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静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 230039)
刘先平研究综述
尹静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 230039)
刘先平是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自然文学开拓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思考和研究刘先平及其大自然文学。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刘先平生平及其创作经历的研究;二是对刘先平作品的研究;三是对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意义的研究。不可否认的是刘先平研究中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后来研究者去进一步探讨。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先平研究会更加地成熟与完善,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在21世纪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也会不断地得到人们的承认与肯定。
刘先平;刘先平研究;综述
刘先平是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自然文学开拓者,是安徽大自然探险文学创作的领头人。他在大自然中探险了近四十年,曾经两次横穿了中国大陆,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沙群岛、热带雨林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三十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创作,为我国奉献了几十部优秀的大自然文学著作,创作总字数达400万左右,显示了刘先平勇敢的探险精神和不竭的创作力。
近年来,随着刘先平作品的不断再版以及荣获国内外诸多大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思考和研究刘先平及其大自然文学。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三个方面:第一是对刘先平及其创作经历的研究;第二是对刘先平作品的研究;第三,对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意义的研究。本文将刘先平研究分为这三个部分,在对现有研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力图厘清刘先平研究的发展态势、成就与不足。
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创作动机是学者全面把握作品的关键,即所谓的“知人论世”。下面侧重从刘先平生平研究、刘先平创作经历研究这两方面入手,对学者的研究成果做尽可能全面的阐述。
(一)刘先平生平研究
刘先平从小生活在安徽的巢湖边,对水有着特殊的情感,童年时期的他常常以水为伴,以自然为伴,看到美景时,他会心潮澎湃,看到自然被人为破坏时,心中也会生出无限忧愁。不少研究者认为,这片临水的自然之地让刘先平更加地热爱自然,也给予了刘先平对自然、人生的独特体验。徐德霞在《我编“大自然探险”丛书》中感佩于刘先平对整个大自然的真挚情感,说他不仅热爱大自然的花木虫鱼,而且连动物的粪便也喜欢,这是常人所不及的境界。刘先平在“文革”期间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这段过往不论是对他的身体还是对他的心灵都是一种折磨,也是他停止文学创作最直接的原因。那一时期,刘先平只能从大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也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让自己暂时忘记世俗的烦扰,享受片刻的宁静。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刘先平结识了一群热衷于自然保护事业的考察队,在这些科学家的点化下,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刘先平大自然探险的决心和大自然文学创作的意志便更加地坚定起来。
刘先平几十年来的创作努力,使大自然文学以崭新的审美魅力收获了大量来自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他的探险精神也赢得了诸多学者的盛赞。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翟泰丰评价“刘先平是一位生就的探险家”;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束沛德称他是“勇敢的探索者”和“有胆有识的拓荒者”;首都师大中文系教授金波称刘先平是“高举大自然文学的旗手”;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金炳华评刘先平是“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作家”;儿童文学评论家安武林称赞他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有名学者的赞誉是对当代作家刘先平及其大自然创作的最直接的肯定。正像刘先平说的:“大自然赋予我生命,我爱大自然如生命。”刘先平始终把大自然放在第一位,无论是他小说题材的选取还是文学思想的主张,都直接和大自然息息相关。大自然在刘先平笔下散发着独特的光彩,他通过大自然文学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自然人文相融合的世界。
(二)刘先平创作经历研究
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创作始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从1978年至今,他的创作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谭旭东在《大自然文学三十年回顾》中将大自然文学分为初创期(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展期(上个世纪90年代)与成熟期(新时期以来),但对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的发展阶段没有作明确的划分,韩进在《呼唤生态道德讴歌自然和谐——刘先平与他的大自然文学》中的三个时期的划分较为细致,即1978-1987年为第一个时期、1987-1997年为第二个时期、1998年至今为第三个时期。
刘先平在上述的三个创作时期中创作出版了48部大书。第一时期为长篇小说创作期,包括4部长篇:《云海探奇》、《呦呦鹿鸣》、《千鸟谷追踪》、《大熊猫传奇》,这4部作品以关注野生动物世界为主,分别描写了在猿猴、梅花鹿、鸟类、大熊猫世界的探险故事。第二个时期为纪实性散文的创作期,包括两部纪实散文集:《红树林风韵》、《山野寻趣》,这两部纪实系列以描写大自然探险奇遇为主,纪实性较强,这是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的新尝试,同时他的视野也不再局限于安徽等地。第三个时期为长篇小说、散文与报告文学等手法相结合的创作期,包括《走进帕米尔高原——穿越柴达木盆地》、《美丽的西沙群岛》等长篇作品、以及《寻找大树杜鹃》、《胭脂太阳》、《黑叶猴王国探险记》等多部中短篇作品,许多研究者意识到刘先平此时的创作已进入成熟阶段。
关于刘先平作品的研究始于1982年,即赵凯、吴章胜的《孩子们的崭新天地——评<云海探奇>、<呦呦鹿鸣>》(《清明》,1982年第4期)。19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研究成果不多,近年来研究刘先平作品的论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这些研究的切入点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一)儿童文学的研究视角
《人与自然的颂歌——刘先平大自然探险文学论文集》(束沛德主编,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版)中收录了众多学者关于早期刘先平研究的论文,这些论文具有一个普遍的共性,即大多都关注到刘先平作品对于儿童文学的贡献。如束沛德在《勇敢的探索者》中认为刘先平作品为儿童文学开辟了新的天地,符合少儿读者的审美趣味。
儿童文学与大自然文学相比起步较早,加之大自然是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之一,学术界从儿童文学角度研究刘先平早期的作品也是无可厚非的。谭旭东的《当代儿童小说的主要创作倾向与基本主题》(《当代文坛》,2002年第4期)将刘先平的大自然小说视为当代儿童小说的基本主题之一;伍美珍、谭旭东的《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儿童文学之路》(《江淮论坛》,2008年第6期)将刘先平列入儿童文学第二代实力作家。张耀辉的《安徽儿童文学纵横谈》(《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认为刘先平的作品促进了安徽省儿童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李正西在《对儿童文学创作的新开拓——论刘先平的长篇小说创作》(《大自然文学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中指出,刘先平的长篇小说创作打破了以往儿童文学创作始终以儿童为主要描述对象的局限,拓宽了儿童小说的创作领域、题材与样式,小说中真实而又神奇的大自然世界也使人心生向往。在从事创作前,刘先平有过十年的教书经验,他了解学生阶段的孩子们的各种喜好,因此他的作品能够顺利地打入儿童文学的市场也是毋庸置疑的。但刘先平的具体创作不仅仅服务于儿童文学,他的作品也推动了中国大自然文学的崛起与前进。
(二)大自然文学的研究视角
早期刘先平的大自然创作带有较重的儿童文学特质,进入21世纪以来,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创作已经步入成熟阶段,从大自然文学的视角来研究刘先平的论文也开始与日俱增。如翟泰丰的会议论文《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成就与文学形态的探索、创新》等等。
唐先田在《大自然文学的鲜明品格——兼论刘先平的大自然创作》中指出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不仅表现了人性,还关注到野生动植物之性,认为他的大自然文学是描述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是“天人合一”的哲学理想在当代文学中的再现。王泉根在《解读刘先平和大自然文学》中总结出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有三个立足点,即回归自然、回归童年、回归生命,认为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实现了对自然之美、童心之真、生命之善的召唤。许多研究者通过归纳与总结,指出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是集探险性与纪实性、知识性与科学性于一身的文学。近年来,不少研究者也尝试着从生态主义上探索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的特色,这也为学者提供了研究刘先平作品的新方向。一方面,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描述了在“弱肉强食”的大环境下野生动物们为了保全各自的生命而奋力拼搏、撕杀的残酷世界;另一方面,他的作品也赞美了野生动物们发自内心深处的“母子”亲情。野生动物们的真实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折射,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引发人们对现实社会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思考,唤醒了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的紧迫感等等,如高平的《论刘先平大自然文学中的动物叙事》(《淮南师范学院》,2011年第3期)。
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以破坏自然来谋取利益的现代人逐日增多,当代文化高举保护自然的旗帜以求良性发展。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正是在此背景下孕育而生,并将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构建生态文化作为最高的审美追求。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的创作意义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终极目标,因此,对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意义研究的梳理便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主要从审美意义、现实社会意义这两方面展开论述。
(一)审美意义
雷鸣曾说:“我认为,刘先平的大自然创作,已经打破了传统文学思维,为当代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话语立场,一种发现经验的新视角,一种书写经验的新方式。”①雷鸣:《论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对于当代文学的意义》,《市场星报》h ttp://www.ahscb.com/htm l/2014-12/05/content_175534.htm.谭旭东在《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的特点与价值》中评价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丰富了文学的内涵,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其他文学作品所不能提供的审美空间。不少研究者认为,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不同于传统文学始终围绕或立足于生活,他的创作将生活题材转移到大自然题材上,不仅仅从安徽的山野中取材,而且将自己的视野拓展到祖国的角角落落,开阔了读者的审美视野与眼界;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也不同于儿童文学大多关注儿童的成长变化,小说中凸显了一些保护大自然的科学家与“小专家”的探险精神和生命活力,为了保护自然,他们深入丛林而无惧无畏。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对于现代都市下不识麦、稻而又身处“温室”的青少年儿童来说,或许不无受益。
从长篇写作转向纪实性散文的创作再到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刘先平不断地挑战自己,在创新中促进了中国大自然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创作,有些学者认为他的长篇小说以自然为叙述的主体,而将人处于次要的地位,这种安排消减了小说的审美价值,但大部分学者都认可刘先平的“跨文体写作”,他们认为刘先平的这种叙事模式对于中国的文学是一种新的飞跃,实现了文学叙事的多种可能性,同时也有益于获得不同层次的接受者。苏中在《把爱国主义和崇尚自然的情怀融为一体的杰作》一文中也肯定了刘先平从长篇小说转向纪实性散文叙述的变化,认为他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大自然。刘先平通过大自然文学搭建了一个文学上的自然博物馆,给了读者以新的审美感受。
(二)现实社会意义
刘先平的创作顺应了时代潮流,是当代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梅杰在《大自然文学的外宣意义——兼谈中国文学走出去》一文中指出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对外宣扬了中华文化,提升了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国际地位。从几十年的研究来看,学者们多以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呼吁生态道德等方面为重点来研究刘先平创作的现实社会意义,如魏春香的《探索中的“大自然文学”》(《安徽大学》,2011年)等等。
班马的在《自自然然地颠覆一个只写“人”的以往文学世界——读出刘先平作品的性情与气质》中指出刘先平继承了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以“自自然然”的写作姿态,展现了对“人与自然”的终极关怀。有的评论者认为:“在大自然文学中,人类已从至高无上、万物生灵的位置,渐次地将自己置于和大自然中的各种物种相平等相友善的位置。”②唐先田:《大自然文学的鲜明品格——兼论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创作》,《江淮论坛》2004年第2期,第118-121页。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帮助人们走出“大自然属于人类”的误区,使读者摆脱了竭泽而渔的消费观并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刘先平的创作让人们在懂得保护自然的同时也要更加地珍爱生命,这是他对整个大自然最直接的关切,也是他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赵凯在《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大自然文学》中评价刘先平呼吁生态道德具有当代意识,从文学对人的审美到对大自然的审美的转向,是刘先平自觉追求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的例证。吴尚华的《人与自然的道德对话——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的生态意涵初探》(《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肯定了刘先平自觉的生态伦理意识及其对大自然的道德关怀。王奕颖的《以<走进帕米尔高原>为例审视刘先平的生态道德观》(《昆明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认为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对于青少年具有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
正像刘先平自己所说:“我在大自然中跋涉了三十多年,写了几十部作品,其实只是在做一件事:呼吁生态道德——在面临生态危机的世界,展现大自然和生命的壮美。”①刘先平:《大自然在召唤”系列丛书·后记》,《跋涉在大自然文学的30年》,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8年。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是从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哲学整体观出发,来考量生态道德问题,激发读者主动地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呼吁更多的学者和社会上的个人身体力行、自觉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一个作家之所以从事创作以及坚守自己独有的风格,他的人生经历往往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三十多年来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学者们从童年与“文革”的不幸经历、“文革”后新的生活与机遇等角度入手,多维度地展示了影响刘先平创作的推动因素。在刘先平作品的研究中,前期学者重在分析刘先平作品对于儿童文学的滋养与开拓,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大自然文学的独立价值;后期学者在承认其对儿童文学有着突出贡献的同时,较为深刻地解读了大自然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与风彩。较之前者,后者的研究更加契合了刘先平作品的深层内蕴。“生态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也是一种文化批评,带有文化重构的意义,它意在引导人类摆脱狭隘文化论的困扰,寻找促成生态文化的可能性,进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终极目标。学者们以“生态批评”这一新的视角挖掘了刘先平大自然文学之于当代文化、社会的意义,这种尝试是颇有见地的,引起了研究界的注目与共鸣。
不可否认的是刘先平研究中还存在诸多不足,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刘先平研究中存在失衡的局面,虽然有的学者指出刘先平过去的创作没有自觉地注入非个人生活体验的内容,也有学者认为刘先平的一些作品因未能摆脱传统文学思维的指使而带上鲜明的时代印记,但是大多数学者仍以欣赏者的眼光来研究刘先平。到目前为止,刘先平的批评研究还很薄弱,需要后来研究者去进一步探讨。其次,在作品研究方面,评论界出现了分歧。动物形象是刘先平作品的主角,一部分学者认为刘先平塑造的动物形象是“人化”的结果,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它们是最自然的独立个体。大自然文学强调纪实性,作者本人也希望通过自然本真的动物形象还读者一个更为真实的自然,显然,这种分歧存在的合理性是值得质疑的。最后,研究界尚未形成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大多数学者往往从宏观的角度对刘先平创作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如针对刘先平的5本长篇小说系列、或纪实性散文集等等,这也决定了刘先平研究的单一化,从单篇作品的微观解读中寻找创新性的切入点,未尝不是一副解救的药方;刘先平的跨学科研究或比较研究还处在相对停滞的时期,君早的《论大自然文学衍生文化创意产品的体现方式》、祖琴的《中美大自然文学比较——以刘先平为例》等等是仅有的几篇,如果将一些新的批评方法引入刘先平研究,学者们在研究中会有新的启发与收获,如刘先平及其创作与同时代作家、外国大自然文学作家及其创作的比较研究、大自然文学与传统文学、国外大自然文学的比较研究、从文化层面或生态学角度对大自然文学进行跨学科研究等等。
“大自然——‘人类非有机的身体’,不仅仅是人类的衣食仓库,也是人类艺术的发祥地。”②曹文轩:《曹文轩论儿童文学》,《大自然与文学》,北京:海豚出版社,2014年,第6页。刘先平是真正的艺术家,是大自然的忠实粉丝,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开拓出大自然文学这一新的审美天地,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当代文化增添了“绿色”。从三十多年来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刘先平研究已经朝纵深方向发展,学者们的研究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使得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的当代意义越来越清晰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先平研究会更加得成熟与完善,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在21世纪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也会不断地得到人们的承认与肯定。
Research and review on Liu Xianping
YIN Jing
Liu Xianping is the pioneer of themodern Chinese Natural literature.In recent years,more and more scholars began to ponder and research Liu Xianping and the Natural literature.These studies focus on three aspects:the first one is the study of Liu's life experience and his creation;The second is the study of Liu's works;The last one is the study on the meaning of the creating ideas of Liu's Nature literature. 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deficiencies still exist in the study of Liu Xianping,which requires researchers to discuss further.As time goes on,research on Liu Xianping becomes more and more mature and perfect. Liu's Nature literature in the meaning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 the 21st century will be constantly recognized and affirmed by peop le.
Liu Xianpig;research on Liu Xianping;review
I207
A
1009-9530(2015)05-0065-05
2015-04-23
尹静(1991-),女,安徽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