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文学的审美价值分析
郭艳芹
(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运城044099)
摘要:幼儿文学作为儿童文学的一个分支,因其所针对的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导致了其具有区别于其它文学样式的独特审美价值。幼儿文学像一泓清泉,可爱、纯净、晶莹剔透,表现出一种天真无邪的至纯至真的美,具有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时代精神,并且体现了欢愉、悲壮的儿童情绪及生动幽默、稚气盎然的幼儿情趣,给人美的享受,进而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
关键词:幼儿文学;审美;审美价值
收稿日期:2015-04-16
作者简介:郭艳芹(1978-),女,山西运城人,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儿童文学。
中图分类号:G610;B83-0文献标识码:A
幼儿文学是儿童文学的一个分支,是成年人为满足幼儿教育的需要而创作的适合幼儿欣赏的一种新兴的文学。幼儿文学作品,是对幼儿进行思想情操教育,扩大幼儿知识面,培养幼儿美感的重要工具,在学前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幼儿文学作为幼师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其实,无论哪一种文学形式,只要它是单独存在的,就一定有它的审美价值。有别于成人文学的幼儿文学,作为幼儿化语言的艺术而独立存在,自然也有它的审美价值。诚然,幼儿文学与成人文学是有天壤之别,它既难表达含蓄深远的哲理,也难对社会问题进行精辟入里的剖析,而且,“小狗叫,小猫跳”或“老公公拔萝卜”之类的作品占有很大比例。[1]但这一切并不妨碍它的美学价值的存在。只要能从幼儿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欣赏的实际出发,对其加以悉心研读,就会很快感受到其中有一种和其它文学类型很不相同的艺术魅力。如果说成人文学像大海,深邃、浩瀚、变化万千,那么幼儿文学则像一泓清泉,可爱、纯净、晶莹剔透。
幼儿文学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天真、无邪的童真美
由于幼儿的审美特点呈现一种近距离审美,他们常将现实的世界与幻想的世界混淆在一起,如皮亚杰曾举例阐述这一特点:一个小姑娘看见一只小鸭子被杀死后,心里特别难过,到了晚上,她便静静地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父母以为她生病了,没想到她却大声哭着说:“我死了,我就是那只死了的小鸭子。”[2]46由此可以看出,小姑娘把想象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混为一谈,在她看来两个世界是没有严格的区别的。所以,在这样的审美特点影响下,幼儿文学作品常表现出一种幼稚的、笨拙的、至纯至真的美,给人美的享受,进而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天真无邪,是幼儿感情中最明显的特点。在儿童的眼里,一片羽毛,一只飞虫,一块鹅卵石,都是十分完美的珍宝。孩子特有的一种美感环绕在他们心间,他们幻想着用无数的鹅卵石盖起漂亮的宫殿,用洁白的羽毛编织出绚丽多彩的衣裙。这样纯洁朴实的情感在作品中呈现出来,便表现为一种纯净透明的、幼稚无邪的童真美。
幼儿的心灵是单纯明净的,他们因为不谙世事而真诚地对待一切事物。这种纤尘不染的童真得到许多作家的讴歌,以及几乎所有成人的赞美和感叹。
张继楼所写的儿歌《共伞》,描绘了幼儿园放学的生动画面,“撑”“走”“瞧”“招”“踏”等一系列动词的描写,[2]让幼儿看到了那个关心小伙伴的孩子的神态和小朋友之间的美好友谊,体现了至纯至真的情感。
幼儿文学所具有的那种童稚的天真无邪的审美价值,在我国著名儿童诗人夏茅的幼儿诗《萤火虫》中也可得到印证:
带翅膀的星星,
是不是给没有回家的小羊小兔,
送出一盏灯笼?
照着花儿草儿,
做一个亮亮的梦?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借孩子发问的形式,构成奇妙的孩子式的联想,将孩子那种幼稚神态的纯真面貌描绘得栩栩如生。这类作品不但能给儿童以美的陶冶,也能使成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觅见久违的纯净童心。
二、鲜明的时代精神
幼儿阶段的孩子身体正处于快速生长时期,他们全身都充满了活力。他们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刚刚爬出地平线,露出笑脸;他们像美丽绽放的花朵,咧开小嘴,含苞待放;他们像春天里绿油油的小草,刚刚抽出嫩芽,与世界打着招呼。他们是最大胆、最放肆、最自由无惧的。因此,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绪成为幼儿文学的基调,特别是产生于新时代的幼儿文学作品,更能体现出这种审美价值来。
幼儿文学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在幼儿故事、散文、诗歌中也得以充分表现。比如刘饶民的《海水》[3]:
海水海水我问你,你为什么这么蓝?
海水笑着来回答,我的怀里抱着天。
海水海水我问你,你为什么这么咸?
海水笑着来回答,因为渔民流了汗。
平凡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孩子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特别是海水那拟人一笑,把新时代孩子积极乐观、活泼向上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再如赵冰波的散文,李迪等人的幼儿故事,柯岩的儿童诗,无一不使人受到一种生气勃勃、欢快明朗的情绪感染,同时透过那些充满童稚气的作品,让我们触摸到新时代的脉搏。它不仅是孩子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也是成年人不可多得的“滋补佳品”。
三、体现欢愉、快乐、悲壮的儿童情绪
启蒙主义教育家卢梭被誉为“儿童的发现者”,他认为使儿童感到快乐和幸福比学习任何知识都重要,创作者提供给儿童愉悦的作品便可称之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美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基梅尔也曾将快乐文学形象地比喻为孩子们最喜欢吃的冰淇淋、甜食、美味的饭菜。可见,欢愉、快乐的情绪成为幼儿文学的浓厚基调。
五四运动之后,在新的儿童观影响下,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家庭、学校对儿童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他们将孩子看作独立存在的个体,尊重幼儿,解放幼儿,同时也希望幼儿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在这一观念引导下,为幼儿创作文学作品的作家们,也将这一主题蕴含在创作中,国内外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队伍。如著名幼儿文学作家郑春华的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着温暖、快乐、轻松、亲切;台湾作家桂文亚也将“给儿童快乐和信心”作为她的创作理念,等等。
欢愉、快乐是幼儿时期所特有的精神面貌,幼儿年龄小,多以积极的、正面的、乐观的情绪为主,所以,幼儿期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时期,这样的特征也促使他们去寻找快乐。能满足幼儿精神需求的幼儿文学表现了大量欢愉、快乐的主题,使幼儿畅游在美好的想象中,感受温馨的气氛,体验欢愉的情绪,从而最大程度地享受到快乐。
幼儿文学作品中优美的意境、活泼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感人的故事结局等都会让幼儿不同程度地感受到欢愉和快乐。
当然,幼儿文学除了能给幼儿带来优美、喜悦的审美情感,同时,描绘祖国壮丽河山的作品能使幼儿产生壮美之情,一些表现英雄事迹的人物故事能使幼儿产生崇高之情,甚至极少表现悲剧意味的作品同样也能引起幼儿心灵深处的极大震撼。
鲁迅先生曾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美学范畴的悲剧,是对生活中悲的集中和提炼,必须是使人产生审美愉悦的,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遭到毁灭,它给人的感受也是极具震撼力的。
幼儿文学的总基调是欢快明朗的,要求故事的结局要比较圆满,但是,也并不排斥反映生活中悲剧的一面,因为生活中的悲剧是在所难免的,作为孩子,他们也应该正确地感受磨难、对待死亡。幼儿在欣赏悲剧性的作品时,或许会从作品的悲剧式的人物形象,或是具有悲剧情愫的故事情节,亦或是悲剧的故事结局,从而体验恐惧、悲伤、气愤等情感,这样的情感同样也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这样的心理需要可以加深幼儿的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丰富的内涵。不过,幼儿文学作品中悲剧美感的作品,在表达上、情感的把握上都与成人悲剧作品大相径庭,不会像成人文学作品那样血淋淋,多数创作者们采取一种弱化或淡化悲剧性的表现手段,在语言表达、气氛营造、情感控制、故事结局等方面都会考虑到幼儿的心理接受能力及幼儿的审美心理特点。悲剧对于幼儿的意义主要在于陶冶情感,让幼儿在审美中感受一些生命的苦涩,从而提升和丰富幼儿情感的层次。
四、生动幽默、稚气盎然的幼儿情趣
蒋风说:“在美学诸因素中,最使幼儿感兴趣的是幽默和滑稽。孩子们的天性是乐观的,他们爱好幽默的人、滑稽的事。幽默和滑稽能给孩子带来极大的趣味和快乐。”这“幽默”和“滑稽”一旦在幼儿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就构成了稚气盎然的幼儿情趣。[4]
有人认为,能否确切地表现出幼儿情态的稚拙美即幼儿情趣,是一个幼儿文学作家是否成熟的标志,这种观点颇有见地。什么是幼儿情趣?简单地讲,就是幼儿的性情和志趣,通俗地说,就是人们日常生活常常议论的“孩子气”。幼儿文学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孩子气”是一种经过艺术提炼和加工的,能够表现出孩子的某一种天真无邪,既可爱又可笑的,充满着幽默感的心理活动或语言行为。这种经过加工和提炼的“孩子气”,能使幼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幼儿审美心理的特殊性导致幼儿的“自我中心”思维非常突出。幼儿认为自己知道的别人也知道,认为外界事物是围绕着自己并以他为中心展开的。正是由于幼儿具备这样荒诞的思维特点,使得幼儿文学作品呈现出了幻想、奇异、怪异、善变等趣味盎然的美学效果。
童话的奇特想象也使得作品充满了幼儿情趣。日本作家矢玉四郎的《晴天,有时下小猪》,故事中的小男孩因为反感妈妈偷看自己的日记,所以故意在日记里写了一些荒诞离奇的故事来吓唬妈妈。没想到这一切竟然变成了事实:厕所里真的出现了一条大蟒蛇;爸爸也不可思议地迷迷糊糊吃下了妈妈煎的油炸铅笔,为了止住肚子疼,又不得已吃下了橡皮;最令人惊奇的是,晴朗的天空竟然真的下起了许许多多的小猪……这样的想象使得作品充溢着浓浓的幼儿情趣。
是啊!儿童真是令人折服啊!他们往往可以想到宇宙之外的境界,想到地面上的花花草草的感受,想到小动物们的语言;他们时常想飞上高高的蓝天与白云嬉戏,想潜入大海与小鱼小虾一起生活……以反映幼儿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幼儿文学作品,当然要反映出孩子那种天真纯稚的想象。
总之,幼儿文学能把读者带到一种充满童真、欢乐的幻想境界中去,使人受到一种孩子式的审美愉悦,忘却忧虑和烦恼,产生对孩子的喜爱之情感。
参考文献:
[1]黄云生.儿童文学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
[2]郑荔.教育视野中的幼儿文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幼儿文学:修订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