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学生技术素养之培育

2015-03-28 05:16:19刘凌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素养教育教师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004(2015)05-0116-03

[收稿日期]2015-5-7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行业划转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XJK013CFZ002)。

[作者简介]刘凌(1972—),女,湖南株洲人,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Analysi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Technological Literacy Cultivation

LIU Ling

(Hunan Technical College of Railway High-speed , Hengyang 421001, Hunan)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ation of the vocational talent training,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re of technical literacy, the reflection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concepts of higher vocational technic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gives a training path of technical literacy for the students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professional teaching mode, curriculum reform, professional teaching team and other aspect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echnological literacy; Cultivating path

一、技术素养目标提出与内涵演变

“技术素养”的目标反映出高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深刻变化。根据Gagel(1997)的研究,该概念1966年由美国工艺教育学者towers等人首次提出来,其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是将其作为一般素养(general literacy)的一个组件。

目前,对技术素养比较流行的一个定义是Croft 在1991年提出来的:理解技术对社会、文化、政治、和环境的综合应用,在社会环境中突出公民和消费者这些角色的功能作用,并能把握有关技术系统性的知识要点。Hayien(1991)认为,技术素养从概念上理解就是一种具备“选择→应用→跟踪→评估”适当技术和知识的能力。而Dyrenftirth(1991)对技术素养则是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做了十个方面具体的解释,分别是:在知识维度,技术素养包括:(1)理解技术和技术如何操作的意义;(2)理解技术类别和主要原理;(3)理解和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在技能维度,技术素养包括:(1)对新技术能够认知、理解和应用;(2)能够在现有技术能力范畴内,完成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类情况和问题的解决;(3)能够熟悉和理解技术对个人及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较好的完成对技术产品的评估;(4)能够判断如何选择最佳技术解决方案,掌握职业变迁和技术发展间的未来变化关系;(5)有能力开展信息技术的收集、分析和应用。在态度维度,技术素养包括:(1)对技术产品(如基本工具、机器、材料等)的使用兴趣较高;(2)意识到人类具有有限性。

现阶段各类技术素养的定义已经逐渐明晰,我们认为其内涵应包括技术知识的本质、技术能力行为、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等。2002年,美国针对技术素养的知识、思维和行为方式、能力等三个独立部分,专门出台了一份名为《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为什么美国人需要有一个更深入的技术知识了解》的研究报告。针对其内涵解释,不仅要关注当下现实,更需要想象未来、实现超越;不能仅从技术本身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而是需要从人——技术——社会这样一个整体范畴来认识、把握、理解技术的社会及文化背景,有效把握人类在运用技术过程中的协调关系,从而实现自身素养的全面提升,并让所学到的技术能够合理的运用和发展。

二、对高职技术教育教学的反思

有关技术素养的研究,不仅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内容的选择,并将全面影响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当我们深入技术教育课堂实践中能够发现,我们往往会因为认识论思考的不足,很难有效实现技术教育的价值,使得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不得法”的现象。

(一)对“做中学”的反思

我们最熟悉的技术教育的教学方法应该就是“做中学”。事实上,作为一个当前技术教学的基本样态,“做中学”深入反映了技术知识的本质要求。但我们仔细观察技术课堂,能够发现在目前的许多情况下,“做中学”仅仅是按照“解释-示范-操作”这种固定的教学程序在实施。这种模式的利弊之处,好处是方便某一个特定技能的学习;不利之处则在于,它不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技术的深刻含义,只是完成了机械、盲目的技术操作教授,且更加难以让学生感受“做中学”所带来的具有自然创造和冲动的快乐,不利于教育价值的延伸,功利化的意图比较明显。

(二)对“创造力教学”的反思

创造力被视为当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培养目标。目前,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技术创新力的塑造是通过“探究一个个技术问题、构建一个个技术方案、完成一个个技术成果”而逐步实现的。一旦我们将这一新的技术创造图示植入到技术教学中,你需要真正认识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因为纯技术的创新不是成功的创新,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对“问题解决教学”的反思

人们普遍认为,技术教育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包括:判定好问题内容、制定好目标要求、构建好实施方案、选择好可行方案、制定好执行评价等。总结起来具体应分为设计、制作、使用、评价等4个阶段。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执行线性思维模式,只是按照单独解决某类问题的步骤固化执行上述几个阶段,没有发现需要协同各阶段才能解决实际技术活动中存在的“矩阵式”甚至“立体式”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们往往被孤立甚至是脱离于技术问题的具体情境,就像处于一个“真空”状态,不能明白技术问题是需要结合有关背景事件来开展技术问题整体性、关联性的协同理解。最后,还因为实行从部分到整体的方式开展教学而造成了学生对技术知识与技能的碎片化理解。

三、对学生技术素养培养的思考

我们在探索学生技术素养培养的路径的时候,要反思技术素养的内涵及其对传统高职技术教育教学现状的影响,并特别注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模式、课程改革、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

(一)建立适应技术素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它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逐步形成的。具体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流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估。为了适应产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实行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从而为行业企业提供具有创新意识和高度责任心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6种运动发展趋势:技能→技术方向、行业→社会、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专门技术→综合素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基于这种现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时候就要密切关注技术教育能带给学生什么,并做好前期的研究和布局,主要包括:首先要从把握国内外的新动态,强调国际视野宏观着眼,实时跟进新的技术创新理念,跟进国家经济运行现状、产业及技术发展趋势来开展职业教育;其次,要对接产业需求来设置专业、对接职业标准来设置教学内容、对接生产过程来来开展教学实施,建设深度融合的产学研用平台,同时从技术素养培养需要的角度出发来综合考虑课程体系设计→实践项目选择→教学资源建设→考核评价革新。同时,深入开展现代学徒制、合作学院等培养模式,建立“远近结合、立体开发”的培养规划体系,构建“内容丰富、能级对应”的专业课程体系,推进“多元介入、开放共享”的教学运行机制,以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技术能力。

(二)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由于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和个性化、趣味性的要求,这势必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职业院校要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必须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积极构建具有行业标准和学院特色的实践环境,从而做到让学生快乐学习、自主学习,促进技术知识学习与现场生产实践融会贯通,来打破以往的“我做你看,你做我看”、“做中学、学中做”等简单的师徒式教授,把规范动作、问题发现、解决评判等要素融入实际教学过程。可以采取探索性教学,提高自主学习、互动、探索的兴趣;可设置自主学习情境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应用新知识,检测评价,巩固练习,进行拓展与迁移;可注重实例或问题提出,开展抛锚式教学、范例教学,析现象、究原因、探结果、求解决方法;还可运用加涅模式,做好信息加工、准备、操作及迁移,开展合作学习、发现式学习等等。

总之,如果要通过某一具体的项目或任务来整合上述学习内容,教师需要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采取从整体到部分的思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问题案例,促进学生理解“真实世界”和“真实需求”的差别,真正理解所接触的各类技术问题;教师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效的“社会、文化”学习环境,让其学习始终处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下,可以不局限于个人的学习,而经常采用小组、团队或群体的形式来开展。另外,教师还要打造一个“对话、协商、合作”的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合作精神。结合上述,教师必须在教学环节中设置的“观物、造物、用物”等问题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激活思维、开启智慧、融入情感,才能够在问题解决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意义的构建。

(三)推进利于学生技术素养培养的课程改革

在课程设置中要及时跟进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需求,加强技术教育的内容,及时更新课程体系。首先,要联合校企合作企业,开展项目课程开发、课程体系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开发,完善以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以项目课程为主体、融合能力素质培养的信息化模块课程建设;其次,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其信息收集、加工、处理、使用和评价的能力;最后,要积极实行“双证书”制,推行“课证融合”,全面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帮助学生高效完成课程和学习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开放教育的作用,以资源开放的教育为基础,逐步实现向全面开放教育拓展。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各类网络精品课程、网络视频公开课、立体化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推广和应用,促使教师积极运用技术支持环境下的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在课外学习中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博客、Wiki、微信、App、Ebooks等先进技术学生手段,有效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创优学习。

(四)推动技术素养专业教师团队的建设

职业院校要打造一支专业化→工程化→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同时积极构建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优质社会服务平台。专业教师应具备企业工作经验,能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技术研发,并具备良好的网络线上培训和线下学习能力。

专业教学团队应是“功能互补、创造业绩”的队伍。因此,要注重团队建设过程中的教师类型互补,团队中应涵括专职教师、兼职教授、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等理论型教师和技能型教师,同时要完善师资队伍团队建设的各项激励政策;要注重专业教师、人文素质教师、综合教育教师、思想品德教师之间的级配;要注重团队中的教师年龄搭配,既要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要有充满激情、易于沟通的年轻教师,还可以聘请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参与团队。最后,应通过应用本科方向培训、海外培训、现场培训以及校内培训等方式来提升团队内教师的职业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

综上所述,以人才培养改革为出发点,以课堂教学模式与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加大技术素养课程开发,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技术素养型师资队伍,这都将对高职学生技术素养的养成有大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素养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