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地炮庄》:意不在庄——以《内篇·逍遥游》为例

2015-03-29 02:04:47林晓希
关键词:方以智周易庄子

《药地炮庄》:意不在庄——以《内篇·逍遥游》为例

林晓希

(中山大学 哲学系, 广东 广州 510275)

摘要:《药地炮庄》解《庄子》为儒家作品,认为庄子用类《易》的文风和通篇寓言遮蔽其真正的《庄子》之象,庄子的真正思想并非《庄子》中所述的内容。按照《炮庄》解《庄子》的观点,《炮庄》亦可能不是一部解《庄子》的作品,解《庄子》是为遮蔽《炮庄》想要表达的真意,方以智设置局中之局,《炮庄》虽在“炮”《庄子》,但其真意不在《庄子》。

关键词:《药地炮庄》;《庄子》;象;游

收稿日期:2014-12-28

作者简介:林晓希(1984-),女,辽宁抚顺人,中山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文化与现代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B249文献标识码:A

《药地炮庄》乃方以智晚年所著,通常被认为是一部解读《庄子》的作品[1]。《药地炮庄》之“炮”字指制药过程的一个环节,此处将“炮”与“庄”连用,意指《药地炮庄》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庄子》注疏,而是另含深意。[2]通过分析《炮庄》对《庄子》的解读,可知《炮庄》很有可能不是一部解读《庄子》的作品,《炮庄》解《庄子》的目的是指出解《炮庄》的方法。方以智通过“炮庄”来传递《炮庄》并非在“炮庄”,《炮庄》的本意与“炮”《庄子》无关。

一、以一游六:《庄子》类易的书写风格

《炮庄》认为《庄子》内七篇的书写风格参照了《周易》的风格,不但《庄子》书中的“御六气”来自易卦六爻,整部的《庄子》内七篇都参照了《周易》的书写风格。方以智道:“古以表法言之,以一游六者也。《齐》、《主》、《世》如内三爻,《符》、《宗》、《应》如外三爻,各具三谛。《逍遥》如见群龙无首之用。”[3](《药地炮庄·内篇》卷一)在方以智看来,《庄子》内七篇与《周易》的易卦一一对应,《齐》、《主》、《世》、《符》、《宗》、《应》六篇好比重卦之六爻,而《逍遥游》数七,在内七篇中处于“以一游六”的地位,《炮庄》称其为“群龙无首之用”。“群龙无首”是《周易》《乾》卦“用九”的爻辞,将《逍遥游》比作《乾》卦的用九,这样一来,《庄子》内七篇与易卦形成了完整的对应关系。但这样的对应未免有些牵强。在《周易》中,只有《乾》、《坤》二卦的爻辞有七句,除了六爻各对应一爻辞外,各多出一句爻辞,分别为“用九”和“用六”,其它六十二卦均是六爻对应六句爻辞,从这点来看,《炮庄》对《庄子》内七篇和《周易》对应的论证显得有些不够严密。

这种看似牵强地将《庄子》与易学对应源于方以智本人的易学思维背景。他的易学思维背景与其家学和师承有着密切的关系。[4]在方以智易学思维背景的作用下,《药地炮庄》确立了解《庄子》的思维前提,这个前提是承认《庄子》与《周易》的相似性。方以智认为这种相似性,不仅体现在内七篇相当于六爻和用九的整体结构的对应上,还体现在每篇的具体内容中,整部《庄子》是用一种“不坠不离,寓象寓数”(《药地炮庄·内篇》卷一)的方式著成的。

《炮庄》中对易学的运用除了确立《庄子》与《周易》的相似性之外,《炮庄》在解《庄子》的过程中,亦大量用到了《周易》去解《庄子》,如“冥非海。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易》之‘冥豫’、‘冥升’,《太玄》拈出‘冥’字,知之乎?”(《药地炮庄·内篇》卷一)、“在《大畜》之《泰》曰:‘何天之衢。’乃今培风,背负青天,其取此而放笔乎!”(《药地炮庄·内篇》卷一)等多处用易家思想去解读《庄子》。《炮庄》认为《庄子》用《易》,《炮庄》亦用《易》去解《庄子》。用《易》重象,“象”是《周易》的核心要素,早在《左传·昭公二年》中曾提到“见《易象》与《鲁春秋》”,其中《易象》指的就是《周易》。若参照《周易》风格而著的《庄子》是一部“寓象寓数”的作品,那么,解读《庄子》的关键也是在“象”——《庄子》之象。《炮庄》亦用《易》,则《炮庄》亦有《炮庄》之象,什么是《庄子》之象?什么是《炮庄》之象?解《周易》之易象的方法能否用来解《庄子》?

二、寓象寓数:此物非此理的《庄子》之象

《易传·系辞》中道:“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言。’”故解《周易》之法为“观象系辞”。 将易卦结合卦爻辞进行语言义理的分析,这种解《易》方法首先参考卦爻本身的象和位,再结合卦爻辞进行象的延伸和拓展,由天道及人事。《庄子》虽然参照了《周易》的书写风格,但是二者观“象”的基础却明显不同。

《周易》之象,“观象”的基础是卦,卦是由阴阳爻根据不同的排列组合而成,用一定的占筮方法得出或三爻、或六爻的卦,在卦象、位基础上,结合卦、爻辞来进行“观象系辞”,这是解《周易》的基本方法。而在《庄子》中,“观象”的基础并非卦,而是文本。《庄子》之象来自文本中所提到的人、事与物,解庄仍要以《庄子》文本为依据,方以智对这点亦不否认,但他强调解《庄子》的关键不在文本,而在于如何去认识超越文本的《庄子》之象。

方以智认为《庄子》是一本蕴含深意的书,可谓“文殊拈一茎草,世尊拈一枝花,庄子拈一枝大树”(《药地炮庄·内篇》卷一)。文殊拈茎草,但意不在茎草,世尊拈花,意也不在花,同理,庄子拈大树,意亦不在大树本身。《庄子》的文本内容即为被庄子所拈的这颗大树,而庄子所要传达的真正意图就是《庄子》之象。这种“寓象寓数”的著述风格,方以智其后有进一步的阐述,他指出:在诗《芣苢》中,虽然诗歌的主旨是形容胸中之乐,但诗中却未见“乐”字,方以智称“此诗法之妙”。可见,《炮庄》认为《庄子》文本中的文字直意,并非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不可用解普通文本的方式去解读《庄子》,若按照解普通文本的方式去解《庄子》则会走向偏执。他道:“善寓莫如《易》,而《庄》更寓言以化执,至此更不可执”。(《药地炮庄·内篇》卷一)《庄子》本身就是按照《周易》的风格写作的,且其文本内容又以寓言为主,故“至此更不可执”。通过《庄子》文本书写的内容,传递出《庄子》未书写的《庄子》之象,才是《庄子》的主旨。解《庄子》重“象”,且《庄子》之象同《周易》的易卦之象不同,《庄子》之象被隐蔽在《庄子》文本的人、事和物中,须经历被消解的过程,才会逐渐显露出来。同样,褪去《庄子》之象后,《炮庄》之象才会显现。如何显露出《庄子》之象?方以智提出,解《庄子》之象的关键点在“游”,若“息”若“无息”之“游”贯穿于《庄子》一书中,消解了《庄子》文本中的内容,显现出《庄子》之象。

三、“游”的消解:《庄子》之象的显露

《药地炮庄·内篇》卷一开篇指出:“《内篇》凡七,而统于游。”即点出《庄子》内七篇“统于游”,解“游”是解庄的关键。后文方以智引刘须溪话再次强调:“《庄子》一书,其宗旨专在‘游’之一字。”(《药地炮庄·内篇》卷一)《炮庄》对“游”的解释可谓其解庄的出发点。

何谓“游”?“游即息也,息即无息也。太极游于六十四,《乾》游于六龙。”(《药地炮庄·内篇》卷一)《炮庄》认为:“游”即“息”,“息”即“无息”,故“游”亦“无息”。这种若“息”若“无息”之“游”,并非不可捉摸、不可言说,其表现形式可类似于“太极”于六十四卦之“游”、《乾》于六龙之“游”。此处“太极”一词出自《易传·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和《乾》都是若“息”若“无息”的,“太极”蕴生易卦,且蕴于易卦之中,《乾》由“六龙”所成,且包纳“六龙”。“太极”于六十四卦,《乾》于“六龙”是相生相成、动行不息的关系。通过方以智所举的“太极”和《乾》的例子,可知“游”具有动行不息的特点。在《炮庄》中,“游”的运动性表现得十分明显,既“统于游”且“以一游六”,通过“以一游六”之“游”的不断运动,使《庄子》之象逐渐显露出来,这种运动以消解的方式呈现。

《庄子》内七篇中,“以一游六”之“游”的消解作用,在《炮庄》中有多处阐述。如:“杖人曰:游于未始有之初,则己亦无有,又安有人?又安有万物之相待?又何有小大、动静、长短、得失之为累?始于鲲鹏之化,终于大树之块然极不能化者,亦能自得于无何有之乡。如神人之自神,视此又何物不可化,以共游于未始有无之天哉?”(《药地炮庄·内篇》卷一)道盛这段话主要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按照《逍遥游》文本内容解《逍遥游》,逻辑上自相矛盾,他指出,《逍遥游》中的逍遥于“未始有之初”的状态,这种状态是无的状态,无己、无人,甚至无本身都是无的,在这种状态中“万物之相待”的情况是不可能的,故《庄子》中的故事并非为实,若以其为实进行考据,则无法理解庄子的本意;第二,《逍遥游》要传递的思想并非是述说“北冥有鱼”的寓言故事,而是指出“游”可入有无之境,变幻于有无之中。道盛观点的第二层涵义是较为隐晦的,将“游”的“化”去作用表述得更为清楚的是方以智引虚舟子的一段话:“虚舟子曰:‘圣人游于未始有无之中,故随万物之相待,各无相待,而即以击之、怒之、培之、徙之、笑之、悲之,即以游之、息之而化之矣,是随大小、长短、得失之代错而本无累也。’”(《药地炮庄·内篇》卷一)在这句话中,明确指出了以“游之”和“息之”将万物化之,“游之”和“息之”涵义相同,方以智曾指出“游即息也”,他引用虚舟子的话点出“游”的“化”去作用,在“以一游六”的“化”去之“游”的作用下,《庄子》中的人、事和物被逐渐“化”去,只有“化”去之后,《庄子》之象才能逐渐显现出来。那么,《炮庄》之象是否也要经过类似的消解“化”去的过程,才能显现?《炮庄》认为,《庄子》之象即庄子实为儒者。

四、儒者风范:《庄子》之象的实质

《药地炮庄》中多处,或借他人之口、或方以智直言,指出了《庄子》的真正意图。如:方以智引虚舟子的话道:“仁智交圆,从容中道,是真逍遥。”(《药地炮庄·内篇》卷一)这句话点明了《炮庄》对《逍遥游》中“逍遥”一词的解读。真正的“逍遥”指的是“仁智交圆,从容中道”,而“仁”、“智”、“中道”一并提出,展现出了鲜明的儒家特色。在《药地炮庄·内篇·卷一·逍遥游》中提到“仁”、“智”及“中道”的位置还有几处,如:“左边挥手云‘仁者见之谓之仁’,右边挥手云‘智者见之谓之智’。”(《药地炮庄·内篇》卷一)再如方以智引贺长白道:“圣人中道,可以用造物,可以忘造物。”(《药地炮庄·内篇》卷一)可见,《药地炮庄》认为《庄子》之象的实质是庄子乃儒者风范。

若以上几处表达的意思较为隐晦的话,那么,在《药地炮庄·内篇·逍遥游》中还有几处文字直接指出了庄子的儒者风范,如:“《孝觉》曰:……《学而》第一,以‘人不知不愠’收科。《中庸》于‘素隐遵费’之后,提出‘遯世’一句,非千圣之骨子耶?《易》赞潜龙为无闷,又于《大过》赞之……”(《药地炮庄·内篇》卷一)这段话提到《论语》、《周易》和《中庸》。《论语》和《中庸》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炮庄》中多次提到并引述其中的语句,用来论证《庄子》的儒家实质,成为《炮庄》解《庄子》之象为儒家思想的基本依据,尤其是《中庸》,《炮庄》中多次提到“中道”的思想理念。《周易》乃方以智明确提出为《庄子》的书写风格。可见,《炮庄》解《庄子》为按照《周易》的风格书写的一部儒家作品,庄子的真实意图,是通过这种非常隐蔽的方式,传递自己的儒者身份。

《炮庄》中阐述上述观点的地方还有:如:“……疱人、尸祝,各安其所司,鸟兽、万物,各足于所受。帝尧、许由,各静其所遇。此乃天下之至实也。各得其实,又何所为哉?自得而己。故尧、许由虽异,逍遥一也。”(《药地炮庄·内篇》卷一)指出尧和许由的逍遥在于各在其位,各谋其政,名实相符,这种社会状态就是逍遥;再如:“孔子仁夷、齐,至德泰伯,而逸虞仲……昔谓《庄子》为隐书,今谓《庄子》为让书,岂不更为《大学》加一圆光?”(《药地炮庄·内篇》卷一)将《庄子》同《大学》并论,对《庄子》的儒家定位更为明显;又如:“然则许由亦得庄子为青云乎?曾知庄子仍托孔子为青云耶?”(《药地炮庄·内篇》卷一)以及“善游者惟孟子,可惜不逢庄子,以逍遥游、嚣嚣游参证同异,徒向宋句践喋喋耳。子长以游,故奇其文章。此游之二乘、三乘,今人便以为至境,亦拙于用大也。”(《药地炮庄·内篇》卷一)等等,以上论述均阐述了方以智对《庄子》的理解:即《庄子》一书实为儒家作品,庄子借用《周易》玄妙的写作风格,加上《庄子》中玄妙的寓言故事,这种玄上加玄的手法,实际上只是遮挡《庄子》之象的迷雾,所谓“登峰不见,一片迷云”(《药地炮庄·内篇》卷一),要理解庄子真意,须拨开迷云,山峰重现,“溪流中有佛,鸟寂后无诗” (《药地炮庄·内篇》卷一)。那么,《炮庄》的迷云又该如何去拨开?

五、《药地炮庄》:意不在“庄”

《炮庄》理解《庄子》为玄上加玄的儒家作品,必须拨开迷云,才能理解庄子的真意,而《炮庄》本身的书写方式又未尝不是如此呢?按照《炮庄》的观点,《庄子》是借用《周易》和寓言,这种玄上加玄的方式,作为“迷云”来隐藏《庄子》之象,而《炮庄》中也有类似的“迷云”,且与《庄子》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方以智写作《炮庄》,引用了大量他人的观点,用以遮蔽自我的观点。以《药地炮庄·内篇》《逍遥游》为例,文中许多处引用他人论述,“某某曰”、“某某云”占据了较多的篇幅。如:《逍遥游第一》开篇,大量引用他人的观点:“支公曰”、“郭子玄曰”、“刘须溪曰”、“林鬳斋曰”、“杨升庵曰”、“《弋说》曰”、“杖人曰”、“虚舟子曰”等等,且其对所引用的观点,并没有详尽的解释和论述,其所引观点之间偶尔会出现自相矛盾之处。方以智直述自己思想之处的比例相对其引用他人的部分是比较少的。在《药地炮庄》中,无论是引用他人的部分,还是方以智直述观点之处,不仅用《周易》的思维去解《庄子》,而且阐述了不少的禅门公案,使得《药地炮庄》这部解《庄子》的作品变得更加晦涩难懂。这些佛家用语和思想的表达亦不清晰,使得《药地炮庄》“迷云”重重。那么,《炮庄》的“迷云”拨开之后又是什么?我们是否可以推测,《药地炮庄》一书实为方以智所设的一部“局中之局”,《炮庄》解《庄子》为:《庄子》实际上不是在讲《庄子》,而是用层层“迷云”掩盖的儒者真象。那么,解《庄子》的《炮庄》实际上亦不是在解《庄子》,解《庄子》本身即为《炮庄》隐藏《炮庄》之象的“迷云”,《炮庄》实际上在讲着与解《庄子》毫无关联的思想,方以智著《药地炮庄》的真实意图完全与《庄子》无关。《炮庄》在传递一种信息:《炮庄》解《庄子》的方法就是解《炮庄》的方法,《炮庄》看似在解《庄子》,实则在指明如何去解《炮庄》。《炮庄》中提到按照《庄子》去解庄子,是错误的,那么,按照解《庄子》去解《炮庄》亦是走错了路。

大部分作品的作者会直述自我思想,力图明了清晰,以便后人理解和传承,方以智有意设置重重“迷云”,用来遮蔽自我的真实意图,他的真实思想和动因值得进一步探究。如果以上推测成立的话,方以智著《炮庄》的真正意图、《炮庄》想要传递的真正思想、如何理解和把握《炮庄》的真实意图、方以智为什么要用与众不同的方法来阐述自我的思想等一系列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炮庄》说庄子“拈了一枝大树”,又怎知《炮庄》不是拈了一枝更大的树呢?

参考文献:

[1] 邢益海.方以智《药地炮庄》版本考[J].中国哲学史,2012(1):106.

[2] 张永义.《药地炮庄·序跋发凡》注释[J].现代哲学,2010(4):114.

[3] 张永义.药地炮庄笺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4] 张永义.由《药地炮庄》看方以智的惠施论[J].中国哲学史,2011(4):56.

(责任编辑:袁宇)

A Case Study ofTheInnerChapter—theCarefreeJourney

LIN Xiao-xi

(DepartmentofPhilosophy,SunYat-SenUniversity,Guangzhou510275,China)

Abstract:As interpreted in Yao Di Pao Zhuang, Zhuang Zi is a book of Confucianism; whereas Zhuang Zi’s genuine idea is distinct from what is presented in Zhuang Zi in that the book is written in a style similar to that of The Book of Changes and replete with allegories so as to cover its actual mark, as is opined. In view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Zhuang Zi in Yao Di Pao Zhuang, Yao Di Pao Zhuang may not be aimed at interpreting Zhuang Zi, and its interpretation is meant for some other things profound.

Key words:YaoDiPaoZhuang;ZhuangZi; images; journeys

猜你喜欢
方以智周易庄子
方以智学术思想的丰富性与特殊性
方以智逃禅前行迹及其思想的挖掘与阐择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甜甜的“蝴蝶茧”
《庄子说》(二十二)
《周易》与《孙子兵法》
孙子研究(2016年4期)2016-10-20 02:38:49
《庄子说》(二十)
中老年健康(2016年8期)2016-10-17 02:03:46
《庄子说》(十四)
中老年健康(2016年2期)2016-03-26 09:00:33
《庄子说》(十五)
中老年健康(2016年3期)2016-03-26 02:04:52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