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定
(湖南理工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岳阳414006)
与此前出版的作家评传相比,余三定、周淼龙主编的《何建明评传》(重庆出版社2014 年版)自然是后来者。虽为后来者,但它至少创造了两个第一: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家评传,第一部由学术团队(共11 人)集体撰写的作家评传。它的价值与特点也因此而生。
《何建明评传》作为我国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家的评传,开拓了作家评传的新领域,使报告文学作家成为作家评传的新对象。这有利于吸引学术界更多地关注报告文学和报告文学作家,有利于提升报告文学研究的理论水平,有利于构建和完善报告文学研究体系,有利于增强报告文学的影响力。
在《何建明评传》问世之前,有诗人评传,譬如周勋初的《李白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有小说家评传,譬如叶开的《莫言评传》(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 年版),有戏剧家评,譬如董健的《田汉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还有大量的“全能型作家”(这里指从事二种以上文学体裁创作,且都取得了较大成就的作家)评传,譬如李存光的《巴金评传》(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年版),就是没有一部报告文学作家评传。
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在何建明之前还少有专注于报告文学创作的作家。以我国报告文学史上“三大里程碑”作品《包身工》《谁是最可爱的人》《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为例,夏衍的创作涉及报告文学、戏剧、电影、杂文等文学领域,他的戏剧、电影成就与报告文学成就不相上下;魏巍的创作涉及报告文学、诗歌、小说等文学领域,他的小说的成就与报告文学成就不分伯仲;徐迟的创作涉及报告文学、诗歌、小说等文学领域,虽以报告文学成就为最大,但诗歌、小说等成就也不可小觑。从已出版的《夏衍评传》(陆荣椿)、《魏巍评传》(杨柄、田怡、方东)来看,评传的内容就覆盖到了他们的各种文学创作活动,报告文学的创作只是评传中一部分内容,自然这样的评传就不能归于报告文学作家评传。至于徐迟,迄今还未见有关他的评传出版。二、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有意无意贬低报告文学文体和报告文学作家创作的现象。一些研究者认为,报告文学是新闻与文学相“嫁接”的一种“边缘文体”,自诞生时起,就与政治、社会联系过于紧密,新闻性强而文学性相对不足,难以成为文学殿堂的主角,只能充当文学的配角。三、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出现了许多像何建明一样专门从事报告文学创作的报告文学作家,也创作了大量的报告文学作品,报告文学也曾在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占据过“中心地位”,产生过重大影响,但随着社会环境和媒体环境的改变,报告文学越来越滑向“边缘化”(其实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整个传统文学都在走向“边缘化”),真正有影响力的作品与作家不多。
余三定等有着独特的学术智慧与勇气,拨开了长期笼罩在报告文学上空的层层云雾,充分肯定报告文学和报告文学作家应有的地位与作用,发现了当代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并建立了“何建明研究所”。他认为“何建明是当代成就卓著、影响巨大的著名作家,何建明的报告文学创作是当代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也是当代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很值得深入研究”。因此,他组织编撰的《何建明评传》的目标是“梳理出他发展的道路,路径的因缘,在总结其成果,归纳出经验的同时,探讨中国报告文学理论和创作的规律,甚至从文化学的角度,揭示出国家与社会的张力之间,知识分子的公共性作为”。[1]从《何建明评传》实际成果来看,基本上实现了余三定要达到的目标,其开拓之功,创新之举均得以实现。
《何建明评传》是由一个十余人的学术团体集体撰写完成的,学术团体集体撰写作家评传,自然有它的优势与特点。
在已出版的作家评传中,大多为独自撰写的,二人合作撰写的还时常可见,三人合作撰写的就很少见了,而《何建明评传》的撰写为一个十余人的学术团队,这决定了《何建明评传》与众不同的两个特点:一是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多维的视角,二是充满了学理性。
无论是从评传的整体架构内容还是从评传的具体章节内容来看,都展现出了开阔的视野与多维的视角。《何建明评传》一共13 章,依次是:第一章《哥德巴赫猜想》的诱惑;第二章啼血的批判;第三章《教育三部曲》:中国的“教育诗”;第四章“国家叙述”的时代语境概观:与时互动;第五章“国家叙述”的主题分析:危机与发展的二重奏;第六章《我的天堂》:苏州30 年发展报告的扛鼎之作;第七章《奠基者》:“气场”串起的“国魂、军魂、石油魂”;第八章《忠诚与背叛》:历史的镜鉴与现实的拷问;第九章“国家叙述”的公众影响力:事业与市场的双赢;第十章何建明报告文学的叙事策略;第十一章突破与超越;第十二章何建明的报告文学观;第十三章影响文体发展的写作经验。从十三章架构内容来看,评传既从创作基调探讨了何建明的报告文学创作,又从写作形态深入分析了何建明的报告文学创作;既有对何建明的重点报告文学作品的深入评析,又有对何建明报告文学观的归纳总结……可见视野开阔,视角多元。再看具体章节内容,以“第一章《哥德巴赫猜想》的诱惑”为例,包括以下小节:一、在水文化中成长,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我是一个兵,四、《哥德巴赫猜想》的引领……从何建明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早期阅读的书籍、青年时当兵的经历等几个方面展开叙述和评析对何建明报告文学创作的重要影响,同样是视野开阔、视角多元。
《何建明评传》的学理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运用了相关学术理论评析何建明报告文学创作。二,从何建明的报告文学创作实践中提炼出了诸多学术观点与理论。前一种情况以“第二章啼血的批判”为例,它运用“批判现实主义理论”评析何建明第二阶段(20 世纪90 年代)的报告文学创作,进而归纳出“对自然生态现代性批判”、“对社会生态现代性批判”、“对精神生态现代性批判”,对批判现实主义理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后一种情况以“第十二章何建明的报告文学观”为例,它从何建明的报告文学创作实践中总结出“生活比文艺本身要精彩”、“在关注现实中显示出直面社会的人格力量”、“‘国家叙述’是报告文学文本本身所决定的”、“要按照文学规律塑造人”等报告文学观点与理论,既真切又鲜活,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总之,评传的开阔视野与多维视角有利于“全景式”“立体化”呈现何建明与他的报告文学创作,极大丰富了评传的信息量;评传的学理性提升了评传的学术含量,对推动报告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当然,评传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评传是由学术团队分工撰写,在写作风格上不太一致,不同的章节之间存在内容重复现象。如能在这些方面加以改进,评传的质量将更为优秀。
[1]余三定,周淼龙.何建明评传[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4: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