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门舶来的学科,中国的教育人类学研究不能也不应“孤芳自赏”。教育人类学的本土化的前提是需全面、系统地了解国外人类学/教育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素养和规范的方法论意识,这样的研究才可能符合“教育人类学”的学科要义;其次是在研究中将“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信,在扎实、规范的田野调查基础上进行“理论反思”和“理论对话”,进而实现“理论创新”。如此,我们才可能在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沃土上生长出兼具“中国气派”和“国际视野”的优秀教育人类学研究成果。
本期教育人类学专栏的3 篇论文,分别从学校民族志在西方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社会转型和多元背景下中国某高校英语交际教学法改革的实践与反思,内地西藏散插生社会网络构建的个案描述及理论阐释,展示了中国学者在教育人类学理论和实践研究中致力于将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