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LIL教学法的俄语专业课程群设置的探索

2015-03-29 03:01侯亚丹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俄语外语

房 晶 侯亚丹

(东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4)

基于CLIL教学法的俄语专业课程群设置的探索

房 晶 侯亚丹

(东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4)

CLIL是内容和语言融合式教学法,其实质是通过外语学习另一种学科,使学科学习和外语学习同步进行。我国高校俄语专业在课程群设置模块化的基础上,分阶段科学地引入CLIL教学法,构建“俄语语言—学科知识—应用技能”三位一体的新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新型教学模式在课程设计、教学手段、教材内容和师资力量等方面有别于传统教学法。新型教学模式因其更加符合科学的外语人才观,可以造就通识型、应用型俄语人才,满足市场对俄语人才的预期,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俄语专业;课程群;模块化;CLIL教学法1

长期以来,俄语专业教学如同其他外语语种教学一样,以语言形式为主,注重语言的结构分析,强调语言的元语言功能,忽略语言的文化载蓄功能和认知功能。CLIL是内容和语言融合式教学模式,它将语言的多种功能整合起来,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大量研究和实验表明,CLIL方法可以运用于以非母语为工具讲授其他学科知识的外语教学领域,促进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策略符合《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简称《大纲》)规定的提高阶段的教学目的,与俄语人才就业需求相匹配,故CLIL法可以分阶段、按模块引入高校俄语专业教学领域。

一、国内高校俄语专业教学面面观

中俄互为最大邻国,共同边境线长达4300多公里,拥有共同的地缘优势,政治互信、产业互补。自1996年中俄两国确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后,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能源、经贸、科技、人文等领域合作全面深化。2012年,俄罗斯正式加入世贸组织,2014年中俄国家元首签署价值4000亿美元的天然气合同,中俄在经贸合作领域进入一个新阶段。毋庸置疑,中俄市场对俄语人才的需求将保持长期、稳定的热度。

为满足市场对俄语人才的需求,我国开设俄语专业的高校已由1999年的60余所跃升至今日的130余所。围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俄语人才,各学校相继开设了经贸俄语、外贸口语、外贸应用文、科技俄语等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与此同时,教育部外语指导委员会俄语分委会在2012年新修订的《大纲》中规定:“高级阶段的教学目的是继续打好语言基本功,优化知识结构,在需要和可能的条件下结合俄语掌握其他相关专业知识,为未来从事实际工作和深造打下良好基础。”(全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俄语教学指导分委员,2012:10)显然,利用所学语言(俄语),掌握其他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这一课题已提到日程,亟待解决。然而,《大纲》仅对俄语精读、俄语写作等必修课规定硬性要求;对于选修课程,尤其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只强调“大纲中所列的专业选修课只提出大的门类,各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将其进一步细化。”(全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俄语教学指导分委员,2012:14)于是,各校只能在市场导向下仓促开课,疏于科学有效的引导,教学要求不明确,缺乏系统性教材,教学内容无章可循,教学质量良莠不齐。长此以往,高校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作用下,在多年形成的教学团队架构下,难以突破旧有的教学模式,缺乏人才危机意识以及创新性教学思想,教学研究和成果滞后于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教学方法和教材过于陈旧。凡此种种,都势必会影响俄语人才的质量。

根据我们对东北大学俄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进行的跟踪调查,学生就业的主方向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而用人单位的普遍反映是“会俄语的不懂专业”。在全国范围内,甚至在俄语人才大省黑龙江省也普遍如此。出现了“一边是毕业生很多,就业压力大,一边是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紧缺”的现象。倘若长此下去,随着中俄全方位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进一步深化,2020年中俄双边贸易额将翻一番,达到2000亿美元,届时俄语人才缺口会愈来愈大,高校将成为众矢之的。

基于上述原因,在尊重教学规律、兼顾人才市场需求特点的前提下,重构俄语专业课程群设置,引入CLIL教学模式,与传统语言教学法优势互补,实现一体化教学模式无疑将开启俄语人才培养的新篇章,此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CLIL教学法理论和应用问题

20世纪70年代,功能主义语言学兴起,语言研究的重点由语言形式转向语言功能。功能主义将语言视为交际的手段,重视语言的交际功能。20世纪末,人类中心范式引领语言学研究,认知语言学在世界范围内异军突起,语言的认知功能得到充分的重视与研究。学者们一致认定:人类的学习与认知以语言为载体,语言能力是人类认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学研究的这一转向,以及语言与认知之间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促使学者们对外语教学的目的产生了新的认识。“语言—内容融合学习”教学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基于美国社会语言学家赫密斯(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和英国语言学家赫利得(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理论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理论(周笃宝,2004:28)。

同时,大量研究发现,当教学计划规定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掌握外语本身时,学生常常缺乏学习动机。尤其不容乐观的是,高校学生是知性群体,是知识和智慧的载体,但在跨文化交际情境下,在专业知识领域(如石油化工等),学生无法用外语施展自己的才智。故外语教学应实现专业化转向,即从以往惯常的情景(如餐饮、娱乐、家庭、个人爱好等),转向未来职业中可能出现的典型的交际情景,实现语言知识和学科知识的有效融合。

为此,芬兰外语综合培训专家大卫·马什(David Marsh)教授于1994年提出了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教学法。他认为,“CLIL是指通过一种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另一种科目,并且通过一种基于内容的科目来学习第二语言或外语。”(转自严明,2009:152)可见,CLIL术语中的 language(语言)是指除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或外语,content(内容)是指非语言学科的课程。此后,马什教授继续此项研究,并于2001年对该方法的实质进行如下解读:CLIL将外语学习作为其他学科学习的工具,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进而强化自己的交际能力(Marsh等,2001)。

该教学理念自产生伊始已在欧美外语界受到普遍重视并被广泛用于第二语言教学之中。欧洲通行的CLIL教学法重视文化、教学过程、教育和生活空间、交际语言、学科内容等几项指标。故当今普遍认为,CLIL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形成并拓展各科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以非母语为手段提高语言和交际能力。

与此同时应当强调,CLIL是以内容为基础的教学法CBI(Content-based in struction),它汲取了多种教学法的优点,包括目前我国正在推行的双语教学(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然而,与其他方法不同之处在于,CLIL模式下的课程教学应达到以下目的:(一)在内容层面:通过外语对相关学科(如历史、地理、工商管理)内容进行教学和学习。任课教师既可以是外语教师,也可以是其他学科教师。前者运用他的跨学科知识进行授课,后者则运用外语作为一种工具来授课,即“双语教学”。两种授课方式目的都在于使学生同步学习学科知识和外语知识;(二)在交际层面:要求学生学会以外语为手段获取相关学科知识,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三)在认知层面:通过配套听、说、读、写习题可以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有助于更好地掌握语言和学科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学习专业学科知识的需求,还能使其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或不同的观点,培养他们批判性的思维能力。”(骆巧丽,2006:71)(四)在文化层面: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区分有助于学生在当代多元文化语境下有效的完成社会化过程,更好地理解、发展并传承本民族文化。

为实现上述目标,CLIL教学法对授课教师、教学材料、教学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备课和讲课时需要融入其他学科知识,或在相关学科教师的参与下完成。从CLIL教学法在外语专业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发现,融入学科知识是极其必要和可行的,而外语教师亦可依靠自身的学术素养完成这一任务。为此,相关授课教师应注重研究、拓宽自身知识面、积累对象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文化、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知识,有针对性的丰富跨学科知识,开阔学术视野,形成外语与学科知识的有效对接。与此同时,外语教师应视具体课型,根据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学科知识储备程度在知识量和难易度上加以控制、科学分配,确保输入的知识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此外,为使外语课程更加直观、生动、有趣、高效,教师需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呈现教学材料、组织课堂教学。在设计课程内容时,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社会语言环境、用非母语了解学科内容的程度等。因此,采用CLIL模式授课的教师,其备课量在课程改革初期会大大高于传统的授课模式,以此使自身的知识水平达到课程要求。

采用CLIL教学法授课对教学材料的选取和习题的设计都有特别要求:(一)合理控制教学材料的难度,使之低于用母语掌握该课程的水平。仔细筛选课文并附足够量的配套习题,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教学材料;(二)习题的构成应充分重视所授科目的内容,使学生自觉融入理解、讨论课文主旨思想的过程之中;(三)习题应体现特殊的语言形式,训练学生运用并掌握这些语言形式的能力,使用多种考核和评价形式;(四)习题应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学习意识,用外语完成口、笔语交际任务;(五)习题应体现综合策略,解决学生语言、内容和交际问题。

在兼顾上述诸多要素的基础上,CLIL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动机,使学生有意识地使用外语解决日常交际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目标语文化,发展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CLIL教学法带来的最大转变是对语言学习的重新思考和国际化人才标准的重新定位。尽管CLIL已在整个欧洲推广,但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并集中在大学英语教学领域,其研究类别大致分为三类:对CLIL模式进行系统的理论性研究;从宽泛的理论角度研究CLIL模式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研究CLIL模式对欧盟非英语国家的语言教学启事(王秀文,2011)。科学合理的引入CLIL教学法对我国高校俄语专业优化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三、俄语专业实施CLIL教学法的策略

CLIL教学法认为,当语言教学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时,即当语言作为学习学科知识的媒介时,便产生了最理想的外语学习条件。课堂上,让学生以目标语为工具来探索知识,最终促进目标语语言能力的发展,二者相得益彰。该教学理念为俄语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为此,我们认为,国内俄语专业教学应在课程群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评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采用分模块、多层次、渐进式改革方法,促进我国本科阶段俄语教学领域转变思想、更新观念,面向市场培养适用型人才。

(一)立足CLIL教学法的课程群设置模块化

在课程群设置上,将俄语专业课程群分为三大模块:实践模块、知识模块和技能模块,其中,实践模块是基础,知识模块和技能模块是目的。

实践模块大多是语言类课程,应依据教学内容适度向综合知识倾斜,其余两大模块以非语言类课程为主,将成为CLIL教学法实施的重点对象,即各课程内容设定为俄语知识+学科知识或实用技能,以俄语为教学语言,辅以双语教学方式,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多种技能水平,促进新型俄语通才的形成。

1.实践模块

实践模块定位为语言类必修课,贯穿于本科教学的各个阶段:基础阶段(一、二年级)设置有初级俄语(精读)、语法、听力、阅读等课程;提高阶段(三、四年级)课程包括高级俄语(精读)、报刊选读、电视新闻、口译、笔译等。由于基础阶段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渠道,故除阅读课外,其他课程不宜采用CLIL模式;而提高阶段的实践课程,均应重视内容输入,兼顾语言以外的百科知识。

以提高阶段主干课程高级俄语(精读)为例。该课程主体教材为《东方俄语》5-8册,题材分别涉及教育、体育、环保、择业等文化和科技领域。改革前的教学基本上是语言知识的讲授和言语技能的训练,改革后应包括语言知识的讲授和文化科技信息的传输,辅以配套形式的言语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不仅要讲解词汇和语法的知识要点,传授语言技能,还应围绕相关主题拓展相关背景知识,在不断提高学生俄语能力的同时,使其掌握中俄相关领域的文化和科技知识。

在此基础上,在言语实践中进行相关话题的口、笔语训练。

口语训练的形式是围绕每课主题,利用该课基本词汇和拓展词汇,进行主旨话题讨论。全班学生可分成若干小组,提倡本校俄罗斯留学生进课堂,分别参与各组讨论,同时鼓励对中俄文化微观问题进行对比研讨。最后,各组汇总讨论情况,向主讲教师陈述本组主要观点,提炼出主要语言材料和信息资源,教师做归纳、总结和评价。该环节在每课的最后阶段完成,全程用俄语进行。

笔语训练是课后完成相关主题的作文或小论文。不言而喻,有了上述几个阶段语言材料和文化科技信息的铺垫和积累,写作会变得自然,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综上所述,实践模块的课程设计应分阶段进行,基础阶段以语言知识为主,高级阶段向内容倾斜,努力遵循CLIL教学法,造就高层次的俄语人才。

2.知识模块

知识模块的课程设置以俄罗斯文化知识为主,借助于俄语向学生传授俄罗斯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知识。主干课程包括俄罗斯概况、俄罗斯文学史、俄罗斯文学选读、跨文化交际等课程,旨在培养精通俄语,掌握人文、社科等领域知识的研究型俄语通才。

鉴于上述课程学科概念多、知识性强,教师应做好课程预设工作,强调学生课前预习,设定预习环节,包括查阅相关术语,初步了解课程内容等,为吸收新知识做好铺垫。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设置课程导入部分,将课程涉及的背景知识概要呈现给学生,为过渡到主题内容再次铺垫。然后分专题逐一讲解教学内容,可适时适量互动,活跃课堂氛围, 促进对重点信息的理解。课后习题应体现层次性,难度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自我检测需求。如此三段式教学可以解决知识模块课程信息量大、内容深、不易为学生理解等诸多问题。

因此,知识模块全部课程要求采用CLIL教学法,辅以汉俄双语教学。

3.技能模块

技能模块与前两种模块不同,首先,它对主讲教师的知识结构有特殊要求: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其次,该模块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中俄经济互补性领域,结合两国贸易、合资和合作特点,面向现阶段及长远未来对应用型俄语通才的需要,将重心定位在经贸俄语和科技俄语系列课程,采用CLIL教学法完成课程教学。

经贸俄语系列课程可在提高阶段分两个学期进行,约60-70学时。课程名称由各学校自定,但内容上应设计为俄语知识+国际贸易和其他形式的涉外经济活动,形式上应兼顾知识讲授、口笔语训练,并与相关主题的应用文写作同步进行。故全部课程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国际贸易,以进出口业务流程为主线,涵盖建立业务关系、发盘、订货、支付、包装、装运、保险、索赔等业务环节,用俄语讲解国际贸易实务;下册为合资、合作、国际货运等内容。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具备必要的俄语知识,熟知涉外经济活动和业务操作流程,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的经营活动,独立开展对外经贸活动。

《科技俄语》 系列课程在我校近五年的教改实践中已构建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我校科技俄语课程分为(一)、(二)两部分,在提高阶段的两个学期进行,分别以理学和工学为主,内容复杂,故学时多于经贸俄语,约70-80学时。在理学方面,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主要概念进行解释,此外,增加医学和计算机知识,使学生并行获得语言知识和科普知识,从而为下一阶段更为复杂的科技俄语学习奠定基础;在工学方面,将中俄贸易和合作涉及的主要领域:石油、天然气、煤炭、核能、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机器制造、木材加工、航空航天等工业部门列为专题讲解,以各门类基础知识为主,包括加工工艺、终端产品、俄罗斯相关资源和工业的整体布局等。每一课都需要精心规划、设计,使之能够为学生理解和掌握,为未来进军某一领域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解决影响CLIL实施效果的对策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实践模块和知识模块引入CLIL教学模式相对顺利,而技能模块受制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和学科知识水平,CLIL教学应用效果受到一定影响。为此,理想方案是语言教师和学科教师的密切合作,其次,应降低技能模块学科内容的复杂程度,此外,应保障下列措施落实到位:

1.进行师资培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教师必须有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应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增强跨学科能力,提倡跨学科教学或形成跨学科教学合作团队,打破学科界限。

任课教师应明确相关学科的教学任务,讲课必须辅之以支持性的讲课策略,例如使用重复、同义词、版式、身体语言等。教师努力使讲课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易于理解(王美玲,2004)。

可在全国范围内,邀请俄罗斯或国内资深相关学科教师,定期对国内高校俄语专业的相关教师进行专业语言知识讲座和学科知识培训。一般情况下,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应能达到培训的预期目标。

2.形成立体化教材,引领俄语教学改革实践

目前,CLIL教学模式侧重的两大模块课程中知识模块各科目的教材建设已趋于完善,而技能模块科目的教材则远不能满足新型教学模式的要求,为此,需要开发立体化教材,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实现较大的改进与创新,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需要。立体化教材在结构上应包括主体教材、教学课件、习题试题库及答案、自测软件、教学网站等几个部分;内容上应结合中俄贸易、合资和合作现阶段及中长期未来对俄语人才的需要,以讲解学科知识为主,兼顾语言形式。教材语言全部采用俄语。

3.教学手段多样化,增加直观教学手段的比例

直观教学是CLIL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它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外语解释,有助于对实物的理解。因此,在俄语专业教学中,除实践模块外,其余两大模块均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以直观的视觉效果向学生们讲授相关知识,使其能够理解、掌握相关领域复杂的专业知识,加深记忆。为使学生课后能有效复习课堂内容,应将每课的授课录像及时发布到网上专属区域,供学生随时调用。

4.考评体系综合化、科学化

为巩固课堂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精心编制课后习题,使之既有言语训练,又有其他学科知识测试,可以以补充课文的形式将相关题材(文化、科技)的内容附在每课习题部分,将更为广阔的语言世界图景呈现在学生的视野之中,使其广泛了解背景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学生应将课后作业提交到网上专属区域,供教师评阅。

在此基础上,以试题库的方式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学效果测评体系,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此外,每学期设置期中、期末两次考试,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知识的迁移能力等。针对每课内容编制试题库,使考评体系常态化、科学化。

四、结语

我国高校俄语专业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对未来的就业趋势已有所了解,基本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他们对学习与本专业相邻的学科知识、实用知识充满兴趣。CLIL教学模式正是为满足学生们的求知欲望而设计,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使其视野不再局限于语言知识,学习目的不再只是为掌握语言,而是要成为跨学科的俄语人才。同时,鉴于国内高校俄语专业多年形成的教学传统、师资力量等因素,CLIL教学法应渐进式推进,重点对非语言类课程的知识模块和技能模块进行教法改革,以期在可见的未来完成教改目标,促进学生知识结构优化,使其由知识单一型人才转向复合型、通用型人才,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企业对俄语毕业生形成的定型观念,树立新形象,最终解决长期以来困扰企业的俄语人才缺失问题。

注释:

① 《科技俄语》课程改革经过前期两个项目的酝酿和具体实施,取得一定的成效。项目分别为:2009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本科项目“新时期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98);2013年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专项课题“高校科技俄语课程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WYYB13142) 。

[1] Marsh,D. A.,Maljers&A-K., Hart iala. 2001. Profiling European Classrooms, University of Jyvaskyla [OL]. http://portal.edu.chula. ac.th/pub/tef l /images/phocadownload/thesis/burajt_ph_2011.pdf,2014-12-15.

[2] 骆巧丽.2006.CLIL教学模式及其对中国公共外语教学的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70-72.

[3] 全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俄语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12.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 王美玲.2004.试析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在非英语欧盟国家高等教育中的应用[J]. 山东外语教学,(2):55-58.

[5] 王秀文.2011.CLIL教学模式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可行性探究——以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英语课程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7):123-126.

[6] 严明.2009.高校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外语教学视角[M]. 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7] 周笃宝.2004.双语教学与语言——内容融合学习教学法[J].比较教育研究,(6):30-34.

Exploration on the Setting of Russian Curriculum Group Based on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LIL is a teaching approach integrating language and content. Its essence is to learn another subject through foreign language study, which means making the subject learning and language learning carried out simultaneously. Based on the modularization of course setting, the education of Russian major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has introduced CLIL teaching method gradually and scientif i cally. And it constructs a new training mode for Russian talents, a trinity which integrates Russian language, subject knowledge and applied skill. The new teaching mode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one in course design,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contents and faculty.The new teaching mode, more suitable for the scientif i c concept of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can cultivate Russian talents with general knowledge and applied skills, which meets the market expectations. Therefore, it has a broad prospect in application.

Russian major; curriculum group; modularization; CLIL teaching method

G42

A

2095-4948(2015)02-0065-05

本文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CLIL教学法的俄语专业课程群设置的研究与探索”(UPRP20140286)的阶段性成果。

房晶,女,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语言与文化、俄语认知研究;侯亚丹,女,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言文化学。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俄语外语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品读
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基于3D虚拟情境的俄语视听说教学
大山教你学外语
基于本体的学科知识门户语义服务机制研究
俄语称呼语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