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南启, 苏剑鸣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合肥 230009)
藤本壮介是现在日本建筑界最受瞩目的年轻建筑师之一,他独特的建筑理论和创造性实践在近年的国际建筑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他作品中拥有独特的体验感、深刻的哲学内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共鸣。他在创作中大量运用了近现代科学哲学的思想和成果,形成了没有标志性的设计手法,但是拥有特定思想内涵的建筑设计风格。可以说,藤本壮介在将现代科学哲学思想引入建筑的实践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科学哲学与建筑的关系以及藤本壮介的建筑中反映出的科学哲学内涵进行简要的剖析和解读。
随着近代科技的发展进步,特别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发现之后,科学的各类问题已经逐渐沁入了传统意义上哲学的领域。科学已经开始触及人类最基本的哲学问题。科学哲学在此背景下提出,它被定义为对科学、科学实践的反思所产生的问题的探究,或者是一种与传统的思辩哲学相对立的新的哲学。同时它也是自然辩证法中的科技观。需要指出的是,建筑运动作为社会运动的一环,相对最前沿的科技发现有相对的滞后性,特别是在信息传播速度不快的时代,两者不总是同步的。
认为科技的发展即将解决一切问题,一切都将能被预测;一个安定富足的时代即将到来——这就是所谓的技术乐观主义。从牛顿时代开始,技术乐观主义就开始出现在西方人的观念中。19世纪末,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技术进步的速度也前所未有,牛顿主义者的技术乐观情绪达到了顶峰,工业文明的影响力,到达了顶峰。这个时代的科学哲学充满了绝对的“可知论”和“可控论”:只要观察,一切事物均可知;只要了解相关定理,一切过程均可被安排;人类科学的力量是绝对的。这种把科学神化的思想影响相当广泛,甚至至今为止仍有许多人笃信。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在这种乐观情绪中发出了萌芽:确定、骄傲、逻辑、自大——相信自己的“绝对正确”可以征服一切。它试图将建筑变为机器、将内部的一切包括人的行为都安排好,人们只要按照建筑师设定好的功能使用建筑就万事安康。这种形而上的思想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自大的乐观之后总伴随着危机。在之后的时代中,危机和反叛接踵而至。
1902年,罗素提出罗素悖论,基于集合论的现代数学大厦摇摇欲坠,第三次数学危机爆发。1925年,德国物理学家海德堡提出矩阵力学,在研究领域牛顿经典力学继之土崩瓦解。1927年,海德堡又提出量子力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不确定性原理。量子力学体系建立。
这个时代的物理学发现的一个特征就是强调“不确定性”和“不可知性”。这与乐观主义时代的“可知论”和“可控论”正相反。现代物理学危机在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的推波助澜下爆发。科技的发展开始撼动西方传统哲学的根本,科学和哲学自哥白尼和牛顿的时代后,又一次面对着共同的危机。由于这个时代的发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晦涩难懂,至今仍由很多人对其不甚了解,其社会影响在很多年后才开始出现。可以想象,社会思想受到了极大震撼,曾经被固定下来的未来似乎又再次充满了变数。
就像这些物理学发现批判了经典物理学一样,以批判现代主义为核心的后现代建筑运动最终爆发。人们否定、怀疑,各自提出自己的建筑思想,一时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这些思潮中,二元论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一个多样化的时代开始到来。
北欧和我国钼矿床相对比,矿床的主要矿石建造及其成因特点,反映在有关岩浆活动、矿床形成的地质构造部位、矿化作用特点及矿化与岩浆活动的相互关系等几个方面[1]。
1946年,电子计算机诞生。1952年,计算机科学之父阿兰·图灵将视线转向“斑图(Pattern,又称模式)”,发表了论文《形态发生的化学基础》,打开了“自组织”科学的大门,将大自然的形态发生机制的大致蓝图展现在了人类面前。1972年,MIT气象学教授洛伦茨发表论文《蝴蝶效应》,混沌学宣告出现。之后其在计算机技术进步的帮助下飞速发展,至今仍是一个重要的前沿学科。1975年,IBM工程师本华·曼德博提出“分形(Fractal)”一词,正式建立分形几何学并且指出了它在现实中的许多实例。分形几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自组织的发生模式和最终结果,在日后的研究中也逐渐发现其在各种自然现象中的普遍性。在这一系列的重要发现后,简单性和复杂性渐渐画上了等号,单纯、绝对的因果论和二元论被抛弃。相应的,和这些发现复杂性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东方古老哲学又开始受到大家关注。
1980年代以后,后现代建筑运动的喧嚣开始散去,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开始蓬勃发展。在有着非常高的自由度的情况下,世界各地的先锋建筑师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从利用物理学原理生成形态,到将哲学思想直接灌输进建筑之中,不一而足。其中,日本建筑师们将当地具有复杂性特征的哲学思想融入建筑中的做法等建筑实践活动得到了全世界范围的一致认可。
藤本壮介,1971年出生于日本北海道,199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学系,2000年创建藤本壮介建筑师事务所。其被认为是继伊东丰雄、隈研吾、SANAA之后日本建筑界的又一位领军人物。
2005年之前被称为藤本壮介的“弱建筑时期”,也是现阶段针对藤本壮介研究最多的一个时期。“我花更多的时间来摸索向人们展现一个全新的处理相互间关系的方式,引导人们如何去接触彼此,由人际关系的改变带来建筑空间的改变,让人们在其中可以忽略‘距离感’,这就是我在空间上所追求的感觉。在建筑空间里应该多给人们一些选择的机会。只追求安全舒适的空间是不够的,在这种安定的空间里,为了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应该多一些‘可选性’。不能把建筑的功能强加于人,在同样的空间里面,有些人需要紧密,而有些人希望保持距离,这时候的空间就应该具备‘可选性’。”[1]
森林中两道“柔弱的围墙”,这是藤本壮介2000年青森县立美术馆设计大赛二等奖的作品(图1)。这个作品中,围墙置身于森林之中又面向森林展开,没有刻意强调自身的特征,而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将视线转向森林,用心捕捉森林万种风情的契机。同时各部分间的关系性也十分丰富有趣。
图1 青森县立美术馆设计大赛二等奖平面与模型
弱建筑的要点在于,减少建筑功能对人行为的限定,增加使用者的可选择性;减少设计者的个人意识和参与度,将自由度还给使用者。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概念虽然和密斯的流动空间有类似之处,其在建筑中的表达方式和出发点却完全不同:密斯出于功能主义的合理性出发,提出了将大空间交给使用者自行布置的“流动空间”概念,结果上来看给使用者提供了空旷的矩形空间;而藤本壮介的弱建筑则是希望弱化建筑功能性,真正让建筑成为行为的“外壳”而不是“枷锁”,建筑也不是传统的用网格、轴线等方式直接决定整体造型的构成方式,而是像自然界中的事物一样,由潜在和微妙的作用联系在一起,最终则形成了结构松散但富有逻辑性的形态。
这种弱化关联度的方式让人联想到尚在蓬勃发展中的新媒体技术。新媒体是在IT极速进步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媒体(Media)一词本意即是“中间物”,也就是指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换的方式。可以说媒体的模式决定了人的社会活动模式。新媒体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让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速度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可以说已经近乎实现了实时交流。由于这种极快的信息交换速度,和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等相比,媒体自身的存在感相应降低。这里可以套用“弱建筑”的概念,称这类媒体为“弱媒体”。在可预见的将来,人类的技术将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换完全实时化——将媒体的实体完全消除。
和藤本设想的未来建筑弱化发展方向一样,媒体在科技和信息论的帮助下也在不断变弱,建筑和媒体在“进化”方向上“偶然”地朝向了同一个方位——当然,它们背后都是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的助推。
“原初的未来”是藤本壮介对自己设计以及未来建筑的一个概述,他认为,“建筑将以‘未来森林’的姿态出现并提出这样一个疑问:如果不再采用简单的模仿,人类将如何才能创造出具有类似自然的复杂性兼多样性的东西?不久的将来,人类可能真的会创造出曾被认为难以复制,甚至是传说中的没有建筑师参与的建筑。”“这些建筑并不是简单地回归自然,而是对自然界中的多样性进行了重新塑造。从这个意义上说,未来又是原始的、初级的。由此我将之命名为‘原初的未来’,即指返璞归真的未来人类将面临的新建筑。”“并且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这种建筑也可以大放异彩。”[2]不难看出,藤本壮介本人对当代科技的先锋方向有很明确的认识;他本人也提起过,俄国物理学家的《伽莫夫全集》以及《从混沌到有序》这本国际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普里戈金教授与斯唐热博士合写的一本关于当代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重要著作,对他当今的建筑设计活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一定也了解,自然界的形态规律,正是在无限迭代和递归中产生的、既具有相似特征而又具有层次的分形形态。
分形学是研究一类现象特征的新的数学分科,其范围不限于几何形态,时间过程等传统概念中被认为是“抽象”但是被现代科学证明为真实存在的概念也同样适用。分形几何是一门以不规则几何形态为研究对象的几何学。由于不规则现象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因此分形几何学又被称为描述大自然的几何学。它解释了万物呈现出不规则的形态的内在规律:研究认为,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可能具有分形学特征,暨,从整体到局部都是自相似的。在这种不断的自我重复中,才形成了我们现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藤本壮介在建筑作品中也不时地表达着这种迭代性特征。这里以他的House N为例。House N设计于2006-2007年,建成于2008年,采用了一种多层嵌套的形式(图2)。
图2 House N剖面
图3 House N内部照片
图4 House N设计概念
藤本壮介采用了3层结构形式十分相似(长方体实体结构加矩形洞口)的“框”将城市到居住之间的层次用渐进的方式划分出来,形成了很多的“暧昧”空间(图3)。“我们的世界就是由无数套间构成了”,“这里只是将他们中的3个以肉眼能看得见的方式表达了出来”。这里藤本壮介将宇宙的根本构成方式运用在了民宅之中,明确地引用了分形的概念和手法——同形迭代。他经常说到城市和建筑间的关系:城市和建筑原本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城市应该像这座住宅的第四个外框一样,而且从建筑进入城市应当是一个平缓的过渡而不是现在常见的生硬的一道大门(前图4)。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藤本壮介近年的新作品中,这种自相似的迭代特征越来越明显。
参考系和观测者是近代科学区别于传统的重要概念。藤本在建筑中强调了一种不同以往的“关联性”概念,从参考系和观测者的角度探讨了局部之间的关联、建筑与城市的关联、建筑与建筑的关联、人与人的关联……
在“弱建筑”时期,藤本认为,建筑的局部之间应当通过其关联性相互影响,而不是通过一套现成的网格或者轴线来控制它们。后来,一位学生在听藤本壮介的讲座之后提出:“藤本老师的建筑作品在容纳两个人以上时才能进一步体现他的特色。”于是他在2005年的《一种新的坐标系》一文中,提出了“两个人”这个建筑服务对象的概念:不是群体使用者,也不是个体,而是“两个人”,能产生相互关联的“两个人”。他指出:在一个建筑同时容纳两个人的时候,现代主义中那种功能排布方式将失去意义,两人之间的联系才是建筑应关注的重点。要想达到这个设计目的,建立于假定目的而设计的固定的空间结构就需要被打破,而可以产生各种各样关联性的不同的“场所”需要被建立。在“两个人”概念中,空间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绝对的“第三者”,也给了建筑成为“第三者”——退出人与人之间的机会。
关联性建筑中,藤本还有一个理论被称为“从局部(孕育的)建筑”。他曾拿乐谱举例:如果将五线谱中的五线和小节删除(图5),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当然还能演奏,只不过时间的控制参考系从五线和小节交给了乐符之间的相互联系。他认为这种没有五线控制的乐谱和日本传统音乐是相通的:音符本身就蕴含了时间这个要素;演奏一段乐曲也是需要从音符切入而不是西洋五线谱中的小节。将乐符换成建筑的各个空间要素,其构思和排布可以从一个局部的设定开始,进而反推其他的局部和整体的构架。
图5 没有五线的五线谱
在已建成建筑和人的相互观测中,建筑属于强势地位,很少因为人的观测而改变自身的存在状态,而处于弱势状态的人则会常常受到建筑“观测”而改变自身的行为状态。藤本壮介在“弱建筑”概念中表达了想要弱化建筑在观测中的强度的意义,将人在建筑中行为的参考系(观测者)从建筑物转化为建筑中其他的人(见下页图6)。在2006年的情绪障碍儿童短期治疗所设计中,这种有关观测的设计成为了藤本的主导设计思想。他将功能十分复杂、很容易处理成监狱式的单一建筑设计成了一堆看似杂乱分布的方形小盒子。这样的设计使得建筑内部外部都充斥着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和意外性,建筑对人的影响似乎也处于一种混沌之中。这种从结果来看目的性极强的严密设计看起来仿佛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在这种空间中,孩子们可以选择性地避开大人的观测、其他孩子们的观测、建筑的观测或者是外部自然的观测,同时,躲避行为本身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偶然性,这些对在此接受情绪治疗的孩子们应该是有利的。
图6 参考系变化的建筑化表达
总结起来,藤本的关系性建筑可以说是建筑设计的主要参考系从预设的结构性要素转变为了各个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性要素,从而摆脱传统的建筑框架概念,产生出各种新颖的建筑形式。“观测者”是近代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传统概念中,观测只是“看看而已”,不会对被观测者产生影响。但是从相对论发现开始,物理学提出:不同的观测者观测到的物理现象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在之后的研究中,又渐渐发现“观测”这个行为本身就会对现象的发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在一些情况下,观测者会成为现象发生的主要推动者。沿用到建筑概念中,我们可以说:现代主义建筑就是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观测者,它使用观测行为(或者说它的建筑师希望它能够使用观测行为)来规范其使用者在其周边和内部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现代主义建筑限制了人在其中特定空间的行为。
总之,在以上分析之后,可以总结一下藤本壮介的设计核心内容:一是建筑和人之间的关系要弱化,反对建筑(建筑师)过分干预使用者行为;二是使用自然形态的生成逻辑来进行设计。总结了藤本壮介的建筑设计思维方式和设计手法之后,可以尝试用一个物理学词语来概括他的建筑设计概念。“弱建筑”概念中,藤本壮介想要弱化建筑本体对于其使用者的约束力;“原初的未来”概念中,他又尝试将建筑与人的关系转变成自然界中物质之间那种原始的形态。笔者认为他的建筑思想中对于建筑中的人之间、建筑局部空间之间、建筑实体之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有非常深刻的思考,而这些都可以总结为,各要素相助之间的“观测”。
本文在这里将他的建筑概念总结为“弱观测”建筑。“弱观测”是相对于“强观测”来说的。量子力学的基础理论说明,观测会改变事物本来的存在方式,这就意味着我们无法描述任何物体被观测之前的状态,弱观测就是采用对被观测物影响尽可能低的手段进行观测,尽力做到“不视而见”。这个概念同时包含了“观测”行为,“弱化”强度,两者“关联”这三层含义,可以说和藤本壮介的建筑思想有着相同的内涵。
藤本壮介近年来之所以受到如此高度的关注是因为他的建筑是面向现代科技发展方向的、未来的、发展的建筑,而不是近半个世纪来的风行的“形态的建筑”。他的建筑中找不到重复出现的标志性手法,但是却有着连贯和系统性的科学哲学内涵,让人们印象深刻。笔者认为这是今天的科技大跃进时代中建筑师应有的一种设计态度,也是现代设计方法论的主要发展方向。
[1] 杨熹微.寻求“新的普遍性”——藤本壮介访谈录[J].时代建筑,2005,(6):84-89.
[2] 孔新民,葛沁芸.原始的未来建筑藤本壮介访谈录[J].室内设计与装修.2012,(9):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