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 浩, 王 涛, 李晓军, 张 勇
(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山东泰安 271000)
不同杀菌剂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翟 浩, 王 涛, 李晓军*, 张 勇
(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山东泰安 271000)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丙森锌、咪鲜胺、吡唑醚菌酯、嘧菌酯、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溴菌腈、啶酰菌胺10种药剂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25%吡唑醚菌酯EC 1 500倍稀释液、250 g/L嘧菌酯SC 1 000倍稀释液具有稳定的防治效果;45%咪鲜胺SC 1 500倍稀释液对葡萄炭疽病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持效期较长,但会使葡萄嫩梢产生扇叶等药害现象。
葡萄炭疽病; 药剂; 防治效果
葡萄炭疽病[Glomerellacingulata(Stonem.) Spauld. et Schrenk]是引起成熟期葡萄果实腐烂的重要病害之一,受害初期果粒上产生褐色圆形小斑点,后逐渐扩大,稍凹陷,表面产生轮纹状排列小黑点,严重时病斑扩展至半个果粒,导致果粒腐烂[1]。该病在葡萄的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多雨潮湿的季节极有利于炭疽病的发生流行,给葡萄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其防治也是生产上的重点。在葡萄炭疽病的综合防治中,药剂防治仍占主导地位[2-6]。笔者针对近年来国内外杀菌剂种类的变化,选择10种不同类型杀菌剂,比较了其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旨在为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1.1 供试药剂
试验药剂及生产厂家见表1。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安庄镇张安村优质高效葡萄园进行。供试品种为“巨峰”,单篱架栽培结构,树龄8年,树高为1.6~1.7 m,行株距为1.0 m×0.5 m,葡萄长势均匀,每年均有炭疽病发生,土质疏松肥沃,肥水管理条件一致。
1.3 试验设计
10种药剂根据厂家推荐浓度范围各设1个处理浓度(表1),同时设清水对照,共11个处理,每7~9株树为一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4次重复。各处理于2015年7月26日试验田发现葡萄炭疽病时进行第1次喷药,8月4日、8月14日分别进行第2、3次喷药,每小区喷施3 L药液,药剂采用及时雨2007T-01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均匀喷施于叶片和果穗上,以叶片和果穗均匀着药,稍有药滴下淌为准。
表1 供试药剂及生产厂家
1.4 调查方法
于第3次施药后7、14 d各调查一次病果率。每小区固定调查10个果穗,分别调查总果数、病果数,计算病果率和防治效果。利用DPS软件的DMRT法对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发病率=发病粒数/调查总粒数×100%
防治效果=(空白对照区发病率-药剂处理区发病率)/空白对照区发病率×100%
由表2可知,不同杀菌剂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差异较大,250 g/L嘧菌酯WG 1 500倍稀释液、25%吡唑醚菌酯EC 1 500倍稀释液和45%咪鲜胺SC 1 500倍稀释液对葡萄炭疽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持效期较长。第3次施药后7 d防效分别为100%、97.89%和97.05%,第3次施药后14 d的防效分别为93.56%、97.15%和93.52%。430 mg/L戊唑醇SC 3 000倍稀释液、70%丙森锌WP 500倍稀释液、10%苯醚甲环唑WG 1 000倍稀释液和50%啶酰菌胺WP 1 000倍稀释液对葡萄炭疽病的速效性较高,但持效性较短,第3次施药后7 d防效分别为100%、97.04%、92.74%和83.92%,但第3次施药后14 d的防效分别降为79.67%、85.40%、78.15%和66.81%。25%溴菌清EC 500倍稀释液、70%甲基硫菌灵EC 600倍稀释液和50%多菌灵WP 500倍稀释液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效较差,第3次施药后7 d防效分别为76.31%、53.43%和19.49%,第3次施药后14 d的防效分别降为28.26%、33.11%和12.74%。
另外,在试验中发现45%咪鲜胺SC 1 500倍稀释液对葡萄嫩叶有药害影响,在葡萄嫩梢上出现扇叶现象。其他9种药剂对葡萄的生长均无不良影响。
表2 不同杀菌剂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大、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处理间分别在0.01、0.05水平差异显著。
试验结果表明,10种试验试剂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其中,250 g/L嘧菌酯SC和25%吡唑醚菌酯EC是防治葡萄炭疽病的理想药剂,具有防效好、持效期长等特点,该2种药剂均为渗透性和内吸治疗性杀菌剂,应于葡萄炭疽病发病初期使用,施药间隔期为7~14 d;45%咪鲜胺SC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效也较好,持效期长,但对葡萄嫩梢有药害现象;430 mg/L戊唑醇SC、70%丙森锌WP、10%苯醚甲环唑WG和50%啶酰菌胺WP对葡萄炭疽病的速效性较好,但持效期较短,可与内吸治疗性杀菌剂搭配使用;25%溴菌清EC、70%甲基硫菌灵EC和50%多菌灵WP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效较差。
综合分析认为:对葡萄炭疽病进行防治,25%吡唑醚菌酯EC 1 500倍稀释液、250 g/L嘧菌酯SC 1 000倍稀释液均具有较稳定的防效。
[1] QUIMIO T H,QUIMIO A J.Notes on Philippine grape and guava anthrancnose[J].Plant disease reporter,1975,59(3):221-224.
[2] 杨敬辉,陈宏州,肖婷,等.14种杀菌剂对葡萄炭疽病菌的毒力测定[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2):163-166.
[3] 苏奎丽,王忠跃,李兴红,等.葡萄炭疽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J].中国果树,2010(5):39-43.
[4] 太一梅,刘萍,朱斌,等.葡萄炭疽病田间防治药效试验[J].中国果树,2005(3):31-33.
[5] 林羽,潘国栋,胡方南.几种药剂对葡萄病害的防效试验初报[J].中国南方果树,2013,42(1):86-88.
[6] 缪玉刚,迟照芳,杨福丽.不同药剂防治葡萄果实病害药效评价[J].烟台果树,2011,113(1):14-15.
Control Effect of Different Kinds of Fungicides against Grape Bitter Rot
ZHAI Hao,WANG Tao,LI Xiao-jun*et al
(Shandong Institute of Pomology,Tai’an,Shandong 271000)
The experiment compared 10 types of fungicides of control effects against grape bitter rot by field plot experiment. The result showed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is study,25% pyraclostrobin EC (1∶1 500),and 250 g/L azoxystrobin SC (1∶1 000) had the stable control effect. 45% prochloraz EC (1∶1 500) also had the better control effect and long-lasting effect,but this fungicide could easily lead to the phytotoxicity such as blades on the shoots of grape.
Grape bitter rot; Fungicides; Control effect
翟浩(1985- ),男,山东阳谷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果树安全生产研究。*通讯作者,研究员,从事果树安全生产研究。
2015-11-13
S 436.631.1+5
A
0517-6611(2015)35-1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