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有效开展新生研讨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北京科技大学新生研讨课教学实践
秦涛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100083)
摘要:新生研讨课是帮助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转变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北京科技大学新生研讨课的实践探索引发我们进一步思考,高校有效开展新生研讨课的必须转变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建设机制,构建全校协同创新格局。
关键词:高校;新生研讨课;实践经验
收稿日期:2015-03-20
作者简介:秦涛(1979-),男,山东诸城人,北京科技大学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新生研讨课是大学一种新型的课程和教学模式,它是为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为引导新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完成学术性转变的一种课程教学形式。近年来,在国内大学本科教育中,许多高校已开设新生研讨课,但如何准确定位课程、科学设计课程教育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生研讨课的背景与起源
所谓新生研讨课,是由大学教授专门为大一新生开设的小班专题讨论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其开课专题不受限定,由教师依新生特点拟定,可涉及任何学科领域,学校鼓励交叉学科选题。课堂模式以小组研讨为主,学生可通过口头辩论、写作训练等方式就某一专题与开课教授进行共同探讨学习。
在美国,新生研讨课作为学术课程的一部分已有 120余年历史。1888年,波士顿大学首先开设新生研讨课。1959年,哈佛大学首创基于学术性转变功能的新生研讨课,因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仅仅四年之后便被正式纳入到哈佛大学课程体系当中。这种新生研讨课以学术性专题为主,把学生的学术性发展和事务性需要紧密结合起来,采用小班研讨,强调师生互动,成为研究型大学新生教育的重要形式。[1]随后,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美国知名高校都效仿哈佛大学开设了具有学术性转换性质的新生研讨课,对提高美国及其他国家本科教育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截至2006年,近85%的美国高校都开设了新生研讨课,成为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纵观国内高校,最先开设新生研讨课的是清华大学,随即国内其他一些研究型高校,如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先后开设新生研讨课,由此新生研讨课便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发展起来。然而,大学生受中学阶段教育的影响,对教学模式由以“教师灌输”为中心到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巨大转变还有很多不适应,所以在课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要提升实效,应放弃为研讨而开课的课程建立逻辑,要把适应性转换和学术性转换两种新生研讨课模式结合起来,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既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又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功。[2]
二、实施新生研讨课的必要性
1.新生研讨课是契合当代95后大学新生特点的有效探索
当今的大学新生主体,已经历了从90后到95后的跨越,他们有独立自由的意志、机智活跃的思维,喜欢接触并接受新鲜事物,但是他们也存在过于自我、自制能力较差的倾向,耐挫力不强等不足,他们对教育服务的要求更加多样、更加细致。如何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成为摆在当前教育者面前的一大挑战。
与此同时,刚刚挤过高考的“独木桥”迈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往往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于学习方式方法转变、人生道路发展方向选择上的迷茫和不适应。新生研讨课针对这些“适应”问题和95后新生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标,通过采用小班研讨、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新颖的教学模式,带领新生在短时间内对大学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进行了解和掌握,引导新生以较快的速度养成善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从而实现帮助新生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蜕变。
2.新生研讨课是符合教育改革方向的有益尝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我国正在进行的本科教育改革已经从过去以诠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口号为标志的认识阶段,深入到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实质性改革阶段。
由于对传统填鸭式教育的惯性依赖,大学新生往往存在着对自我缺乏深入认识、对未来缺少明确规划的问题。新生研讨课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针对新生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了研讨课的性质。研讨课不同于系统传授专业基础知识的普通引论课,它关注基本问题,以实际问题而不是学科理论体系为线索;不同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讨课主题和内容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兴趣而定。[3]新生研讨课推动了教学的变革,进一步赋予教师以教学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更激发了学生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新生研讨课的推进也推动了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改革,对于提升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新生研讨课是有效提升育人实效的有效实践
近年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目标和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更新,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目标实现了从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变和完善。而新生研讨课课程的教学方法比其他课程更加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可提升学生的合作与交际能力。课程人数比其他课程要少,学生可与教授、老师有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更益于建立融洽的师生教学关系,形成良性的学习氛围。通过多维度育人因素的协同发展,有效提升了育人实效。
三、北京科技大学开展新生研讨课的实践
1.课程定位
北京科技大学开设的新生研讨课与新生教育衔接,以新生班级(不超过30人)为教学组织单位,以圆桌式课堂为主,以师生交流研讨为主要教学形式,组织知名教授、班导师、优秀校友、高年级优秀学生与新生进行交流互动,切实帮助新生解决问题和困惑,引导新生正确认识大学、尽快适应大学、合理规划大学,“扣好大学的第一粒扣子”。
2.课程安排
(1)课程内容
在新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紧密结合新生的成长需求,构建起层次分明、系统科学的新生研讨课工作体系,确保分阶段按需施教,力求新生成长的全覆盖、全跟踪。
——“我的大学观”
大一伊始,在新生对大学观迷茫之时,围绕“我的大学观”主题开展研讨,帮助新生改变对大学的认识偏差,形成对大学的正确思想认识;帮助新生全面了解大学的学习生活特点,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引导新生树立目标意识,科学规划大学生涯。
——“我的学业发展”
大一第一场期中考试过后,在新生对学习方法有了一定初步认知和实践经验,又经过成绩验证的时刻,围绕“我的学业发展”主题,重点探讨“期中考试的思考及总结”“大学学习的动力及目标”“大学应该怎样学习?”等课题,帮助新生进一步了解大学的学习生活特点,引导新生构建健康合理的学习动力及目标;加强新生对所学专业的专业认知,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我的成长平衡”
大一下学期伊始,在经过一学期之后,新生对大学生活初步适应,但是随着学生组织、社团(北京科技大学规定大一新生须到大一下学期方可参加学生组织、社团)的开放,学生宿舍舍友间相处的深入,以及对大学生活熟悉之后,对于新生而言,学生工作、社团工作与学习的平衡、时间管理、宿舍人际交往、心理等方面问题慢慢凸显,因而开展“我的成长平衡”主题,聚焦新生“平衡”,通过邀请教授、心理专家、社团达人等师资,与学生一同解决具体问题。
——“我的发展规划”
在大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过后,大一生活接近尾声之际,新生已逐渐熟悉了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并涉猎过学生工作、社团工作后,对大学生活有了自己的认识,对于大学的规划和成长期望也有了初步想法,此时围绕“我的目标规划”主题,引导新生自我总结大一的成长和收获,帮助新生重新梳理个人成长,修正、明确目标规划,指导学生建立科学长效的发展目标。
(2)课程引导
由于传统中学教育模式和惯性思维的影响,大学新生往往仍习惯于以老师为主导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对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新型教育模式还存在不适应的情况,加之新生对于大学及专业知识缺乏基础性认识,导致了很多学生不会提问,甚至不敢提问,缺乏对教学活动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创造力方面也略显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因而,学校特别注意要求教师加强对新生提问的引导。一方面,要求所有学生课前须通过资料查阅、小组研讨等方式先对当期主题有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带着思考与教授、导师进行探讨。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强化引导,充分发挥优秀学者的学术示范和人生导航作用,带领新生在步入大学生活的初始阶段就充分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气息、教授扎实的学术功底,从而激发新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培养新生对学术的热爱和对学者的仰慕。
3.课程管理
为保证课程实效,北京科技大学在实际推进新生研讨课的过程中,突出“标准化运作与个性发挥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为辅导员提供了统一的实施方案、教案、讲稿,并开展优秀辅导员试讲示范观摩课,为辅导员做好基本智力支持,保证了课程的基本质量;鼓励每一位辅导员在授课时结合学生专业需求、个性特点与个人授课风格在一定范围内尽情发挥,提升课程育人实效;学生工作部还专门设计课程教学效果测评问卷,让学生评价对自身帮助的同时,邀请大家一同为新生研讨课的更好开展出谋划策。
北京科技大学面向全体新生开设的新生研讨课重点突出“互动参与式课堂”“小班单位组织”“精心课前研究”“教学内容复合多样”等四大特色。一方面,为新生提供了与老师、校友和高年级学生近距离沟通的机会,并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另一方面,为新生提供了展现自我并获得认同的平台,培养了归属感和自信心。
四、高校有效开展新生研讨课的思考
1. 转变理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
多年来,我国大学授课模式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以老师讲授和学生聆听为主的知识讲授型教学方法。该方法其优点在于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其局限性在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要改变这些弊端,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因而,要切实保证新生研讨课的实效,需要学校层面主导对本科教学在理念上进行更新,出台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的课程建设指导意见。授课教师也需要转变理念,有针对性的准备课程内容;还应与学生形成深入互动,凸显“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同时,讲解应当深入浅出,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侧重方法论和通识教育、专业认知以及大学生活的正确引导。
2. 科学设计,凸显学生的根本特色与需求
从课程目标的设定来看,目前新生研讨课主要有两种类型:适应性转换与学术性转换。新生研讨课课程在设计上,要精准贴合学生的特色与需求,切实关注学生所思、所惑,一方面,要注重满足学生需求,提供学生所急需的知识;另一方面,作为新生教育管理者,要站在更高角度看待新生教育,提供新生所应该知晓的技能,以帮助新生走好大学第一步。因而,要在充分考量学生接受水平、性别特点、学科专业等基础要素,进行科学的内容设计。内容上建议包括大学生活适应指导、研究型学习适应指导、学科专业知识入门等几个方面。对大学生活适应指导主要包括对大学的认知、对高中被动学习和大学自主学习方式的差异的认知,如何合理安排大学学习时间等。研究型学习适应指导主要包含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等。[4]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倡跨学科、跨领域的课程探索,积极培养新生的学习兴趣,打开新生的专业视野和认知高度。
3. 建设机制,构建全校协同创新格局
虽然新生研讨课对新生的适应、转换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许多高校的实际推进中,仍然存在政策支撑不够、管理机制不全等不足,制约新生研讨课的实效。从实际出发,教师准备一节研讨课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能是普通课程的许多倍。而很多学生仍习惯于被“灌输”知识的讲授型教育模式,存在思维惰性,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需要更有吸引力、经得起推敲的思路和内容设计。因而,对许多教师而言,新生研讨课也是一种挑战。对于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加强重视在课程资源、课酬安排、工作量计算等方面给予开设新生研讨课的教师以必要的倾斜,建立健全针对新生研讨课的奖励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庆承松,张勇. 美国高校新生教育发展及启示[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
[2]阮啸,傅方正. 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的探索与实践——基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U101课程的启示[J]. 中国高教研究,2011(11).
[3]张红霞. 美国大学的新生研讨课及其启示[J]. 中国大学教学,2009(11).
[4]旋天颖,黄伟. 大学本科新生研讨课的经验与分析[J]. 中国大学教学,2014(2).
责任编辑: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