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略论》中的三国人物论

2015-03-28 16:08刘治立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虞世南司马懿李世民

刘治立

(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庆阳745000)

《帝王略论》中的三国人物论

刘治立

(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庆阳745000)

《帝王略论》记录了李世民与虞世南对历代政治人物得失的讨论,其中涉及到对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及司马懿父子的评价,可惜历来没有能够进入相关研究者的视野。书中讨论三国人物的文字虽然不多,但一些看法中肯独到,其评点准则和方法颇有可圈点之处,值得研究者关注。

《帝王略论》;虞世南;三国

《帝王略论》是唐初出现的一部很有特色的历史评论著作,瞿林东先生认为其书“很可能是我们今天所见到、所知道的这方面(指历史评论专书——引者)的最早的著作。”[1]141查阅以往的三国研究成果发现,历来在对三国历史人物研究中没有征引《帝王略论》中的相关论断,明人诸葛羲、诸葛倬所辑《诸葛孔明文集》也没有收录《帝王略论》对诸葛亮的评价,因而往往被三国文化研究者所忽略。本文结合相关文字,对《帝王略论》中关于三国历史人物的论断做出初步的发掘和探讨。

一、虞世南与《帝王略论》

《帝王略论》是虞世南所撰的史论著作,《旧唐书》卷四十六《经籍志上》记载,“《帝王略论》五卷,虞世南撰。”[2]该书以“公子”与“先生”的问答形式讨论历代帝王及功臣的是非得失,研究者认为该书“撰于李世民即位之前”[1]132,书中的“公子”是秦王李世民,即后来的唐太宗;而“先生”则是秦王府的虞世南。

据《旧唐书》记载,“太宗灭建德,引为秦府参军。寻转记室,仍授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对掌文翰”,不久又“迁太子中舍人”。唐太宗即位后,虞世南“转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时世南年已衰老,抗表乞骸骨,诏不许。迁太子右庶子,固辞不拜,除秘书少监。上《圣德论》,辞多不载。七年,转秘书监,赐爵永兴县子。”唐太宗非常欣赏虞世南的博学多识,每有闲暇便“引之谈论,共观经史”,虞世南“志性抗烈,每论及古先帝王为政得失,必存规讽,多所补益。”唐太宗曾对侍臣说:“朕因暇日,与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之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2]《虞世南传》《贞观政要》也记载,“世南每入进谏,太宗甚嘉纳之,益所亲礼。”[3]《任贤》

唐太宗如此信赖虞世南,一方面是因崇敬其“五善”兼备,认为他的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都臻于完美的境界。《隋唐嘉话》[4]15卷中记载,“太宗尝出行,有司请载副书以从,上曰:‘不须。虞世南在,此行秘书也。’”另一方面是因为二人在政治见解上颇为投机,“世南于我犹一体,拾遗补阙,无日忘之,盖当代名臣,人伦准的。”[5]《虞世南传》唐太宗将他与虞世南的关系比作古代的俞伯牙与钟子期,虞世南死后数岁,唐太宗梦中“忽睹其人,兼进谠言,有如平生之日。”[2]《虞世南传》《帝王略论》在流传过程中亡佚,敦煌遗书中保留部分内容,《长短经》《太平御览》《通历》等也保留了一些材料,中华书局的陈虎先生整理并译注的《帝王略论》是目前所见较为完整的读本,虽然离其书原貌已有很大的差距,但能为今人了解《帝王略论》的内容、见解和论述风格提供基本的线索。

二、《帝王略论》论及的三国人物

《帝王略论》中专门讨论三国人物的材料有三条,分别为《三国君主》《晋宣帝与诸葛亮》《晋景帝与晋文帝》。讨论其他时期的人物而涉及到三国人物的有《宋高祖》《周文帝》等。关于三国人物的讨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曹操、刘备各有优长,孙权略逊一筹

李世民向虞世南提问,东汉末年群雄峰起,宇县分崩,逐渐形成三分之势,“曹孟德挟天子而令诸侯,刘玄德凭蜀汉之阻,孙仲谋负江淮之固,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皆肈开王业,光启霸图。三方之君,孰有优略?”虞世南分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的智谋和业绩,他认为曹操有英雄之才,“曹公兵机智算,殆难与敌,故能肇迹开基。居中作相,实有英雄之才矣。”对于李世民“魏武一代英伟”的议论,虞世南结合其生平业绩做了答复,认为曹操“累叶荣显,濯缨汉室,三十余年。及董卓之乱,乃与山东俱起,诛灭元凶,曾非己力。”[6]《三国君主》

曹操曾经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曹耳。”[7]《先主传》如果说依据兵机智算和不凡的经历确立曹操的英雄地位,那么刘备能够与其并驾齐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刘公待刘璋以宾礼,委诸葛而不疑,人君之德,于斯为美。彼孔明者,命世之奇才,伊、吕之俦匹。臣主同心,鱼水为譬。”[6]《三国君主》刘备待人以仁义,诸葛亮等人为其真诚所感,鞠躬尽瘁为蜀汉效命。

相比而言,曹操则是以威势逼人,“谲诡不常,雄才多忌,至于杀伏后,鸠荀彧,诛孔融,戮崔琰,娄生弊于一言,桓邵劳于下拜。弃德任刑,其虐已甚。坐论西伯,实非其人。许邵所谓‘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斯言为当。”客观条件对刘备很不利,“但以国小兵弱,斗绝一隅,支对二方,抗衡上国。”[6]《三国君主》刘备势力能够与强敌鼎足而立,是由于他能以人君之德感召并团结关羽、张飞、诸葛亮等文武贤才,形成巨大的凝聚力。虞世南认为,孙权主要凭借父兄创下的基业,与曹操与刘备相比,虽然在三分天下中掌管一方,却不在同一个档次,“孙主因厥兄之资,用前朝之佐,介以天险,仅得自存,比于二人,理弗能逮。”[6]《三国君主》

2.诸葛亮堪称命世奇才

《帝王略论》中有两条材料论及诸葛亮。在讨论刘备时讲到诸葛亮是“命世之奇才,伊、吕之俦匹。”[6]《三国君主》史书记载,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7]《诸葛亮传》。晋人张辅认为诸葛亮“奇策泉涌,智谋从横”,“文以宁内,武以折冲”,声烈震于遐迩,将诸葛亮与乐毅比拟,还不足以反映其功业和品格,“余以为睹孔明之忠,奸臣立节矣。殆将与伊、吕争俦,岂徒乐毅为伍哉。”[8]卷二十二虞世南将诸葛亮与伊尹、姜尚这样的王佐之才相比拟,虽然不是他的创见,但还是可以看出对诸葛亮推崇备至。

在《晋宣帝与诸葛亮》条中,秦王李世民认为“诸葛亮冠代奇才,志图中夏。”李世民所提出的问题是,如果没有司马懿的雄才妙算,又有谁可以与诸葛亮抗衡?虞世南没有正面回答诸葛亮何以谓“奇才”,而是分析了司马懿不讲仁义道德,诡计多端,心胸狭窄,缺乏君子风范,来反衬诸葛亮的品格,认为假如二人处于势均力敌的前提下,在中原大地上展开撕杀,“以仲达之奸谋,当孔明之节制”[6]《晋宣帝与诸葛亮》,那么司马懿将不是诸葛亮的对手。“节制”意为节度法制,亦指严整有规律,《文选》中所选干宝《晋纪总论》:“屡拒诸葛亮节制之兵,而东支吴人辅车之势。”吕延济注:“节制,言亮军士有节度制法也。”这段材料再三强调诸葛亮的人品和行为风格,实际上是反证诸葛亮为“命世奇才”或“冠代奇才”。《帝王略论》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节制”,同时认为他无力改变这种历史的结局,书中并不否认司马懿的“文武之略”所发挥的作用,但是不赞赏他的“奸谋”的种种表现形式[1]153。

这场讨论给李世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在为《晋书·宣帝纪》所作的论赞中,还论及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对垒,“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9]《晋帝纪》李世民以大量的历史事例分析指出司马懿在与诸葛亮的争战中有失良将之道。《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自至,数挑战。宣王亦表固请战。使卫尉辛毗持节以制之。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於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诸葛亮死后,蜀军退兵,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偪。於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李世民非常熟悉这些材料,论赞中提到此类典故,可见《帝王略论》中的讨论影响了他后来的历史观念。

3.司马懿父子三人各有可称

司马懿父子三人在曹魏先后把持朝政,李世民对其父子的活动非常关注,在组织修《晋书》时,李世民亲自撰写了《宣帝纪》论赞,对司马懿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在《帝王略论》中,李世民认为司马懿“雄谋妙算”[6]《晋宣帝与诸葛亮》,“频立大功”[6]《宋高祖》,只有他才可抵挡诸葛亮的进攻。虞世南在回答中首先指出司马懿以书生出仕,济时定难,位至将相,其才干和成就确实有很多可称之处,“宣帝起自书生,参赞帝业,济时定难,克清王道,文武之略,实有可称。然多仗阴谋,不由仁义,猜忍诡状,盈诸襟抱。”在其他篇中再度强调“晋宣历任卿相,位极台鼎,握天下之围,居既安之势,奉明诏而诛逆节,建瓴为譬,未足喻也。”[6]《宋高祖》在肯定文韬武略的同时,还对司马懿作出道德评判,“至如示谬言于李胜,委鞠狱于何晏,愧心负理,岂君子之所为!以此伪情,行于万物。”[6]《晋宣帝与诸葛亮》虞世南认为,司马懿愧心负理,非君子之所为,这种品格上的缺陷,使他与诸葛亮的对抗中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智慧和才能。

李世民和虞世南还讨论了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的高下,李世民说:“晋景、文兄弟,递居宰相,二人功德,孰为先后?”虞世南回答:“景帝少有名节,见重当时。所以何平叔云:‘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夏侯玄是也;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故知王佐之才,著于往日。及株爽之际,智略已宣。钦、俭称兵,全军独克,此足以见其英图矣。虽道盛三分,而终身北面;威名震主,而臣节不亏。侯服归全,于斯为美。太祖嗣兴,克宁祸乱,南定淮海,西平庸蜀。役不逾时,厥功为重。及高贵篡位,聪明凤智,朝野欣欣,方之文、武,不能竭忠叶赞;拟迹伊周,遂乃伪杀彦士;委罪成济,自贻逆节,终享恶名。斯言之玷,不可为也。”[5]《晋景帝与晋文帝》虞世南认为司马师(晋景帝)有王佐之才,其智略英图不可小觑,尤其是他威名震主却能保持臣节不亏,全身而终,这是他值得称道的地方。司马昭(晋文帝)掌权后平定叛乱,稳定了政局,曹髦继位后,司马昭执掌权柄,“聪明凤智,朝野欣欣”。可是他将自己比作周文王、周武王,擅杀彦士(高贵乡公曹髦字),又把罪名推给成济,因为留下恶名。虞世南认为,相比而言,司马师的功德声名优于其弟司马昭。

三、《帝王略论》中三国人物评论的准则与方法

《帝王略论》在月旦历史人物时,形成自己的评价依据和方法,这是该书对从夏禹至到隋文帝评断倾向保持一致的前提。在对三国人物的商略中,这种准则和方法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1.评论准则

《帝王略论》所确定的评论准则包括功德、才略和器量等。

首先是功德。古代所谓的人生三不朽包括立功、立德、立言三个方面,作为一个在历史上具有突出地位的人物,其扬名身后的依据首先来自于其卓尔不群的功业和道德,所以在评价人物时首先看其功德。在讨论三国人物时,《帝王略论》很关注讨论对象的功业,如强调曹操“肇迹开基”,司马懿“参赞帝业,济时定难,克清王道”,“频立大功”;司马昭的“克宁祸乱,南定淮海,西平庸蜀”等。功业固然重要,其道德品格也非常重要,因此《帝王论略》还对三国人物进行道德评判,因而高度褒扬刘备“人君之德,于斯为美”,司马师“威名震主,而臣节不亏。侯服归全,于斯为美”。于此同时,还指责曹操“谲诡不常,雄才多忌”、“弃德任刑,其虐已甚”;司马懿“多仗阴谋,不由仁义”,“愧心负理,岂君子之所为”;司马昭“自贻逆节,终享恶名”。这种功业与道德的二重评价避免了简单片面的善恶二元论评定,体现了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学传统,使人们对三国人物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

其次是才略。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才智纵横的时期,谋略机算使各种出身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各显风流。《帝王论略》称赞曹操“兵机智算”,“一代英伟”,“实有英雄之才”;刘备有“长算”,关羽、张飞有“武”,诸葛亮有“文”,擅“节制”;司马懿“雄谋妙算”,有“文武之略”;司马师有“智略”,具备“王佐之才”,等等。

再次则为器量。器量反映出很高的政治见识和道德素养[1]133,虞世南说:“夫人君之量,必器度宏远,虚己应物,覆载同于天地,信誓合于寒暄,然后万姓乐推而不厌也。”[6]《桓玄》刘备之所以在很不利的条件下能够与曹操抗衡,就是因为他具备这种虚己应物的器量,他“待刘璋以宾礼,委诸葛而不疑。”刘备知人善任,三顾茅庐而得诸葛亮的衷心拥戴,“臣主同心,鱼水为譬”。

2.评断方法

《帝王略论》的历史人物评断方法包括实证、比较和假设等。

历史学就是通过事例来讲求事理的学问,中国古代有寓论断于叙事的治史传统,虽然不明言己见,而其“见”已表露于叙事中。从前引的材料特别是关于曹操与司马懿事迹的叙述可以看出,《帝王略论》在论及曹操、刘备和司马懿等人时,既有论断之辞,又有大量的事实做支撑,从而使其论证不仅没有流于空谈,而且通过准确的历史叙述显示出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敏锐的历史判断力。

历史研究者选择典型的材料,把研究的人物放在能够阐明历史活动的体系中进行比较,可以近似地反映历史事实。《帝王略论》中的几则三国人物论总体上看都是以类相从,选择具有可比性的人物进行比较研究,如《三国君主》将曹操、刘备、孙权放在一起比较,《晋宣帝与诸葛亮》将诸葛亮与司马懿比较,而《晋景帝与晋文帝》则比较司马师与司马昭兄弟“递居宰相,二人功德,孰为先后”。此外,《宋高祖》将刘裕与曹操、司马懿做比较,《周文帝》将宇文泰以少胜多打败齐军与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比较。在《晋宣帝与诸葛亮》通过比较得出结论,蜀汉与曹魏的较量中,蜀败魏胜的结果并非司马懿的“雄谋妙算”能起到根本的作用,而是双方实力不对称所致,虽然没有明言孰优孰劣,但还是通过比较表明了自己的认识倾向,“显示了作者把历史比较与历史评价结合起来的意向和特色。”[1]153

历史具有不可逆的特点,不能搬进实验室,也无法假设。但历史研究者通过虚拟和假设,还是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揭示历史的真相或实质,《帝王略论》在评断三国人物时,也反复采用了假设的办法,如论及曹操与刘备的相争,认为并非是刘备无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客观条件对刘备不利,“若使与曹公易地而处,骋其长算,肆关、张之武,尽诸葛之文,则霸王之业成矣!”在讨论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对抗时,又采取了假设的方法,“若使力均势敌,俱会中原,以仲达之奸谋,当孔明之节制,恐非俦匹也。”[6]《晋宣帝与诸葛亮》这些观点立意高远,知人论世,不以成败论英雄,反映了《帝王略论》客观公正的论史态度。

[1]瞿林东.唐代史学论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吴兢.贞观政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刘餗.隋唐嘉话[M].程毅中,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9.

[5]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虞世南.帝王略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8.

[7]陈寿.三国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

[8]欧阳询.艺文类聚[M].北京:中华书局,1965.

[9]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Comments on Characters of Three K ingdom in Diwang Luelun

LIU Zhili
(History and Culture Institute,Longdong University,Qingyang 745000,China)

Comments on characters of Three Kingdom in Diwang Luelun by Yu Shinan involve Cao Cao,Liu Bei,Sun Quan,Zhuge Liang,Sima Yi,Sima Shi and Sima Zhao,which has never been paid attention to by some researchers.The words on those characters are not somuch,however,some are pertinent and unique,and the criterion and themethod isworthy of attention from researchers.

Diwang Luelun;Yu Shinan;Three Kingdoms

K235

A

:2095-4476(2015)03-0005-04

(责任编辑:陈道斌)

2014-12-1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ZS007)

刘治立(1965—),男,河南洛阳人,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史学理论,史学史。

猜你喜欢
虞世南司马懿李世民
李世民的苦心
败而不伤才能笑到最后
春夜
司马懿何以能绝处逢生
咏萤火
以诚相待
老谋子司马懿
司马懿晒书露马脚
李世民军事谋略思想反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