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娜平
(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河北·保定)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强烈。现在的农村,农民的日常文化需求主要依赖电视、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等私人文化设施来满足。与农民的私性文化相比,农村的公共文化却日渐式微。虽然政府为推动农村公共文化发展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政府供给的公共文化资源依旧严重缺乏。另外,由于广大农民封建迷信抬头,各种非正式的宗教活动蔓延,赌博行为猖獗,挤占公共文化阵地,使得一些健康、文明的公共文化形式更是走向衰微。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是乡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公共产品属性来看,其供给责任应属于政府,但单一的政府主导型供给模式存在公共投入不足、文化设施利用率低和输入文化不能满足农民群众需求等问题,阻碍了农村公共文化的发展。本文基于实际调研,在分析农民自办文化相对优势及发展障碍的基础上,从调整政府角色定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掘农村本土文化资源等角度入手,尝试构建“内生”机制与“外供”机制相结合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新模式,以期可以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
课题组成员深入到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保定市徐水县、邢台市新和县,通过发放问卷和访谈的方法进行调研,其中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3份,访谈人数100余人,形成如下结论:
(一)宣传力度不够。尽管新农村文化建设在党的政策的号召下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10%的人群比较了解新农村文化建设,大部分人(87%的人群)只是听说过,不太了解,更有3%的基本不了解,甚至没听说过。可见,新农村文化建设在宣传方面要注重实质性的内容。
(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单调。村民平时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最主要的是打牌、打麻将、下棋,这类的人群占到29%,其次是看电视和看电影,选择这一类的人群分别占到17%和15%,所占比例最少的是上网和跳舞或健身,分别只占3%,可见跳舞健身等时尚运动在农村的市场很小,网络在农村的覆盖率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村民更喜欢哪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的调查,选择政府组织的送图书科普知识下乡和政府组织的文化工作者下乡服务较多,分别为19%,农民自编自演文艺演出、亲身参与的文体活动、政府组织的乡镇文艺会演、政府组织的送戏(文艺演出)下乡以及政府组织的送电影下乡这五类差别不大,选择最少的是盈利性文艺演出活动,只占4%。
(三)文化消费支出较少。2013年农村家庭总收入在2万元以上的占到20%,在1万元到2万元之间的最多,占到40%,在4,000元至10,000元的占到32%,4,000元以下的占8%,由此可见,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还有待提高。另外,2013年家庭文化消费支出统计中所占比例最多的是201~300元,占到32%,其次为301~500元,所占比例是29%,500元以上的所占比例为19%,由此可见农村居民对文化消费支出的比例提升空间还很大。
(四)村民渴望加强文化建设。相比赠送村级文化活动器材、安装广播电视、建立农家书屋和添加村级体育健身路径而言,更多的人希望建立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基层文化资源共享中心、村广播室和村级文化室;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选择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的最多,所占比例是25%,另外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指导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加强文化骨干队伍建设和增加政府经费投入的选择比例相差无几。
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大多地区有过体育器材下乡活动,但是各县在农村中的体育器材覆盖率最多不超过1/3。基本每村都有全年开展文艺演出,主要是“免费送电影下乡”活动,已基本保证每月一场电影。还有农村书屋活动,但是农村书屋活动效果很差,约40%的有屋没书,40%的有书没屋,另外的20%既没有书也没有屋。还有的县在农村中有篮球、乒乓球活动,此类约占50%。另外,还有个别县在农村中建立广播站,“大喇叭”宣传。对于农村文化建设,政府给予了一定的财政支持,但收效甚少。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重视GDP、忽视文化建设的错误政绩观。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环境下,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考核多注重于经济发展指标,以至于对农村的文化建设关注不够。这表现在:地方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资太少、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滞后、政府在农村的文化活动上组织力度不够。
加之农村文化发展很难在短期内彰显政绩,以至于农村文化发展在基层政府的工作中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农村文化工作的“边缘化”,以及一些地方乡镇机构改革中乡镇文化站的“虚设化”,导致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严重匮乏,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生活的需要。
(二)侧重于设施建设,缺乏人才、技术支持。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制结构,不仅体现在国家对农村的各种投资少于城市,还体现在农民进城打工所导致的大量农村文化精英向城市的流入,使得农村文化精英和农村文化人才匮乏。进一步导致的是优秀的民间文化无人继承发扬,而且国家免费赠送给农村的诸如电子放映设备、计算机等先进文化设施因无人操作而大量闲置、损失。因此,无论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是农村优秀民间文化都得不到有效的建设和保护开发。
(三)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众多。在一些政府官员眼中,“面子”就是“政绩”,“政绩”就是“升级”的台阶,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今天,这些地方领导没在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却在“面子”上大做文章,只重“面子”,不重“里子”。
政府组织的“送电影下乡”、“农村书屋”活动即存在此类问题。据调查,在农村放映的电影以革命战争题材为主,影片单一,难以吸引眼球。由于影片内容、放映场所不适等原因,让广大留守在家的妇女、孩子和老人与其去看一场电影,还不如在家。农村书屋的建设,旨在能为广大农民群众学科学、学技术提供一个有效平台,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但是,有的村有书没屋,有的村有屋没书,且从来没有开放过。“农村书屋”的利用价值没有体现出来。这样就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造成了资源浪费,与其初衷不符。
农村的传统活动有扭秧歌、敲鼓、踩高跷等,最近新兴的活动有村民音乐演唱会、打乒乓球、跳广场舞等。据实际调研,几乎每个村都有广场舞,但跳出来的视觉效果差别很大。传统的扭秧歌、大鼓队、踩高跷等活动也是每个村的必备活动,但最近几年有衰落趋势。至于新兴的村民演唱会,只有极少数的村才会有。这些农民自办文化活动,在开始的时候是由村民个人爱好自发组织,在其逐渐发展壮大后收到政府关注并支持,尤其是这些新兴的活动,比如政府为村民音乐演唱会和广场舞提供了音响设备和服装,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了一台乒乓球台案。
(一)村民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第一,自办文化由农民自发组织,调动了农民的自发性、组织性和积极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内生机制的自发性和村民理念的內壳理念。只要是农民自己在理念上接受并喜欢的自办公共文化活动,必然收到村民的关注与参与。
第二,自办文化由村民当家作主,由村民承担组织者、管理者,既让村民有了当家作主的感觉还能挖掘农村中的各方面人才,提高农村文化的发展效率。
参照Sayers R L的方法提取花生蛋白[27],将其稀释到浓度为1 mg·mL-1用于电泳分析,上样量为15 μL。Marker上样量为4 μL。选用胶浓度为:12%分离胶,4%浓缩胶。设定电泳条件分别为恒流12和24 mA,时间分别为30 min和1.5 h。电泳结束后,进行剥胶、染色、脱色等工序。
第三,自办文化满足村民文化娱乐的真正需求,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只要加以引导必然会走向成熟的发展之路,早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二)村民自办文化也有着其自身的缺陷和弱点
第一,自办文化缺乏制度化。村民参与自办文化的随意性很大,比如广场舞一般没有一定的管理制度,由大家自行发起,随意参与,来去自由,这样的活动性质决定了它们难于管理,很难发展壮大。
第二,传统文化活动的经常性差。扭秧歌、敲鼓、踩高跷等只是在春节前后或某些传统节日上举行而且也没有形成规模。而且由于传统活动的表演者年龄比较大,而且年轻人对此不感兴趣,这种活动正在面临失传的危险。
第三,自办文化缺乏人才、资金来源少。年龄大,素质低,缺少高水平的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人才。这些人最高学历往往只是高中,他们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形成的,而且都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传”、“帮”、“带”。另外,一些自办文化由农民发起,大部分是农民自己掏腰包,并且没有利益收入,影响其发展壮大。
第四,主动性弱、影响面小。由于年龄等原因,演员们参加文化活动不积极,往往都是在许多爱好者多次邀请下才参加。即使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也仅限于邻里之间、本村之间,横向辐射面不大,群众的参与面很小。
经过对农村文化的调查,我们对农村自办文化的发展现状有了基本的了解。实现农村公共文化的发展繁荣,政府要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既要提供足够的供给,又要真正考虑村民的需要,在村民自办活动的内生机制中,辅助村民自办活动走向组织化、制度化、纪律化,从而使村民自办文化更加完善,达到村民的身心娱乐和农村公共文化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一)重视农民自办文化,给予财政、人才、技术支持。有些地区村民自办文化发展相对滞后,跟政府的资金投入有很大的关系,缺少资金投入,村民自己掏腰包,并且没有利益收入,必然不能长久维持,所以政府要加大财政的投入。当然可能县政府的资金也比较短缺,可以运用社会的力量,从社会集资。但是政府必须要完善村民自办文化的机制,助其进一步发展壮大,使其能够市场化,让投资者看到有利可图。
(二)发掘农村有特长有爱好的突出人才,专门培养。村民的自办文化要想发展扩大,必须要有人才的引入和培养。考虑到本身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需要向农村投入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来引导村民自办文化的发展,使其制度化、组织化、纪律化。
(三)政府搭台,村民唱戏。一定要让村民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挖掘那些有能力的带头人,让他们参与管理发展,并且要有一定的奖惩制度,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政府给村民提供平台,展示村民的自办文化。组织比赛、进行商演。比如,以村民自己的歌舞团代替村里红白喜事花钱请外面的歌舞、戏剧乐团;组织与其他村庄的比赛汇演等。
(四)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分析现在的农村形势是,年轻男子一般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大部分是老人、孩子还有中年家庭妇女。针对不同的人群的喜好,要发展符合并受人们喜爱的文化活动形式。比如对于小孩,虽然我们没有城市的经济水平去学习各种比如小提琴、钢琴、舞蹈等才艺。但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大学学生丰富的文化资源,来满足孩子们的需要。每年的假期组织一批学生到农村中教孩子们笛子、萧等消费较低、入门较快的乐器。在村中成立相关的培训机构,慢慢发展壮大。对于老人可以帮他们发展一些围棋社、戏剧社。很多大学生志愿者有这方面的才艺,可以将它广泛传送到农村。
依据治理理念,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乡村治理的一部分,政府并非单一主体,集体、社会组织、企业、农民个体都应参与其中。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实现强省的目标,不仅要经济的强大,还要文化的强大。鉴于文化的特殊属性,一般而言其发展应该与经济发展同步或超前于经济发展,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河北省农村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而农村公共文化又是农村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抓手。
基于以上分析,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不仅要依靠政府投入,还要探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新模式,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掘农村本土文化资源,在外部有效的帮助和引导下,探索将“内生”机制与“外供”结合起来,才能推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1]吴理财,李世敏.农村公共文化的陷落与重构[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3.
[2]李少惠,崔志磊.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生机制的构建[J].经济体制改革,2007.5.
[3]王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社会化的模式探索[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