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能形成的高职院校竞赛文化研究

2015-03-28 05:16:19胡蓉,李琳叶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竞赛技能院校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004(2015)05-0108-04

[收稿日期]2015-9-3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一般资助项目“高职院校技能竞赛‘教学-竞赛-考证’三维一体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5C045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胡蓉(1979-),女,湖南湘阴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管理、职业教育。李琳叶(1980-),女,湖南邵东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Research on the Competition Cul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Based on the Skill Formation

HU Rong,LI Lingye

(Hunan Industry Polytechnic, Changsha 410208, Hunan)

[Abstract]In February, 2014, the Premier Li Keqiang particularly stressed the need to develop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cultivating talents with technical skills, and form the social atmosphere that“not only academic capacity”in the State Council Executive meeting which on the issue of“arrange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foster out the competition culture which based on the students skills forming and perfect personality as common vision through skills competition been normalized, thoroughly and whole-staff-participation in order to set up the correct view of skill competition and make the student transformation from never consciously reacting to investment and participate actively, and play skills contest culture form value and further rich school culture of connotation, powerful upgrade high vocational college of education quality.

[Key words]school culture; cultural roles; skills competition; normalized; whole-staff-participation

2014年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以《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议题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特别强调要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形成“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力军,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各个高职院校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这种探索还将继续深入。我们认为,要达成“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就要营造文化立校的学校氛围,坚持文化优化。这种文化是一种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旨的高职学校文化,是与普通高校不一样的大学精神,从而有利于提升高职教育吸引力,增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提升高职教育社会认可度。

由此,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培育始终是以技能形成为核心,这是高职教育的本质所在。技能形成离不开高职院校内部诸多文化影响因素,借助于多种文化载体的相互作用。其中,由高职教育技能竞赛活动发展而来的竞赛文化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新的文化形式和影响因素。

一、技能形成的内涵

在心理学上,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同时将其分类为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操作技能“是指有一系列的外部动作以合理的程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表现在外部行动上和对事物的直接行动中,如打字、弹琴、体操等都属于这一类;心智技能则“是一种借助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

高职教育是与“职业”紧密关联的,高职院校的学生要能够从事职业,必须具备技能。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把技能狭隘化。我们不能认为高职生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操作就可以了,就达成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了。事实上,黄炎培先生早在20世纪初就提出了职业教育是为了“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预备”,是为了“是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不仅要为个人谋生,而且要重视为社会服务;不仅要强调职业技能训练,而且要重视职业道德教育;不仅强调授予一技之长,而且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前,高职院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能够做事的技术,不是培养简单的、机械的固定于某种生产线上的工具人。技能形成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和过程,是在一定的学校文化活动中,以一定的职业定向为前提,形成高职生的主体性认知和动作方式与经验,培养与岗位相匹配的知识素质、职业道德、技术技能,培养基础扎实、适应面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技能形成中的竞赛文化价值

“职业教育学生不是被遗弃者与失败者,而是因为不适应应试教育制度。这就要求教育模式与制度为他们改革和创新,设计适合每一种类型孩子成长的育人模式,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

高职院校文化优化的最高价值是促进人人成长成才。实现“人人有平台,人人能出彩”,为人人成长成才搭建各种平台和载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和技能,最终达成师生增值。技能竞赛正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方式,竞赛文化是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优化的内容之一。

(一)何为竞赛文化

竞赛文化是指“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职业技能的比拼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一种文化,旨在突出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人文素质的目的”。技能竞争是市场经济下岗位就业的最主要特征,高职院校要培养能迅速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实现零距离就业,就必须主动引进竞争意识,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可见,竞赛文化是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社会经济文化主动对接的产物。

(二)竞赛文化的技能形成价值解读

竞赛文化作为新的文化资源,是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色文化,对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形成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人人能出彩”的活动平台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状态呈现为两极化,部分学生由于受已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加之薄弱的文化基础知识,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缺乏自信,表现出一种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另外一部分则表现为有一定的追求,立足现实,确定了较为明确的学习目的、有较为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欲望。

技能竞赛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是建立在学生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基础上开展的活动,提供给学生将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的一种途径。虽然也通过一些措施进行一定的物质与精神奖励,但是以技能竞赛活动为主体的竞赛文化更为重要的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为学生搭建了“人人能出彩”的活动平台,使学生在学习中和活动中不断提高,找到自己的价值,找到成就感,树立自信心,使他们对生活充满激情,对未来充满希望,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目的性和创造性,这不仅是一种外在的推动,更是一种内在的引导。

2.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桥梁

诚如上文谈到,技能形成不仅仅是技术技能的掌握,更为重要的是与之伴随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态度的培养。

技能竞赛绝不仅仅是一种模拟,更是一种实践方式,这种实践可以是在学校环境中,也可以是在企业环境中,是高职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之一,也是参与实践的方式之一。在这个过程之中,高职生必须了解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努力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培养和锻炼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同时,竞赛文化是高职生熟悉职业文化、企业文化和区域文化的重要影响力,使他们能够深入认知专业与职业、个体与团队,认识差距与不足,培养职业态度,职业精神,明确人生定位。

3.接受与创新的平衡

“掌握一种技能,首先需要学习与它有关的知识,了解完成这种技能动作的基本要求,在头脑中形成这种技能最一般的、最粗略的表象”。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技能形成需要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即需要知识的有效获得。这些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内隐性知识。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于知识的授受存在着较大误区,理论够用的度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传授方式简单粗暴,无效教学充斥课堂。

竞赛文化对于知识的授受有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对教师教学文化的优化。同时,技能竞赛不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重复,参加技能竞赛的学生就必须在其参赛项目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案、制作和呈现方式上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某一方面上有所创新,从而呈现出与他人的不同之处,尽可能地突显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技能竞赛往往能产生许多创意的火花。因此,竞赛文化能促进高职学生追求卓越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4.评价改进的推动力

技能竞赛是希望能看到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在竞赛活动中所呈现的效果,其本身也是评价活动。竞赛文化有利于检验学生技能掌握状况,使他们明白有待改进的地方,同时,可以推动学生加强自我反思,如竞赛过程中的态度,精神面貌、团队合作意识等等。当然,对高职院校教学文化也是一种评价,有利于教学教改,有利于人才成长。

良性的竞赛文化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和巩固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能从多个方面对其产生影响。所以,高职院校必须不断努力构建良好的竞赛文化,为学生提供良性的竞赛氛围,确保其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高职院校技能竞赛文化的营造

当前,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技能竞赛文化。一些高职院校认为技能竞赛是阶段性的,是少部分人的活动,对于技能竞赛的目标也存在曲解,如有的认为技能竞赛是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预演,有的则将其作为学校的“形象工程”来重点搞。这些错误的观点都使得技能竞赛沿着错误的方向开展,难以形成良好竞赛氛围,引导学生在竞赛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成才。

“文化作为人创造的客观事实,对人的作用是双重的。文化为人控制、掌握,就能赋予人自由,对人起肯定作用;文化不为人控制、掌握,亦能造成人的压抑、破坏,乃至毁灭,对人其否定作用”。高职院校竞赛文化要发挥其肯定作用,必须按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通过对竞赛文化的自我设计、控制和创新,使其向着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达到以文化人的效果。

(一)树立全员技能竞赛观,引导全员参与竞赛文化活动

1.树立学生全员参与技能竞赛的意识

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官网、宣传栏等途径大量宣传,从而促使高职学生能养成积极乐观、积极进取的思想品质,形成乐于参加专业技能竞技大赛学院氛围。

2.成立由领导带头、部门联动、全员运作的工作机制

相关制度的制定,是确保技能竞赛文化有效培育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各部门应分工明确,有序开展工作,给技能竞赛文化活动开展所需要的一系列工作安排提供支持和保障,为技能竞赛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确保各项技能竞赛获得圆满成功。如学校可设立专门的技能中心,主要负责学生技能培养工作,制定学生技能培养计划,负责学院技能竞赛活动的安排等。

3.教师积极参与。技能竞赛需要教学人员的积极参与

近年来,高职院校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教师参与技能竞赛就是一种自我学习的途径。目前,针对教师的技能竞赛活动也是层出不穷,比如说专业竞赛、说课大赛、教学设计大赛、微课比赛等,不管是教师自己参加各种技能竞赛活动还是说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都会得到全面提升。学工和教学管理人员是竞赛文化应然的参与者,积极为之提供服务,是学校管理文化的深化。

(二)搭建多层次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活动,促使竞赛活动常态化

文化因其隐匿性和习以为常的特征,往往会淡出人们明晰意识的感知范围。也就是说一种活动只有真正做到常态化,渗透工作生活中,才可能真正称之为文化。因此,要营造高职院校技能竞赛文化,就必须搭建多层次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活动,促使竞赛活动常态化。

1.社团活动

依据不同专业都可以成立相对应的社团,如科技社团、电子信息服务社团等,这些社团都是由学生因为兴趣爱好的相投而自发形成的,其本身有不断深入研究技能的内在动机,只要导师稍加指导和监督,就能让学生在技能上有比较大的进步,也会自觉举办更多的竞赛活动,这样就能用较少的成本取得较好的成果。

2.各系部承办的全校性的技能竞赛

如全校性的学生大赛、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等等。这类活动规模大,往往能达到群英汇聚的效果,参与此类活动也能带给参赛者更多的精神奖励,更容易激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此外便捷开放实验室,使学生随时能进入实验室进行练习和为技能竞赛做准备,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就形成注重技能训练和创新的学习氛围。

3.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和校友资源举办竞赛

努力争取承办省级、市级或者行会的技能竞赛活动的机会,使学生能有机会与企业职工在同一平台进行竞技,在切磋中比较校园人才与社会人才的差距和优势,调整学校技能教学的方向和重点,更好地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二)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良性循环,全程化营造竞赛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应该对所有参加竞赛准备工作的人员进行目的和意义的准确介绍,要将技能竞赛看成一种教育活动,竞赛只是为了展示自己和提升自己,不要让技能竞赛变成一种获取功利的工具,要本着“重在参与、实在发展”的原则,使全院上下对技能竞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良性循环,全程化营造竞赛文化氛围。

1.明确技能竞赛文化培育的方向

高职院校要组织召开专门的会议,认真探讨技能竞赛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思路,制定出项目建设计划,为后期技能竞赛文化的培育工作提供指导作用。同时,积极寻求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引入企业先进文化,也可组织召开技能竞赛动员大会、经验交流会、座谈会等,请之前技能竞赛中获奖的同学谈经验或者经验丰富的评委对技能竞赛的一些要求进行交流等等,从而激发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认真专研专业技能的积极性。

2.健全技能竞赛的激励机制

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引导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到技能竞赛中来,如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获奖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金,颁发具有纪念意义的奖杯、荣誉证书等,在学生评先评优过程中给予优先考虑,作为学校优秀学生进行宣传等。对于教师而言,则可以将参与技能竞赛这一项纳入到绩效考核,在职称评定、出国培训等过程中可以优先考虑。然后,将常态化的技能竞赛作为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建立学院引导、系部为主的技能竞赛制度,定期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使技能竞赛成为各系、各专业学子开拓视野、展示才能、交流学习的平台和展示学生风采、凝聚学习热情的重要载体,激励学生苦练技能、奋发成才。

3.制定学生技能指导的导师制

指定专业老师担任学生技能竞赛和技能创新的导师,不定期的给高职学生提供技能指导和解答相关疑问,使参与技能竞赛活动的学生始终都在导师的引领下稳步开展其参赛计划。

4.改革专业课程体系,突出技能的教学

各系、各专业将标准规定的能力、素质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将技能抽查题库中的项目作为课程项目(任务)考核的基本载体并按照考核标准进行评分。通过这些制度的制定,确保高职学生有途径并且有能力参与技能竞赛文化活动,并在活动中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四、结语

如同教育既有改善、发展、塑造人的作用,又有压抑、扭曲、扼制人的作用一样,竞赛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因此,我们应该引导竞赛文化进入正面价值诉求,规避不良消极影响,促进竞赛文化成为技能形成的推动器。通过将技能竞赛常态化、全程化和全员化,树立正确的技能竞赛观,使学生从不自觉的被动应付转变成主动投入和自觉参与,发挥竞赛文化的技能形成价值,从而培育出以高职学生技能形成和个性完善为共同愿景的高职竞赛文化,实现“人人能出彩”,并进一步丰富学校文化的内涵,有力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事实上,只有当竞赛涵盖在高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涵盖在学生技能形成的全过程之中,被明晰的竞赛意识所“遗忘”的时候,竞赛文化才真正告别“谈论”的层面,成为技能形成重要的促进因子。

猜你喜欢
竞赛技能院校
高级技能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中等数学(2022年3期)2022-06-05 07:50:56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 03:06:33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03:51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