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004(2015)05-0100-03
[收稿日期]2015-6-18
[作者简介]徐雷(1977-),男,湖南长沙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部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Behavior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XU Lei
(Hunan Industry Polytechnic, Changsha 410208, Hunan)
[Abstract]The strength of a school lies in the depth of its culture. In recent years, school culture construction has been given increasing emphasi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has obtained certain achievement in theory as well as in practice. Compared with the spiritual culture, the material culture and the system culture, behavior culture is a latecomer. Happily, however, there are many researches on behavior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se researches promote school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its balanced development.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chool culture; behavior culture; review
高职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近年来,校园文化建设一直是高职院校推进自身内涵发展时重点关注的对象,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化的深度决定着学校的高度。 [1]作为最晚被纳入到校园文化内容中的行为文化,高职教育界对它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研究势头迅猛,研究领域涉及到高职院校校园行为文化的许多方面,如内涵及价值、现状问题、特征、建设原则、细化分类、优化对策等。所取得的各项研究成果有力推动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整体的建设与均衡发展。
一、关于校园行为文化内涵及价值的研究
学界在界定高职院校校园行为文化的基本内涵时,一般都认同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动态反映,是一种与校园各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如陈彪彪、田金莲在定义高职院校校园行为文化时就表示:“(其)是指高职院校师生在日常教育教学、学习生活、文化娱乐等活动中所折射出来的精神理念、行为操守和文化氛围,它是校园文化的动态反映。” [2]事实上,高职院校校园行为文化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文化现象。它的外显性恰恰是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活动,动态的被师生等受众群体所感知。
刘洋认为长期维系这种动态反映的活动必须建立在师生内心快乐的基础上,否则难以持久。对此,他在《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研究》一文中如此描述:“高职院校的行为文化,……强调文化行为各构成要素之间、文化行为与外部环境之间关联与平衡,是以‘快乐’为基本内核而进行的。” [3]不可否认,心灵上的快乐是行为文化顺畅进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但必须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行为都一定是建立在快乐基础之上的,还有认同、习惯甚至于强化等等。所以仅凭快乐一词还不能完全勾勒出校园行为文化的内涵本质要素。
价值研究方面,学界倾向于多层次、多角度肯定行为文化的重要性。毛君洁立足教育教学的理论意义、培养人才的实践需要、社会文化的传承意义三个方面论述了高职院校校园行为文化的重大价值。他认为:“校园行为文化……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与价值,包括价值导向、人才培养、精神陶冶、群体凝聚以及知识、社会、思想、科学、美育、道德等方面的价值。” [4]其次,他认为“高职院校的校园行为文化是一种极强的凝聚力量,……对在校师生的行为举止有着广泛的约束力和规范作用,……能从各方面、各层次,把千差万别的成员团结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昂扬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校园凝聚力。” [4]最后,他表示“校园行为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社会文化的传承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足以“彰显大学精神品质和风貌”。 [4]以上三点构成一个整体,明晰了校园行为文化的价值所在。
与前者不同,刘荣明确指出:“一所学校,给人心灵上最有撞击力的,不是校容校貌,不是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教育观念,而是师生的行为文化;学校之间的最大差异既不是办学特色,也不是教育质量,而是行为文化。” [5]在其看来,行为文化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在直观感受上远在校容校貌、办学思想、教育观念、办学特色和教育质量之上。诚然,校园文化各要素之间所起的作用千差万别,但毋庸置疑的是校园行为文化的价值显现离不开校园文化每一个环节、诸多要素间的配合。
二、关于校园文化和行为文化关系及现状问题的研究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校园行为文化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学者们在论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时已经把校园行为文化视为校园文化内涵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毛君洁认为:“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及校园行为文化。其中,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四个方面中的终端表现。社会要评判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更多是从校园行为文化方面来考察。” [4]可见,校园行为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人对校园文化的印象和判断。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比精神、物质和制度文化更具代表性和针对性。
胡树森为说明校园文化和校园行为文化两者之间关系的密不可分,提出了“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行为体现”和“校园文化以行为文化为动力”两个论断,突显了两者之间的互为依存。 [6]还有学者甚至细化到校园文化中的精神、物质和制度三方面。试图通过探究行为文化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来强化和巩固行为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重要性。刘荣指出:“行为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在行为上的外显,有什么样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文化。” [5]换而言之,行为文化在校园文化中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既有自身的独立性,同时又和其它三种文化互为交融,四种文化共同构筑成校园文化这个整体。
高职院校校园行为文化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中所暴露出的某些问题已经到了火烧眉毛、非改不可的地步。柳淇认为:“在高职院校行为文化的某些领域,行为失范的现象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加强高职学生行为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7]对此,毛君洁又进一步加以详细说明,将问题归结为六个方面,分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充分、行为文化的建设缺乏开放性、行为文化的建设中存在功利化倾向和低俗化倾向、网络时代影响了校园人际交往、校园活动数量和质量的欠缺降低了校园行为文化的丰富性和品位度、社团建设落后致使校园行为文化丰富性不足等。” [4]以上六个方面涉及到了校园行为文化的多个领域,能否对症下药、妥善解决才是关键所在。
靳润奇、池卫东和邓晓红则着重分析了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三人集体撰写的《高职院校行为文化建设刍议》一文对此作出了几点分析。究其原因,他们指出:“一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短,缺乏可资借鉴的经验。二是行为文化的研究成果较少,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缺乏理论指导。三是高职学生中存在的行为问题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难题。”[8](p29)不难看出,这些论断都是中肯的,也部分揭示了目前存在于高职院校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的几类关键问题。特别是第二点和第三点原因,应该引起高职教育界的高度关注。
三、关于校园行为文化特征和建设原则的研究
学界一般认为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校园行为文化的特质既应该包含有高等学校校园行为文化所共同的特征,也应具备高职院校校园行为文化自身的特点。刘荣将高职院校行为文化的特征归纳总结为“实践性、职业性、特殊性、可塑性、综合性、社会时代性”等六大特征。 [5]除开认同以上所提出的实践性特征外,陈彪彪和田金莲还提出了一个新的特征,即“内容的蕴含性”。在共同撰写的《高职院校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一文中,他们写道:“行为文化通过活动的形式来运用物质文化,彰显精神文化,践行制度文化,在内容上具有极大的蕴含性。” [2]那么,究竟什么是蕴含性呢?文中解释道,高职院校校园行为文化“需要以一定的活动为载体,以精神文化为目标,制度文化为原则。在行为过程中,必然涉及其他三个层面的内容,从内容上概括了其他三个层面,具有极大的蕴含性。” [2]以上表述,无一例外都是学者们通过多年深入认真的实地研究得出的成果,因为是从不同视角去观察与分析,故而每一个特征都有其合理性。
论及校园行为文化的建设原则,学界目前主要有两类研究成果,各有所长。刘荣认为遵循的原则有五项,分别是:“职业性与文化性相统一的原则、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主体性与主导型相统一的原则、封闭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原则。” [5]并指出高职院校在推进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时必须坚持以上原则,才能事半功倍。毛君洁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高职院校在建设自身校园行为文化的过程中要“坚持主体性原则、坚持多样性原则、坚持主导性原则、坚持创新性原则”。 [4]他认为坚持主体性原则就是“要以在校大学生为建设主体,坚持以人为本。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在校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无限创造力”。而坚持多样性原则就是“要充分尊重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的个性多样化、价值观多元化。……切不可对高职院校校园行为文化做整齐划一的死板规定”。 [4]至于坚持主导型性原则,作者认为一是“要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制度对高职院校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二是要“发挥教师们在高职院校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4]。最后是坚持创新性原则:“从高职院校校园行为文化的建设思路、管理思路、校园文化活动、学术活动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培育校园创新精神和校园创新文化”。 [4]这也是作者着重强调和看重的一点。以上两位研究者关于高职院校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原则的研究都比较充分到位,开拓了校园行为文化研究领域的新视野,很值得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们借鉴与思考。
四、关于校园行为文化细化分类和优化对策的研究
近年来,学界在对高职院校校园行为文化内容进行细化分类时,因研究者的学术旨趣、研究方向和实践考察侧重点均有差别,因而所进行的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形态。刘洋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实例展开研究,将高职院校校园行为文化细化成“领导行为、教学行为、学习行为”三种。 [3]作者认为领导行为在校园行为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论文具体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分别是:领导团体加强自身建设,为学院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领导团体关注内涵建设,提升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水平;领导团体重视内部管理,提高学院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领导团体积极开展民心工程建设,教职工幸福指数稳步提高。关于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作者分别提出了“快乐的教学行为”、“快乐的学习行为”等概念, [3]认为只有师生在教学全过程中体会到快乐的存在,快乐的教和快乐的学并行,并长期坚持,这样的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终将渗透至校园行为文化当中去,从而令校园文化旧貌换新颜,呈现蓬勃的生机。
陈彪彪、田金莲两位研究者则是立足于从物质载体层面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进行细分,如校园日常行为文化、校企融合行为文化两类。作者对前者的定义是:“指学校内部以师生活动为活动主体营造的各种行为文化。” [2]还表示可以从“师生自发组织的活动”、“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入手,进一步对日常行为文化加以划分。而作者对校企融合行为文化的定义是:“结合高职办学的实际,以活动的方式将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内师生的行为中,营造一种企业精神与理念的文化氛围。” [2]不难得出结论,作者的划分标准是建立在企业和学校两个办学主体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三种是胡树森提出的,将高职院校校园行为文化细分为教师行为文化、学生行为文化和学校行为文化三类。 [6]文中,作者对这三类的内涵花了较大篇幅做了说明。不足之处是,作者没有交代如此划分的依据和理由。事实上,在学术研究中,相对于“是什么”和“怎么样”,“为什么”是开展各项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其意义和价值更为突出与重要。
行为文化被学界正式纳入到校园文化的构建中,是进入21世纪以后的事情。近年来,随着文化育人观念在高职教育界的深入人心,对高职院校校园行为文化优化对策的研究也是有增无减,成果也较为丰富。刘荣提出了与高职行为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十个路径”,涉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全”育人机制、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建设、入学教育、校情校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企业行为文化、学生管理工作以及创建文明、平安、和谐、节约型、学习型校园等多项内容。 [5]
毛君洁则提出了促进高职院校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对策的六条主要建议。依次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制度建设、加强校园行为文化组织队伍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利用好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活动等”。 [4]无论是六个注重、十个结合,还是六条建议,都代表了学界对如何优化高职院校校园行为文化的关注和探索。这些优化对策有的已经落实到了高职院校加强校园行为文化的工作当中,还有的尚处于摸索阶段,值得继续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