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功能翻译视角的《围城》翻译策略
冯堂
(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大同037003)
摘要:《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品,已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尤其是英译《围城》的影响力更加广泛。在翻译过程中,因中西方文化差异,翻译者往往忽略了翻译的功能研究,使得目标读者难以真正享受作品的内涵。通过采用案例分析,利用功能翻译理论对《围城》英译版本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功能翻译;围城;视角
收稿日期:2015-04-06
作者简介:冯堂(1981-),女,山西大同人,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围城》是现代中国最为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作品翻译涉及了中西方文学、哲学、逻辑、法律、教育系统的差异。[1]而在许多翻译文本中都融入了翻译者的写作风格和艺术手法,因而造成翻译作品各具特色。加之《围城》原作语言描写中大量使用了语言变异,[2]更增大了翻译的原文还原难度。过去翻译理论强调文本的翻译,以及变异的语言结构的规范化,而忽略了翻译过程中变异的内容,因此有必要从功能翻译的视角来做研究,本文以《围城》为例作一探讨。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内容与价值
传统翻译研究偏重于一致性的完整翻译,强调源语言文本翻译研究的重要性。但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翻译的目的等诸多方面,目标读者、译者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因素等都要作为考虑,但通常语言变异往往在翻译时被忽视。语言变异问题的产生与原文相悖正是由于这些翻译因素引起的。
语言的变异在于难以用标准化的语言来演绎,同时读者对文本的理解需要额外的努力才能达到,因此翻译者也应该考虑译者的文化思维以及译文的可读性。此外,由此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以及目标读者不同的阅读习惯、期望和世界观,读者不能理解还原语言的变异,这就引起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冲突。结合德国功能性翻译理论规范的研究和描述性研究,本人认为翻译应从目标语言视角来进行研究。
20世纪70~80年代,德国把翻译研究从静态语言类型学的翻译转移到功能方法中来,借助于通信理论、行为理论、信息理论、测试语言学和接受美学,功能研究方法改变了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研究视角,这对传统的翻译学院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文学功能翻译是指从 “对等”的概念和“翻译者”概念进行改变,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表达信息,而更应该将信息的表达方式在目标语言表达出来,使得等效源文本和目标文本表达功能实现匹配。德国功能学派对这种等效作用机理实现的具体方式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一是翻译者解释源文本不仅关注读者的意图,也要注意翻译者的意图,实现其可比性与目标兼容;二是语言元素的选择目标要实现文本效果对应目标文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功能翻译学派进一步指出,在“对等”翻译的基础上,每个文本要实现与读者的交际功能效果。“对等”意味着满足目标文本的目的服务交换功能或功能相同的源文本,因此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是无变异功能的。
传统翻译者的翻译功能更多是静态的,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一种文本转化的交际过程。“交际价值”是两个文本之间单词、短语、句子、语法结构的平等价值。翻译的目的决定了形式的等价性,所有完整的翻译过程常常为了“对等性”而不得不在翻译中忽略掉一些源文本中变异语言的意蕴。
围城中语言的变异在翻译中比其它文学作品的困难要大,在面对文学批评界的争议之中,[3]德国文学功能翻译理论还是进行了一定的创新,繁荣了翻译理论的内容。特别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方法强调针对目标读者的翻译效果,突破传统翻译理论对翻译者的限制。
因此,功能翻译理论有助于我们客观地评估这些成功译著的问题。语言的变异被认为是作者有意选择表达他的交际目标、文学内涵和产生一个特定的审美或诗歌影响读者。语言变异最大的问题是通过翻译后使目标读者难以理解。功能翻译学派认为作品翻译的翻译方法是由目的决定的。[4]英文翻译《围城》的目的是让读者对钱钟书和他的作品产生更大的兴趣,对英文读者来说,小说的翻译不仅应忠于原作者意图,还需要考虑到目标读者的可接受性。
人们普遍认为文学语言不仅传达了信息,而且信息传递方式也引导读者进行深思;换句话说,在阅读外国文学时,读者深思指向两个维度:内容和语言形式。
语言变异传达许多特定类别的作品内涵,一般通过美学或艺术手法故意偏离常态,试图通过非正常语言表达一种愿景和不寻常态,这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
功能翻译规则旨在解决自由翻译和忠实的翻译、动态化和正式化的翻译困境,这意味着一个特定的翻译任务可能需要在一个自由翻译或者忠实的翻译,或任何在这两个极端之中找到客观需要的依据,这个依据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因此接受对象是确定目标文本的主要因素。功能翻译学派认为使用这个新标准将会更加客观和积极地帮助翻译者提高翻译水平。从这个角度看,功能翻译理论应用到语言变异翻译中有其可能性。
二、功能翻译视角的《围城》翻译分析
《围城》作品大量使用了各种类型的变异语境。而且广泛的使用这种语言变异成功地推进了小说的成名。[5]小说中这种语言变异的表达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文学作品的艺术的特征和钱钟书独特的写作风格。
作为中国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围城》在表层结构上采用了各种语言偏差,包括语音变异、笔迹变异、词法变异、语法变异,在深层次上更采用了语义变异。某些时候,作者用语言偏差描述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包括他/她的社会地位、教育背景和人物个性,其它时期,语言变异经常用于句首,这意味着语言用一种惊为天人的形式把读者带入一个新的视野,或者语言变异有可等达到某种特殊的艺术。可以说,大量使用变异方式有助于《围城》获得较好的评价。
(一)语言变异翻译分析
最常见语言变异是以遗漏的一个词或字的形式存在,在英文中,遗漏发生在初始部分、中间部分、或最后一个词的一部分,它被称为词首脱落、字中音省略,字尾音消失等。在中文当中,使字故意遗漏并发生丢失,以达到特殊的效果。
孙小姐弯着含笑的眼睛说:“李先生,你有安定胃神经的药,
送一片给她, 她准——”(钱钟书1980:166)
A smile tugged at the comers of Miss Sun’s eyes and she said:“Mr.Li,you have medicine for settling the stomach.If you gave her some,she’dcertainly——”
这是在三闾大学旅行期间孙小姐对李梅亭开的玩笑,她的随从因为腹泻呕吐,孙小姐记得李梅亭携带的药,以此来取笑李,作为一个年轻的女性,孙小姐断然不能直接说出口,所以她省略了关键词,这里变异来源于破折号,当翻译者保留这破折号,作品中的幽默效果就被直接转化更易于被其它母语读者接受。因此英语翻译的时候应遵循这同一功能,使得语义更接近原文的意思。
(二)笔迹变异翻译分析
笔迹学意味着通过视觉符号进行信息构建。变异在这个层次上似乎很有趣,但可悲的是在文学讨论中常常忽略了笔迹变异可以发生在任何笔迹学的子领域,如文本的形状、印刷的类型、语法、标点、拼写错误的单词等[6]。
作为一个学术性小说,《围城》频繁地触及到西方文学中的传统习惯、逻辑思维、哲学等相关内容。作为一个掌握广泛的知识和几种语言的钱先生,也使用其它语言符号,例如英语符号在《围城》作品中深刻刻画了人物形象,但结合一个或多个词语组成,使其形成独立的意义,表达特定的含义,因此这些符号不能被认为是汉字,但却表达了人文的特征。
Mr.Chang laughed heartily and said,“I don’t know anything about period designs.I'm too busy to have time to sit down and study it.But I have a hunch when I see something,and a sudden——what d'you call?”
这里典型用hunch和what d'you call?反映了常先生语言表达的独特特征,他喜欢在他的中文中夹杂一些毫无意义的英文表达,这种人物形象显然将一个傲慢而又有趣的人刻画得栩栩如生。
三、总结
本文以我国著名作家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的英译本为例,分析了功能翻译在英译本功能的效用,并通过对翻译中的功能研究,考察这些翻译功能是否真正在译文中得到体现,并通过对语言变异中几个方面的案例探讨对英译本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
尽管《围城》英译本对原著的翻译可圈可点,但由于翻译者过于园囿于原文,并试图保持原有语境的特色,且缺乏对目标读者的文化调试,因此丧失了原文中的幽默效果,难以使目标语读者深入欣赏《围城》。
参考文献:
[1]钱定平.破围:破解钱锺书小说的古今中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2]汤溢泽.透视钱钟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3]余岱宗,孙绍振.《围城》导读[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4]金陧.等效翻译探索[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
[5]李洪岩.钱锺书与近代学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6]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