。在农村地区普及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全面落实九年义务教育体系,加强继续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才能完善人力资源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才缺乏的问题,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要想实现全面的、现代化的小康社会,中国需缩小城乡差距,做到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整体进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认真分析农村人力资源短缺的死循环问题的关键,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促进城乡共建,国民经济全面发展。
[1]邓辉平.新农村建设视阈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困境及其路径选择[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何景熙.人力资本投资:应对“三农”问题的战略选择——关于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程的思考[J].人口研究,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