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教育家徐一冰述评*

2015-03-28 22:07:25阎登科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体操体育学校

阎登科

(湖州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湖州313000)

一、徐一冰的教育思想

近代以来,受西方列强武力威胁和教育思潮冲击,中国传统教育内容僵化的弊端日显,先进的知识分子如严复、王国维等提出“德、智、体”三育论,但三育各自的地位如何并未进行深入的探讨。徐一冰先生率先提出了“强国之道,体育为先”的教育思想,[2]是把体育与救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第一人,在具体的实践中其教育思想得以进一步丰富。

(一)“强民强种,体育救国”

1905年,徐氏留学日本攻读体育,目的即是“通过体育来强民强种,伸张中华之气”,并在此后的办学生涯中“未尝改志”,[1]鲜明地表现出其欲以体育达到强励民族、提高国威的思想。对于体育的作用,他提出了“强国之道,教育之本”观点,[1]并论证说“人生之天职,乃须经营一切事业,俾有益于国家社会,此一天职非有健康的身体不可。体育正是维护吾人身体健康之法,实为教育上以及事业上之根本,吾人处世立身之道”。[3]徐氏更从体育兴衰与国家强弱的关系去论证,认为欧亚强国的强盛主要在于“能上下一心,提倡体育”,而对比之下,中国却“轻视体育,崇文嫉武,遂今体育一道,无人研究,震旦四千年神骨圣裔,今日大伤奂弱”,[4]因此他认为“武士道,大和魂,为我国起瘠扶瘃第一良药”。[5]为此,他设计了一条“体育救国”的道路,“由军队的体育,而入学校的体育,民间的体育”,使体育普及于社会,“如是则国强,反是则国弱”。[4]

(二)提倡“正当体育”,反对军国民教育

虽强调体育强国的理念,但对清末民初颇为兴盛的军国民教育有不同意见,徐一冰提出了独有的见解。他认为,虽然军国民教育的提出是为强健国民体魄以抵御外侮并改变军人割据之现状,但在实际的执行中犯了简单的以军事当体育的错误。表现在体操科中,“竞以尚武为唯一之目的”,体操课的教材中,更主要以兵士操教程为核心教材,将体育内涵窄化。[1]更有甚者,由于当时学校体操师资缺乏,许多无知少德的军人“竞一跃而为学校教师”,这些无良师资的加入,对校园风气产生了严重危害。徐一冰作为体操教师,在上海爱国女学、中国公学任教时,也受到“恶乌及乌”式的牵连,当时国文教师及同事中之年尊者,路上相遇“不与语,或竞避去”。这成为徐一冰先生下决心要组织一体育专门学校,“造有学识之师资,传播于各省各地”的思想初衷。[1]

徐一冰先生进而提出“正当体育”的思想,认为“普及教育之根本也,在能养成人人具有健全的体格,活泼之精神,得永久享受康强之幸福”,而体育是达致上述目标的直接渠道,这样的体育才是正当的,全面的,而不是偏颇的。他还提出正当体育应具有合天然性,是人类生活的本能使然。“体育为人类纯乎天然之生活。饥则思食,渴则思饮,静则思动,倦而思息,而游息,而睡眠,皆体育也。”[1]从人类生活需要来看待体育,无疑更接近于体育的本质,对纠正军国民思想之偏颇有重要作用,同时亦间接指明了开展体育课程的途径和方法。他认为正当的体育主要包括两部分,“体育之原理,范围广大,综其要义,无非注重卫生、运动两大部”,[3]突破了军国民教育在课程和教材上的单一化,是使体育教育回归本质的理性思考。徐一冰先生对军国民教育思潮的逆向思考,在当时极为可贵。

(三)关于学校教育改革的思想

徐一冰先生从教育救国、体育救国的认识出发,批判了当时学校偏重德智二育的现象,提出变革学校体育教育的主张。他认为学校体育的目的应该是“坚强学子之体魄,健康学子之精神”。针对学校体育教育各行其是的现状,认为“全国各级学校体操应该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大纲,并建议由教育部召集体育专家、学者,研究统一教材和教法”。为清除军国民教育弊端,主张学校体育内容要“革新兵式一科,专重正常运动”,高等小学三年级起体操科内加入传统技击内容,以“修养勇健之体格,保存国技菁华,强种强国”。针对当时体育行政缺失的问题,建议各省宜由行政长官设置学校体操视学官,“选派具有学理技术精通体操专门之人,委为体操游技视学官”,专司“视察”、“监督”、“指导矫正”之责和“奖励惩罚之权”。[1]他也认识到了师资的重要性,认为改革学校体育的关键在于先“养成优良之体操教师”,因而应该由“国家建设一体育专门学校以示模范”,并建议“各省女子师范学校内,添设专科或成立专门学校”。[1]徐一冰的上述主张为教育部所重视,1915年上海的学校体育即出现“双轨制”,1919年全国中等以上校长会议出台了革除兵操、把技击列入学校体育教材的决议,[6]影响及于全国。

上述思想的形成,与徐一冰早年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求学路径有直接关系。青少年时期他是在武昌度过,期间张之洞两次督鄂,近代工业和近代教育得到较快发展,这种变革潮流对徐一冰早期思想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6]作为具有强烈爱国心的知识分子,其从事体育教育的最直接因素则是受“东亚病夫”屈辱称号及日本留学期间的强烈刺激。辛亥革命后,由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能挽救中国的命运,徐一冰先生更坚定了“体育救国”的理想。他对中国社会进行了分析,把社会的病害分成“蕴于内”(病在上者)和“现于外”(“病在下者”)两种,即上流社会的政治弊端和老百姓的身体羸弱。[6]他选取了解决“病在下者”的思路,以更为坚决的态度为普及教育和体育而奋斗。

二、徐一冰与中国体操学校

清末民初,在军国民教育思潮和兴学政策的推动下,新式学堂纷纷设立,开设了许多新式科目,其中就有体操科,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体操专门学校,中国体操学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我穿过罗马最拥挤的一条小街,街两边拥挤着密密麻麻的食品店和咖啡厅,还有一座造型奇特的中世纪风格的小教堂。在小街的尽头,我走上石阶,转向另一条路,想绕回自己的旅店。

(一)学校的初设和迁建

1907年11月,徐一冰回国后,与徐傅霖、王季鲁等人于在上海浙江路华兴坊创办中国体操学校。初设男生和女生部,设本科生和选修生两种学别。本科生每年年假、暑假各招生一次,名额一百,修业期限为一年半;选修生随时可以入学,且名额不限。[7]第一期学生进校为1908年春。这是中国第一所体育专业学校,在中国体育史上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意味着中国体育与世界体育正式接轨和中国从此开始重视体育人才的培养。[8](P37)这所学校以“提倡正当体育,发挥全国尚武精神,养成完全体育教师,以备教育界专门人才”[7]为宗旨,主要培养体育师资,为近代体育教育的发展埋下了种子。

学校的开设在上海引起了轰动,一时报名者众多。徐一冰先生设定了招生条件,即符合“品性纯良,身体健全,国文精通,年龄在16岁以上,24岁以下”[9]条件的学生,经过学校挑选后,才能入学。学校还首次制订了我国第一个近代体育专门学校章程,对宗旨、学制、课程设置、招生、升留级、考试以及学费等都作了规定。[10](P109)与同盟会在日本设立的大森学校主要是培养革命骨干的目标和要求相比,这所学校更接近于普通体育专门学校。他所设计的教育内容,不仅包括西洋体操,还继承和发展传统体育,开体育教育承中学西先河。

1920年,学校面临内外困境。五四运动大潮下,中国体操学校师生也纷纷走上街头,引起了上海镇守使的反感,形势虽未恶化,但学校外部环境已不容乐观。[11](P25)从内部来看,自1907年中国体操学校挂牌授课开始到1920年,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面临着改革的要求,需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当时共同创办人王季鲁等先后离校,徐一冰决定迁校并独自承担了筹资、建新校舍及迁校的全部工作。经过艰苦地努力,1920年春完成迁校工作,新校地址于南浔西庄村,占地50亩,同年秋季如期开学。学校亦获教育部批准立案,名中国体操专门学校,为南浔历史上第一所大专学校。由于所聘教师全是名流,学校声誉甚好,四方报名入学的十分踊跃。

(二)学校的系列改革措施

其一是增设田径和球类等运动项目,增删教学内容。五四运动前后,在欧美盛行的田径和球类运动也被引介至国内,在军国民教育思想主导下的以德、日兵式操练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教学已经过时。徐一冰在体育教育思想上也力主纠正军国民教育之弊,提倡“正当体育”,他认识到体操学校旧的教学内容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遂下决心进行改革,增设田径和球类等运动项目。在新增一些项目和相关课程的同时,他坚持继承我国的传统体育,力主维持国术一课,并延聘上海精武体育会著名拳师王凤岗担任国术教师,以保存国术精华。

其二是强化管理,校风严肃而不失活泼。当时学校管理很严,学生生活军事化,冬天穿黑色校服,夏天穿白色校服。徐一冰身体力行,常勉励学生要为雪“东亚病夫”之耻辱,争民族荣光而勤学苦练,为兴国强民效劳。在全体教师的教育下,大家带着民族自豪感而刻苦锻炼,每天金鸡报晓即踏着晨露,活跃在运动场上,学校办得很有生气。尤其是在迁校至相对偏僻的湖州南浔后,当时许多持外地口音的学生,在新的中国体操学校的大操场上练习田径、球类和体操,从旱桥上翻跟斗下沙坑等,甚至练习西洋拳击,成为江南小镇一道新的风景。

其三是将学校分成男女部,在当时可谓领风气之先。徐一冰先生认为“人种不强,国家安赖”,极为重视担负孕育后代的女子体育教育,积极主张女子参加体育活动,把女子参加体育活动看成是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早在1908年秋即在上海西门外白云观南增设中国体操学校女子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全体女学生参加了学生革命军,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批女学生革命军,一时传为美谈。1913年学校恢复,因校舍经费均与男子分开,故改名为上海中国女子体操学校,增聘了中国体操学校毕业生段钢诚、张梦吉等为教师。由于当时社会上对女子教育的漠视,加上经费困难,该校每届只招20人,而且要等上届学生毕业后才能招下届学生。但就在这样的艰难条件下,该校一直坚持到1937年抗战爆发才停办,成为中国近代女子体操事业的摇篮。

徐一冰创办的中国体操学校,自1907年设立至1927年停办共毕业学生36届,培养体育人才计1 513人,这些体育人才遍布全国各地,播撒着近代体育教育的火种。他们中间,有不少继承徐一冰的遗志,成了各地从事体育教学的骨干。上世纪20年代前创办的东亚体专、上海两江女子体专、上海体师、沪江女子师专、上海体专、浙江体师等体育专业学校的创始人,都是该校毕业生。中国体操学校在南浔停办不久,该校毕业生朱了洲、王怀琪、周德、谢景尚等即于1924年6月1日在苏州创办了中山体育专科学校,并根据中国体操学校的办学宗旨,确立以“培养体育师资,强身强种,卫国御侮”为立校精神,并把原在南浔中国体操学校学习而未毕业的学生,陆续招集到该校求学。

三、徐一冰与南浔贫儿教养院

南浔贫儿教养院,是南浔历史上第一个慈善性教育事业,也是我国儿童教育和职业教育史上重要的一笔。南浔贫儿教养院正是徐一冰毁家纾学而创建的。

(一)思想渊源: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据其子徐迟回忆,徐一冰创办贫儿教养院,主要来自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空想社会主义流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后由日本引介至中国。[12]徐一冰留学日本期间,受到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吸引,其在创办贫儿教养院的揭贴中说,“国何以贫,民贫故也。自近世社会主义日渐发达,种种救贫政策,不一而起……凡救贫事业中,是属可怜可悯,而当为急务者,莫如先救一般失养之贫儿……盖儿童之贫,非自为之也,实社会之不良,无人教养,有以制其死命耳……父母不能尽教养之义务,父母之罪也。社会更能不代尽教养之义务,此岂社会之幸福哉。故吾人能于社会上,多尽一分子义务,即于社会多得一分子之幸福……”。[11](P12)

(二)毁家兴学

徐一冰向地方自治机关申请,得以将洗粉兜慈荫庵房屋拨一半为贫儿院院址,但所有开支经费均由其自行筹措。当时国弱家贫,想通过社会募捐的形式难以办到,徐一冰决定变卖家产,全力试办贫儿教养院。

为提高宣传效应,使家产能卖个好价钱,为学校建设开个好头,他选择了春节这个特殊的时刻。1915年正月初八、九、十日,一连三天,徐一冰在南浔德懋弄本宅拍卖家产。其子徐迟抄录有变卖家产的招贴全文,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徐氏的心声,再现了一位忧国忧民知识分子的形象。“唉,一个人活在世上,但知有己,不知有人,本来是不可以的。况且,我们读过圣贤书,受过父母师长的教训,就是自己一家的布衣粗食也可以敷衍过去,趁此机会勿做做社会上实在的事业,就没有时候了。故而创办这个贫儿院,是一冰夫妇真真良心上要做的事业。这种用不着的东西,变卖几个铜钿,教养教养贫儿,岂勿是好事么?诸位善士,买这种东西亦一件好事,比之消耗两字,却大大的不同的。将来这贫儿院倘然能够发达,这创始的大功德,岂不是诸位的么。”[11](P13)拍卖的具体情形已无从详知,但我们可以想象,南浔的乡亲必定会被徐氏赤诚之心所打动。三天义卖,共筹集资金大约四千元。

因为上述资金尚有不足,徐一冰还不定期向社会募捐。他亲撰《贫儿培养院劝募基金启》,对贫儿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感情真切的说明,“呜呼,天下之至悲而无告者,其惟幼无父母之贫儿乎。然而贫不是忧,贫而无养,乃始是忧。昔养而不教,一旦长大成人,譬如不羁之马,无根之树,小之则为家庭之累,大之则为社会之蠹,问题之严重,诚无逾于斯者,善政之需要,亦无急于斯者”,[13]徐一冰的呼吁吸引了广大乡民共同关注和资助贫儿教育。

(三)半工半读的教育形式

贫儿教养院首期招生30人,先后共招收2期共60人,分为手艺科和音乐科两类,教学上实行半工半读的方式。在课程安排上,上午读修身、国文、算术、习字、体操等;下午手艺科做手工,分木工、竹工、藤工、纺织工和织毛巾工,音乐科教学铜管乐器,每天排练。在教学方式上,因招来的儿童大多失学,程度非常低,因而分为甲乙两级尚不能区分程度,后又细分为甲一甲二、乙一乙二四级,并且在开始阶段专重国文和算术。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较之国文和算术等基础学科,手艺和音乐的学习较快,纺织工、藤工、车工均能很快自制出品一些成果,特别是纺织工一年后可成为熟练工,每天便可织出三十条多至五十条毛巾用于销售;音乐科很快就能演奏很好听的音乐,可以应聘到婚丧喜庆的人家去出队奏乐。

贫儿教养院还组织贫儿参加宣讲活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示范和宣传作用,推进了各地贫儿教育的发展。我们来看其中一次的宣讲情景,“先登台演奏西乐,然后报告,指手画脚,状甚猖獗,而一般贫儿也各显神通,一个一个地宣讲一番”,对于乡民来讲,颇为新奇。[11](P21-22)贫儿教养院到别县的宣讲,确实使当地的民众有所触动,促进了当地贫儿教育的发展。

四、徐一冰与近代体育教育的传播

教育事业的推进,离不开社会的认同。徐一冰为宣传和发扬近代体育,积极创办刊物,撰写论文和专著,编订教材,极大地推进了近代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创办杂志

1909年3月,徐一冰在上海创办近代最早的体育刊物《体育界》,不定期出版,10期后由于种种原因被迫停印,至1918年3月复刊并改为月刊。在《体育界》停刊期间,1914年3月徐一冰与王文濡任主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体育专业刊物——《体育杂志》,作为中国体操学校的校刊。

《体育杂志》属于学术性期刊,16开本,每期30页左右。该刊出版宗旨是宣传近代体育,提倡尚武精神,研究和介绍近代体育项目,抨击当时的文弱之风;内容以倡言体育、介绍现代体育知识为主,分论说、研究资料、教授资料、问答、批评、杂俎、小说短论、专件等专栏,共12门类。[14]《体育杂志》是以学术为主的综合性体育期刊,内容设置和取材范围上比《体育界》更丰富,兼有学术、科普、新闻等内容,设有论说、体育史、体操资料、游技资料、教授法、生理、校外纪事、时评、问答、文苑、译林、短篇小说(短论)、同学录等栏目。它的发行范围也比较广泛,除在上海发行外,在苏州、杭州、天津等地还设有报刊代办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能在如此大的范围内发行,足见其影响。

由于有中国体操学校支持和配合,两种体育刊物积极向觉醒中的中国民众介绍西方体育的理论与方法,改变了人们之前只能通过口口相传,或是在报纸上得到一些只言片语的体育界消息的现状,可以说它打开了中国民众认识西方体育、形成近代体育意识的一个窗口。如,《体育杂志》创刊号发表了中国体操学校二期生程鸣声撰的《中国体操学校夜行军记》,介绍了当时由徐一冰携领一期生、徐傅霖统领第二期生举行夜行军的演习情况。其结果,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国体操学校,而且也让许多民众参与到体育事业中来,促进了近代体育学科的建立和民间体育活动的社会化,更直接促成了更多体育学校的建立。

(二)撰写论文和专著

徐一冰不仅创办杂志,还亲自捉笔撰文,创下了诸多第一。1909年他在《体育界》上发表1篇体育史论文,系我国最早。1914年,徐一冰在《体育杂志》创刊号发表《体育与武力辩》一文,针对当时学校体育现状提出了尖锐批评,是这一时期为数不多的理性声音。[3]同年,徐一冰撰写《整顿全国学校体育上教育部》一文,对改革当时学校体育提出六条主张:(1)中小学的体育(体育课)需要统一教材;(2)学校体育必须革除兵操;(3)高小、中学应增添本国技击(武术)课;(4)各省须由行政长官设置学校体操视学官;(5)由国家建立一所体育专业学校以示模范;(6)女生体育应由女体育教员任教。[1]在全国教育界引起了极大反响。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徐一冰撰写完成第一部《中国体育史》,此外还著有《徐氏体育学》、《体育原理》、《希腊体育史》等。虽然囿于客观环境和发展水平,这一时期体育史和体育理论研究多停留在引介欧洲、日本等国的水平上,但让国人形成了对体育学的初步认知,对于中国近代体育学学科的创建和发展起了先导作用。

徐一冰还亲自编订教材,且数量丰富。如上海文明书局出版的《体育教程》、《课堂运动法》、《学校游戏法》、《小学游戏法》;中国图书公司出版的《小学体操范本》、《女子小学体操范本》、《瑞典式疗病体操》、《兵式教练》、《普通体操》、《舞蹈全豹》等,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还注重工作的总结,并以此开展体育公关工作。如贫儿教养院办学五年之际刊印《五年刊》,回应社会上的一些质疑。“我浔之贫儿教养院,公众之公举也。人人皆而督责之,维持之。乃若未窥事业,信口雌黄,必使已成之局,一旦毁之而愉,是诚何心哉。鄙人历年办理,无一不可以告人,特将五年来过去之事实,一一公布,以俟大众之研究。”[11]

综观徐一冰的一生,教育救国是其终生的信念。在这一信念的支撑下,从体育教育事业入手,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序幕,在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有不少创见和宝贵经验,在中国近代体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如此,他还践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应时患涉足贫儿教育和职业教育,开创儿童职业教育之先河,赋予和丰富了教育的时代内涵和社会影响。正是徐一冰对于国难深重中的中国近代教育的巨大贡献,1914年6月北京政府大总统黎元洪向其颁发“教思无穷”匾额,教育部授予其“七等嘉禾章”。虽囿于社会的动荡,徐一冰所创办的各类教育事业受到诸多困难挫折,但他从不轻言放弃,用一生践行之,他的教育情怀、爱国情怀和毁家纾学的牺牲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继承和发扬。

[1]徐一冰.二十年来体操谈[M]//中国近代体育文选(体育史料第17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2]周景晖.中国近代体育思想演进的内在逻辑[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3]徐一冰.体育与武力辩[J].体育杂志,1914(1).

[4]徐一冰.体育史.体育杂志[J].1914(1-2).

[5]王均卿.体育杂志序言[J].体育杂志,1914(3).

[6]钟瑞秋.徐一冰思想初探[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5(7).

[7]陈立农.“中国体操学校”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12).

[8]刘瑞平.中国体育教育第一人[J].报刊荟萃,2008(1).

[9]郎友兴.从南浔的变化看近代教育在江南市镇的发展[J].史学月刊,2003(6).

[10]郎净.近代体育在上海[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11]徐迟.江南小镇(上)[M].徐迟文集(第九卷).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

[12]于艳艳.恩格斯著作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考察[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6).

[13]南浔镇志编纂委员会.南浔镇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

[14]陈万妮,潘华.试论徐一冰对近代体育传播的贡献[J].四川体育科学,2008(9).

猜你喜欢
体操体育学校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体操
思维体操
思维体操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头脑体操
奇妙学校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体育师友(2010年6期)2010-03-20 15:2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