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的台湾道路:服务型现代农业的实践与价值

2015-03-29 00:57
关键词:小农现代农业农产品

刘 镭

(华中师范大学 政治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430079)

我国台湾地区已经是高度工业化社会,农业在台湾经济结构中只占很小比例,在经济系统中不起支配作用。但是在均衡发展思想影响下,农业成为近年来台湾高度关注的问题域。从台湾农业发展的进程来看,目前的台湾农业虽然已经是现代农业,但是由于台湾内部经济社会变迁和外部经济交流的影响,台湾也在探索农业发展的新路,这种探索赋予了台湾现代农业服务型的内涵。本文就台湾服务型现代农业的实践和价值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台湾服务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起因

(一)土地制度对农业发展的制约

台湾曾经在20世纪50年代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小农制”土地制度改革,即农民拥有可以耕作的土地。这次“小农制”土地制度改革,在当时对台湾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农业、农民和农村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却日益降低,以至于在当时颇具积极意义的“小农制”成为阻碍台湾农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再加上台湾的农地保护政策,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小农制”的弊端更加凸显。“小农制”和土地保护政策以及工业化、城市化,不仅导致农业规模难以扩大,而且产生土地假性需求,造成土地价值高于使用价值,城市土地供应不足,还使得农民由于期望土地增值,土地流转积极性不高,进而又影响到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甚至农业的发展。正如台湾学者所言,“台湾的农民,由于历史经验的积累,相当早就知道土地的买卖与炒作可以获得相当的利润。再加上台湾农作物品种繁杂,气候又适合农作物的栽培,更让土地的商品化价值迅速浮现。而在台湾进入城市化之后,土地更是获取经济暴利的重要商品工具”[1]。“自农地开放自由买卖之后,农业经营者因为放宽农地农有措施而变得相当多元,新进农民身份不再是自耕农,农村更不为农民所独有,因此‘三农’政策的目标与措施相互抵触,因为在农业发展条例大幅放宽农地分割限制,及耕地兴建农舍以来,造成农地凌乱分割,社会权贵买便宜农地盖别墅,农民人数不减反增之不合理现象”[2]。单就农业而言,“小农制”和土地保护政策产生的土地增值幻像,增强了农民保有土地的心理或者把土地转做它途的想法,使得土地流转与继续耕种缺乏动力,进而造成农业耕作规模无法扩大,规模经营难以实现,农业欲振无力,出现土地大面积休耕现象,从而也就无法解决台湾农业土地面积的细碎化以及经济效益低下问题。工业化、城市化和土地保护政策特别是“小农制”是导致台湾农业无法继续发展的制度性障碍。

(二)遭受外部经济交流的影响

我们知道,台湾岛内市场比较狭小,经济的外向性特征相对明显,加上农业先天受土地耕作面积的限制,导致台湾农业更容易受国际农业市场的冲击。在台湾农业之种植业、渔业、牧业和林业四大结构中,种植业、渔业、牧业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占全部农业份额的九成多,“其中渔业和牧业的产量基本保持稳定,受进口影响不大,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3]。但是对于依靠土地进行生产的种植业而言,由于受土地面积无法扩大因素的制约,遭受国际竞争的冲击比较大。虽然种植业还是农业结构中较大的部类,但是传统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呈现负增长状态,而体现本岛优势的水果、蔬菜类种植农业则有较大增长。“随着经济情势转变,农业生产结构亦有明显的转变,农作物在农业部门中的重要性降低,农作物产值占农业总体产值的百分比有降低之趋势,渔业与畜牧业百分比成递增趋势”[4]。这不仅说明传统粮食作物的生产已经缺乏国际比较优势,还进一步说明台湾农业结构在“小农制”约束下只有调整结构,生产特色产品才有相对优势。

(三)工商社会消费需求的变化

在台湾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一方面,人口迁移、工作变动以及生活水准提高带动着社会消费需求变化。一般而言,在人们最基本生活需求满足之后,生活享受的需求增加,这是因为当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高收入阶段时,大众消费对于食品的消费比例并不会随着收入增加而提高,其对农产品的消费相对稳定,甚至粮食消费(如稻米)反而降低。这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带来了农业发展新问题,那就是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问题。另一方面,台湾都会人口剧增,使得都市居住空间与休闲活动场所显得不足,而工业化、城市化的结果,工作与生活的紧张、繁忙、呆板、单调、枯燥,使得人民对休闲旅游活动之需求与欲望日趋殷切。发展休闲农业除了可以提供都市人休闲游憩空间外,亦可吸引都市人在农村购物、置产,增加农村消费需求,提升农村就业机会并改善农民所得条件。因此,在那些有着良好自然条件的农村,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资源,使传统农业向服务型农业转变,通过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创意农业,既可以满足城市人口对休闲生活的需求,又可以提升农业的价值。当然,在农业满足工商社会消费需求的变化方面,除农业向服务型转型之外,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具有高品质特征农产品,比如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既保障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又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等,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总之,台湾服务型农业的转型是台湾内外经济社会环境变迁的结果,是“小农制”农业面对大市场竞争过程中采取的新生存策略,这样的新举措也丰富了我们对现代农业样式的认知。

二、台湾服务型现代农业的功能定位

针对目前存在的农业发展困境,台湾提出了服务型现代农业议题。服务型现代农业发展议题其实是回答农业功能的新定位及其新定位的实现问题,目前台湾对农业的定位有三个方面,即“生产、生态、生活”,这一定位体现了台湾农业面对内外环境变化的应对之策。

(一)农业的生产功能

农业作为提供人类社会延续所需食品的传统经济部门,当今也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材料,还给社会成员提供就业岗位,从而为经济增长贡献力量。因此,农业是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农业的生产功能。但是,台湾农业的生产功能正在越来越弱化,其在台湾经济中的地位已经微乎其微,不过台湾并没有因农业经济效益的低下而放任自流,而是选择继续保留农业,使其在恢复增长的同时产生社会效益,因此也就有了台湾农业生产功能的议题。“维持农业,确保其生产资源,是一种社会稳定的力量。因为当人们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而失业,他还有一个休养生息的社会连带。同时农民多样性的农业生产,适地适性的作物选择是照顾台湾人健康的主要队伍。同时农业生产与耕作环境是台湾社会文化具象的空间,奠基于此的诗歌、文学等并同形塑了这块土地的历史,它是我们的来处,也是我们的去处。因此捍卫农业生产是一个对台湾整体社会发展有意义的事”[5]。正是基于对农业这样的认识,台湾并没有因其近十多年来对经济增长缺乏贡献而放弃,而是希望通过探索新的农业定位延续农业的存在。农业生产的定位功能是在农业内外环境变迁之下,如何使农业恢复生产的问题。目前,在农业生产功能定位主要有这样几个着力点:首先是压缩传统粮食生产规模,提高牧业、渔业、特色水果蔬菜的生产比例;其次是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业产品,比如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再次是推动农业的企业化经营。

(二)农业的生态功能

台湾对农业的生态功能定位既是作为输入性理念,在国际环保观念影响下对农业的重新定位,也是对农业生产方式与环境关系的反思结果。台湾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大量使用化学肥料造成土壤欠佳,加上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害物质的排放,造成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还有台湾农地面积非常有限,农民生产过程中私自开垦山坡地导致泥石流等环境破坏,以及近年来由于农业比较经济效益的降低,大量稻作农田休耕,稻作农业涵养水源与滋养环境的功能弱化,这些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不和谐现象引起台湾对自然生态、食品安全的担忧。因此,台湾把农业功能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连接起来,认为农业具有改善环境品质、维护生态平衡的功能,“以自然农业,生态农业与永续农业的观点,在适合的环境、土地上,从事适宜的农业,并进一步从在地化出发,与地域资源特色、景观风貌结合,朝精致化、休闲化、差异化、高附加值化方向发展”[6]。

农业生态功能就是强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兼顾关怀自然生态的人文修养,使产业发展与环保能够兼顾。基于这一理念,对于那些生产能力较低的农地或是不适合农作的土地,用作生态保护以增加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另外,除在生产方式中强调环保的理念之外,也重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种植,重视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等等。

(三)农业的生活功能

农业的生活功能作为服务型农业的体现,是对农业功能的新开发。农业生活功能主要以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为主,强调“利用自然田园景观及生态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活动、农业经营活动、融入农村文化生活,增进人们对农业及农村之休闲体验”[7]。就经营范围而言,休闲农业已将传统农业从第一产业延伸到第三产业,不仅生产固定形式的农产品,而且还提供蕴含创意的服务,目的是为了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业和农民的收益与收入。“休闲农业园内不但为游客提供各种山珍野味,珍奇水果、蔬菜,还提供各种动物表演,同时游客还能进行烧烤、垂钓、采果等,使农产品在各种休闲、参与的项目中就地消费,其效益和容纳的劳动力是传统农业的数倍。因而成为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8]。可见,农业的生活功能也是农业向服务农业的转型,服务农业是把农业生产与旅游、文化创意与休闲结合,使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与人们的生活需求相结合,不仅满足物质需求,而且满足心理需求与精神需求。农业生活功能的赋予也是在工商业占据主导的时代,农业按照工商社会的经济逻辑获得发展和存在空间的体现。

三、台湾服务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借鉴

从目前台湾农业的发展程度来看,虽然台湾农业已经是现代农业,但是毕竟其市场狭小,这种突出的经济外向型特征导致台湾经济容易受到世界经济冲击,特别是对于天赋有限的台湾农业冲击就更加明显。然而从台湾农业的转型发展历史进程看,其服务型现代农业的“三生”功能定位,是在探索农业发展的新方向,也使我们从中领略了“小农制”农业的顽强生命力,而且也开创了现代农业的新模式,赋予了现代农业新内涵。

(一)土地耕作面积的细碎化问题约束的解套变革

台湾农业用地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土地耕作面积的细碎化问题,这一结局是历史上“小农制”土地改革导致的结果。从农业经济的角度检视,这一改革在当今存在着变革的必要,因为台湾农地的休耕、农民兼业化、农业比较效益低等问题皆与“小农制”土地制度的制约相关。由于土地私有而且户均耕作面积狭小,农业形不成规模效应。因此,农业要想在经济活动中获得利润,首先必须扩大耕作面积,通过扩大耕作面积、采用先进技术、增加资本投入进而提高农业收益。当前,台湾农业经济比较效益低、休耕与农民兼业化都与土地制度相关。为了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政府实施“小地主大佃农政策”,鼓励一些农民退出农业生产,将土地出租,劳动力分流到第二、三产业就业,从而实现人与地、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在不改变现有产权结构的条件下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强农业的竞争力。在“小农制”农地产权制度约束下,台湾农业不是以规模取胜,而是走了科技化与精细化的道路,利用科技支撑和提升农产品质量获得市场。台湾农业科研注重实用与时效、科研与推广的紧密结合。不少农业企业直接与相关学科的专家签订科研协作的协议,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的科技含量,同时实行产品质量管理的高标准,使农业生产与产品趋于精细化,提高了附加值从而以质量开拓市场。

(二)因应时代变迁海外农业市场拓展良策

台湾自然条件适合农作物生长,农产品种类多、产量高,足够供给岛内需求且有剩余出口。然而由于台湾市场狭小,对农产品的消费量有限,随着农产品市场对外开放,岛内传统粮食种植业遭受冲击,因此农业结构中传统粮食作物生产缩减,农业种植转向一些有特色且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比如热带水果、蔬菜、花卉、有机粮食作物等高品质农产品。近年来,台湾农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以扩大其农产品市场,带动岛内农业的发展,“其农产品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香港、美国、越南、泰国、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和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随着两岸经贸往来越来越紧密,特别是台湾经常在大陆组织诸如产品展销会之类的活动,而台湾农产品由于其品质较好,受到大陆人民的喜爱而在大陆热销”[9]。上述做法仅仅是农产品市场的开拓,在海外市场拓展中,台湾农业资本还在外投资,利用台湾农业企业的资本、技术优势结合海外低成本进行跨国生产,以此来壮大台湾农业产业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弥补岛内农业生产高成本的损失。海外市场的拓展也有利于台湾农业避开岛内“小农制”土地制度的困境和国际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

(三)注重农业产品的人文内涵典型范式

当代世界的现代农业以美国为代表呈现出的是机械化、科技化、规模化的经营方式,农业生产主要是以获取利润为主,这种模式的现代农业成为当今现代农业的经典范型。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了“小农制”农业呈现出的启示意义。从台湾现代农业服务化转型可以看出,大农业具有竞争优势,“小农制”农业也有蜕变的土壤。台湾现代农业服务化的转型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概括其主要的特征应该是注重农产品的人文附加值。台湾农业生产放弃了粗放经营的方式,服务型现代农业在生产和经营上更注重细节和服务,是一种精细化的农业。而且这种农业在生产过程和产品上更注重其人文内涵,通过赋予农产品人文精神以提高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以质取胜。台湾农业及其农产品,与乡村文化结合,融入各地人文要素。“有人说,台湾319个乡,乡乡都有独特的故事、传说、历史文化轨迹以及地理景观,大多数与乡村文化密切相关。如果充分利用各地的雕刻、编织、舞蹈、音乐、故事和传说等,通过结合本土农村资源创意,农业文化多元开发,错位发展,各具特色。所以说台湾每一个农产品背后都记录着一个传说或故事,蕴含着一段文化和历史”[10]。因此,台湾现代农业的服务化转型也是农业与文化的融合,通过这种融合,使农业的内涵得以从第一产业拓展至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特别是农业服务化的发展,使农业的功能从过去的只注重生产,发展到生产、生活、生态兼重,随着农业功能的变化,也使农业生产的效益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增加,产业链得以延伸,作用日益扩大。

台湾现代农业服务化的转型是农业在岛内外条件约束下的主动变革,也使台湾现代农业具有了崭新的内涵和发展方向,拓展了“小农制”农业的生存空间。从台湾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能够体会到农业经营和管理者的苦心、耐心,而且也体会到了其不断创新、持续拼搏的精神。这也说明,“小农制”农业虽然不具有规模效应,但是在面向市场的生产活动中,由于规模小、转型容易,因此也有开发的潜力,对此我们应该有明确的认识。台湾现代农业的服务化转型也为具有相同文化背景和类似农业条件的大陆提供了一些发展现代农业的借鉴经验,我们在学习这种经验时不仅应该注重其具体做法,更应发扬其创新精神。

[1]董建宏.台湾农村规划与再生的困境——台湾农业与农村发展过程的反思[J].经济前瞻,2009(3).

[2]彭作奎,谢佑立.台湾农业结构之变化与农业政策之重点[J].台湾农学会报2008,9(6).

[3]单玉丽.台湾经济60年[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34.

[4]施孟隆,黄炳文.台湾农业与农业结构变迁之研究[J].中华农学会报,2006,7(4).

[5]蔡培慧.农业结构转型下的农民分化[D].台北:台湾大学生农学院生物产业传播暨发展学系博士论文,2009.

[6]周鹤树.台湾农村地区的永续发展前景评估[J].环境与艺术学刊,2010(8).

[7]吕明伟,郭焕成,孙艺惠.生产·生态·生活——“三生”—体的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J].中国园林,2008,24(8).

[8]黄丰明,曾哲茂.公共建设对休闲农业发展的影响[J].坡地防灾学报,2007,6(1).

[9]蒋亚杰,石正方.台湾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出路[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10]张玉兰.台湾农业文化的发展特点及意义[J].世界农业,2012(12).

猜你喜欢
小农现代农业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现代农业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中国小农家庭的未来:兴起抑或衰微?——兼评《发展型小农家庭的兴起》
共营促共赢——小农经营如何向现代农业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