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解析“十大政府范式”的“传播链”
刘祖云
主持人语:
2014年10月,本人出版了《十大政府范式:现实逻辑与理论解读》一书,事实上,作品就是自己的产品,它要进入社会这个市场进行传播,有必要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解读一下它的“传播链”。
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其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最早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对此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这一理论模型在传播学界影响极为深远,早前,本人也应用这一理论模型分析过张康之教授当时提出的“任务型组织”这一概念与理论。
其一,Who是指传播者,当然,这个传播者就是本人。按照“5W”的理论解释,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因此,“5W”模型对于传播者的理解是动态的。它是把“传播者”定位为学术产品研究与发表的一个全过程,即在确定选题、收集材料、分析构思、写作以及出版的全过程。这本书也基本上是这样。关于政府范式的选题,确定于2008年,完成于2010年。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与我的研究生交流与讨论过,也在研究生的课堂上进行过讲解,同时,成熟的研究成果也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过,有的成果是与研究生共同署名发表的。可以说,关于“政府范式”的学术传播早就开始了
其二,Says What是指传播的讯息与内容。在这本书中,一个最核心的信息符号就是“政府范式”,并且,本人是把“十大政府范式”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行政改革相联系,剖析了我国行政改革的目标、契入点、完善路径、操作性路径等内容,因此,本书实现了“十大政府范式”与我国“行政改革实践”的“对接”。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我国的行政改革实践需要与我们的理论研究之间保持一种库恩所言的“必要的张力”。但是,本书缺点在于只进行了“形式上的对接”,为我们从理论上对接只提供了一个想像的空间
其三,In Which Channel是指信息传递所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目前,学术传播渠道主要依赖于两种,一是期刊传播渠道,二是出版社传播渠道。在期刊中,学术界公认的“核心期刊”就有“CSSCI”源期刊与“中文核心期刊”两大类,而且以前者的评价为更高。在本人的“十大政府范式”的前期研究中,据统计,已在“CSSCI”源期刊上发表了12篇学术论文,约为20万字左右。因此,书稿80%左右的研究成果在前期已获学术界认可,并获得了良性的传播
其四,To Whom是指受众即知识信息的接受者,它们是传播的最终对象和目的地。笼统地说,从学术知识传播的受众来看,主要是学者群;但是仔细分析,学术知识的受众主要是关心这一议题的学术研究人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术同行”,即同一个学术领域里的研究者;我们再仔细分析,学术知识的受众应该主要是博士研究生群体与从事博士后研究的群体。目前在中国学术领域中,最具有创新力量的群体有三类人:一是高年级的博士生;二是从事博士后的研究人员;三是高校与科研机构里有博士学位的青年人。因此,本人相信,我这本书的主要受众应该还是这三类人
其五,With What Effects是指传播效果,即信息到达受众后所引起的反应,它是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尺度。更大范围的传播效果,我也没有办法检测到,仅以我能涉及的范围作一说明。一个导师学术作品的第一批受众,应该就是他的学生,尤其是他自己指导的博士生与硕士生。在本人的体会中,学生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我的文章与书籍非常有兴趣,即使自己的论文选题与它们没有多少关联,也把我的文章与书放在重要位置;第二类是自己论文做什么就看什么的学生,与论文无关的东西不看。有人说,你怎么知道学生看不看你的论文与书?其实很简单的,看他写的东西就知道了。
栏目特约主持人: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祖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