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诗歌题材研究

2015-03-28 10:13朱梦静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梅尧臣

梅尧臣诗歌题材研究

朱梦静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摘要:梅尧臣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十分丰富。其早期诗歌主要以模拟唐诗为主,以“喜为清丽,间肆平淡”为特色。景祐元年之后,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其诗歌的创作在题材、手法、风格等方面逐渐发生转变,尤其在题材方面出现的众多变化,成为其诗歌丰富多彩的重要原因。在此,从梅尧臣诗歌题材进行研究,着重挖掘导致这些诗歌题材形成的重要原因及其对宋诗的影响。

关键词:梅尧臣;诗歌题材;诗歌风格

收稿日期:2015-04-10

作者简介:朱梦静(1990-),女,安徽砀山人,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宋代诗歌。

中图分类号:I222.7文献标识码:A

梅尧臣早年与欧阳修、尹洙、苏舜钦等人交好,一起发动了宋代诗文革新运动,开创了新的诗歌理论和实践之路。朱东润先生对梅尧臣的评价极高,他在为梅尧臣所撰写的传记中曾说:“在他的领导下,宋诗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它出自唐诗而又不同于唐诗。”[1]2梅尧臣出身下层,早年一直跟随着因中进士而做官的叔叔梅询,虽然他才华出众,但是在多次的考试中始终没能如愿中进士,仕途又遭遇了诸多不顺。梅尧臣对下层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他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诗歌。梅尧臣首倡“平淡”的诗歌风格,而且他根据自己的诗歌理论和实践,提出“意语新工”以及“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诗歌的数量繁多,题材众多,涉及到了社会生活、自然生活、人生哲理等诸多方面,并且大多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梅诗以丰富多彩的诗歌题材和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在宋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其对于宋代诗歌的开拓也是具有首创性意义的。文章旨从现实、悼亡及人文三方面题材对梅尧臣的诗歌进行分类研究和重点阐释,以帮助人们对梅尧臣的诗歌有一个更加系统更加深入的认识。

一、现实时事诗

梅尧臣早年屡试不第,多数时间生活于社会下层,一生心系天下,心怀百姓,对于底层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体会,对劳苦大众有着强烈的同情之感,于是梅尧臣创作了众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歌。在其一系列反映现实的诗歌中,又以边塞诗为主,这些诗歌将他的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梅尧臣借助诗歌对国家时弊进行大胆地揭露,诗歌中透露着浓郁的家国情怀,这类诗歌在梅尧臣一生的创作中一直延续,深刻地表明他对国家民生的无限关切从未曾因为个人的际遇而有丝毫改变。

1.爱国情怀诗

自梅尧臣出生伊始,宋王朝开始衰落,然而幼时的尧臣并不能感受到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国家危难。北宋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朝政采用的一系列政策没有挽回宋朝的繁盛反而是越来越沉沦,边防甚是虚弱。梅尧臣的爱国情怀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国家的发展趋势逐渐升华,他把自己的情感写入诗中。梅尧臣自进入诗坛开始就开始关注北宋边疆的防务。在《环州通判张殿丞》中有云:“自有从军乐,应无去国嗟。春风曾不到,吹角寄梅花。”[2]23此处的环州便是西北的边防要塞。《送新安张尉乞侍养归淮甸》旨在抨击张尉在宋夏交战的危机时刻辞官归隐不问国事的行径。《襄城对雪》二首是对战前紧张气氛的极度渲染,最后两句是诗人由自己的身世想到他人,对戍守边防的战士寄予了无限同情,这正是此诗的可贵之处。虽然梅尧臣始终没有获得重要的官职,一生只是任命于一些卑微的职位,沉浮于下僚,这也就决定了他强烈的斗争意识无法用自身卑弱的政治地位来实现,于是他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朝政的关怀,因此每当国家发生重大事件时,他总是要用诗歌来对其予以反映。

2.关爱民生诗

梅尧臣出身并生活于下层,他对底层百姓的不仅贫苦而且受压迫的处境耳闻目见,所以梅尧臣对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怀着关爱与同情之心,他对于底层百姓的痛苦感同身受,他将所有的悲愤都熔铸在自己的诗歌当中,积极地用诗歌反映民生疾苦。如《新茧》《观理稼》《伤桑》《田家四时》等,但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还当数《田家四时》,这首诗通过对于春夏秋冬四季当中劳苦百姓的辛苦劳作,再现了他们穷困悲苦的下层生活,尤其是最后一首诗中残酷地揭露了农民“鹑衣着更穿”,深刻地表达了老百姓极尽艰辛的生活情状。

3.时政讽刺诗

梅尧臣一生心系国家,忧国忧民,他对封建社会黑暗和腐败的现象怀着极度的悲愤和讽刺之情。在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和劳动阶级处于对立状态,二者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梅尧臣不满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不公正现象,对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苦乐悬殊等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并对统治者对百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如其作品《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瓦片。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2]93短短二十个字,却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对比,用白描的手法展现了贫富对立的社会现象,反映了劳动者辛苦劳作后却仍然一穷二白,同时也揭露了统治者的不劳而获。如果说这首诗是比较直白地讽刺统治阶级的话,那么《时鱼》一诗的语言则是更加含蓄而深刻了,“四月时鱼跃浪花,渔舟出没浪为家,甘肥不入罟师口,一把铜钱趁桨牙。”[2]787这四句诗抒发了对于穷困渔者的悲惨生活的感慨,但同时也有对当政者的暗喻和讽刺,令人读来唏嘘不已。更有《村豪》一诗,深刻地揭示了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描写了在秋收的农忙季节,百姓们冒着烈日进行紧张的劳作,而地主们却仍旧用敲锣打鼓的方式来催促着农民。一边是地主们的骄横猖狂,一边是百姓们的埋头苦干;一边是地主们的光鲜亮丽,一边是百姓们的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同样是使用对比的手法,将二者之间的一乐一苦,表达得淋漓尽致。梅尧臣在庆历五年所作的《梦登河汉》,可以说是他政治讽刺诗的一座丰碑,“嬉笑怒骂,把对现实的批评和浪漫的夸张手法,结合一起,鞭挞所及,已隐隐接触到最高统治者。”[3]11

二、悼亡诗

尧臣二十六岁结婚,夫人谢氏。梅尧臣的妻兄谢绛比他大七岁,二人关系甚好,时常共同游玩,用诗歌往来唱和。梅尧臣和谢氏的婚姻生活是非常和谐美满的,然而,命运捉弄尧臣,谢氏于庆历四年(1044)在与尧臣共同入京的途中去世。谢氏的逝世,给他带来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使得他肝肠寸断,难以自拔。深刻的失妻之痛,即源于旧日深情难以割舍之中。真是祸不单行,就在梅尧臣还沉浸在失去结发妻子的痛楚中,次子十十也跟随着母亲而去了,双重苦难使得梅尧臣心灵极度痛苦。梅尧臣的悼亡诗多是对其亡妻谢氏英年早逝的悲痛感慨,即使在谢氏去世两年后又迎娶了刁氏,也没能使他忘记谢氏之好,更不曾停止对谢氏的思念,梅尧臣对谢氏的追忆是没有掩饰的。

悼亡诗注重的是情感的真实、朴素,没有做作和刻意的雕琢,梅尧臣的悼亡诗就兼具着这些特点。其《悼亡三首》诗描述了自己在失去谢氏之后的悲痛和孤寂,用朴素的语言抒发了自己最真实的感情,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平白的表述,但有的是无限的深情。对于次子十十的去世,有《书哀》一诗表达出他极度痛苦的心情,其中的“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此两句是用物品可以失而复得来反衬人的不可复生。而“唯人归泉下,万古知已矣”则反映出自己失去亲人的悲痛是不可比拟的。这首诗中的每一个字都是朴素的,但是最朴素的语言中却包含着无比的伤痛之情。

梅尧臣想念谢氏,每逢佳节,他会怀念谢氏,于是有《正月十五日夜出归》;每当看到一双儿女因缺少母亲的疼爱和照顾而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时,他会怀念谢氏,于是有《正月十五夜出回》;甚至在他与刁氏的新婚之时,他仍会怀念谢氏,于是有《新婚》《杂诗绝句》等。梅尧臣对谢氏的想念是无时无刻的,因此,日思夜想入梦来,他时常在梦里梦见妻子谢氏,于是便有了多达十首关于梦境的悼亡诗。有《梦睹》《梦感》《梦觉》,等等。诗人在梦中与妻子相聚,可以获得些许的安慰感,可是醒来之后,现实依旧只是空荡的房间,没有半点温暖,不禁让人生出无尽的伤感。

三、人文题材诗

与宋代相当发达的文化艺术相对应的便是其涌现出大量的知识分子对于游山、书画、诗歌、评述等文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浓厚兴趣。他们将这些活动熔铸进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并通过具有人文气息的诗歌表现出来,于是就产生了诸多人文题材的诗歌作品。在众多的人文诗歌中,尤其值得推崇的是梅尧臣的诗歌,他的人文诗歌内容丰富,饱含有多种意象,并囊括了对于艺术形式的欣赏和讲述,这是他人文题材诗歌的最大特色。

《鲁山山行》一诗就是梅尧臣在鲁山中旅行时所见的种种景象,诗文的字数并不多,其中情因景生,景随情移。“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2]168其中包含有山峰、幽径、落霜、熊、树、林、鹿、溪多种意象,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诗歌语言朴素,诗人走在山中,幽静的秋天,看不到房舍和炊烟。这样的情景使得诗人也不禁自问“人家在何许?”,正在沉思的时候,忽然听到山间传来的鸡叫。这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梅尧臣的人文题材诗语言颇为淡雅平和,对物象的描摹刻画又是极其细致生动,形象逼真,而且还始终浸润着对于现实社会和人生的无限的思考,再加上诸多典故的运用,使得这些诗歌的内涵表现丰富,在古朴平实的语言之下展现了深厚的内涵。

四、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梅尧臣的诗歌题材是丰富的。作为宋诗的“开山鼻祖”, 梅尧臣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面貌对宋代诗歌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始终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力求开创出唐诗之外的宋诗的另一片新天地,努力矫正宋代诗歌流弊,在模仿的前提之下独创出自己的诗歌风格,为宋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确立做出了突出贡献,开创了宋代诗歌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朱东润.梅尧臣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梅尧臣集编年校注[M].朱东润,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梅尧臣诗选[M].朱东润,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责任编辑:张彩云

猜你喜欢
梅尧臣
欧阳修与梅尧臣
神秘的布袋
范仲淹 梅尧臣 因心而友,唯才是举
梅尧臣与读书石
从《六一诗话》窥探欧阳修对梅尧臣的书写态度
二十世纪以来日本学者对梅尧臣诗歌的研究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浮生若梦,无你何欢
浮生若梦,无你何欢
东溪